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讓鄉

薩讓鄉

薩讓鄉有746人的薩讓鄉,地處高海拔邊境地區,氣候惡劣,冬季常常大雪封山。由於資金短缺等原因,不能集中辦學,更無法聘請到外地教師。

基本信息

薩讓鄉

薩讓鄉簡介

薩讓

薩讓鄉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扎達縣,距離扎達縣城170公里,因處於喜馬拉雅山西段的恆河源,盤山的道路奇險無比。全鄉就是在谷地中聚攏的幾十戶人家,有746人,半農半牧。地處高海拔邊境地區,氣候惡劣,冬季常常大雪封山,每年只有夏季短短几個月能和外界聯繫,其餘時間與世隔絕。外出只有連通縣城的一條土石路,而且經常被土石流沖毀,11月至次年5月還被大雪封山,人員、物資均無法進出。

薩讓地貌

大峽谷
地貌形成在高原北部的崑崙山、可可西里山兩億年前隆出古青藏海的時候,這裡還是一片海底世界。直到兩三千萬年前,這裡才最後終結了西藏地區古海的歷史。後來火山持續噴發,各種岩石被火山熔岩燒蝕,後又因水浸而熱脹冷縮後,極易碎裂,顏色以金黃為主。
這裡的山由石頭構成,有的整座山就是一整塊巨石,山面呈現很多擠壓、切割、斷層、侵蝕的痕跡,而且連綿不斷的深川巨壑。薩讓藏語讀作“ZARANG”,意思是巨石溝,也是對薩讓鄉地貌的切切稱呼。
大峽谷

大峽谷

古格後裔

在薩讓居民的傳說中,他們就是400年前拉達克人進攻古格王國後,被追趕僥倖逃脫,並定居下來的古格人後裔。現在,這裡還有不少古戰場的遺蹟。

文化狀態

由於地理氣候、資金短缺等原因,不能集中辦學,更無法聘請到外地教師。1998年該鄉文盲達450人,其中青壯年文盲占到了文盲總數的77%。文盲大量存在的薩讓鄉,民眾的封建迷信思想比較嚴重,脫貧工作難以開展。 阿里地區札達縣薩讓鄉針對青壯年文盲多、掃盲任務重等情況,推出了文化“富”幫“貧”的新招,在實施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在全鄉基本完成了青壯年農牧民的文化掃盲任務。
峽谷風光
在調研中,鄉領導發現各村(組)中青壯年文盲多,但是村(組)中個別年輕人文化水平又比較高,這就形成了村民文化方面少“富”多“貧”的局面。考慮到鄉里工作繁忙且人員較少,鄉幹部不能長期駐村(組)進行掃盲的實際情況,與村(組)幹部及文化水平比較高的年輕人協商,決定由村(組)給予一定工資補助,起用這些年輕人擔任當地村(組)的掃盲教師,每年利用農閒牧閒季節完成本村(組)青壯年的掃盲任務。
完成全鄉青壯年文化掃盲任務的薩讓鄉,目前正準備加大村(組)掃盲教師的科技培訓力度,以便打贏下一步的科技掃盲攻堅戰,用科技知識武裝青壯年農牧民的頭腦。

阿里薩讓大峽谷

阿里薩讓大峽谷

數億年前,薩讓鄉是汪洋大海,後來火山持續噴發,各種岩石被火山熔岩燒蝕,後又因水浸而熱脹冷縮後,極易碎裂,顏色以金黃為主。在薩讓峽谷底部,還能找到酷似海螺的遠古海洋生物化石,有藻類化石、腔腸動物化石、珊蝴化石等。當為古喜馬拉雅海時代的遺物。在薩讓鄉並且山勢變化多端,十步一景,景致十分新奇。偶爾會發現零星的黃狼、青羊、藏雪雞,當地人說這裡還有野氂牛、雪豹、猞猁。這是青藏高原上最年輕的一塊陸地。

阿里地區的鄉鎮

阿里地區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西部,地處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東起唐古拉山脈以西的雜美山,與那曲地區相連;西及西南抵喜瑪拉雅山西段,與印度、尼泊爾及克什米爾地區毗鄰;南連岡底斯山中段,臨日喀則地區仲巴縣、薩嘎縣;北倚崑崙山脈南麓,與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全區面積30多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共轄7個縣,36個鄉(鎮),144個村(居)委會。人口僅6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噶爾縣| 普蘭縣| 日土縣| 措勤縣| 革吉縣| 改則縣| 札達縣

昆莎鄉| 左左鄉| 門士鄉| 扎西崗鄉| 巴嘎鄉| 霍爾鄉| 熱幫鄉| 日松鄉| 東汝鄉| 薩讓鄉| 達巴鄉| 底雅鄉| 香孜鄉| 曲松鄉| 雄巴鄉| 亞熱鄉| 擦咔鄉| 先遣鄉| 麻米鄉| 洞措鄉| 古姆鄉| 察布鄉| 磁石鄉| 曲洛鄉| 江讓鄉| 達雄鄉| 文布當桑鄉| 多瑪鄉| 物瑪鄉
獅泉河鎮| 普蘭鎮| 措勤鎮| 革吉鎮| 改則鎮| 托林鎮| 日土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