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崗鄉

扎西崗鄉

扎西崗鄉位於縣境中部。面積834平方公里,人口0.7萬。

基本信息

墨竹工卡縣轄鄉。“扎西崗”系藏語譯音,意為“吉祥”。

簡介

1960年建扎西崗鄉,1970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中部。面積834平方公里,人口0.7萬,通公路。轄郎傑林、加爾多、吉古、巴洛、仁青林、扎西崗、卡加、斯布8個村委會。以農業為主,牧業為輔,種植青稞、小麥、油菜,牧養氂牛、綿羊、山羊。

獅泉河畔的扎西崗寺

標籤:西藏阿里噶爾縣扎西崗寺碉樓式廟宇
11

(題圖:在以前的博文中曾說起過,印度之所以得名、印度文明所由此發源的“印度河”,其主要部分卻不在印度,而在巴基斯坦境內,是巴基斯坦的主要河流。印度河的上游更是位於中國西藏的阿里地區,發源於神山岡仁波齊。在阿里境內,印度河被稱為“森格藏布”,意思是“獅子江”,一般漢譯為“獅泉河”,阿里地區所在地“獅泉河鎮”就由此得名。它之所以叫獅泉河,據說其源頭所在的山谷似一個獅子之口。獅泉河鎮同時也是阿里地區噶爾縣所在地。到阿里之前,遍查阿里名勝景點,這噶爾縣雖是首府所在,卻沒有太多的知名景色,只有那獅泉河有幾分神奇色彩。後來細細研究才得知,位於獅泉河畔的扎西崗寺,也算是噶爾縣的一大看點。於是沿獅泉河前行,在感覺快要出國境的時候,終於看到了這個以其具有軍事防禦風格而聞名的河畔奇寺)
(右圖:從獅泉河鎮出發,沿獅泉河前行,一路卻看不到有太多的河水,只是一片片的荒灘地,也不見有什麼

22

人煙。車行許久,才看到前方有一片褚紅色的藏式屋頂顯露於天際,那就是扎西崗寺所在的扎西崗鄉了。說是鄉,其實與內地的一個小村子差不多。行前看有關資料,這扎西崗寺位於一座小山之上,但實地從遠處看去,只是一片高坡地,不太像是小山丘,只不過因為它處在平坦的河灘中,比較顯眼)

(右圖:靠近了,才感覺這確實是一個小山坡,因為有一段上坡路。古時交通不發達,平坦的河灘地往往就是各地區交往最便捷的天然通道,直通古印度的獅泉河(印度河)也不例外。在吐蕃王朝覆滅後、由逃亡到阿里地區的吐

33

蕃王室後裔建立的拉達克王國,其僧侶民眾就常經由這條通道出入藏區,尤其是喇嘛們常由此到聖地拉薩朝聖。大約是在“後弘期”(11世紀)的時期,一位拉達克的喇嘛到拉薩朝佛,一路走一路誦經,就在路過這一在河谷中挺顯眼的小山包時,他正好念到了“大力倡建佛寺”這一句。等他從拉薩回來時,走到這裡又恰巧念到了這一句,於是他認為這是神靈所感,便把裝滿甘露的“甘巴拉”(用人頭蓋骨做的碗,一般顱骨碗中的甘露即是鮮血,但不知這裡的甘露是不是)埋藏在山丘里,並祈請:如果能在這裡建寺,則下次到此時甘露依然,否則就乾枯。第二年他到拉薩朝佛,挖出顱骨碗一看,不但甘露沒有乾枯,反似比當初更滿了。於是他化緣建寺,歷時七年而成。由於山丘原名扎崗寺(也可能是這位喇嘛給起的名),所以此寺也被稱為扎西崗寺。“扎西崗”的意思是“吉祥嶺”。右圖圖中前方就是獅泉河谷地)

(右圖:拉達克人建寺,管轄權自然屬拉達克。那位建寺的喇嘛可能是來自拉達克的赫米寺(據說此寺現仍存於拉達克首府列城),所以此寺就成了赫米寺的屬寺。公元17世紀的時候,拉達克王國興兵入藏,滅了同屬吐蕃王室後裔所建的古格王國,甚至向西藏中心地區進犯。尤其是在1683年前後(清康熙年間),在西藏與不丹的爭執中,拉達克

44

支持不丹——拉達克的主巴噶舉派勢力很強,那位創建扎西崗寺的達倉哇喇嘛據說就是主巴噶舉派大師,而不丹信奉的就是主巴噶舉派——有清朝中央政府撐腰的噶廈政府軍隊由扎什倫布寺的喇嘛噶丹澤旺為統帥,反攻阿里,擊敗拉達克,收復阿里地區。從此,扎西崗寺改宗格魯派,屬拉薩色拉寺的吉扎倉分管。在拉達克入侵古格與藏軍反擊拉達克的戰爭中,獅泉河谷是重要的通道,這座河谷的小山丘自然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正因為如此,扎西崗寺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形制:在寺廟大殿周圍,建有高大的圍牆,四角設有碉樓,圍牆之外,是護城的壕溝。如今,碉樓早已殘破,壕溝已無蹤影,但軍事堡壘的外形仍依稀可見,記載了獅泉河谷的風雲歲月
(右5圖:扎西崗寺的寺門。西藏的建築,門戶都比較小,據說是防殭屍用的。因為以前草原上的牧民死後,家人

55

就把屍體連同帳篷一起遺棄,形成不少挺嚇人的乾屍,而傳說有的乾屍會變化跳躍前行的殭屍。將房門建得低矮,那些據說是只能直立躍行的殭屍就不能入內。不過,房門小更可能是出於抵禦高原風沙寒冷的考慮。而有點軍事用途的建築,將入口變小,自然也有利於防禦)

(右圖:在寺內看圍牆中的房屋,能更清楚地發現,寺廟與高大的防衛牆,風格並不一致,兩者建設的時間,肯定

77

不會是在同時。實際上牆內的建築,多數是在上世紀80年代重建的,但仍保持了文革遭到破壞以前的格局)

(下圖:扎西崗寺目前是自治區級保護文物。因為這裡所供的佛像等,多數還是原物。而且這裡保存了一些早期噶當派的佛塔,——有點像托林寺後面塔群中的塔,比較矮小,屬西藏早期的塔形建築,有比較珍貴的文物價值)

99
88

(右圖:扎西崗寺的主殿不在圍牆的正中間,而是在牆內偏北一點的地方。其形狀如果從空中看起來,

1010

是帶有折角的十字形,即象徵著佛教須彌山的形狀,但在平地上看不出來,只是感覺它不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建築,不單調)

(右圖:在寺門入口處和大殿天井中,有寺中的壁畫,但大部分顯然是後來畫上去的,與

1111

阿里地區的早期壁畫,如托林寺或古格王朝遺址的壁畫沒有什麼共通之處,比如圖12的“蒙人馭虎圖”——畫中人貌似是滿清服飾。圖13的空行母像,細腰寬肩,倒是有一點阿里古韻)

1212
1313

(下圖:上樓的台階以及樓上的經堂。這裡原來有四五位喇嘛,可以看出經堂誦經與做法事還是具有一定規模。不過據說後來因殿堂內發生了文物失竊事件,而又找不到具體負責的人,所以多數喇嘛都被清理回去了,只有父子兩個人(都是喇嘛),在這裡做管理人)

1414
1515

(右圖:左邊這一位面目和善的喇嘛,就是兩位管理者中的其中一位。他與另一位主管喇嘛

1616

是父子關係。我們到寺的這一天,因為他的父親(負責管理廟宇的堪布)身體不太好,所以只能由他來臨時出面接待。儘管喇嘛也能成家、生子,在屬於格魯派的寺廟裡比較少見,但這裡的寺廟主管卻確實不像薩迦派那樣父子相繼,因為陪我們一起到這裡的一位鄉領導說,現在寺廟主管的前任,就是他的爺爺,而他現在與寺廟沒有任何關係,而是一位國家幹部了)

(右圖:扎西崗寺有三件寶,一件是一根會叫的神木,還有一塊水常滿的神鐵(盆?),

1717

另一件忘記是什麼了——因為當時的走訪筆記落在拉薩,所以一時回憶不出來——這位喇嘛身邊纏著哈達的,就是那根會叫的神木。木頭自己叫起來是啥樣呢?據這位喇嘛介紹,是在大喇嘛做法事時,它會自動發出聲音。這很神奇,但無緣得聽,我懷疑是敲擊而發出的聲音?或是木中有竅,風吹而有響?不得而知,反正我不會認為這根神木會像動物一樣自己叫起來)

1818

(左圖:在主殿上看全院的景象,外面那一汪碧水,就是獅泉河的一部分了。從這裡看去可以發現,這裡的圍牆各段並不一致,可能有些是後來補建的,而且牆內的角樓也不復存在)

1919

(右圖:外院的樓房,主要是用作僧舍,據說原先的布局就是如此。如果真是這樣,那這一片建築如果是在戰時,用作軍隊營房或指揮所,就再好不過了。對了,噶爾縣的“噶爾”,意思就是軍隊的“營盤、營帳”,主要是紀念藏軍統師噶丹澤旺擊敗拉達克的事跡。在拉薩大昭寺邊,還有一根巨大的經幡桿,也是紀念這位統帥的業績的。在扎西崗寺,每年的藏曆5月5日,都要舉辦盛大的賽馬會,據說也是紀念噶丹澤旺的這次輝煌勝利)

2020

(左圖:從寺門外看獅泉河與遠處的雪山。這個方向是通往噶爾縣城獅泉河鎮以及拉薩的方向)

2121

(右圖:往扎西崗寺的另一個方向走,就是通往拉達克的方向。獅泉河就在我們面前的這片河谷地帶出境,變成了“印度河”。拉達克目前為印度所占,是印占克什米爾的一部分,由於被印度占領,這個“小西藏”與西藏腹地的通路就被人為地截斷了。我們沿著獅泉河谷前行,只能到此為止,如果跨過面前稀疏的鐵絲網再向前行,躲在前面山上的印度兵就會來干涉了)

2222

(左圖:拉達克實際是被英國人占去的,當時充當英國馬前卒的是受錫克帝國支持的道格拉人。拉達克在被道格拉人入侵的情況下,向清政府求援而不得,最後無奈被征服,被併入道格拉土邦。1840年英國人在中國東南沿海發動鴉片戰爭,為配合東南沿海的進攻,英國人指使道格拉人從拉達克入侵西藏,企圖東西夾擊中國,使清軍首尾不能相顧。當時藏軍冒著嚴寒(嚴寒也給道格拉人造成了很大困難),幾乎全殲了入侵的道格拉人的軍隊,史稱“辛巴戰爭”或“森巴戰爭”(西藏人稱道格拉人為辛巴人或森巴人,因道格拉人的名字多有“辛格”或“森格”,亦即“獅子”的意思)。藏軍雖然取勝,但只保住了阿里地區,而英國卻趁機控制了拉達克。印度獨立後聲稱拉達克屬於印度,但中國對此從未予以承認,這也是中印西部邊界爭議之一。左圖為獅泉河谷中的森巴戰爭時的營壘遺蹟,它們與扎西崗寺一樣,見證了印度河上遊歷史上的滄桑變化)

阿里地區的鄉鎮

阿里地區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西部,地處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帶。東起唐古拉山脈以西的雜美山,與那曲地區相連;西及西南抵喜瑪拉雅山西段,與印度、尼泊爾及克什米爾地區毗鄰;南連岡底斯山中段,臨日喀則地區仲巴縣、薩嘎縣;北倚崑崙山脈南麓,與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全區面積30多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共轄7個縣,36個鄉(鎮),144個村(居)委會。人口僅6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

噶爾縣| 普蘭縣| 日土縣| 措勤縣| 革吉縣| 改則縣| 札達縣

昆莎鄉| 左左鄉| 門士鄉| 扎西崗鄉| 巴嘎鄉| 霍爾鄉| 熱幫鄉| 日松鄉| 東汝鄉| 薩讓鄉| 達巴鄉| 底雅鄉| 香孜鄉| 曲松鄉| 雄巴鄉| 亞熱鄉| 擦咔鄉| 先遣鄉| 麻米鄉| 洞措鄉| 古姆鄉| 察布鄉| 磁石鄉| 曲洛鄉| 江讓鄉| 達雄鄉| 文布當桑鄉| 多瑪鄉| 物瑪鄉
獅泉河鎮| 普蘭鎮| 措勤鎮| 革吉鎮| 改則鎮| 托林鎮| 日土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