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資本化

過度資本化

一個企業處於資本占用超出實際需要的狀態就是過度資本化。過度資本化直接表現為資金使用和周轉效率偏低,如過度的存貨、應收款項和現金等流動資金占用。企業如何正確安排和使用資金,保證企業經營效率和效益,防範財務風險,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

特點

一些財務指標可以不同程度地預示著企業資金的閒置浪費和低效運轉,從而表明企業可能存在過度資本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流動比率偏高。此外,還可以結合以下幾方面特徵進行判斷:
一是存貨周轉率低於歷史和同行業水平,存貨占用規模較大;
二是應收款項周轉率低,低於歷史和同行業水平;
三是貨幣資金平均餘額較大,大於短期預算支出水平需要;
四是固定資產周轉率和使用率偏低,企業在較長時間內未能實現滿負荷生產;
五是存在不能發揮作用的機器設備以及無形資產等。

控制

過度資本化過度資本化

過度資本化的缺陷是運營的低效率,企業若發現可能存在過度資本化,應採取以下調整改進措施:

一是調整行銷政策,積極拓寬市場,增加行銷規模。

二是通過調整信用條件、加強信用調查、完善信用評估等措施加強應收款項管理,同時加強應收款項跟蹤催收管理,提高應收款項回收率和周轉率,降低平均收款期。

三是在材料購買上檢查和計算採購和持有成本,計算變現期,減少不必要的材料大批量購買和長期占用。即比之大批量採購的節約,供應人員採購時更要能夠確定要購買的材料可以變現或者能在一個合理的時間內用於產品生產,以避免不必要的積壓和占用。供應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和供應商談判,爭取訂立大批量採購訂單,但是(在較長的時間內)分批購入的辦法獲得大批量採購折扣,同時降低一次性採購的大量資金支出和占用負擔。

四是完善生產和銷售服務質量,提高生產效率,穩定提高客戶源和業務量,加速存貨周轉。

五是提高資產周轉和利用率,對於固定資產利用率不高、不能實現滿負荷生產的企業,可以通過資產租賃或者接受委託加工業務,提高資產利用率,從而提高盈利水平。

六是對於實在不能發揮作用的資產,可以考慮變現,並將變現資金用於盈利項目的生產經營。

防範

過度資本化房企必須資本化
對於過度資本化的防範,主要在於合理確定企業資金需要量。
1.確定合理的營運資金需要量,如存貨持有量、提供和使用信用期限、供貨和提供發票期限。根據不斷變化的經營形勢,調整營運資金占用規模,使其處於合理水平。如果資產周轉效率指標(包括存貨周轉率、應收款項周轉率等指標)明顯低於同行業水平,則應適當降低存貨和應收款項資金占用,同時增加短期投資和經營租賃。
2.考慮資本支出資金需要量、項目的時間金額。企業要結合行業和本企業所處發展水平,隨時考慮資本支出的需要,根據資本支出需要合理安排長期資金,以避免短期營運資金被迫占用在長期資產上,造成營運資金不足,影響生產經營效率。有過度資本化傾向時,企業可以考慮固定資產的出租變現。

現狀

過度資本化過度資本化
國有資源的持有者並未清晰授權管理層售出其擁有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管理層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市場之中,以特定的價格出售部分國有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使得國有資源的價值未能充分實現,損害了國有資源股東的利益。目前,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國有企業股權等交易就存在這樣的狀況。

在不規範市場中,由於要素價格被操縱,所有權和使用權價格被扭曲,出現賤買高賣或者賤賣高買,使財富持有者承受不必要的損失。目前,由於利率和匯率的扭曲,由於生產要素價格控制,由於信息嚴重不對稱,由於監管嚴重缺失,交易行為被人為的嚴重扭曲。最典型的範例就是迫於負利率和匯率上升趨勢,導致的大規模樓市和股市的投機行為,使得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價格被嚴重扭曲。

在缺乏產權法律保障和市場不規範的前提下,過度資本化,就本質而言,是管理層與國內外資本持有者和謀,對國有財富和民眾財富的野蠻掠奪。在這個貌似合法的財富大轉移過程中,表面上使資源被充分調動,並通過市場完成配置,使經濟獲得高速發展。其實質,是財富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以不合理代價轉移,形成古今中外歷史上罕見的,貧富急劇分化過程。其結果,就是極少數人(特殊利益集團)擁有多數財富。其後果,就是由於資本持有者迫於道義和能力上的壓力,最終將資本轉移和沉沒。

無論是持有何種主義的民主政府,其管理經濟的基本理念都應是增加國民福利。即便是封建王朝,政府為私人所有,亦懂得以民為本的道理。邏輯非常簡單,財富分配一旦失去基本的平衡,再生產無法持續,就必須更改遊戲規則,甚至替換遊戲規則制定者。這就意味著,最終可能通過暴力代替市場進行財富再分配。古今中外的歷史,雖然形式千奇百怪,但是本質規律沒有變過。

政府的制度取向是隨著管理層對於社會經濟的理解而變化的。鑒於舊中國極度貧富分化的嚴重後果,中國在1949年後選擇了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由於計畫經濟遏制了勞動者創造財富的積極性,中國在1978年以後,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是,由於管理層對於現代社會經濟結構的本質缺乏深刻認識,始終沒有抓住制度建設的根本,那就是基於人性的法律制度建設。而法律制度建設在經濟領域的基礎,就是產權法律制度和市場法律制度的建設。徘徊於意識形態的爭論並無實質意義。歷史證明,任何不切實際的意識形態衝動,都不能代替系統的法制建設。當然,膚淺和幼稚的意識形態說辭,或許可以成為一時的政治包裝,對於增進國民福利並無實質幫助。相反,由於幼稚的意識形態執著,被特殊利益集團利用,由形式的政治控制轉化為實質的經濟操縱,進而實現了特殊利益集團的資本積累。這就形成了今日中國過度資本化的壯麗景觀

後果

過度資本化是有嚴重後果的。第一,嚴重損害了公平正義原則。將導致道德淪喪,將導致政府信用危機,將導致公眾心理失衡,將導致弱勢群體的生活困窘,將導致社會失去和諧甚至是和平。第二,嚴重損害了效率原則。扭曲的要素價格,給予市場錯誤信息,導致資源錯配,供需失去平衡,出現通貨膨脹,產生經濟危機。第三,資本的過度壟斷必然導致資本的外流與沉沒。這將導致國家競爭力的退化。終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過度資本化過度資本化
中國的當務之急,是將資本化進程與法制化進程同步。鐵腕治理目前混亂的、過度的資本化行為。首先是建立和完善中國的產權制度。從憲法和普通法的產權法律制度入手,系統完善關於產權立法、司法、執法的程式,使公平正義原則與市場效率在法律中取得平衡。尤為重要的是,政府不要充當國有或民有資產的代理人,並以代理人身份參與市場交易,形成行政權利壟斷對市場交易的直接破壞。特別是避免當這種行政權力失控,導致市場價格體系的崩潰。其次,必須堅決果斷地推進市場規範化建設。這裡有兩個關鍵節點:一是政府要堅決退出市場交易;二是政府堅持不要干預商品價格。具體的說,就是將國有資產處置權交給人民代表大會;將商品定價權交給市場。政府將通過公共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間接調控市場非理性。例如政策性補貼扶持農業;例如徵收特種資源稅支持環保;例如用學卷制度完善義務教育;例如用強制性公積金制度提供退休和醫療基本保障;如此等等。基本的原則是政府以政策方式管理經濟。絕對不能直接的、大規模地參與交易,也不能直接的、大範圍的強制制定商品價格。中國必須儘快完成資本化必需的產權條件和市場條件。而不是在無序和混亂中過度資本化。

中國過度資本化導致了流動性泛濫。製造了資產和商品的雙重通脹。數十倍的企業市盈率,數十年的私人供樓貸款,極大地製造了虛擬價值,延生出過多貨幣,用這些虛擬價值產生的未來貨幣追逐現實商品,必然導致通脹。如果不緊急遏制這一趨勢,經濟危機將不可避免。

與此同時,中國必須高度警覺,美國利用強勢貨幣製造的全球過度資本化。美國的次按危機,是美國聯邦儲備局長期扭曲實質利率,推動房地產業過度發展的惡果。本質上是通過資本技術,將不良債權資本化,再將不良資本全球化,進而將本國過度資本化輸出全世界。由全世界,特別是由其主要資本和商品交易國家,代為消化其過度資本化形成的通貨膨脹。中國作為美國最大的資本和商品提供者已經付出巨大的代價。中國無法承受來自國內和來自國外的、同時的、雙重的過度資本化。事實上,中國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已經處於過勞的狀態。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被國內和國際的過度資本化強力扭曲,漸漸失去平衡,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到了全面的反思和全面調整的時候了。

財務管理術語2

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投資,資本的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了解一下吧。

財務管理術語

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投資,資本的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財務活動
財務關係
財務管理目標
企業籌資
融資租憑
資金成本
成本習性
資金結構
證券投資組合
營運資金
固定預算
彈性預算
增量預算
定期預算
滾動預算
現金預算
投資中心
責任預算
責任報告
業績考核
內部轉移價格
營運能力
比例合併
半成品成本
保留盈餘
本利比
並行審計技術
標準成本中心
百分率法
本金
補償性餘額
標準工資
標準工資率
部門預算
保證
撥備
不合理保留利潤
邊際資金成本
保證債權
部門邊際貢獻
財務評價
財務評價體系
產值最大化
成本費用利潤率
產權比率
長期債務

財務管理
財務風險
財政赤字
財務預測
財務協同效應
財務困境
財務預算
財務政策
存貨
財務估價修正
籌資風險
財政管理體制
財政監督
成本分配
長期償債能力
超額利潤
財務檢查財務總監
出資違約責任
財務診斷
存貨舞弊
差別財務報告
財務總監委派制
財務流動性風險
財務危機成本
財務資源
財務風險管理
財務公司
財務欺詐
存貨投資
成本企劃
籌資渠道
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
財務結構
財務集中控制
財務支撐力
財務運行機制
財務異化
財務信息
財務管理環境
財務契約
財務預警
現金浮游量
產權比率
財務治理
充分就業預算
財務情況說明書

存貨損失
獨立董事
定額成本制度
定價成本
短期償債能力
電子預算
企業對外投資
單位成本彈性預算
獨立財務報告
單獨財務報表
定金
遞延年金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非財務信息
非財務指標
負債結構
非經常性損益
非經營性資產
複合財務係數
法定資本制
過度資本化
固定資產折舊
公允價值
固定資產投資
股東財富最大化
固定資產租賃
公司公積金
工會資產
固定資產經濟壽命
股權投資差額
固定資產原價
固定資金
股權收購
國庫單一賬戶
工資成本
股權重組
關聯方占款
股權出資
公司清算
固有風險
匯率風險
匯率
獲利能力
財務諮詢
財務流程
會計報表

貨幣資金
合併價差
互補性資本
或有會計事項
或有支出
貨幣空間價值
經營槓桿
借貸資本
借款費用
經濟利潤
淨利潤
基準收益率
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
經濟收益
精細化財務管理
借款管理
集成化財務管理
經營性資產
給付
拒絕履行
金融資產轉移
技術入股
會計成本
會計師事務所
會計欺詐
庫存現金管理
會計信息化
會計對象
會計本質
利息資本化
零營運資金管理
利潤庫
利潤質量
流動資產投資
利潤質
綠色財務管理
利潤計畫輪盤
流動資金
流動資金管理
利潤預算管理財務彈性
赤字財政
初始現金流量
存貨形態
存貨清查
COSO報告
次級債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