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布鄉

察布鄉總人口3033人。改則縣地處西藏西北部、阿里地區的東部、藏北高原腹地。面積97437平方公里。草場面積1億畝,可利用草場面積7000萬畝。總人口1.5萬。

基本信息

簡介

現轄5個區,21個鄉,75個村民委員會。

西藏民主改革前,這裡為改則、色鍋和幫巴三大部落之地。"改則"、"色鍋"、"幫巴"原是族名,後演變為部落的名稱。分別隸屬於西藏噶廈政府和後藏的扎什倫布寺管轄。1960年10月改則縣人民政府成立,轄路南、路北共4個區。1961年3月23日,縣址由門董村遷至現在的隆仁年底將路南2個區劃出,新成立了措勤縣。兩縣均隸屬阿里地區管轄至今。

改則縣地處南羌塘高湖盆區,均為高山河谷地帶,無平原。山勢平媛,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主要有山脈有崑崙山、隆格爾山、夏康堅、達日龍、波雜、查多崗日等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全縣平均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4416米,屬高原亞寒乾旱季風氣候區,寒冷、乾旱、多大風、溫差大,日照時間長。以隆仁為界,南北朝氣候差異較大。年日照時數3160小時,年降水量189.60毫米,年降雪日60天左右。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砂金、銅、天然鹼、食鹽、鉀鹽、冰洲石、石膏等。野生動物主要有:野氂牛、野驢、黃羊、藏羚羊、岩羊、大頭羊、熊、猞猁、草狐、旱獺、雪、黃白鴨等。此外,風能和太陽能可滿足小型發電機工作。

牧業

改則縣境內有廣闊的牧場,經濟以牧業為主。主要飼養氂牛、犏牛、馬、綿羊、山羊等。

交通

改則縣已形成以隆仁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路。安獅公路貫穿改則縣境,各區、鄉均通公路,通車裡程已達1000多公里。

特產

特產品主要有酥油、皮張、牛羊絨、食鹽等。

設施

隆仁,因其北面的魯瑪仁布河而得名。居民500多人。城區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現有國小、醫院、國營商業零售門市部、銀行營業部、影劇院、招待所、電視台、廣播站、電影站等設施。公用房屋配有太陽能取暖設施。

改則地處"世界屋脊"之巔,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壯麗多姿的高原自然景觀,對探險旅遊者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這裡地廣人稀,自然生態至朴至真。許多珍稀野生動物得以保存,如藏羚羊、野氂牛、野驢、盤羊以及瀕臨絕跡的黑頸鶴等,為研究它們繁衍生息、進行變異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實為科學考察的理想之地。

自然地理

改則縣地處南羌塘高湖盆區,均為高山河谷地帶,無平原。山勢平媛,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隆門雄和才瑪爾錯西沼澤

沼澤地位於西藏自治區改則縣中部,有3片沼澤濕地,面積合計36900hm。其地理位置分別為北緯33°53′—33°05′、33°13′—33°19′、33°35′—33°40′,東經83°15′—83°23′、83°50′—84°02′、84°21′—84°31′。所在地海拔高程4500m。綜合自然區劃屬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帶(乾旱)羌塘高原區。

倉木錯沼澤

沼澤地位於西藏自治區改則縣西南倉木錯及其南部入湖河流的上游,地理坐標分別為北緯31°58′—32°06′、東經83°30′—83°36′,北緯31°37′—31°53′、東經83°34′—83°46′。海拔高程約為4500m左右。共有3片沼澤,總面積21600hm2。所在地綜合自然區劃屬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帶(乾旱)羌塘高原區。

拉果錯東南沼澤

沼澤地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改則縣境的拉果錯東南方,系入湖河流中游段因地勢低洼積水形成的。地理坐標為北緯31°50′—32°01′,東經84°17′—84°32′。沼澤面積為18000hm2。海拔高程4500m左右。綜合自然區劃屬ⅥD1(1)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帶(乾旱)羌塘高原區。

果普錯沼澤

沼澤地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改則縣西南,昂拉仁錯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1°49′—31°58′,東經83°02′—83°19′,海拔高程4500m左右,沼澤濕地面積16200hm2。所在地綜合自然區劃屬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帶(乾旱)羌塘高原區。

沼澤類型東西兩部有所不同,西側拉果錯湖濱為鹽鹼沼澤,而東側有河流補給,發育淡水沼澤。

洞錯沼澤

沼澤地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改則縣東面的洞錯周圍,地理坐標為北緯32°05′—32°19′,東經84°23′—84°59′,海拔高程4416—4420m。沼澤呈東西方向展布,面積42300hm。在綜合自然區劃中屬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帶(乾旱)羌塘高原區。

洞錯,藏意為荒涼湖,受班公錯—怒江斷裂帶的控制,位於洞錯—扎西盆地低洼處,湖體呈北寬南窄的元寶形,面積100km2,為一鹽湖。湖區西部為芒硝沉積區,東北部為石鹽沉積區。湖相沉積的主要粘土礦物為伊利石、綠泥石及蒙脫石;主要鹽類礦物有石鹽、芒硝;碳酸鹽礦物有白雲石、方解石和文石。湖水的平均深度1m,最大深度1.5m以上,湖水的化學成分見表6-32。

洞錯位於盆地最低處,四周高地發育的短小河流在匯入盆地過程中,沿途滲漏、蒸發,經常斷流,而且大都為季節性河流,只有東部發源於巴林岡日山的較大河流向西注入洞錯,在湖東面和西面形成大片沼澤濕地。

根據改則氣象站資料,本區年平均氣溫0.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1.9℃,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2.1℃,極端最低溫-33.8℃,極端最高溫24.4℃;≥10℃積溫只有52.8天,共645.5℃;無霜期只有50天,年平均降水量166.1mm,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93%;年平均蒸發量2341.6mm;≥17m/s的大風日數可達200.1天;年日照時數為3168.2小時,日照百分率73%。沼澤區的土壤為鹽化草甸沼澤土。

沼澤的植被類型和動物種屬與扎布耶茶卡沼澤區基本一致。

洞錯為一大型芒硝、石鹽鹽湖滷水礦床,尚未大規模開發,目前只有少數牧民前來撈取石鹽作為食用和牲畜用鹽。沼澤濕地是重要的放牧場。

馬錯沼澤

沼澤區位於西藏自治區改則縣境內,地理坐標為北緯33°58′—34°03′,東經82°30′—82°40′。面積9900hm2,為嵩草—青藏苔草沼澤。海拔高程5200—6000m。所在地屬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帶(乾旱)羌塘高原區。

喀喇崑崙山脈的東段呈東西向橫亘於本區西北部,在駱駝湖附近山脈急折至北北西—南南東向斜貫本區中部,山脈主脊海拔高度約6000m,山區冰川發育,許多冰川從山脊兩側下延到湖盆邊緣。河流眾多,由冰川融水補給形成的河流就有100多條,但多為短小的間歇性河流。本區湖泊也很多,主要有美馬錯、阿魯錯、扎和平錯、魯瑪江冬錯等。沼澤地分布在美馬錯東南、阿魯錯的地勢低平地區。

美馬錯等湖泊主要為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補給,由於降水稀少,蒸發強,湖泊多呈微鹹水(含鹽量1—49g/l),水化學類型屬硫酸鎂亞型。沼澤區水源補給主要為河水。本區氣候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0℃—1℃,最暖月(7月)平均氣溫約1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4℃,極端最高氣溫22℃,極端最低氣溫-35以下,無霜期20—40天。年平均降水量150—200mm。冬季多大風。本區主要為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但沼澤濕地區多為鹽化草甸土和鹽化草甸沼澤土。

本區地處羌塘高原西北部,受氣候乾寒的制約,發育的植被主要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而在地勢低洼的湖泊和沼澤濕地區,則多發育了水生植被和以嵩草—苔草為主的沼澤植被類型。沼澤植被中常見的種屬有青藏苔草、堅果苔草、扁穗草、嵩草、藏野青茅、賴草等。沼澤區的水禽有棕頭鷗、斑頭雁、赤麻鴨等,周圍地區的鳥類有禿鷲、胡兀鷲、紅隼、大狂鳥等猛禽,還有藏雪雞、西藏毛腿沙雞、角百靈、褐翅雪雀、棕頸雪雀、細嘴沙石靈等,此外,周圍地區的獸類有野氂牛、藏羚、野驢、藏原羚、盤羊、岩羊、藏狐、狼等。

本區交通不便,人煙稀少,受人類的干擾較少,基本保持了高原荒漠生態系統的原始狀態,是進行生態系統研究的理想基地,擬建立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原始的高原荒漠生態系統。目前,土地利用狀況是當地居民放牧和狩獵,部分地方有過牧現象。

歷史沿革

西藏民主改革前,這裡為改則、色鍋和幫巴三大部落之地。"改則"、"色鍋"、"幫巴"原是族名,後演變為部落的名稱。

西藏民主改革前,這裡為改則、色鍋和幫巴三大部落之地。“改則”、“色鍋”、“幫巴”原是族名,後演變為部落的名稱。分別隸屬於西藏噶廈政府和後藏的扎什倫布寺管轄。1960年10月,改則縣人民政府成立,轄路南、路北共4個區。1961年3月23日,縣址由門董村遷至現在的隆仁。1970年底將路南2個區劃出,新成立了措勤縣,兩縣均隸屬阿里地區管轄至今。縣府現駐改則鎮。

改則縣轄5個區(洞措區、察布區、物瑪區、麻米區、康托區),21個鄉,75個村委會。

2000年改則縣轄1個鎮、6個鄉。總人口17502人,各鄉鎮人口:改則鎮3672麻米鄉3605洞措鄉2054察布鄉3033物瑪鄉1834先遣鄉1447古姆鄉1857(單位:人)

經濟概況

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改則縣非公有制經濟異軍突起,規模不斷擴大,人員不斷增多,對改則縣經濟的貢獻不斷提高,已成為改則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成長點。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改則縣一項長期的戰略舉措。

由於該縣受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嚴重製約,基礎設施薄弱、投入不足、教育落後、人才匱乏。要大力發展經濟、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2004年,改則縣通過援藏單位投資、國家投入和自籌資金等方式,積極促進小城鎮基本建設,效果良好。

2004年改則縣小城鎮基本建設項目總投資達5622.9萬元,主要建設了黨政綜合辦公樓、市政道路、縣中學教學樓及附屬工程、縣完小宿舍及校內路面硬化工程、絨山羊擴大繁場土建工程、縣衛生服務中心疾病控制、畜產品交易市場、城市亮化工程、小車班職工宿舍建設項目、中國移動改則基站、縣大門及路面硬化工程、商品房等。這些項目的建成,極大地改變了城鎮面貌,增強了城鎮的輻射帶動功能,使改則縣小城鎮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行政區劃

改則鎮總人口3672人。

麻米鄉總人口3605人。

洞措鄉總人口2054人。

察布鄉總人口3033人。

物瑪鄉總人口1834人。

先遣鄉總人口1447人。

古姆鄉總人口1857人。

阿里地區的鄉鎮

阿里地區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西部,地處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東起唐古拉山脈以西的雜美山,與那曲地區相連;西及西南抵喜瑪拉雅山西段,與印度、尼泊爾及克什米爾地區毗鄰;南連岡底斯山中段,臨日喀則地區仲巴縣、薩嘎縣;北倚崑崙山脈南麓,與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全區面積30多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共轄7個縣,36個鄉(鎮),144個村(居)委會。人口僅6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噶爾縣| 普蘭縣| 日土縣| 措勤縣| 革吉縣| 改則縣| 札達縣

昆莎鄉| 左左鄉| 門士鄉| 扎西崗鄉| 巴嘎鄉| 霍爾鄉| 熱幫鄉| 日松鄉| 東汝鄉| 薩讓鄉| 達巴鄉| 底雅鄉| 香孜鄉| 曲松鄉| 雄巴鄉| 亞熱鄉| 擦咔鄉| 先遣鄉| 麻米鄉| 洞措鄉| 古姆鄉| 察布鄉| 磁石鄉| 曲洛鄉| 江讓鄉| 達雄鄉| 文布當桑鄉| 多瑪鄉| 物瑪鄉
獅泉河鎮| 普蘭鎮| 措勤鎮| 革吉鎮| 改則鎮| 托林鎮| 日土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