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嘎鄉

巴嘎鄉

巴嘎鄉屬於半農半牧縣,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牧業大縣,也是阿里地區的糧油生產大縣,全縣糧油產量占全地區總產量的60%以上。

基本信息

巴嘎鄉巴嘎鄉
巴嘎鄉屬於半農半牧縣,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牧業大縣,也是阿里地區的糧油生產大縣,全縣糧油產量占全地區總產量的60%以上。全縣耕地面積為10238畝,可利用草場面積945萬畝。主要農作物有春青稞、春小麥、油菜、豌豆蔬菜等,主要牲畜有氂牛黃牛犏牛綿羊山羊等。

概況

巴嘎鄉巴嘎鄉
巴嘎鄉作為阿里高原賦予神秘色彩的古老縣城,是阿里從古至今通往尼泊爾印度進行經濟、文化、宗教交流的重鎮。也是中國12個3國交界的邊境縣之一,又是西藏自治區2個邊境口岸之一。臨近印度、尼泊爾,有邊境通道21道,邊境貿易具有500多年的歷史。

自1951年中國共產黨在普蘭縣建立政權以來,巴嘎鄉各族人民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奮發圖強,歷經和平解放、平叛改革、民主改革、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時期,徹底改變了封建農奴制的統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尤其是近幾年,巴嘎鄉各族人民在阿里地委、行署的堅強正確領導下,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西藏社會局勢日益穩定的大好機遇,在陝西省對口支援和援藏幹部的共同奮鬥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縣經濟總體呈現出速度快、效益高、後勁足的良好發展態勢。截止去年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7060萬元,連續三年增長速度超過18%;財政收入240萬元,同比增長22%,走出了多年在100萬元左右徘徊的困境;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2327.5元,同比增長10%。

神山之王——岡仁波欽

 神山之王——岡仁波欽,國家級風景區,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普蘭縣東北部的巴嘎鄉。距離普蘭縣城140公里左右,距離阿里地區行署所在地獅泉河鎮270公里。屬高山宗教朝聖風景區。1983年經國家外交部同意,向印度、尼泊爾等宗教國家開放。
須彌山,佛教中稱為世界中心,據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道場,在印度教中它又是濕婆大神的殿堂,人們多以為它只不過是一處虛幻的所在,一座概念的山,殊不知,它竟是一座現實的山。《大藏經.俱舍論》記載:從印度往北走過九座山,有“大雪山”,這座大雪山,便是延綿千里的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岡仁波欽,藏語意為“寶貝雪山”或“雪聖”,印度稱它為“凱拉斯”。西藏的許多山峰都被神化,冠以神山之稱,而岡仁波欽則被四大教共同奉為“神山之王”。岡仁波欽,海拔6714米。有人說它“山形如同橄欖,直插雲霄,峰頂如七彩圓冠,周圍如同八瓣蓮花環繞,山身如水晶砌成,真是個玉鑲冰雕”。在西藏許多信教者的佛龕上,大都將岡仁波欽的照片與佛像供奉在一起。岡仁波欽不僅作為一種自然美的象徵,而且成為一種信仰的象徵。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尚在人間時,守護十方之神、諸菩薩、天神、人、阿修羅和天界樂師等,都雲集在神山周圍,時值馬年,因此,馬年就成為岡仁波欽的本位年。苯波教、印度教、耆那教都也各有自己馬年的傳說。公元11世紀,印度高僧阿底峽與隨從步行朝拜神山到此,碧藍如洗的天空突然出現五彩流雲擁向山峰,雲間不時顯露佛之真身。藏傳佛教大師米拉日巴也曾在此修煉、傳教和鬥法,給神山又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

神山岡仁波欽神山岡仁波欽

每年藏曆四月藏語稱為“薩嘎達瓦”。薩嘎達瓦節將持續整個藏曆四月,其中四月月十五日,一般在公曆五月份前後,是西藏佛教史上最神聖的一天(釋迦牟尼出生、涅磐、圓寂日)。這一天,人們將要在神山腳下豎立起經幡,祈求神靈的祝福。場面極其宏大,人流浩浩蕩蕩,充滿了神聖的宗教節日氣氛。世界上最艱難的道路也就是世界上最神聖的道路,這就是普蘭縣境內環繞著神山的轉經之路。據說,朝拜岡仁波欽,圍繞神山轉一圈,可洗淨一生罪孽;轉十圈,可在五百輪迴中免下地獄之苦;轉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馬年轉一圈,則可抵常年轉十三圈。於是在通往岡仁布欽的條條道路上,朝拜者絡繹不絕,成為一大人文景觀。
岡仁波欽轉山游:轉山道上人文景點眾多,塔爾欽是轉山道的起點,逆時針方向依次分布著五座寺廟和眾多人文勝跡:雙腳佛塔、色雄、曲古寺、止熱寺、天葬場、卓瑪拉山口、腳印遺址、岡底斯東北角不動地釘、祖楚寺、岡底斯東南角不動地釘,江扎寺和色龍寺等。主要觀景點為塔爾欽、色雄、止熱寺。主要集散地為塔爾欽,止熱寺為旅遊服務基地,楚祖寺和曲古寺為服務點。停留時間為2—3天。
達欽佛事:達欽佛事活動是在神山崗仁波欽腳下的達欽村舉行。每年藏曆的四月月十五日是該佛事的開端,也將是新的一年朝拜神山聖湖的開端。佛事點設在達欽村後面名為色雄潭的山谷中,十五日中午橫放在平地上的長24.5米通體裹有五色經幡的旗桿在主事人的口令下,在數萬信徒的頌經聲中緩緩升起,經幡在微風中輕擺,召喚著高原上眾多神靈聚集於此,參加朝拜神山活動。立桿的過程分為兩天,第一天只把旗桿立起一半,第二天才完全豎起,這可能是為了等待遠方的神靈吧。

阿里地區的鄉鎮

阿里地區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西部,地處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東起唐古拉山脈以西的雜美山,與那曲地區相連;西及西南抵喜瑪拉雅山西段,與印度、尼泊爾及克什米爾地區毗鄰;南連岡底斯山中段,臨日喀則地區仲巴縣、薩嘎縣;北倚崑崙山脈南麓,與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全區面積30多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共轄7個縣,36個鄉(鎮),144個村(居)委會。人口僅6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噶爾縣| 普蘭縣| 日土縣| 措勤縣| 革吉縣| 改則縣| 札達縣

昆莎鄉| 左左鄉| 門士鄉| 扎西崗鄉| 巴嘎鄉| 霍爾鄉| 熱幫鄉| 日松鄉| 東汝鄉| 薩讓鄉| 達巴鄉| 底雅鄉| 香孜鄉| 曲松鄉| 雄巴鄉| 亞熱鄉| 擦咔鄉| 先遣鄉| 麻米鄉| 洞措鄉| 古姆鄉| 察布鄉| 磁石鄉| 曲洛鄉| 江讓鄉| 達雄鄉| 文布當桑鄉| 多瑪鄉| 物瑪鄉
獅泉河鎮| 普蘭鎮| 措勤鎮| 革吉鎮| 改則鎮| 托林鎮| 日土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