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財富最大化

股東財富最大化

股東財富最大化是指通過財務上的合理經營,為股東帶來最多的財富。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股東創辦企業的目的是增長財富。他們是企業的所有者,是企業資本的提供者,其投資的價值在於它能給所有者帶來未來報酬,包括獲得股利和出售股權獲取現金。

簡介

在股份經濟條件下,股東財富由其所擁有的股票數量和股票市場價格兩方面來決定,因此,股東財富最大化也最終體現為股票價格。他們認為,股價的高低代表了投資大眾對公司價值客觀評價。它以每股的價格表示,反映了資本和獲利之間的關係;它受每股盈餘的影響,反映了每股盈餘大小和取得的時間;它受企業風險大小的影響,可以反映每股盈餘的風險。

股東財富最大化的這種觀點認為,企業主要是由股東出資形成的,股東創辦企業的目的是擴大財富,他們是企業的所有者,理所當然地,企業的發展應該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在股份制經濟條件下,股東財富由其所擁有的股票數量和股票市場價格兩方面決定,在股票數量一定的前提下,當股票價格達到最高時,則股東財富也達到最大,所以股東財富又可以表現為股票價格最大化。 股東財富最大化適用於資本市場比較發達的美國,不符合我國國情。

優缺點

股東財富最大化是指通過財務上的合理經營,為股東帶來更多的財富。在股份制經濟條件下,股東財富由其所擁有的股票數量和股票市場價格兩方面來決定,在股票數量一定的前提下,當股票價格達到最高時,則股東財富也達到最大。所以股東財富最大化又可以表現為股票價格最大化。

股東財富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
股東財富最大化有其積極的方面:

第一,概念清晰。股東財富最大化可以用股票市價來計量;

第二,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

第三,科學地考慮了風險因素,因為風險的高低會對股票價格產生重要影響;

第四,股東財富最大化一定程度上能夠克服企業在追求利潤上的短期行為,因為不僅目前的利潤會影響股票價格,預期未來的利潤對企業股票價格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第五,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比較容易量化,便於考核和獎懲。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也存在一些缺點:

(1)它只適用於上市公司,對非上市公司很難適用。就我國現在國情而言,上市公司並不是我國企業的主體,因此在現實中,股東財富最大化尚不適於作為我國財務管理的目標;

(2)股東財富最大化要求金融市場是有效的。由於股票的分散和信息的不對稱,經理人員為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可能以損失股東的利益為代價作出逆向選擇。

(3) 股票價格除了受財務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股票價格並不能準確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所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受到了理論界的質疑。

股東財富最大化的最大缺陷在於其概念上的不完整性,有以點代面、以偏概全之嫌。在我國,目前股份制企業還是少數,所占比例不大,不具普遍性,不足以代表我國企業的整體特徵。僅提股東財富最大化,就不能概括大量非股份制企業的理財目標,這顯然是不合適的。即使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存在許多非股份制企業。因此,股東財富最大化沒有廣泛性,兼容能力也小。

區別

有些人將企業價值最大化等同於股東財富最大化,實際上這兩種理財目標是不同的,主要表現在:

① 對象不同。在企業價值最大化下,管理者的服務、負責對象是人化的“企業”,而在股東財富最大化下,管理者的服務、負責對象是股東;

② 內容不同。企業價值包括股東權負債兩個部分的價值,而股東財富只包括股東權益這部分的價值加上分配的股利。雖然負債對股東財富有影響,但它不屬於股東財富的內容。

對比

利潤最大化原則

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
廠商從事生產或出售商品的目的是為了賺取利潤。如果總收益大於總成本,就會有剩餘,這個剩餘就是利潤。值得注意的是,這裡講的利潤,不包括正常利潤,正常利潤包括在總成本中,這裡講的利潤是指超額利潤。如果總收益等於總成本,廠商不虧不賺,只獲得正常利潤,如果總收益小於總成本,廠商便要發生虧損。

廠商從事生產或出售商品不僅要求獲取利潤,而且要求獲取最大利潤,廠商利潤最大化原則就是產量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原則。邊際收益是最後增加一單位銷售量所增加的收益,邊際成本是最後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成本。如果最後增加一單位產量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就意味著增加產量可以增加總利潤,於是廠商會繼續增加產量,以實現最大利潤目標。如果最後增加一單位產量的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那就意味著增加產量不僅不能增加利潤,反而會發生虧損,這時廠商為了實現最大利潤目標,就不會增加產量而會減少產量。只有在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廠商的總利潤才能達到極大值。所以MR=MC成為利潤極大化的條件,這一利潤極大化條件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市場結構。

股東財富最大化與利潤最大化目標相比,有著積極的方面。這是因為:

一是利用股票市價來計量,具有可計量性,利於期末對管理者的業績考核;

二是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因素;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克服企業在追求利潤上的短期行為,因為股票價格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

同時,也應該看到,追求財富最大化也存在一些缺陷:

一是股東價值最大化只有在上市公司才可以有比較清晰的價值反映,對非上市公司很難適用;

二是它要求金融市場是有效的。由於股票的分散和信息的不對稱,經理人員為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可能以損失股東的利益為代價作出逆向選擇。 因此,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也受到了理論界的質疑。

相關事例

一般而言,當公司收購的增加價值超過收購成本的時候,保股東財富最大化的標準被滿足:可以用公式描述如下:

股東財富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
1、收購增加價值=收購後收購者和被收購購者的價值-收購前兩者的總價值

2、收購成本=收購交易成本+收購溢價

3、收購者股東股票價值增加額=增加價值-收購成本

公式中有關名詞解釋:

[收購交易成本]是指收購實施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各種各樣的顧問費監管費股票交易費承銷費等等

[收購溢價]是對目標的要約支付價超過目標事先的出價。

舉例如下:(單位:人民幣)

收購前股份市值:A公司 20億 B公司 5億

A公司希望通過敵意收購B公司以開拓市場,預計通過開拓市場,擴大銷售,可增加其價值1億元;在敵意收購中為了獲得控制權,支付給B公司股東溢價0.5億元,其它費用(含顧問費等)及稅金共0.3億元。按上述公司計算結果如

1、收購增加價值=1億元

2、收購成本=0.5+0.3=0.8(億元

3、收購者股票價值增加額=1-0.8=0.2(億元)

即通過收購B公司,A公司股東獲得了二千萬元的收益。

財務管理術語2

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投資,資本的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了解一下吧。

財務管理術語

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投資,資本的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財務活動
財務關係
財務管理目標
企業籌資
融資租憑
資金成本
成本習性
資金結構
證券投資組合
營運資金
固定預算
彈性預算
增量預算
定期預算
滾動預算
現金預算
投資中心
責任預算
責任報告
業績考核
內部轉移價格
營運能力
比例合併
半成品成本
保留盈餘
本利比
並行審計技術
標準成本中心
百分率法
本金
補償性餘額
標準工資
標準工資率
部門預算
保證
撥備
不合理保留利潤
邊際資金成本
保證債權
部門邊際貢獻
財務評價
財務評價體系
產值最大化
成本費用利潤率
產權比率
長期債務

財務管理
財務風險
財政赤字
財務預測
財務協同效應
財務困境
財務預算
財務政策
存貨
財務估價修正
籌資風險
財政管理體制
財政監督
成本分配
長期償債能力
超額利潤
財務檢查財務總監
出資違約責任
財務診斷
存貨舞弊
差別財務報告
財務總監委派制
財務流動性風險
財務危機成本
財務資源
財務風險管理
財務公司
財務欺詐
存貨投資
成本企劃
籌資渠道
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
財務結構
財務集中控制
財務支撐力
財務運行機制
財務異化
財務信息
財務管理環境
財務契約
財務預警
現金浮游量
產權比率
財務治理
充分就業預算
財務情況說明書

存貨損失
獨立董事
定額成本制度
定價成本
短期償債能力
電子預算
企業對外投資
單位成本彈性預算
獨立財務報告
單獨財務報表
定金
遞延年金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非財務信息
非財務指標
負債結構
非經常性損益
非經營性資產
複合財務係數
法定資本制
過度資本化
固定資產折舊
公允價值
固定資產投資
股東財富最大化
固定資產租賃
公司公積金
工會資產
固定資產經濟壽命
股權投資差額
固定資產原價
固定資金
股權收購
國庫單一賬戶
工資成本
股權重組
關聯方占款
股權出資
公司清算
固有風險
匯率風險
匯率
獲利能力
財務諮詢
財務流程
會計報表

貨幣資金
合併價差
互補性資本
或有會計事項
或有支出
貨幣空間價值
經營槓桿
借貸資本
借款費用
經濟利潤
淨利潤
基準收益率
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
經濟收益
精細化財務管理
借款管理
集成化財務管理
經營性資產
給付
拒絕履行
金融資產轉移
技術入股
會計成本
會計師事務所
會計欺詐
庫存現金管理
會計信息化
會計對象
會計本質
利息資本化
零營運資金管理
利潤庫
利潤質量
流動資產投資
利潤質
綠色財務管理
利潤計畫輪盤
流動資金
流動資金管理
利潤預算管理財務彈性
赤字財政
初始現金流量
存貨形態
存貨清查
COSO報告
次級債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