工業體系

工業體系

指一定地域範圍內,工業經濟活動的有機聯繫、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間流的整體,即工業系統。工業體系的構成除工業生產單位外,還包括:①具有決策和行政功能的管理單位和附屬的發展研究單位;②從事原材料採掘、加工或產品修配的廠礦;③為生產廠礦服務的物資調運、產品銷售服務等輔助單位。

工業體系

正文

指一定地域範圍內,工業經濟活動的有機聯繫、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間流的整體,即工業系統。工業體系的構成除工業生產單位外,還包括:①具有決策和行政功能的管理單位和附屬的發展研究單位;②從事原材料採掘、加工或產品修配的廠礦;③為生產廠礦服務的物資調運、產品銷售服務等輔助單位。
小至一個工業聯合企業,大至一個國家甚至國家集團的工業,都可視為某種工業體系。如一個鋼鐵聯合企業,至少要包括鐵礦山石灰石礦山煉鐵廠煉鋼廠軋鋼廠焦化廠耐火材料廠、機修廠等生產單位,以及物資部、運輸部、銷售部、服務公司等輔助單位,還有公司管理機構本身。大的聯合企業還有附屬的設計建築單位、研究開發單位、分析試驗單位、信息情報單位等。所有這些單位都在公司一個體系之內,彼此具有密切的配合或從屬關係,形成各種物質流、人員流和信息流。從一個國家來說,各類工礦企業數量很大,但有政府的工業部門和大的公司或企業集團負責總的管理決策,有專業的設計研究院所協助謀劃,並有專門的物資、商業、外貿、運輸部門或公司提供各種服務,從而形成內部聯繫錯綜複雜的工業體系。
工業體系的層次性 雖然從理論上講,整個世界可以說存在著一個工業體系,或如有人主張的可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工業體系,然而由於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複雜性,很難確切劃分其範疇。研究者更加重視的是國家或地域性國家集團及其下轄的地區工業體系
①國家工業體系。它與國家的經濟管理體制和產業結構的特點密切相聯。社會主義國家由中央政府各工業部管理的工業是工業體系的主體,通過計畫經濟形成一定的部門工業結構,並形成縱向為主橫向配合的內部聯繫。資本主義國家則以眾多的公司為基礎,通過行業協會或企業集團的調節,形成市場經濟機動性較強的工業結構和橫向聯繫更發達的工業體系。國家工業體系的規模和結構與國家地域範圍、人口、資源、經濟基礎以及國際環境有密切關係。
②地區工業體系。社會主義國家各級行政區劃單位一般兼具較強的經濟職能,存在不同發展程度的工業體媳。資本主義國家的行政區劃單位不包含經濟職能,一般不存在有計畫形成的行政區一級工業體系。因此國家之下的第一層次地區工業體系按經濟區劃分。經濟比較發達的大經濟區一般具有相對完善的產業結構,具有全國意義的專業化部門作為支柱,主要輕重工業門類比較齊全和協調,從而具有足夠強大的經濟實力,使之作為全國工業體系的子系統,能夠相對獨立而有力地運轉。這種大區工業體系一般總要包括若干個比較集中的工業基地和一批工業中心
③工業基地(工業地區)。它是由於在一個比較緊湊的地域範圍內集中發展了具有全國優勢的工業而形成的,其工業體系的特點是強調其主導工業部門的重要性,而不是部門結構的完整性。圍繞幾個在產值、產量、經濟效益和大地區工業品供需平衡中地位最突出的專業化部門協調發展的工業體系,其形成往往和工業基地所在及周圍地區的優勢資源、地理位置、經濟基礎密切相關,使工業基地作為全國和大區工業體系的組成部分起到經濟核心地區的作用。工業基地一般包括若干個彼此鄰近的工業中心,各工業中心都是具有一定特色的工業體系,具有較強的內聚力並同其他工業中心保持一定的聯繫。
工業體系的聯繫 工業體系內各單位之間的功能聯繫,大體可分為兩個範疇:①組織聯繫。在社會主義國家集中管理為主的情況下,主要表現為中央政府對企業的垂直領導,給直屬各單位安排適當的專業分工。物資調配和產品銷售大多由國家專門部門控制,企業間的橫向聯合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體系的基層單位是工廠和公司,由各種形式的企業集團或行業協會構成組織上的聯繫。因為公司規模不同,內部組織聯繫的複雜程度也不同,跨國公司的企業聯繫甚至超過國家界限。②技術經濟聯繫。一方面指由於連續性加工工藝流程,原材料、零配件或製成品供應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等原因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繫;另一方面指由於共用供水、供電和交通等基礎設施而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繫。組織和技術經濟聯繫,反映在城市或區域範圍內各種專業性和非專業性的信息、服務和物質流上。它們的種類、規模和強度體現了區域聯繫的強弱和特點,而區域聯繫的決定因素是區域的發展水平、城鎮體系和工業布局、資源的地理分布等。
工業體系的變化 18~19世紀工業革命後 100多年來,多數已開發國家在20世紀上半葉先後形成了結構比較穩定、布局基本定型的工業體系。到60年代,全世界大體形成美國西歐蘇聯東歐日本 4個工業核心地區,具有獨立、完整、強大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工業體系。
60年代以來,開發中國家經濟的增長,產生了世界工業體系布局的新的影響因素。同時,現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促進了新時期的工業革命。這兩個因素的相互作用,使世界工業體系在結構和布局上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如新興產業集聚區的湧現、老工業區的結構改組、傳統工業由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向開發中國家和不發達地區轉移、邊緣地區的開發和工業化等等,使得地區工業體系在一、二十年內發生的變化比過去數十年、上百年的過程還要顯著、深刻。但即使如此,任何工業體系一經形成,還是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只有當某種重要因素髮生突然變化時,才會引起整個工業體系性質的改變。工業體系的各個層次都在不斷變化,但地區一級的變化特別顯著和引人注目。關於工業體系的發展和變化的研究主要有3個方面:①該體系在功能和空間上的發展和變動;②該體系的物質流、信息流以及區際、區內聯繫上的變化;③組成單位的發展趨勢和變化動力。
中國的工業體系 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興建的幾百個骨幹企業,為全國工業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建設和發展了幾個重要工業基地和若干工業中心。60年代和70年代繼續加強了能源、原材料和機器製造等工業部門,並在內地建設了一批新的工業中心。目前除已建成獨立完整的全國工業體系之外,在東北華北華東也已形成具有一定實力、部門相對完整而又具有特色的大區工業體系。西南、華中、華南的工業體系略具雛型,西北地區則處於初始階段。此外,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業地區(工業基地)一級的工業體系。如遼中南、魯中、晉中以能源重工業為主,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輕紡、化工等加工工業為主,京津唐地區、武漢、重慶和關中地區輕、重工業較為平衡。工業中心的工業體系,雖有相當的發展程度,但大部分由於部門管理分割,使組織聯繫和技術經濟聯繫都受到一定影響。

配圖

工業體系工業體系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