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縣

朗縣

朗縣(藏語拼音:Nang Zo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下屬的一個縣。藏語中意思是“顯現”。面積4186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1.3萬人。郵政編碼860400,縣政府駐朗村。該縣南部實際被印度占領,邊界問題仍未解決。目前下轄:仲達鎮、朗鎮和洞嘎鎮;登木鄉、拉多鄉和金東鄉。

基本信息

縣情概況

朗縣朗縣
朗縣地處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喜瑪拉雅山脈北麓。面積41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萬畝,草場面積135萬畝,林地面積85萬畝。總人口1.3萬。轄6個鄉,85個村民委員會。縣政府網站。

朗縣植物資源主要為總面積達85萬畝的森林。僅高等植物就有1000多種,可謂巨大的植物王國,是我國少有的天然植物博物館。朗縣經濟迄今基本上還是一種自然半自然的農業經濟,就其內部結構來說,可謂農、牧、林、副四業一體,其中牧業的比重相對偏重。

現有裝機容量為320千瓦的水電站1座,年發電220萬千瓦時。另有村、鄉小型水電站10座。縣糧食加工廠主要從事麵粉、麵條、油菜籽的加工等。林芝-邛多江的公路於1965年修通後,已初步解決了本縣交通不便的困難。

名特產品主要有多類畜產品、辣椒、貝母、五靈脂葡萄蘋果核桃藏帽木碗等。隨著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朗縣建成了影劇院、辦公樓、體育場等一批基礎設施。境內的扎日莎巴山為佛教聖山。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和第九世班禪曲吉尼瑪的故鄉都在朗縣。

歷史沿革

朗縣列山古墓群

1997年,面積5980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6個鄉:登木鄉、仲達鄉、金東鄉、拉多鄉、孜隆鄉、洞嘎鄉。縣政府駐登木鄉朗村,海拔約3100米。(根據《政區大典》整理)

登木鄉(Dengmu Xiang) 縣政府駐地。1959年6月設古如朗傑區,1988年4月改登木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政府60千米。面積380平方千米,人口0.3萬,轄奪龍、里龍、崩嘎、如孜、迷莫、久、巴桑、森、角傑、登木、子裡、落龍、桑窮、崩達、卓嘎、果龍16個村委會。

仲達鄉(Zhongda Xiang) 1959年6月設仲達鄉,1988年4月,將原古如朗傑區的折木朗鄉、克珠鄉、拉丁雪鄉、仲達鄉合併設今仲達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政府32千米。面積350平方千米,人口0.2萬。林(芝)邛(多江)公路橫貫鄉境。轄仲達、銳村、吾里、藏木、古如、林古、古扎、謝康、堆許、傑溪、鎮達、卓康、卡巴、玉日崗14個村委會。

金東鄉(Jindong Xiang) 1959年6月,設金東區,1988年4月改鄉。位於縣境東部,距縣政府58千米。面積400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秀、列、東雄、巴龍、來義、索木彩、幫瑪、吞章、西日卡、崗10個村委會。

拉多鄉(Laduo Xiang) 1959年6月設拉多區,1988年4月改鄉。位於縣政府南,距縣政府18千米。面積400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傑堆、更傑、昌巴奴、昌巴嚇、藏、白路、嘎、許、拉多、傑、扎、日布、白頗章、巴頓、桑龍15個村委會。

孜隆鄉(Zilong Xiang) 1959年設孜隆鄉,位於縣政府西,距縣政府17千米。面積400平方千米,人口0.2萬。林(芝)邛(多江)公路橫貫鄉境。轄朗、白若、申、魯、堆巴、其子、娘、臥龍、比日、絨、扎西、覺傑、沖康、脫麥、中安15個村委會。沖康村為十三世達賴土登嘉措的出生地,他的朗宗莊園也座落於此。

洞嘎鄉(Dongga Xiang) 1959年6月設洞嘎區,1987年10月改洞嘎鄉。位於縣政府東,距縣政府34千米。面積500平方千米,人口0.1萬。林(芝)邛(多江)公路橫貫鄉境。轄崗多、吾珠、珞、聶、卓、旺熱、扎西唐、棍堆、棍麥、切、將、嘎貢、達木堆14個村委會。

2000年,朗縣轄3個鎮、3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4283人,其中: 仲達鎮 2271人、 朗鎮 3790人、 洞嘎鎮 2017人、 登木鄉 2715人、 拉多鄉 1906人、 金東鄉 1584人。

行政區劃

位置:朗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總面積4113.71平方千米。
拼音:Lang Xian
代碼:542621
郵編:860400
駐地:縣人民政府駐朗村
區劃:朗縣轄3個鎮、3個鄉。

仲達鎮
  總人口2271人。
朗鎮
  總人口3790人。
洞嘎鎮
  總人口2017人。
登木鄉
  總人口2715人。
拉多鄉
  總人口1906人。
余東鄉
  總人口1584人。

地形地貌

地處喜瑪拉雅山脈北麓地處喜瑪拉雅山脈北麓

朗縣位於西藏自治區的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中下游。該縣基本屬於高原丘陵地貌類型。地勢為北部和中部高,南部低,多為開闊谷地、坡地和山地。全縣平均海拔3200米,一般山峰的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且多為冰川覆蓋。朗縣屬於典型的高原丘陵地貌類型,地表起伏大,地型複雜多樣。北部和中部地勢高,南部地勢低,多為開闊谷地、坡地和山地。全縣平均海拔3200米,境內山脈縱橫,溝壑相連。一般山峰的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且多為冰川覆蓋。

境內的扎日莎巴山為佛教聖山,又稱雜日山,是聞名全藏的聖地,傳說雜日山頂有位菩薩叫“西穹”,還有個鬼叫“碓”,每到猴年的四五月間,是轉雜日山的黃金季節,傳說轉一次該聖山就可以有第二次生命,免受輪迴之苦,來世可有幸福的生活。因此,“雜日日廊”早已是藏族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

氣候特點

朗縣屬高原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乾濕季分明,雨水集中,無霜期長,日照充足,年日照時數約在2000—2500小時之間。年降水量約在600毫米左右,集中在5—9月,多為夜雨。自然災害主要有霜、雪、雹、風、澇、土石流等。

水文狀況

雅魯藏布江由西入境,蜿蜒東去。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朗縣草場面積1200平方公里,森林面積367平方公里。 可謂巨大的植物王國,是我國少有的天然植物博物館。其中藥用的植物王要有貝母、蟲草等。野生動物資源有野牛、黃羊、羚羊、盤羊、樟子、鹿、豹、猴、熊、猞猁、水獺、野豬和鳥類等。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鉻、鐵、錫、水晶、砂金、硫1000多種,可謂巨大的植物王國,是我國少有的天然植物博物館。其中藥用的植物王要有貝母、蟲草等。

資源概況

朗縣植物資源主要為總面積達85萬畝的森林 。僅高等植物就有1000多種,可謂巨大的植物王國,是我國少有的 天然植物博物館。朗縣經濟迄今基本上還是一種自然半自然的農業經濟,就其內部結構來說,可謂農、牧、林 、副四業一體,其中牧業的比重相對偏重。

現有裝機容量為320千瓦的水電站1座,年發電220萬千瓦時。另有村、鄉小型水電站10座。 縣糧食加工廠主要從事麵粉麵條油菜籽的加工等。林芝-邛多江的公路於1965年修通後,已初步解決了本縣交通不便的困難。

經濟概況

朗縣扎日莎巴山

在改革開放和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鼓舞下,在福建省的無私援助下,援藏幹部與當地幹部民眾共同努力奮鬥拼搏,朗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林芝地區最貧困的朗縣農牧民如今人均純收入近二千元,達到林芝地區中上水平,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了百分之八十五。朗縣縣城經過三期擴建,已成為商住一體的現代化小區,個體工商戶達七十餘戶。自古與世隔絕的農牧民終於走出了封閉。

朗縣大力發展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木。朗縣資源相對匱乏,森林資源較少。但該縣核桃聞名區內,因此該縣委、縣政府把發展核桃作為農牧民民眾致富的主要舉措。2004年,該縣林業局已自行引進核桃種苗3萬株。林芝地區林業局也把該縣作為發展經濟林木的扶持重點,今年無償提供核桃種苗5.1萬株。目前,這8.1萬株核桃已全部栽植完畢。

交通運輸

林芝-邛多江的公路於1965年修通後,已初步解決了朗縣交通不便的困難。全長86.64公里江北公路於2005年開通,該公路貫穿朗縣洞嘎、朗鎮2個鄉鎮18個行政村,公路等級為四級砂礫路面。朗縣江北公路的建成為江北一帶5000多農牧民民眾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並為該地區近2萬畝土地的開發利用促進當地農牧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朗縣木船

雅魯藏布江把朗縣分割為南北兩半,當地百姓過江,只能乘坐由兩棵大樹挖空後拼接在一起的小木船漂泊往來,若逢風雨天或汛期則更加危險。

朗縣騎馬

朗縣地域遼闊,海拔高,條件差,許多鄉村不通公路。人民步行、騎馬是家常便飯。

文物古蹟

巴爾曲德寺

朗縣朗縣

巴爾曲德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朗縣朗鎮堆巴村半山腰,占地2000多平方米,在雅魯藏布江畔,是林芝地區規模最大的寺廟之一。公元1195年由索朗申格、索朗傑布兩位活佛修建,原屬葛舉派,後由於宗教鬥爭改屬格魯派。
列山古墓群
列山古墓群位於朗縣金東鄉林邛公路旁,距4公里多的列村東北約1.5公里的列山南坡上,海拔3200米。該墓平面呈梯形,坐北朝南,封土堆高1.68米,封土未經夯打,封土內夾有網狀石牆,東西長5.80米,南寬7.50米,北寬5.31米,石牆厚度為0.30米,高0.53米。其內填滿大卵石和小石塊 及原生墓穴內土。沒有規律,十分零亂。東西兩角各立有尖形的大卵石一個,似為有意立置。未用完的石料堆放在東壁。墓穴通道口在封堆下0.3米的北偏西處,均用石塊壘砌而成,東西長0.2米,南北寬0.7米,深1.7米,無台階,呈斜坡狀,平面呈橢賀形。墓室為大型豎穴,均用較有規則的石方錯縫,並用粘性相當大的泥土抹縫。墓室東西長1.56米,南北寬1.38米,墓頂高1.48米。平面呈圓形。墓底鋪有一層很薄的白砂土,土質堅硬。墓門向北偏5゜,墓門口鋪有石板台階二級,每階高0.13米,長0.78。左邊有一塊方木,其中章有一凹槽,直徑0.5米,系安裝墓門之用。但是未見有安過門的跡象。門道長1804米,寬0F78米,呈斜坡。墓室內有塊石板,屍體早已腐爛。已零亂的骨架周圍和骨架下面發現的一些物質好似檀香木,頭向正西,面向正北,葬式為屈肢葬。

該建築群氣勢宏偉,構築奇特,整個墓群延綿幾公里。是西藏境內難得一見的景觀。烈山古墓 不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喪葬制度和墓葬水平,對於研究吐蕃王朝的興起、衰落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將對研究西藏歷史與探討青藏高原千年尺度的古氣候、古環境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0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風景名勝

扎日莎巴山

朗縣境內的扎日莎巴山為佛教聖山,又稱雜日山,是聞名全藏的聖地,傳說雜日山頂有位菩薩叫“西穹”,還有個鬼叫“碓”,每到猴年的四五月間,是轉雜日山的黃金季節,傳說轉一次該聖山就可以有第二次生命,免受輪迴之苦,來世可有幸福的生活。因此,“雜日日廊”早已是藏族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

拉多藏湖

拉多藏湖位於朗縣拉多鄉藏村,該湖面海拔高度3700米,藏湖一共由五個大小不一的小湖泊構成,分別是萬魚偏嘴湖、逢扎西湖、神馬湖、圓環湖、尾湖。五個小湖泊通過小溪相互連線,形態各異,分別呈月牙狀、圓盤狀,湖泊為山泉匯集而成,湖水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4米,湖水清澈見底,微波蕩漾,游魚如織,野鴨、白鷺悠然其間,四周山坡松柏蔥蔥鬱郁,五彩杜鵑爭妍鬥豔……

五個湖泊是女神撒落的一串珍珠,湖水蔚藍,碧波輕盪,白雲雪峰倒映其中。傳說中,認為湖水直接來自神山的融雪,是聖水,用它來洗浴能清除人們心靈上的五毒,肌膚上的污穢,使人的心靈純潔。

雅魯藏布江巨柏

一株株巨大的柏樹像衛兵一樣在雅魯藏布江兩岸呈線狀分布,把這條江打扮得像在蒼茫群山中蜿蜒穿行的公路。這就是西藏朗縣特有的柏樹種--巨柏。 雅江巨柏形態各異,一千棵樹,就有一千種姿態,或彎或直,或傾或臥。每一棵樹都能讓人們看出它歷經千年的滄桑,依然靜靜站在江邊,聆聽滔滔江水……

相傳在修建西藏第一座寺廟——桑耶寺時,奴隸將木材源源不斷通過水路送往桑耶寺。為運送木材,奴隸傷亡無數,一隻善良的烏鴉目睹一切,非常同情奴隸的不幸,就站在加查山頂說,桑耶寺已經修好,不需要木材了,奴隸長鬆一口氣,將大量木材沿江丟棄。從此,這些木材就地生根發芽,成了如今的巨柏。可憐的烏鴉被蓮花生大師所懲罰,被變成了江邊的烏鴉石,從加查到山南方向的烏鴉頁都變成了啞巴。

民族風情

朗縣朗縣

珞巴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少的一個民族,有2312人。 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地最為集中。

珞巴族內部部落眾多,主要有“博嘎爾”、“寧波”、“邦波”、“德根”、“阿迪”、“ 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實際情況和本民族意願,正式定名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各地方言差異較大,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以西的高山峽谷地帶,山高林密,人煙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棧橋、過獨木、爬“天梯”、飛溜索、穿藤網,是珞巴族的交通絕技。直到20世紀中期,珞巴族社會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階段,刀耕火種兼營狩獵,大型獵物平均分配的古老習俗,至今還在沿襲。

珞巴族禁忌

珞巴族信仰古老的原始宗教,認為世上萬事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謂萬物有靈,靈魂不死,眾多的神靈和鬼靈統稱“吾勇”,遍布每個角落,無所不在。世上萬物都受“吾勇”管轄。人們得罪了它,會遭災難和不幸。“吾勇”給人們的思維、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因而對之十分崇拜和恐懼。崇拜具有多種形式,其中諸多的禁忌是它的主要活動。忌諱嚴重約束著人們的一切活動。

珞巴村村有神石,不得手摸、搬動、坐其上邊;村村有神樹,不得砍伐。每年集體繞神石、神樹轉三圈和殺雞、投放飯菜、酒祭祀。多數部落的人崇拜突兀的巨石和怪樹,認為它是石神、樹神棲息地,每逢過年、春播和秋收要進行三次祭祀活動,每次以獵雞供奉。村人視這些石、樹為洪水猛獸,恐懼萬分。

閹豬時,主人在門口栽鮮樹枝,三天內禁止生人入內,期間不外借東西,不準拿皮、毛之類的東西從灶前走過。閹豬人三天內不準靠近灶台、木柴和灶具,不得說“死”、“無”字。

人分娩、牛豬狗生崽、人患病、狩獵進出門前均插忌諱樹,三天內禁止生人入內;外村親朋前來,要在門口徵得主人同意後,連說三聲“鬼怪不要入內”,由主人陪同客人進屋。沒有徵得主人同意而入內,被視為帶來了鬼怪和對主人不尊重,會被驅趕甚至引起械鬥。

獵狗為珞巴族狩獵立下了汗馬功勞,珞巴人視狗如子。珞巴人家家都養獵狗十多條,不咬人,不狂叫,對人十分親善,對獸十分兇猛。客人不得打狗、罵狗,否則,有被驅逐之險。修房時,主人會高喊三聲:“人畜健康,無病無恙,代代健康,糧食滿倉”。之後將混合糧撒向天空,做得十分認真,千萬不能譏笑。

豬被看作牲畜的首領,是頻繁祭祀的主要牲畜,因之,受到寵愛,豬糟里嚴禁大小便。

把動物神化並加以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種普遍現象。動物是人們賴以自下而上的主要對象,但有些人與人們處於對立狀態。人們對毒蛇猛獸的祭祀與禁忌就更加頻繁。有些部落蛇和虎是圖騰,嚴禁傷害。被毒蛇咬傷,不分遠近親疏,都主動停止勞動1天,並禁止到有藤科植物生長的地方,禁吃藤科狀的蘋果和辛辣食物及部分肉食等。

農業生產上禁忌更多,從刀耕火種開始到秋收要集體進行5次祭祀,個體進行3次祭儀,祭祀之日禁止勞動,違者遭首領鞭打。珞巴族是個不上鎖的民族,以偷盜和說假話為世上最醜之事,最可恨之事,若出現這類事情,一是教育;二是償還;三是驅趕;對慣犯則以殺之為戒。

夢也有許多禁諱:夢見殺牛、宰豬、太陽下山、娶媳婦、掉入水中、摔下懸崖、被蛇咬、鼠咬衣、牛抵架等等,預兆家要死人,發生禍災,第二天不出門。夢見藤蔓物,十天裡謹慎小心,生怕發生糾紛。相反,夢見死人卻是吉兆。

珞巴族也有記屬相的習慣,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年。鼠和馬,狗和龍,豬和蛇,雞和兔,猴和虎,牛和羊是相剋的,不能婚配。

鄉土特產

朗縣朗縣
珞巴族的灶具主要是石鍋,做飯燒菜用石鍋,蒸餾白酒用石鍋,豬糟是石鍋,和藏族以物易物石鍋深受青睞,可以說,石鍋成了珞巴族的當家灶具了,同時,它還是上乘的饋贈品。

珞巴族的手工石制產品主要有石鍋石杵石臼石磨石杵和石臼是人們加工穀物的重要器具,套用十分廣泛。其製作技術較簡單,把天然石塊加工成凹窩就可使用。

製作石鍋是珞巴族的拿手好戲。很早的時候,珞巴族的做飯沒有鍋,糧食都是裝在濕竹筒里燒熟的。後來人們發現了一種質地鬆軟的石塊,就在上邊挖個大圓窩,倒水放糧煮飯。於是,石鍋被發明出來了。

在被譽為白度姆女神、海拔7756米的南迦巴瓦峰下,雅魯藏布江兩岸陡壁的懸崖上,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皂石,它質地軟綿,呈灰褐色,是耐2000攝氏度高溫的工業原料。珞巴人利用皂石制出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石鍋。但是,在沒有現代工具和技術的情況下,製作石鍋相當費勁,原始粗糙,工效甚低。珞巴人製造石鍋的全過程是:選好材料後,先用鐵斧在崖壁上挖出一塊皂石,砍去四楞,呈圓形,砍去多餘部分,留足所需尺寸,然後用鐵鑽從中向外一鑿一鑿地掏空,再細心地用小鐵鑽鑿去鍋壁上多餘的部分,剷平鍋壁和底部,使其平滑。稍有疏忽,石鍋有被打碎的危險,前功盡棄,因之,造石鍋者多為性情溫順的老人,道道工序相當謹慎小心,生怕出現意外。造一個直徑60厘米的石鍋,需要12個工日。凡是圓鍋,鍋的兩 端中間部位都留有兩個端手,便於端鍋。石鍋上下一樣粗,壁薄底厚,一般鍋底厚1.5厘米。燒菜的小石鍋,小巧玲瓏,長圓形,直徑30厘米左右,高約25厘米,有20厘米的長把。供嬰兒煮粥的石鍋呈圓形,直徑10厘米左右,留有長手柄。烙餅也使用皂石板,直徑35厘米,板厚2厘米。珞巴族門巴族藏族,都喜歡用皂石鍋煮飯燒菜,雖然它傳熱慢,但散熱也相當慢,況且用它燒出的飯菜味美可口。製作石鍋難度大,但收入相當可觀,一個直徑超過50厘米的石鍋可換回60升食鹽,三個大鍋可換回一頭奶牛。據對七家粗略統計,石鍋是他們的主要副業收入,占全年總收入的53%。儘管隨著鐵鍋、銅鍋和鋁鍋的相繼輸入和普及,但石鍋仍是珞巴和門巴人的當家灶具。

中國縣城5

完善詞條,學習知識,也分享知識!

西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