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對象

會計對象

任何工作都有其特定的工作對象,會計工作也不例外。一般來說,會計對象就是指會計工作所要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具體來說,會計對象是指企事業單位在日常經營活動或業務活動中所表現出的資金運動,即資金運動構成了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內容。也就是會計的對象。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通常又稱為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

基本信息

概述

會計對象是指會計所要核算和監督的內容。會計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反映和監督的內容,不是也不可能是毫無選擇地包羅萬象的,而是根據經濟管理的特定要求,從特定的角度來反映和監督經濟活動的。這種特定的角度和特定的要求,決定了會計對象的特定內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企業中,會計的對象表現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能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也就是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下面僅以製造業為例闡述其資金運動及循環周轉的主要過程。
製造業的資金,在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不斷地改變形態,經過供應、生產、銷售三個階段,周而復始地進行循環周轉。在供應階段中,企業以現金或銀行存款等貨幣資金購買各種勞動對象,為進行生產而儲備必要的物質,貨幣資金就轉化為儲備資金。在生產階段中,工人利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這時企業的資金,即由原來的儲備資金轉化為在產品的生產資金。同時,在生產過程中,一部分貨幣資金由於支付職工的工資和其他生產費用而轉化為在產品,成為生產資金。此外,在生產階段中,廠房、機器設備等勞動資料因使用而磨損,這部分磨損的價值(通常稱為折舊)轉移到在產品的價值中,也構成生產資金的一部分。當產品製造完成時,生產資金即轉化為成品資金。在銷售階段中,企業將產品銷售出去,通過結算,重新取得貨幣資金,成品資金又轉化為貨幣資金(其中包括新創造的純收入)。企業在這部分貨幣資金中,將一部分純收入以稅金等形式上繳國家,以及按規定提取盈余公積和分配利潤以後,又用以購買材料,支付生產費用,繼續進行周轉著。一般來說,會計對象就是指會計工作所要反映、監督和分析、預測、控制的內容;具體來說,會計對象是指企事業單位在日常經營活動或業務活動中所表現出的資金運動,即資金運動構成了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內容。

會計對象的分類

會計的一般對象

會計的一般對象是指會計作為一項管理活動所要核算(反映)和監督(控制)的內容,即會計的客體。

工業企業會計的對象

會計對象是在企業再生產過程中能以貨幣形式表現的經濟活動,也就是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工業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首先要用貨幣資金去購買生產設備和材料物資為生產過程做準備,然後將其投入到企業生產過程中生產出產品,最後還要將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對外出售並收回因出售產品而取得的貨幣資金。這樣,工業企業的資金就陸續經過供應過程、生產過程和銷售過程,其形態也隨之而發生變化。用貨幣購買生產設備、材料物資的時候,貨幣資金轉化為固定資金、儲備資金;車間生產產品領用材料物資時,儲備資金又轉化為生產資金;將車間加工完畢的產品驗收入到成品庫後,此時,生產資金又轉化為成品資金;將產成品出售又收回貨幣資金時,成品資金又轉化為貨幣資金。我們把資金從貨幣形態開始,依次經過儲備資金、生產資金、成品資金,最後又回到貨幣資金這一運動過程叫做資金循環,周而復始的資金循環叫做資金周轉。實際上,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是周而復始、不間斷、循環地進行的,即企業不斷地投入原材料、不斷地加工產品、不斷地銷售產品,其資金也是不斷循環周轉的。
上述資金循環和周轉過程,也可以劃分為三個具體階段,即供應階段、生產階段和銷售階段。工業企業的資金在供、產、銷三個階段不斷地循環周轉,這些資金在空間序列上同時並存,在時間序列上一次繼起。企業資金在供應、生產和銷售三個階段上的循環和周轉,支撐著企業的正常運營。
就整個企業的資金運動而言,資金的循環周轉還應該包括資金的投入和資金的退出。資金的投入是指資金進入企業。企業進行經營生產活動的前提是首先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資金,投入包括投資者的資金投入和債權人的資金投入。前者構成了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後者形成了企業的債權人權益,即企業的負債。投入企業的資金一部分形成流動資產,另一部分形成企業的固定資產等非流動資產。資金的退出是指資金退出企業的資金循環和周轉,它包括按法定程式返回投資者的投資、償還各項債務、上繳稅費、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等內容,這是一部分資金離開企業,游離於企業資金運動之外。
資金的投入、運用和退出是資金運動的三個階段,三者相互支撐,構成一個統一體。沒有資金的投入,也就沒有資金的循環和周轉;沒有資金的循環和周轉,就沒有資金的退出。
綜上所述,工業企業因資金的投入,循環周轉和資金的退出等經濟活動而引起的各項財產和資源的增減變化情況,以及企業銷售收入的取得和企業純收入的實現、分配情況,構成了工業企業會計的具體對象。

商品流通企業會計的對象

與工業企業相比,商品流通企業的經營活動缺少產品生產環節。商品流通企業的經營過程主要分為商品購進和商品銷售兩個環節。在前一個環節中,主要是採購商品,此時貨幣資金轉換為商品資金;在後一個環節中,主要是銷售商品,此時資金又由商品資金轉換為貨幣資金。在商業企業經營過程中,也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他們表現為商品流通費用。在銷售過程中,也會獲得銷售收入和實現經營成果。因此,商品流通的資金是沿著:貨幣資金-商品資金-貨幣資金“方式運動。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的對象

行政、事業單位為完成國家賦予的任務,同樣需要一定數額的金,但其資金主要來源是國家財政撥款。行政、事業單位在正常業務活動過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貨幣表現,即為行政費用和業務費用。一般來說,行政事業單位沒有或只有很少一部分業務收入,因為費用開支主要是靠國家財政預算撥款。因此,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一方面按預算從國家財政取得撥入資金;另一方面又按預算以貨幣資金支付各項費用。起資金運動的形式是:資金撥入-資金付出。由此可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對象的內容就是預算資金及其收支。
綜上所述,不論是工業企業、商業流通企業,還是行政、事業單位都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基層單位,會計反映和監督的對象都是資金及其運動過程,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把會計對象概括為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

目的

研究會計對象的目的,是要明確會計在經濟管理中的活動範圍,從而確定會計的任務,建立和發展會計的方法體系。會計需要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特定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因此,凡是特定單位能夠以貨幣表現的資金運動,都是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也就是會計的對象。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通常被稱為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
把會計對象、會計要素和會計科目這三個概念聯繫起來看,《會計實務》實際上就是一門分類的科學。只要我們能把每一項經濟業務恰當地分好類,把它們記到該記的科目中去,學習《會計實務》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描述

1、會計對象的抽象描述:
會計對象的抽象描述,是指能用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即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資金是指能用貨幣表現的財產物資,它不是靜止不變的,通過自身不斷的運動而變化。資金運動的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
(1)資金進入企業:企業通過吸收投資、銀行借入、發行股票或債券來籌集資金,引起企業資金的增加。
(2)資金在企業中的周轉:企業用貨幣資金購買材料,形成儲備資金。工人利用自己的生產技術,藉助於機器設備對材料進行加工,發生的耗費形成生產資金。產品完工後形成成品資金。將產品銷售,收回貨款,得到新的貨幣資金。整個周轉過程表現為:貨幣資金→儲備資金→生產資金→成品資金→新的貨幣資金
(3)資金退出企業:企業償還銀行借款、上交稅金和分派利潤或股利。
2、會計對象的具體描述:
把會計的對象描述為資金運動,這是很抽象的。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應該是詳細具體的,這就要求必須把企業的資金運動進行若干次分類,使之具體化。對資金運動進行的分類。就是會計要素;對會計要素進行的分類,就是會計科目。根據我國會計準則的規定,我國企業的資金運動分成六大要素,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而每一會計要素又可分成若干會計科目。

意義

會計對象的意義:
會計所要核算和監督的對象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社會再生產過程是由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相互關聯的環節所構成。包括多種多樣的經濟活動。由於會計的主要特點是以貨幣為統一計量單位。它只能核算和監督再生產過程中可以用貨幣計量表現的那些內容。在商品貨幣經濟條件下,作為統一整體的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切社會產品,即一切財產物資都可以用貨幣表現,而再生產過程中財產物資的貨幣表現和貨幣本身就稱之為資金。資金作為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形式是在不停地運動的,其表現為資金的籌措、投入、運用、耗費、增殖、收回、分配等活動。資金運動貫穿於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各個方面,哪裡有財產物資(包括無形的)哪裡就有資金和資金運動,就有會計所要反映和監督的內容。因此,概括地說會計對象就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研究會計對象,必須研究資金運動規律。

內涵

會計對象指會計反映和監督(或控制)的內容。由於不同企業單位會計的具體對象不盡相同,因此對會計的對象,應從兩方面說明:一是從各企業單位會計對象的不同點,說明各企業單位的具體對象;一是從各企業單位會計對象的共同點,說明會計的一般對象。
對於會計的一般對象,我國會計界有不同的認識,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表述:
(1)會計的一般對象是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再生產過程是由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相互關聯的環節所構成,它包括多種多樣的經濟活動,會計並不能反映和監督再生產過程的所有方面,而只能反映和監督用貨幣表現的那些方面。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生產資料、勞動產品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耗費,都必須用價值形式來反映,所以再生產過程中以價值形式表現的經濟活動,就是會計所反映和監督的內容。而再生產過程中以價值形式表現的經濟活動,可以抽象為資金運動,所以一般認為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是會計的一般對象。
(2)會計的一般對象是企業和行政、事業等單位在社會主義再生產過程中可以用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即能夠通過貨幣計價,並利用資金、費用、成本、收入、利潤等價值形式綜合表現的有關產品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方面的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活動及其所體現的各方面的經濟關係。
(3)會計的一般對象是物質資料擴大再生產過程中可以用貨幣估價的財產及其變動。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會計是用來反映和監督擴大再生產過程的。根據會計用貨幣形式連續、系統地對經濟過程進行觀察、計量、登記、綜合的特點,它不能反映擴大再生產的勞動力再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的各個方面,只能反映物質資料的擴大再生產過程。但再生產過程,是無體的東西,它只能通過所反映的財產才能表現出來。要對財產加以核算並加總括反映,必須有一共同的量度,這個共同的量度,在現階段就是貨幣。因此,會計的一般對象是物質資料擴大再生產過程中可以用貨幣估價的財產及其變動。

資金運動

首先,資金運動是客觀的。資金運動的客觀性是指企事業單位的資金都要經過資金的投入、運用和退出這樣一個運動過程,這個過程不因企業所處的國家或地區的不同而不同。也正因為資金運動的客觀性,才使得會計能成為一種國際性的“商業語言”。其次,資金運動是抽象的。資金運動的抽象性是相對於具體的會計核算而言的,因為在會計實務中,任何經濟活動所引起的資金運動都必須要具體化直至量化,若僅有“資金運動”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那么會計核算的對象是無法落到實處的。這就需要對抽象的資金運動作進一步的分類,於是就有了會計要素。
資金運動(fundsmovement)資金運動指的是資金的形態變化或位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只有通過不斷的運動中才能實現增值的目的。從資金運動對象分可以把資金運動分為社會總資金運動和個別資金運動。資金運動與會計有著緊密的聯繫,一般認為,資金運動是會計的對象。社會總資金運動是巨觀會計的對象,個別的資金運動則是微觀會計的對象,企業經營資金運動則是企業會計的對象。

其他相關

會計科目是對會計要素對象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類目,設定會計科目就是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加以科學歸類,進行分類核算和監督的一種方法.
會計帳戶是根據會計科目開設的,具有一定結構,用來系統,連續的記載各項經濟業務的一種手段。
會計科目和會計帳戶的聯繫在於會計科目是設定會計帳戶的依據,是會計帳戶的名稱,會計帳戶是會計科目的具體運用,會計科目所反映的經濟內容就是會計帳戶所要登記的內容。
區別在於會計科目知識對會計要素具體內容的分類,本身沒有結構,會計帳戶則有相應的結構,具體反映資金活動狀況,因此會計帳戶比會計科目分戶更為明晰,內容更為豐富,此外,會計科目一般由會計制度統一規定,會計帳戶除了規定的外,則可根據單位實際情況自行確定!

會計對象介紹

會計對象的一般含義,會計的對象是指會計所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即會計工作的客體。由於會計需要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一定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因而會計並不能核算和監督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所有經濟活動。
(一)會計對象的一般含義
會計的對象是指會計所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即會計工作的客體。由於會計需要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一定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因而會計並不能核算和監督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所有經濟活動,即凡是特定主體能夠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都是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也就是會計的對象。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通常又稱為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由於單位的組織形式和經濟活動的內容不同,所以不同單位的會計對象均有不同的特點。
(二)企業會計的對象
由於會計服務的主體(如企業、事業、行政單位等)所進行的經濟活動的具體內容和性質不同,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往往有較大的差異。典型的現代會計是企業會計,企業會計的對象就是企業的資金運動。但即使都是企業,工業、農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和金融業等不同行業的企業,其資金運動也均有各自的特點,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也不盡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工業企業。下面以工業企業為例,說明企業會計的對象。
工業企業是從事工業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營利性經濟組織,其再生產過程是以生產過程為中心的供應、生產和銷售過程的統一。為了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企業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資金,用於建造廠房、購買機器設備、購買原材料、支付職工工資、支付經營管理過程中各種必要的開支等,生產出的產品經過銷售後,收回的貨款還要補償生產經營過程中墊付的資金、償還有關債務、上交稅金等等。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資金的存在形態不斷地發生變化,構成了企業的資金運動。只要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停止,生產經營過程不中斷,其資金就始終處於運動之中。企業的資金運動隨著生產經營活動的進行貫穿於企業再生產過程的各個方面。企業的資金運動包括資金的投入、資金的循環與周轉(即資金的運用)和資金的退出三個基本環節,既有一定時期內的顯著運動狀態(表現為收入、費用、利潤等),又有一定日期的相對靜止狀態(表現為資產與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的恆等關係)。
1.資金的投入。資金的投入包括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金和債權人投入的資金兩部分,前者屬於企業所有者權益,後者屬於企業債權人權益(即企業的負債)。投入企業的資金一部分構成流動資產(如貨幣資金、原材料等),另一部分構成非流動資產(如廠房、機器設備等)。資金的投入是企業資金運動的起點。
2.資金的循環與周轉。企業將資金運用於生產經營過程,就形成了資金的循環與周轉。它又分為供應過程、生產過程、銷售過程三個階段。
(1)供應過程。它是生產的準備過程。在這個階段,為了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企業需要用貨幣資金購買並儲備原材料等勞動對象,要發生材料買價、運輸費、裝卸費等材料採購成本,與供應單位發生貨款的結算關係。同時,隨著採購活動的進行,企業的資金從貨幣資金形態轉化為儲備資金形態。
(2)生產過程。它既是產品的製造過程,又是資產的耗費過程。在這個階段,勞動者藉助於勞動手段將勞動對象加工成特定的產品,企業要發生原材料等勞動對象的消耗、勞動力的消耗和固定資產等勞動手段的消耗等,構成了產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同時,隨著勞動對象的消耗,資金從儲備資金形態轉化為生產資金形態;隨著勞動力的消耗,企業向勞動者支付工資、獎金等勞動報酬,資金從貨幣資金形態轉化為生產資金形態;隨著固定資產等勞動手段的消耗,固定資產和其他勞動手段的價值通過折舊或攤銷的形式部分地轉化為生產資金形態。當產品製成後,資金又從生產資金形態轉化為成品資金形態。
(3)銷售過程。它是產品價值的實現過程。在這個階段,企業將生產的產品銷售出去,取得銷售收入,要發生貨款結算等業務活動,資金從成品資金形態轉化為貨幣資金形態。
由此可見,隨著生產經營活動的進行,企業的資金從貨幣資金形態開始,依次經過供應過程、生產過程和銷售過程三個階段,分別表現為儲備資金、生產資金、成品資金等不同的存在形態,最後又回到貨幣資金形態,這種運動過程稱為資金的循環。資金周而復始地不斷循環,稱為資金周轉。
3.資金的退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社會創造了一部分新價值,因此,企業收回的貨幣資金一般要大於投入的資金,這部分增加額就是企業的利潤。企業實現的利潤,按規定應以稅金的形式上交一部分給國家,還要按照有關契約或協定償還各項債務,另外,還要按照企業章程或董事會決議向投資者分配股利或利潤。這樣,企業收回的貨幣資金中,用於交納稅金、償還債務和向投資者分配股利或利潤的這部分資金就退出了企業的資金循環與周轉,剩餘的資金則留在企業,繼續用於企業的再生產過程。上述資金運動的三部分內容,構成了開放式的運動形式,是相互支撐、相互制約的統一體。沒有資金的投入,就不會有資金的循環與周轉;沒有資金的循環與周轉,就不會有債務的償還、稅金的上交和利潤的分配等;沒有這類資金的退出,就不會有新一輪資金的投入,也就不會有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總之,上述能夠用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就是企業會計所要核算和監督的內容,是企業會計對象的一般表述。

財務管理術語3

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投資,資本的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了解一下吧。

財務管理術語

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投資,資本的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財務活動
財務關係
財務管理目標
企業籌資
融資租憑
資金成本
成本習性
資金結構
證券投資組合
營運資金
固定預算
彈性預算
增量預算
定期預算
滾動預算
現金預算
投資中心
責任預算
責任報告
業績考核
內部轉移價格
營運能力
比例合併
半成品成本
保留盈餘
本利比
並行審計技術
標準成本中心
百分率法
本金
補償性餘額
標準工資
標準工資率
部門預算
保證
撥備
不合理保留利潤
邊際資金成本
保證債權
部門邊際貢獻
財務評價
財務評價體系
產值最大化
成本費用利潤率
產權比率
長期債務

財務管理
財務風險
財政赤字
財務預測
財務協同效應
財務困境
財務預算
財務政策
存貨
財務估價修正
籌資風險
財政管理體制
財政監督
成本分配
長期償債能力
超額利潤
財務檢查財務總監
出資違約責任
財務診斷
存貨舞弊
差別財務報告
財務總監委派制
財務流動性風險
財務危機成本
財務資源
財務風險管理
財務公司
財務欺詐
存貨投資
成本企劃
籌資渠道
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
財務結構
財務集中控制
財務支撐力
財務運行機制
財務異化
財務信息
財務管理環境
財務契約
財務預警
現金浮游量
產權比率
財務治理
充分就業預算
財務情況說明書

存貨損失
獨立董事
定額成本制度
定價成本
短期償債能力
電子預算
企業對外投資
單位成本彈性預算
獨立財務報告
單獨財務報表
定金
遞延年金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非財務信息
非財務指標
負債結構
非經常性損益
非經營性資產
複合財務係數
法定資本制
過度資本化
固定資產折舊
公允價值
固定資產投資
股東財富最大化
固定資產租賃
公司公積金
工會資產
固定資產經濟壽命
股權投資差額
固定資產原價
固定資金
股權收購
國庫單一賬戶
工資成本
股權重組
關聯方占款
股權出資
公司清算
固有風險
匯率風險
匯率
獲利能力
財務諮詢
財務流程
會計報表

貨幣資金
合併價差
互補性資本
或有會計事項
或有支出
貨幣空間價值
經營槓桿
借貸資本
借款費用
經濟利潤
淨利潤
基準收益率
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
經濟收益
精細化財務管理
借款管理
集成化財務管理
經營性資產
給付
拒絕履行
金融資產轉移
技術入股
會計成本
會計師事務所
會計欺詐
庫存現金管理
會計信息化
會計對象
會計本質
利息資本化
零營運資金管理
利潤庫
利潤質量
流動資產投資
利潤質
綠色財務管理
利潤計畫輪盤
流動資金
流動資金管理
利潤預算管理財務彈性
赤字財政
初始現金流量
存貨形態
存貨清查
COSO報告
次級債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