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蘭縣

普蘭縣

普蘭縣(英語:PurangCounty),隸屬於中國西藏阿里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阿里地區南部、喜馬拉雅山南側的峽谷地帶及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位於東經80°27″-82°30″,北緯30°00″-31°13″之間。 普蘭縣總面積12539平方千米。總人口1萬人(2014年)。縣人民政府駐普蘭鎮吉讓社區。普蘭縣轄1個鎮、2個鄉:普蘭鎮、巴嘎鄉、霍爾鄉。共有10個行政村(社區)。截至2014年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7060萬元,連續三年增長速度超過18%;財政收入240萬元,比2013年增長22%。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區位

普蘭縣地處西藏西南部、阿里地區南部、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峽谷地帶及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地理坐標東經80°27〃~~82°30〃 北緯30°00〃~~31°13〃 是西藏自治區邊境縣之一。面積1249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萬畝。

縣城

普吉在孔雀河東南岸。和平解放40年來建設迅速,面貌煥然一新,已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的中心。道路整潔寬敞,綠樹成蔭,幽雅清靜。普蘭縣為西藏佛教聖地之一。境內有著名的神山“岡仁波齊”、聖湖“瑪旁雍錯”等風景名勝區。“神山”似帶著銀冠的“金字塔”,“聖湖”為神話傳說中的“西天瑤池”。由於“神山”、“聖湖”的神秘感和吸引力,使普蘭成國內外旅遊和朝聖者的聖地。

普蘭縣城位於納木阿比峰和那尼雪峰之間的孔雀河(馬甲藏布)谷地,地形狹窄,來自孟加拉的濕潤空氣,在這裡形成宜人的高原小氣候。氣候溫和,降水頗豐,是阿里地區中“雪山環繞的地方'。因為有神山,聖湖而廣受旅行者青睞。

普蘭縣城南距中尼邊境約10千米,北距獅泉河鎮398千米,且鄉鄉公路相連。加之與尼泊爾、印度相鄰,境外朝聖者和商販多由此口岸(西藏自治區重要的出入境口岸有亞東、樟木和普蘭)入境,越來越多的旅行者也到這裡來參拜神山聖湖。

非正式口岸

普蘭縣海關和邊檢,每天不少尼泊爾和印度人通過,其中也包括少量外國遊客以團體方式進藏。但這裡並不是中國正式出入境口岸,想要從這裡到尼泊爾的人,必須在申領尼泊爾簽證時註明,否則即使有尼泊爾簽證,也不讓出境。普蘭對面是尼泊爾山區,叫khojamath。當地人說,即使能出境,到尼泊爾後仍要徒步兩天,走一條穿行在喜馬拉雅山裡的小路,才能到達有公路的城鎮。

物產

普蘭屬半農半牧縣,糧食產量占阿里糧食總產量的1/3以上。主要農作物有青稞、春小麥、油菜、豌豆、馬鈴薯、蘿蔔等。主要飼養氂牛、犏牛、綿羊、山羊、馬、驢、騾等。、

工業主要以生產農具及生活用品為主。

特產品主要有酥油、牛羊皮、羊毛,瑪旁雍裸裂腹尻魚、長體裸鯉魚。

歷史沿革

普蘭,藏語意為“一根毛成獨毛”。

1959年以前,稱為普蘭宗。1960年將普蘭宗更名普蘭縣。1997年,面積2250平方千米,人口0.72萬,轄3個區(興巴區、巴嘎區、霍爾區),10個鄉。縣政府駐吉讓貢噶,距獅泉河鎮398千米。(根據《政區大典》整理)

興巴區(XinbaQu)1959年設普蘭區,1962年改興巴區。位於縣境東部,距縣政府12千米,人口0.47萬。轄6個鄉,其中若讓鄉8個村委會,科加鄉5個村委會,細德鄉3個村委會,赤德鄉6個村委會,多油鄉8個村委會,仁貢鄉6個村委會。境內有科加寺。

巴嘎區(BagaQu)1960年5月設定。位於縣政府北面,距縣城90千米,人口0.1萬。轄2鄉,其中崗薩鄉4個村委會,雄巴鄉3個村委會。

霍爾區(HuoerQu)1960年設定,位於縣政府東面,距縣政府115千米,人口0.16萬。轄2鄉。

2000年,普蘭縣轄1個鎮、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919人,其中 普蘭鎮 5026、 巴嘎鄉 1208、 霍爾鄉 1685。

行政區劃

全縣轄1個鎮、2個鄉:普蘭鎮、巴嘎鄉、霍爾鄉。共有1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普蘭鎮吉讓居委會。普蘭鎮轄1個居委會、5個村委會:吉讓居委會;多油村、仁貢村、細德村、科加村、赤德村。

巴嘎鄉轄2個村委會:崗沙村、雄巴村。

霍爾鄉轄2個村委會:貢珠村、幫仁村。

普蘭鎮

總人口5026人。

巴嘎鄉

總人口1208人。

霍爾鄉

總人口1685人。

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海拔6638米,梵語稱之為“濕婆(印度一種神的名字)的天堂”,藏語意為“神靈之山”,平台上有一圈凹進去的溝槽。岡仁波齊峰經常被白雲繚繞,很難目睹其真容,峰頂終年積雪,威凜萬峰之上,極具視覺和心靈震撼力。

岡仁波齊峰被稱為神山,可見其地位是世界性的,苯教便發源於此,每年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各大藏區的朝聖隊伍們絡繹不絕,更體現出此峰的神聖意味。由於多種原因,至今仍是一座無人問津的處女峰。為了表示尊敬,多數來到神山的遊客都會轉山。山峰概況在西藏普蘭縣境內,有兩個水系相通,間隔僅3公里的高原湖泊;東面較大的是瑪旁雍錯,西面較小的是拉昂錯。在湖泊的南北是兩座著名的山峰:北面是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海拔6638米,位於東經81.3度,北緯3l度,南面是喜馬拉雅山西段的納木那尼峰,海拔7694米,位於東經8l.3度,北緯30.4度,兩峰相距約l00公里。岡仁波齊峰的腰部是較大的淡紅色平台,平台邊緣被冰雪侵蝕,風化嚴重,呈犬牙狀,平台之上有一圈凹進去的溝漕。其峰頂宛若皇冠晶瑩奪目,遠遠望去卻僅見一個渾圓的山頂。

朝聖者的蹤跡世界上大多數宗教都有一共同特色--朝聖。帶著強烈而巨大的心愿,沿著一條相對固定、充滿神跡啟示的聖路,向一個公認的聖地進發,這便是朝聖之舉。朝聖由來已久。在自然環境險絕卓著的西藏,朝聖尤其顯得精誠執著。篤信佛教的藏族人堅信:朝聖能盡滌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無窮的功德,並最終脫出輪迴,榮登極樂。因此,總是有數不盡的藏族人,以獨有的磕長頭方式俯仰於天地之間,向強磁場般的聖地跋涉。沒有血肉之軀,便無朝聖之舉,沒有風塵僕僕,便無朝聖之途,不歷經千辛萬苦並跨越真正的時空,就不會有心靈的虔誠。朝聖對於一個信徒而言,是可以以一生的時間去認真對待的神聖之舉。甚至可以這樣說:超出“苦行”意義之上的朝聖之旅是將個體生命之旅推向極致的唯一途徑!作為神山的岡仁波齊,其地位是世界性的。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往世書》、《岡底斯山海志》等著述中均提及此山。從這些記載推測,人們對於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岡仁波齊神山同時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佛教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它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雍仲本教更是發源於此。

雍仲本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萬八千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為了救度眾生而慈悲傳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雍仲本教”,雍仲本教的《甘珠爾》其實就是藏族一切歷史、宗教和文化的濫觴與源頭,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極其珍貴的資料,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無法繞過的一塊重要領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已經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科研課題。

從公元七世紀印度佛教傳入吐蕃以後,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之間各自互相吸收了許多對方的內容而各自得到了發展,因為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內容,使其能夠更深入地根植於當時的社會並逐漸發展成為了現代的“藏傳佛教”。在藏傳佛教的教派中,不單單是寧瑪派,連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也都在運用著 “本教” 中的世間本教儀軌,包括、醫學、天文、歷算、招財、招壽、替身儀軌、煙供等等,“本教”僅僅在煙供、薈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種儀軌就超過了五百多涵,其內容也非常廣泛豐富。

每年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各大藏區的朝聖隊伍們,使得這裡的神聖意味不斷得以體現並加深。岡底斯山脈地處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區,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大江大河均發源於此。在信教者的心目中,這些河流與岡仁波齊有著神聖的關連。據雍仲本教經典描述:從岡仁波齊而下的一條河,注入瑪旁雍湖——不可征服的湖泊。四條大河由此發源,流向北、南、東、西四方。流向北的森格藏布——獅泉河(下游為印度河),鑽石礦藏豐富,飲此之水的人們勇似雄獅;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為恆河),銀沙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如孔雀一般可愛;流向東方的是當卻藏布——馬泉河(下游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綠寶石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如良駒一般強壯;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游為蘇特累季河),金礦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壯如大象。

在這些地方轉一轉並祈禱一番是後世朝聖者不可或缺的功課。轉山是來自不同地方朝聖者最常採用的方式。轉山道分兩條:外線是以岡底斯山為核心的大環山線路,內線是以岡底斯山南側的因揭陀山為核心的小環山線路。外線總長32公里,徒步需3天,磕長頭則需15——20天。轉山人一般都是在轉足13圈外線之後再轉內線。每逢藏曆馬年,轉山的朝聖者最多。據說佛祖釋迦牟尼的生肖(藏族傳統生肖觀受漢族相應觀點影響較多,其生肖屬相大小的具體排列也和漢族相一致,依次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也有作烏鴉的)、狗、豬。(藏曆結合陰陽及五行等學說,在具體年代節氣等方面和漢地不同,故生肖也略有區別)屬馬,馬年轉山一圈相當於其他年份轉山13圈,且最為靈驗和積長功德。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普蘭縣地處西藏自治區西南部、阿里地區南部、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峽谷地帶,岡底斯山和西喜馬拉雅山之間,及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

,位於東經80°27″-82°30″,北緯30°00″-31°13″之間,是西藏自治區邊境縣之一。普蘭縣面積1253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1萬畝。

地形地貌

普蘭縣海拔3900米。地處馬甲藏布流域,具有山地灌叢草原景觀。普蘭縣城地形特殊,納木阿比峰和那尼雪峰之間的孔雀河(馬甲藏布)谷地,是阿里地區中“雪山環繞的地方”。普蘭縣城位於納木那尼雪峰和阿比峰之間的孔雀河(馬甲藏布)谷地,與尼泊爾、印度相鄰。

氣候

普蘭縣屬高原亞寒帶乾旱氣候區。日照充足,日溫差大,年溫差相對也較大,氣溫低,降水少。年均溫3℃,極端最高溫26.5℃,極端最低溫為-27.5℃,年日照時數約為3153.2小時,年霜期213天,年降水量172.8毫米,40%集中在8月份。

地質

普蘭縣普蘭縣

普蘭縣以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原等為主,灌叢、沼澤、荒漠草場分布少。土壤以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黑鈣土等為主,有機質、氮、鉀含量高。

水文

馬甲藏布河,位於縣駐地西北部,藏語意為“孔雀河”。漢字曾譯馬甲咯布、麻楚河、孔雀河。源於境內西南部,東南流出國界入尼泊爾境,改名為呼那卡那裡河,匯入恆河,最後注入印度洋。在中國境內全長110千米;流域面積3020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919人,其中普蘭鎮5026人、巴嘎鄉1208人、霍爾鄉1685人。

截至到2014年,總人口1萬人。主體民族為藏族。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瑪旁雍錯藏語意為“不敗、勝利”,有“神湖”之稱。位於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和喜馬拉雅山納木那尼峰之間,西藏自治區普蘭縣內。平均水深46米,最大水深81.8米,面積412平方千米。湖水碧透清澈,透明度14米。湖水礦化度400毫克/升,屬淡水湖,含有硼、鋰、氟等微量元素。以融水、雨水補給為主,也有部分泉水補給。湖岸線平直,周長83千米,岸線發展係數1.15。

生物資源

普蘭縣縣境內有眾多藥用植物和食用植物。植物有高山柳、錦雞兒等。普蘭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分布廣闊。普蘭的野生動物主要有野黃羊、野氂牛、野驢、黃羊、羚羊、岩羊、盤羊、狼、猞猁、山豹、旱獺、黑頸鶴、雪雞、黃鴨、野鴿、野驢、野牛、岩羊、雪豹、金雕等20餘種。有約1萬餘頭(只)。集中活動的區域在公珠錯、霍爾、巴嗄地帶。

礦產資源

普蘭縣礦藏資源分布較廣。探明的煤炭、銅、稀有金屬礦儲量大。西部門士有煤礦開採。其境內的石灰岩、矽岩、鉛、鋅、錳亦有開發價值。

經濟

綜述

普蘭縣普蘭縣

2003年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7060萬元,連續三年增長速度超過18%;財政收入240萬元,同比2002年增長22%,走出了多年在100萬元左右徘徊的困境;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2327.5元,同比2002年增長10%。農牧業生產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9552畝,經濟作物比重明顯增加,農業產業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全縣年末牲畜存欄達165986頭(只、匹),牲畜出欄率33%,農牧民的生活有了極大的提高。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實現了三年翻一番,農牧民收入三年中人均增長258元,達到1924元。

第一產業

普蘭縣屬於半農半牧縣,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牧業大縣,也是阿里地區的糧油生產大縣,全縣糧油產量占全地區總產量的60%以上,占阿里糧食總產量的1/3以上。全縣耕地面積為10238畝,可利用草場面積945萬畝。主要農作物有青稞、春小麥、油菜、豌豆、馬鈴薯、蘿蔔等。主要飼養氂牛、犏牛、綿羊、山羊、黃牛、馬、驢、騾等,以養羊業為主。

特產品主要有酥油、牛羊皮、羊毛,瑪旁雍裸裂腹尻魚、長體裸鯉魚。

第二產業

普蘭縣工業主要以生產農具及生活用品為主。

每年夏、冬季,尼泊爾商人在普蘭"國際市場"逗留做生意,夏季,尼泊爾商人拉著舶來品如法國香水、印度香等從這裡入境,在冬季前,再將收購的羊毛和羊帶回尼泊爾。是中尼商人木材及其他商品交易的重要場所。

2014年,利用普蘭縣上級扶持項目資金50萬元,自籌項目資金25萬元,成立瑪旁雍措合作社,經營項目涉及賓館、特色藏餐、麵粉加工、鮮肉店。自2014年8月正式掛牌經營以來,參與聯營已達45戶、196人、6個聯保單元。

第三產業

邊境貿易

20世紀90年代以來,與印度邊境貿易發展較快,普蘭已成為中印邊境貿易的重要口岸。

招商引資

2004年普蘭縣組織招商引進印商資金804萬元,並爭取國家貼息貸款100萬元用以發展神山礦泉水公司,在引進外資上取了得歷史性突破。

2014年,陝西、河北兩省對阿里地區援藏項目總投資將達到2.15億元。陝西省援藏規劃總投資0.84億元,包括阿里地區人民公園、噶爾縣旅遊服務中心、普蘭縣小商品市場、噶爾普蘭兩縣安居工程、噶爾縣高效溫室援藏配套等項目;河北省援藏規劃總投資1.31億元,包括獅泉河步行橋、札達縣古格文化展廳、日土縣環城南路、阿里地區婦幼保健院、日土札達兩縣安居工程配套等。

社會

基建

普蘭縣普蘭縣

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全縣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隨著格桑路的改造、農貿市場、廣場、客運站、疾病控制中心、老年活動中心、安居園等相繼建成;城市供水、供電、街道硬化、公廁建設等市政工程也有所進展,縣城建設骨架基本形成。短短几年時間,一個嶄新的具有現代化氣息的新縣城聳立了起來,新舊縣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對比。普吉在孔雀河東南岸。和平解放40年來建設迅速,面貌煥然一新,已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的中心。道路整潔寬敞,綠樹成蔭,幽雅清靜。普蘭縣為西藏佛教聖地之一。境內有著名的神山"岡仁波齊"、聖湖"瑪旁雍錯"等風景名勝區。

通訊

"電視村村通",復蓋率達到83%,建立衛星接收站33座。

醫療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完善,參與率達到100%。建立健全了地方病和傳染病的預防和報告機制。普蘭縣康復大藥房,2009年納入普蘭當地醫保定點藥房,2011年6月通過國家GSP認證,24小時全天候供藥。

教育

2004年貸款用於教育資金350萬元,完成了普蘭中學、完小教師、學生住宿樓和教學樓主體工程建設。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5.2%,鞏固率97%,國小畢業生合格率達100%,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通過掃盲驗收。

旅遊資源

普蘭縣旅遊景點有神山——岡仁波仁、聖湖——瑪旁雍措、鬼湖——拉昂措、邊境小城普蘭的古商道、國際市場和尼泊爾商人、古宮九層引起拉姆飛升處、洛桑王子及其二千五百個“妃穴”、印度香客和印度苦行者、普蘭歌舞、普蘭彩石等。

馬甲藏布河。位於縣駐地西北部。藏語意為孔雀河。漢字曾譯馬甲咯布、麻楚河、孔雀河。源於境內西南部,東南流出國界入尼泊爾境,改名為呼那卡那裡河,匯入恆河,最後注入印度洋。在我國境內全長110公里;流域面積3020平方公里。流域內有天然牧場和肥沃的農田。

古宮:賢柏林寺遺址所在山巔之下的山腰,蜂窩似地布滿著窯洞,有古舊的樓台懸空伸出,其上斜掛數條經幡迎風飛舞。這就是傳說中的仙女引超拉姆的飛升處。這神跡源自於藏族著名的《洛桑王子》的故事。

普蘭戰場遺址:縣城距離五公里的多油村裡有一座古老的白塔,這裡曾經發生過一場驚天動地的戰役。

千年古剎——科迦寺:縣城距離十八公里的科迦村裡有一座古老的科迦寺,建於公元11世紀,仁欽桑布所建,開始屬噶當派,後改宗為薩迦派。寺內供奉有一尊經高僧仁欽桑布迦持過的文殊菩薩。傳說這尊菩薩塑像在運往噶爾的途中,路經此地忽然開口說話,要留在此地,於是在這裡建起了大經堂,故科迦的意思是“家園”。該寺後來成了中國、印度和尼泊爾邊境上的一座重要寺廟,得到三國信徒的共同信奉。

斜爾瓦邊境口岸:中國、尼泊爾建交已有55年,該口岸離普蘭縣城約25公里,有中尼界樁10棵,界標1個,對面是尼泊爾的雨莎。雨莎是印度民間香客及三國團隊到神山聖湖朝聖朝拜的中轉站。尼方直升飛機時常在這裡接送遊客。也是中尼商人木材及其他商品交易的重要場所。

普蘭婦女服飾:普蘭婦女服飾由於貴重服飾只在節日盛典時才穿戴,很難一見,普蘭婦女服飾是套盛裝,從頭到腳,裝飾有黃金、白銀、松石、瑪瑙、珊瑚、珍珠、田黃等珠寶,重達十多斤,價值十幾乃至數百萬元:世代家產集於一身。充分顯示了普蘭人典型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這是普蘭婦女最重要的炫耀。穿上這套盛裝,自我感覺上尊貴儼若王后。

普蘭歌舞:在音樂家邊多的眼中,普蘭是歌舞之邦。”其中最古老原始的大型民間歌舞“玄”——在普蘭也叫“玄”,後藏稱“諧欽”(大歌),“玄”舞須在重大節日和重大慶典時跳,重大慶典包括班禪坐床、活佛選靈童等。歌詞內容則固定得一字不許更易。那是有關世界形成、物種起源、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一系列解釋:是由歌者傳達的這一人群的世界觀。歌舞由十三大段組成,男女二隊各十六人。可演唱整整一天。

普蘭婚禮歌則是藏地久負盛名的一大品種。這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歌、舞、誦、表演。正式歌詞十三大段,吉祥插曲十八小段。他們的一切儀式儀軌乃至日常生活都富有表演性質,婚禮中的許多歌詞、稱謂、儀式(例如驅邪氣、招福氣等),都保留了當地古老的本教色彩。

普蘭彩石:普蘭古今事物龐雜,看不盡,聽不全。在這裡可以撿三種小石頭:一種色彩形狀極像橢圓雀卵的,湊在耳邊搖一搖,可以聽見內中水響。這種石頭是一種名貴藏藥:破卵石取其水擦眼睛,可使眼睛明亮但很少見;第二種四方黑色小石子,是藏式數學演算時作為數學符號所用,同時在某一藏式遊戲中充當棋子兒;第三種為鮮艷紅石,猶如珊瑚,但只可作為擺設觀賞,不可穿鑿成項鍊:想要在紅石上鑽個孔,石子兒便會崩碎。

翡翠般的孔雀河谷:夕陽西下時分,站在孔雀河谷舉目一望,四周峻峭的雪峰上好像灑了一層金光,雪峰下是風化的礫石和黃沙形成的堆積層,起伏有序,溝壑縱橫。來自孟加拉灣的海洋季風越過喜馬拉雅山吹到這裡,形成了青藏高原難見的濕潤氣候,大片的綠洲似翡翠般鑲嵌在孔雀河谷,措落有序的村莊,繚繞的炊煙,趕著牛羊的牧童和轉經的老人,使人仿佛到了一個世外桃源,就像傳說中的香格里拉。

曲古寺:到了神山西面,在其正對面山麓有一座依山而築的寺宇,由於此寺的主供是曲古佛像(天然生成修行所成之究竟果位法身),故稱之為曲古寺。有關此寺的主供佛像曲古,還有一段動人心弦的傳說。相傳,有一位大悲觀世音菩薩化身為瑜伽行者,把曲古佛像自西部噶爾夏奶湖中取出後,迎請到古格,並奉給古格王澤德。澤德王將它供奉在一座名寺內,許久後,有一次神山沽主幻化成七名印度行腳僧,來到這座名寺門檻化緣。然而,寺僧們不但沒有施捨膳食,反而近乎於蔑視和虐待了他們。須臾間,七名行腳僧化作七條狼,不見蹤影了,到了第七天,神山沽主施高超法術,把曲古佛像迎到曲古寺。不久,古格王室忽然發現曲古佛像不翼而飛。雖然長時間到處尋覓,卻毫無著落。當扎巴扎西任古格法王時,方知曲古佛像已供奉在神山西面正對面山腳下的曲古寺內,古格法王派兵攻打這座寺廟,試圖將曲古佛像立即迎回古格故寺。當古格兵徑直闖入寺內取回曲古佛像時,佛像卻沉若磐石,紋絲不動。於是,在其脖部套上繩子,用力猛牽,可只拽到門口,再也動彈不得。不得已將他丟在那裡的亂石叢中,又氣急敗壞地入寺掠走了那若本瓊的法螺和齋僧大鍋,但法螺被神山沽主使法術很快弄回寺廟。齋僧大鍋被古格人用來熬茶時,茶水即刻變成了鮮紅的血液,他們驚愕之餘,棄鍋而走。後來,一位老漢途徑此地時,突然發現曲古佛像丟在亂石叢中,當即佛像說到,請您把我帶回寺廟。老漢驚奇地感嘆道,古格眾兵都力不從心,我一個昏庸老朽又怎奈何!佛像又道,唯獨您能把我送返寺廟內,請勿推辭。老漢半信半疑地將他一提,果真輕若柳絮。於是,輕飄飄地把他迎請到寺廟,並重新供好。曲古佛像至今仍供奉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寺廟內,另外,寺廟內還供奉有釋迦牟尼佛像、甘珠爾經籍、沙布龍阿旺朗傑像等。其中神山沽主殿也極為有名,此寺到後來一直由南竹巴派歷代名僧住持。

直熱普寺:當信徒們行至神山北面正對面的仲隆(野氂牛出沒的境地)山南麓時,便有一座規模不大、坐北朝南的古剎,這就是直熱普寺,此寺是由竹巴噶舉派有名的大師古倉巴創建。

尊追普寺:每當信徒們轉到神山東面時,便有一座高低錯落、主次分明、設色古雅、坐西朝東的廟宇,這就是馳名阿里三圍的尊追普(神通幻術洞)寺。寺內主供是銀質的米拉日巴像,還有聶拉朗巴、至尊熱瓊巴、大成就者藏巴加熱、大師阿旺朗傑等的身像及眾多的經籍、佛塔和藏巴加熱大師親自加持過的青稞粒等。此寺歷來由南竹巴噶舉派名僧住持,僧額定製為五十名,此寺周圍遍布數不勝數的石刻經文、各種佛像、噶舉派名師高僧的雕像等,有頗高的文化、歷史、藝術等研究價值,屬十分珍貴的文物。

江扎寺:神山南面有一座寺廟,名為江扎寺,其周圍有為數眾多的聖跡,星羅棋布的奇形怪洞、泉眼等,諸如被信徒們分別成為:直貢派大師古雅崗巴修行過的城堡建築;釋迦牟尼在神山給龍王傳法時坐的發台即一座頂部平禿若台的小山;直貢堅阿大師、成就者布瓊、成就者森格益西、成就者熱巴那布以及眾多名僧的修行靜室、寢宮、護法殿和飲泉;直貢派祖師覺巴.傑丹貢布給僧眾授記處的傘狀孤峰;在腹腔中曾取出過打開轉神山轉經道鑰匙的蛤蟆狀磐石等。

賢柏林寺:在普蘭縣城之西,孔雀河西邊,有一座巍然矗立的山,山上有一座座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古老遺址,這就是名揚全藏的普蘭達拉喀城堡和賢柏林寺的遺址。

遺犬洞:位於科迦寺。它是冰山組成的一個洞,洞內有很多動物塑像包括十二生肖,都是天然形成的。相傳每逢狗年的藏曆4月18日洞門會自動打開,並且從洞門可直接到達尼泊爾境內。

普蘭縣境內有著名的神山“岡仁波齊”、聖湖“瑪旁雍錯”等風景名勝區。崗底斯藏語稱做“岡仁波齊”、“崗仁波齊”的意義是雪山之寶。這個崗底斯聖山是八千萬世界之中西方的俄摩隆仁或西方極樂世界之地,曾誕生八千萬賢能並傳播佛法的聖地,是贍部洲的地理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吐蕃和象雄地方土生土長的原始宗教、佛教之源,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波佛教的故鄉。雍仲本波佛教是藏族的原始佛教,它是為了一切眾生,離苦遇樂、和平世界,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如意寶。

據《西藏王統記》《朵堆》等典籍記載,象雄人辛饒米沃佛祖對過去原始本教進行了許多變革,創建雍仲本教,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辛饒米沃祖師首先創造了象雄文字,並傳授了“五明學科”:工巧明(工藝學)、聲論學(語言學)、醫學、外明學(天文學)和內明學(佛學)。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

基礎設施

“神山聖水、三國交界、千年古寺、國際市場……”,位於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的阿里地區普蘭縣正日益展示出開放、創新的新形象。近年來,在阿里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普蘭人民團結一心,勵精圖治,整山治水,著力改善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積極培育市場,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強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狠抓基礎教育,努力推進科教工作;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持之以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縣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都取得了巨大成績。

普蘭縣。幾年來,普蘭縣在與時俱進的旗幟下,大膽突破陳規,通過幹部進牧區活動和解放思想大討論,把思想觀念從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破除等、靠、要和小富即安意識,樹立敢闖敢試、勇於開拓、加快發展的氣魄和膽識,走符合縣情的發展之路。

近年來,普蘭縣委、縣政府科學定位,張揚特色,發揮強大的政治優勢、獨特的商貿優勢、豐富的資源優勢和良好的區位優勢,牢牢把握髮展主題,以農牧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旅遊、邊貿、礦產、民營經濟為抓手,以一城三鎮為載體,按經濟年均增長1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增10%的速度,一路高歌猛進。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實現了三年翻一番,農牧民收入三年中人均增長258元,達到1924元;縣城規模擴大了兩倍,市政建設日趨完善,初步實現了打造高原明珠,建設“阿里江南”的目標。

挖掘創新的源泉,關鍵在於選準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普蘭縣一是突出結構調整重點。通過減少青稞種植面積,提高青稞單產,加大油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改造以遊牧為主的傳統畜牧業,穩步發展舍飼圈養和農區、城郊畜牧業;大力發展旅遊、服務業,穩步推進全縣經濟結構向著科學化、高效化的方向調整、最佳化。同時,創辦了旅遊公司,推出了神山聖湖品牌,開發了崗仁波齊礦泉水、清油、細德優質白糌粑等特色產品,不斷創造經濟發展的亮點。二是擴大開放,力爭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拓展發展空間。充分發揮邊境優勢,制定優惠政策,加強縣城市場軟、硬體建設,廣泛吸引國內外客商來縣交易。連年舉辦物交會、旅遊節等活動,擴大影響,不斷創造新的發展機遇。三是突出民營經濟重點。採取靈活政策,大膽放寬準入領域,降低創業門檻,簡化審批程式,搞活民間融資,一手抓擴張總量,一手抓培育骨幹,使民營工商戶發展到400多家,成為縣域經濟的骨幹。四是突出城鎮化重點。積極爭取各級投資,參與市政建設,完善基礎設施,著力擴大城鎮規模。加大管理力度,提升城鎮品位,塑造特色,建設一個天藍、樹綠、人旺、商興的新普蘭。普蘭縣“一班人”決心帶領全縣各族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在上級組織的領導下,緊緊圍繞打造“高原明珠”,建設“阿里江南”的工作目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讓普蘭天更藍、商更興、人更旺、城更美,經濟社會有更大發展,人民更加富裕、幸福。

景觀介紹

中國邊境貿易和陸上運輸口岸。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轄縣,主要農業區,亦為交通和通商的重要通道。位於自治區西南部,岡底斯山和西喜馬拉雅山之間,海拔3900米。面積1.2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100。縣府駐吉讓。地處馬甲藏布流域,具有山地灌叢草原景觀,年均溫3℃,極端最高溫26.5℃,極端最低溫為-27.5℃。年降水量189.6毫米。40%集中在8月份。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青稞、冬麥、油菜等。牧業以養羊業為主。西部門士有煤礦開採。地熱資源豐富。20世紀90年代以來,與印度邊境貿易發展較快,普蘭已成為中印邊境貿易的重要口岸。普蘭北部地區有著名的聖山——岡仁波齊峰、納木那尼峰;神湖——瑪旁雍錯、鬼湖——拉昂錯;古蹟有科迦寺、賢伯林寺,是著名的佛教“朝聖”區。

雪山環繞的地方

普蘭縣城位於納木那尼雪峰和阿比峰之間的孔雀河(馬甲藏布)谷地,與尼泊爾、印度相鄰,是阿里之圍中“雪山環繞的地方”。

孔雀河谷地帶景色優美,四周雪峰峻峭,雪峰下是風化的礫石和黃沙形成的堆積層,起伏有序,溝壑縱橫。來自孟加拉灣的海洋季風越過喜馬拉雅山吹到這裡,形成了青藏高原難得一見的濕潤氣候,大片的綠洲似翡翠般鑲嵌在孔雀河谷,錯落有序的村莊,繚繞的炊煙,趕著牛羊的牧童和轉經的老人,使人仿佛到了一個世外桃源,就像傳說中的香格里拉

普蘭自古以來就是高原西部的重要對外貿易通道,現為國家二類口岸。來到普蘭,就不要漏游具有普蘭民俗代表性的科迦村。沿村走8公里,便是中尼邊境的協爾瓦。協爾瓦村隔河與尼泊爾相望。每年夏、冬季,尼泊爾商人在普蘭“國際市場”逗留做生意,夏季,尼泊爾商人拉著舶來品如法國香水、印度香等從這裡入境,在冬季前,再將收購的羊毛和羊帶回尼泊爾。衣著艷麗的尼泊爾姑娘堪稱普蘭一景。這裡既能看到尼泊爾、印度有錢的朝聖人,也能看到衣衫襤褸的尼泊爾背夫,使普蘭具“國際性”色彩。

游弋在神山聖湖之間

普蘭的景觀應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給人類的恩賜,是一個個奇妙無比的自然景色。由於宗教的存在,這方土地也披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除了岡仁波齊、瑪旁雍錯,僅霍爾就有大大小小的寺廟近20座。

第一個尋訪的是“山”--岡仁波齊。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崗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嘆。岡仁波齊海拔6656米,是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稱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對稱。由南面望去可見到它著名的標誌: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標誌,意為佛法永存,代表著吉祥與護佑。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

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 “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發源於此。從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岡底斯山海志》、《往世書》等著述中的記載推測,人們對於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據苯教經典描述:一條從岡仁波齊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瑪旁雍湖。有四條大河由此發源,流向東、南、西、北四方。流向東方的是當卻藏布馬泉河(下游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綠寶石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朗駒一般強壯;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為恆河),銀沙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孔雀一般可愛;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游為蘇特累季河),金礦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壯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獅泉河(下游為印度河),鑽石礦藏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勇似雄獅。每年有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不丹、尼泊爾以及我國各大藏族聚居區的朝聖隊伍,使得這裡的神聖意味綿延了幾千年。

普蘭縣

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它。據《佛學小辭典》: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時代的象雄苯教時期,崗仁波齊被稱為“九重(萬)字山”,相傳有苯教的360位神靈居住在此。苯教祖師敦巴辛繞從天而降,此山為降落之處。在公元前5~6世紀興起的耆那教中,崗仁波齊被稱作“阿什塔婆達”,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創始人瑞斯哈巴那剎獲得解脫的地方。印度人稱這座山為Kailash,也認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濕婆,就住在這裡。而印度的印度河、恆河的上游都在此發源,所以,現在在岡仁波齊見到大批的印度朝聖者。幾個世紀以來,崗仁波齊一直是朝聖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還沒有人能夠登上這座神山,或者說至今還沒有人膽敢觸犯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這塊聖潔之地不過是最近幾年才有的事,不過人數依然不多,這或許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岡仁波齊周圍共有5座寺廟。年日寺為轉山第一站,以後依次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稱幻變寺)、江扎寺和賽龍寺,其中後兩座寺位於內線。這五座寺廟都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並留存有豐富的雕刻、塑像、壁畫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毀壞了。

第二個尋訪的是“湖”--瑪旁雍錯與拉昂錯。從霍爾向南行駛15公里就是瑪旁雍錯。瑪旁雍錯湖面海拔4587米,湖水深77米,水域40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湖畔人煙稀少,寧靜又神秘,美麗猶如夢中天堂一般,遠處雪山、冰川、藍天、白雲以及開滿鮮花的嫩綠的草原,更增添了一份人性反樸歸真,從而忘卻世俗紛擾的後發氣氛。瑪旁雍錯被苯教、藏傳佛教、印度教等多個宗教同奉為聖湖,是西藏的四大聖湖之一。被稱為聖湖之王。在佛教經典中只將一處湖泊稱為“世界江河的母親”,所指的就是旁瑪雍錯。藏語的瑪旁雍錯就是“不可戰勝之湖”。相傳由於米拉日巴與納若本為爭奪岡底斯山在此鬥法,後米拉日巴取勝而命名。佛教經典中把瑪旁雍錯稱為“瑪追錯”,意味冰冷之湖,傳說古時候有一婆羅門教徒把祭祀的聖水潑到了這裡形成了湖水,後來稱為龍王領地。大唐高僧玄奘有感於這裡動人的傳說和山川湖泊的秀麗,在所著《大唐西域記》里稱它為“西天瑤池”。據經書記載,說是湖水可洗去人們心靈上的“五毒”--貪、嗔、痴、怠、嫉,凡朝拜過神山、聖湖的人,可洗盡一生的罪孽,為來生修神福。藏曆馬年轉山一圈是常年的十三輪。瑪旁雍錯四邊有四個洗浴門,東為蓮花浴門,南為香甜浴門,西為去垢浴門,北為信仰浴門,朝聖者繞湖一周到每個浴門去洗浴,便能消除所有罪過。人當真有這么多罪過嗎?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朱憲民老師理解很精闢:“說是欲望更合適吧。貪、嗔、怠、嫉,人一樣也不少,被欲望牽扯,就靠近了魔的一面,遠離了人的神性,所以犯錯。這錯誤傷害的往往是自己――痛悔永遠都是沉重的。越是沉重,越無法逃脫;越是無法脫逃,越是想要逃脫。越走越累,越逃越無處可逃。”瑪旁雍錯在印度的名字叫瑪那沙羅發爾--瑪那沙湖。在古老的印度經典中有這樣的記載:凡是身體觸到瑪那沙羅發爾的土地,或在它的浪潮中沐浴過的人,將走進勃拉馬的天堂;凡是飲過它的水,則將升上濕婆的天宮裡,並解脫百次輪迴的罪孽。

第三個尋訪的是“寺”--基烏寺。基烏寺位於瑪旁雍錯西邊,基烏寺是環瑪旁雍錯8個寺廟之一,是轉湖人的起點。寺廟坐落在山頂上,由兩處建築組成。

南邊主要是念經與燒香拜佛處,有用馬尼堆搭建的“城堡”十分壯觀,北邊主要是馬尼堆的地方,此處有排列整齊的各種顏色的馬尼堆和刻有經文的牛頭。寺廟位於瑪旁雍錯與拉昂錯中間,在從寺廟向東望是瑪旁雍錯,西望可看見拉昂錯(鬼湖)的一角。拉昂錯也稱鬼湖,據資料介紹拉昂錯以前和瑪旁雍錯是一個湖,後因湖面下降,才分成了兩個湖。

科加寺

科加寺位於阿里普蘭縣東南約100公里的科加。科加寺在阿里遠近聞名,寺里供奉的文殊菩薩曾得高僧仁欽桑市加持。科加與尼泊爾近在咫尺,地處喜瑪拉雅山南坡,氣候和暖,風光宜人,是從尼泊爾進入西藏的一條民間通道。

科加寺在藏語中是"定居"的意思。科加寺興建時代現在已難以考證,據說噶爾一帶的居民擅長鑄造佛像,一天把一尊觀音像以馬車送運,走到孔雀河邊,馬車被石頭卡住,怎么弄也無法繼續前行,於是人們就在車停之處建一座廟,取名科加寺。

科加寺規模很小,年久失修的佛殿,外表看上去難免有點班駁,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裡卻散發著一種古樸的味道。

距離普蘭縣城19公里,需要包車前往,路途相當崎嶇。

綠色與沙漠抗爭的縣城印象

普蘭縣城給我的印象是雪山下被沙漠戈壁包圍的小縣城,生存條件十分惡劣。它位於孔雀河邊,人類主要依靠孔雀河兩岸繁衍生存。

普蘭縣藏語意為“獨毛”1959年以前,稱為普蘭宗。1960年將普蘭宗更名普蘭縣。普蘭歷史久遠,在公元初始,它就成為象雄國中心轄區之一,後來又成為吉德尼瑪袞的發跡之地。

普蘭縣城地形特殊,納木阿比峰和那尼雪峰之間的孔雀河(馬甲藏布)谷地,地形狹窄,來自孟加拉的濕潤空氣,在這裡形成宜人的高原小氣候。氣候溫和,降水頗豐,是阿里地區中“雪山環繞的地方”。

野生動物的棲身園

6月中旬從成都出發到到7月中旬,驅車已近7000餘公里,沿途除亞東見到有野黃羊,其它地方有野生飛禽外,根本見不到地上的野生動物。說得也巧,翻越馬攸木拉山進入阿里境內即能見到有眾多野生動物,可見阿里人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普蘭的野生動物主要有野氂牛、野驢、黃羊、羚羊、岩羊、盤羊、狼、猞猁、山豹、旱獺、黑頸鶴、雪雞、黃鴨、野鴿等。集中活動的區域在公珠錯、霍爾、巴嗄地帶。

闊迦寺

科迦寺距縣城有18公里,建於公元12世紀初,開始屬噶當派,後來改為薩迦派。寺內供奉有一尊大譯師羅澤瓦仁欽桑布迦持過的文殊菩薩。傳說這尊菩薩塑像在運往噶爾的途中,路經此地忽然開口說話,要留在此地,於是在這裡建起了大經堂,故科迦的意思是“家園”。該寺後來成了中國、印度和尼泊爾邊境上的一座重要寺廟,得到三國信徒的共同信奉。便還有一種說法,說科迦在藏語是“定居”的意思。據說以前噶爾縣一帶的居民擅長鑄造佛像,有一天,居民們用馬車運送一尊觀音像,走到孔雀河邊,馬車被石頭卡住,怎么推也無法繼續前行,於是人們就在車停之處建造了一座廟,取名科迦寺。無論是哪一種說法,令我們欣慰的是這座殿堂里的古代壁畫等都保存的很完好,處處散發著一種古樸的味道。

夕陽西下,站在孔雀河谷舉目眺望,四周壯麗的次仁玖昂雪峰在夕陽的照映下像是塗了一層金光,雪峰下面風化的礫石和黃沙形成的堆積層,起伏有序,溝壑縱橫。那一片綠洲似翡翠般鑲嵌在孔雀河谷,錯落有序的村莊,繚繞的炊煙,趕著牛羊的牧童和轉經的老人,讓人幻想就就是人盡嚮往的天堂?

風俗

藏劇

藏劇藏劇

普蘭縣境內沒有藏戲表演隊,解放前一些宗本等達官貴族從拉薩、後藏等帶來的隨從中有些會唱藏戲,他們有的定居普蘭,於是在此流傳些藏戲,屬衛藏藏戲,表演形式以歌唱為主,以大鼓和燒、錢伴奏,對白較少。曲調高昂豪邁,舞蹈節奏剛健優美。唱詞大都是應和曲體,即一人領唱,集體應和。角色有旦、末、淨、醜等。面部化妝,不帶面具,可畫臉譜。男演員身著長袍,腰間束帶,女演員穿藏裙。演出場地多為草灘,沒有舞台布景,觀眾四周圍觀,演員在中心表演。表演過程分為"頌""雄""扎西"三段。"頌"為開場白,向神祈禱和向觀眾祝福,有時介紹一下正戲內容;"雄"即演出正戲;"扎西"為戲終時的祝福,是一種近乎宗教儀式的表演。演員表演時有歌、有舞、有道白,歌唱時無樂器伴奏。鼓、鈸擊節指揮演員在舞台上唱、做、念、舞。演出少則1天,多則6、7天。每年藏曆七月農業豐收時為演出季節,多在科加寺、協培林寺等演出。

舞蹈

普蘭地區歌舞以"過卓"(圓圈舞)為主,還有羌姆、鮮等,其中"過卓"是一種載歌載舞的民族舞蹈,舞姿豐富多彩,活潑灑脫,情緒熱烈,氣勢粗擴,表現藏族人民豪放、剛強、堅毅的性格。喜慶佳節、婚嫁吉日,數人圍坐成圈,舞者入圈內手端精製木碗或瓷龍碗,臂搭潔白哈達,邊唱邊舞,熱鬧非常。

歌舞"玄"

在普蘭也叫"玄",後藏稱"諧欽"(大歌),"玄"舞須在重大節日和重大慶典時跳,重大慶典包括班禪坐床、活佛選靈童等。歌詞內容則固定得一字不許更易。那是有關世界形成、物種起源、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一系列解釋:是由歌者傳達的這一人群的世界觀。歌舞由十三大段組成,男女二隊各十六人。可演唱整整一天。

"羌姆"

是普蘭科加寺娛神舞蹈,又名跳神舞,是一種配樂舞蹈形式,藏傳佛教舉行佛事活動的儀式之一。其意是為消除內、外、密3方面的邪魔歪道。科加寺每年分別在農曆正月十四日、四月十四日、六月七日舉行法王舞(金價怖畏護法舞);四月十五日、六月八日、九月二十三日,舉行馬頭金剛護法舞。舞蹈內容大體分為文、武、忿怒3個方面,武有男武土、女武土、男怒神、女怒神舞,文有靜、教內、密咒、專一性舞,忿怒有微怒、甚怒神舞等。

普蘭果諧

即圓圈舞蹈,發源於普蘭縣,廣泛流傳在阿里農村,是一種拉手成圈,男女分班唱和,頓地為節,載歌載舞的自娛性舞蹈。舞蹈以2/4拍的重拍起步,節奏鮮明,歡快熱烈,勞動氣息濃郁。普蘭農牧區非常喜愛跳"果諧",男女老少都會唱會舞。普蘭果諧的基本步伐有"三步一抬"、"前踢三步跺",步伐要求大方有力。其手勢"前關開手"和"前後甩手",活潑靈巧。普蘭果諧具有濃厚地域的特色,這與他們生活的地理環境和風俗習慣是分不開的。普蘭縣是半農半牧地區,人民習慣於農牧兩種生活,因此舞跳也有半農半牧風味的獨特色彩,這種獨特色彩的舞蹈在西藏少見。

瑪結霞卓

漢譯孔雀舞。發源於普蘭縣,流傳在普蘭縣和獅泉河地區。孔雀舞是當地人民過年過節時跳的一種舞蹈,表達了人們對美和美好未來的想往和追求。舞蹈形式是圓圈和半圓形,無專門的伴奏樂器,但有伴唱。其步伐較單調,基本步伐有"兩步一跺","小顛步",但身上的動作較多。上身動作有"左右搖頭"、"雙擺手"、"孔雀喝水"等。跳時都有唱詞,唱到什麼詞意舞者就做什麼動作。如孔雀如何搖頭,舞者叉腰做"左右搖頭"動作;唱到孔雀如何飛翔,舞者做飛翔的動作"雙擺手"。其中最有特色的動作是"孔雀喝水",齊動作兩腳合攏,兩腳的外側著地,一雙膝向外打開向下蹲,上身向前倒,把地上的木碗用嘴叼起來,身體慢慢站起,雙手做飛翔的動作"雙擺手"。孔雀舞的動作內容不太豐富,但是它是一種較完整的舞蹈,舞步和唱詞配合的比較緊密,是普蘭特有的一種舞蹈。

弦舞

發源於阿里扎達縣,流傳扎達和普蘭縣,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是結婚和接送貴賓時跳的一種舞蹈,也是表示喜慶的舞蹈。跳的形式是圓圈、斜仙、龍擺尾,由辦唱和鼓點,主要聽敲鼓之節奏,跳時舞者手拿彩綢,在彩綢纏在膀子上,兩頭用手抓住。其步伐有"前走兩步"、"後撤一步"、"雙腳蹲起步"等,要求步伐穩而輕。弦舞服飾風格獨特,舞步穩重而輕鬆,尤其是"龍擺尾"龍騰飛舞,場面壯觀。

噶爾舞

即宮廷樂舞,發源於拉達克地區,流傳全西藏。過去專為達賴喇嘛、班禪及上層權貴服務的一種舞蹈。它有特定的器樂曲、歌曲和唱詞及規範的舞蹈,風格高雅、莊重、肅穆,服飾華麗,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普蘭縣噶爾舞步法要求穩而輕鬆,一種步伐叫"三步一蹲轉",手勢"單上招收"等。

仲孜霞卓

即野牛舞,發源和流傳於普蘭縣。野牛舞是結婚典禮、曬燒香拜佛和送鬼節時跳的一種舞蹈,表示驅邪迎祥。舞蹈形式由兩人或四人一祖,人多人燒不影響舞蹈的動作和隊形。樂器伴奏由喇叭一把、長鼓一個,領舞者腰上纏有小鼓,擊鼓者邊擊鼓邊領舞,舞者隨著鼓點變換動作。其基本步伐和手勢是"三步一顛"和"前推手",昔日還有鬥牛的動作。動作節奏較慢而小,但要表現剛烈的感情和粗獷的民族個性。

習俗

普蘭婦女服飾:普蘭婦女服飾由於貴重服飾只在節日盛典時才穿戴,很難一見,普蘭婦女服飾是套盛裝,從頭到腳,裝飾有黃金、白銀、松石、瑪瑙、珊瑚、珍珠、田黃等珠寶,重達十多斤,價值十幾乃至數百萬元:世代家產集於一身。充分顯示了普蘭人典型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這是普蘭婦女最重要的炫耀。穿上這套盛裝,自我感覺上尊貴儼若王后。

普蘭婚禮歌則是藏地久負盛名的一大品種。這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歌、舞、誦、表演。正式歌詞十三大段,吉祥插曲十八小段。他們的一切儀式儀軌乃至日常生活都富有表演性質,婚禮中的許多歌詞、稱謂、儀式(例如驅邪氣、招福氣等),都保留了當地古老的本教色彩。

普蘭彩石:普蘭古今事物龐雜,看不盡,聽不全。在這裡可以撿三種小石頭:一種色彩形狀極像橢圓雀卵的,湊在耳邊搖一搖,可以聽見內中水響。這種石頭是一種名貴藏藥:破卵石取其水擦眼睛,可使眼睛明亮但很少見;第二種四方黑色小石子,是藏式數學演算時作為數學符號所用,同時在某一藏式遊戲中充當棋子兒;第三種為鮮艷紅石,猶如珊瑚,但只可作為擺設觀賞,不可穿鑿成項鍊:想要在紅石上鑽個孔,石子兒便會崩碎。

地方特產

酥油茶

在西藏,家家都離不開酥油茶。酥油茶是每個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牛、羊是西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製作酥油茶的酥油就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

牧民們傳統的提煉酥油方法是:先將從牛、羊身上擠出來的奶汁加熱,倒入特製的大木桶中(這種桶當地叫“雪董”,是專用來提煉酥油的,高約4尺、直徑在l尺左右),然後用專用的酥油用具用力上下抽打奶汁,來回數百次,攪得奶汁油水分離,上面浮起一層湖黃色的脂肪質。這時就可以將這層脂肪質舀起來,灌進皮口袋中,冷卻了便成酥油。現在,許多地方逐漸使用奶油分離機來取代人工提煉酥油。一般來說,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種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稽耙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炸果子,也用酥油。藏族民眾平日喜歡喝酥油茶。製作酥油茶時,先將茶葉或磚茶用水久熬成濃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將“甲洛”上下來回抽幾十下,攪得油茶交融,然後倒進鍋里加熱,便成了噴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榮譽

普蘭縣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進"和科技、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農牧區"活動,文明村鎮、文明行業和軍警民共建活動蓬勃開展,2004年該縣被自治區政府授予"雙擁模範先進縣"稱號。

阿里地區的鄉鎮

阿里地區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西部,地處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東起唐古拉山脈以西的雜美山,與那曲地區相連;西及西南抵喜瑪拉雅山西段,與印度、尼泊爾及克什米爾地區毗鄰;南連岡底斯山中段,臨日喀則地區仲巴縣、薩嘎縣;北倚崑崙山脈南麓,與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全區面積30多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共轄7個縣,36個鄉(鎮),144個村(居)委會。人口僅6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噶爾縣| 普蘭縣| 日土縣| 措勤縣| 革吉縣| 改則縣| 札達縣

昆莎鄉| 左左鄉| 門士鄉| 扎西崗鄉| 巴嘎鄉| 霍爾鄉| 熱幫鄉| 日松鄉| 東汝鄉| 薩讓鄉| 達巴鄉| 底雅鄉| 香孜鄉| 曲松鄉| 雄巴鄉| 亞熱鄉| 擦咔鄉| 先遣鄉| 麻米鄉| 洞措鄉| 古姆鄉| 察布鄉| 磁石鄉| 曲洛鄉| 江讓鄉| 達雄鄉| 文布當桑鄉| 多瑪鄉| 物瑪鄉
獅泉河鎮| 普蘭鎮| 措勤鎮| 革吉鎮| 改則鎮| 托林鎮| 日土鎮

西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