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龍德慶縣

堆龍德慶縣

堆龍德慶縣隸屬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位於西藏自治區中南部,拉薩市西部,縣域面積2704.25平方千米,轄2個鎮、5個鄉,常住人口42873人(2013年)。堆龍德慶,藏語意為“上谷極樂之地”。縣境地處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平均海拔約4500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拉薩河、堆龍河流經境內。太陽能、水能、地熱資源豐富。境內旅遊景點有楚布寺、桑木民俗自然村、邱桑溫泉等。古榮糌粑為堆龍德慶特產。農牧業為堆龍德慶縣經濟基礎。進入21世紀,尤其是青藏鐵路通車後,製造業、商貿流通業成為主導產業。拉薩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柳梧新區位於境內,與拉薩主城區對接。2014年,堆龍德慶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6.9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3億元,農牧民人均收入1.2萬元。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4世紀前,堆龍德慶境域為吉曲河(拉薩河)流域十二小邦之一的吉若江恩部落首領芒布統治。

4世紀後,十二小邦之一的蘇毗部落興起,森波傑(蘇毗小邦君長)赤邦松攻占吉曲河流域,堆龍德慶地域由其統轄。

6世紀,雅礱悉補野部落北渡雅魯藏布江,擊敗森波部落的赤邦松,盡收吉曲河流域,堆龍德慶即由其第三十一代贊普朗日松贊管理。

7世紀初,雅礱悉補野第三十三代贊普松贊乾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堆龍德慶境域屬衛茹管轄,境內還設有吉麥東迪、堆龍域參、帕傑域參、桑域參分別管理軍政、民事、賦稅等事務。(“茹”、“東迪”、“域參”為行政管理機構名稱)

9世紀中葉,吐蕃政權崩潰,末代贊普達瑪之子云丹及其後裔占據原衛茹大部,建立拉薩王世系進行氏族統治,堆龍德慶地方為其轄地之一。

13世紀,吐蕃併入元朝版圖,堆龍德慶一帶隸屬烏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蔡巴萬戶府。

明代,境內行都武衛制度與宗本制度並行,堆龍德慶隸屬搽里巴都指揮使司,境內設有覺木隆宗、東嘎宗、奈鄔宗。17世紀上半葉,藏巴汗攻占前藏,堆龍德慶地方由藏巴汗政權管轄。明朝末年,固始汗推翻藏巴汗政權,扶持五世達賴喇嘛建立甘丹頗章政權,在堆龍德慶地方設定宗一級的蔡德谿卡,委派一名僧官擔任谿堆。

17世紀中後期,堆龍德慶地方設蔡德谿卡、奈鄔谿卡、東嘎谿卡,屬雪列空。18世紀中後期,清廷在拉薩設立噶廈後,堆龍德慶地方設有董嘎爾城、策堆得營、里烏營,屬雪列空。乾隆年間後期,噶廈政權在堆龍德慶境內設定策堆得谿、嘉爾布谿、哩烏谿,均屬雪列空。

民國年間,噶廈政權將堆龍德慶地方的谿調整為東嘎宗堆、堆龍蔡德谿堆、柳梧谿堆,由雪列空直轄。

1956年4月,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堆龍德慶地方設東嘎辦事處和堆龍德慶辦事處(宗級),屬拉薩基巧辦事處(地級)。

1957年,東嘎辦事處和堆龍德慶辦事處撤銷,原所轄宗、谿直隸拉薩基巧辦事處。

1959年3月,解放軍平定達賴喇嘛叛亂,成立拉薩軍管會,撤銷西藏舊地方政權。

1959年9月10日,堆龍德慶縣成立,直屬拉薩軍管會。

1959年10月,拉薩軍管會和拉薩基巧辦事處撤銷,設立拉薩市,堆龍德慶縣屬之。

基本概況

堆龍德慶縣地處西藏中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拉遊河南拐彎處及其支流

堆龍河南岸。面積26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6萬畝。現轄11個鄉,1個鎮,89個村民委員會。

堆龍藏語意為"上谷",德慶藏語意為"極樂"。解放前,西藏地區政府在此設有3個宗政權,均隸屬於西藏噶廈政府。1959年9月,德慶宗改名德慶宗辦事外,隸屬於拉薩分工委領導。1959年9月成立堆龍德慶縣人民政府和西郊區人民政府,隸屬拉薩市人民政府。1960年2月兩縣合併為龍德慶縣,縣駐地遷至西郊區駐地東嘎鎮。郵政編碼:851400,電話區號:0891 。

該縣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遊河谷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最高海拔5500米,

堆龍德慶縣堆龍德慶縣

堆龍德慶縣

最低海拔3640米,相對高差約1860米。沿堆龍河丘陵起伏,群山連綿不斷。念青唐古拉山的兩條支脈,逶迤縣境南北。西北部為堆龍河谷區,有明顯的高原河谷垂直氣候特徵。東南部屬拉薩河谷區,地勢平坦開闊。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候區。雨季降水集中,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烈,氣溫低,日照時候長,無霜期短。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左右,年無霜期120天,年降水量440毫米。境內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旱災、雹災、霜凍、雪災、蟲災、洪水等。

縣境內主要礦產資源有煤、鐵、粘土、鉛、鋅等。野生動植物資源有:獐子、鹿、水獺、棕熊、豹子、黑頸鶴、藏馬雞、蟲草、貝母、雪蓮花等。

堆龍德慶縣是以農業主為、農牧並舉的縣。1983年被指定為西藏自治區

堆龍農業

商品糧生產基地縣。盛產小麥、春小麥、青稞、豌豆、蠶豆、馬鈴薯等。畜牧業為本縣第二支柱產業,飼養奶牛、綿羊、山羊、家禽等。植被有自然灌木林及農田防護林。 工業以傳統家庭手工作坊為。集體工業有農具廠和縣糧油加工廠。

自然地理

堆龍德慶縣位於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近郊,距市中心約12公里,地處西藏中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拉薩河與堆龍河兩岸。

全縣面積2682平方公里,地勢西南東低平均海拔4000米,西北部為堆龍河谷,有明顯的高原河谷垂直氣候特徵,東南部屬拉薩河谷地,地勢平坦開闊。

堆龍德慶縣沿堆龍河丘陵起伏,群山連綿不斷。念青唐

堆龍德慶縣

古拉山的兩條支脈,逶迤縣境南北。

念青唐古拉山

念青唐古拉山位於西藏高原中部,是雅魯藏布江和怒江兩條大水系的分水嶺,同時將西藏分為藏北、藏南、藏東南三大地域。它綿延數百公里的山脊位於當雄和羊八井以西,山峰均在5000-6000米以上,山形尖峭,巍峨崢嶸。

堆龍河

堆龍河流經堆龍德慶縣。

堆龍河發源於崗底斯山南麓,全長75公里,流域面積2422.5平方公里。

堆龍德慶縣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候區。雨季降水集中,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烈,氣溫低,日照時候長,無霜期短。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左右,年無霜期120天,年降水量440毫米。境內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旱災、雹災、霜凍、雪災、蟲災、洪水等。

歷史沿革

堆龍德慶轄區隨著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領主專政的封堆龍德慶縣建農奴制被推翻和民主改革的勝利完成,正式成立了堆龍德慶縣人民政府。從1956年至2004年堆龍德慶縣縣級行政機構經歷了堆龍德慶宗辦事處→堆龍德慶宗軍事管制委員會→堆龍德慶縣人民政府→堆龍德慶縣人民委員會→堆龍德慶縣革命委員會→堆龍德慶縣人民政府六個演變階段。

解放前,西藏地方政府在堆龍德慶設有3個宗政權,均隸屬於西藏噶廈政府。1956年9月,德慶宗改名為德慶宗辦事處,隸屬於拉薩分工委領導。1959年9月成立堆龍德慶縣人民政府和西郊區人民政府,隸屬拉薩市人民政府。1960年2月,兩縣區合併為堆龍德慶縣,縣駐地遷至西郊區駐地東嘎鎮。

2000年,堆龍德慶縣轄2個鎮、5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054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東嘎鎮9359乃瓊鎮7838德慶鄉5731馬鄉4458古榮鄉5664羊達鄉3664柳梧鄉3829

2004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8.97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5.22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58.2%,比去年減少了4739.57畝,減少9.1%;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為2.96萬畝,占總面積的33%,比去年增加1997畝,增長6.75%;飼草播種面積為0.79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8.8%。

全縣糧、經、飼作物種植比例進一步最佳化,基本達到58∶33∶9的調整目標。年初該縣與龍湖古容農業產業園簽訂了青稞訂單650萬公斤、小麥350萬公斤、玉米60萬公斤;與拉薩啤酒廠簽訂了青稞訂單20萬公斤;逐步實現企業與農戶的互動,調動了糧農的生產積極性。上半年,全縣牲畜總頭數為15萬多頭(只、匹),成活仔畜1.8萬多頭(只、匹),成活率達98.8%。

全縣鄉鎮企業實現總產值12399.34萬元,比上年增加8112.82萬元,增長189%;完成鄉鎮企業收入13588.68萬元,比上年增加3709.51萬元,增長37.66%,實現利潤3739.39萬元,比上年增加2718.62萬元,增長266.33%;完成多種經營收入5682.89萬元,比上年增加2905.92萬元,增長104.64%。上半年,共引進企業10家,投資總額達到3.06億元,實際到位資金0.72億元。

2004年以來,堆龍德慶縣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截至6月底,全縣GDP達到20250萬元,同比增長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00 萬元,增長13%;第二產業增加值11000 萬元,增長25%;第三產業增加值4750萬元,增長17%。

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1390元,其中現金收入達到667元,占48%,農牧民民眾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縣財政收入完成1661.8萬元,同比增加971.7萬元,增長140.81%,完成年度預算的70.71%。上半年縣財政支出3428.5萬元,為年初預算的55.19%,同比增加505.9萬元,增長17.31%。全縣稅收收入完成1326.64萬元,同比增加398.90萬元,增長43%,完成年度計畫的53%。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3201萬元,其中儲蓄存款餘額為5492萬元;各項貸款餘額為6532萬元。

教育狀況

學校建制

全縣擁有堆龍德慶縣中學、堆龍德慶縣國小、姜昆希望國小、堆龍德慶縣幼稚園以及各鄉中心國小。

教育程度

2003年實現九年義務教育,2011年順利通過國家"兩基"迎國檢工作。

教育特色

積極踐行素質教育,堅持"素質+分數=能力"理念。在學校教育中,推行閱讀、朗讀;強化興趣班,在下午興趣課期間禁止任何老師講文化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排憂解難,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加強學校與企業的結合,產學相互促進,使縣裡的職業教育得到充分發展。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6年4月,堆龍德慶境內設立東嘎辦事處和堆龍德慶辦事處,東嘎辦事處轄東嘎宗、柳梧谿,堆龍德慶辦事處轄蔡德谿、德慶宗。

1959年11月,堆龍德慶縣轄5個區:扎西康扎區、桑倉區、馬村區、楚布區、朗孜區。區下設鄉。

1960年2月,拉薩市西郊區撤銷,原西郊區所轄東嘎區、乃瓊區、柳梧區劃入堆龍德慶縣。堆龍德慶縣將原有的5個區和劃入的3個區整合為6個區:德慶區、加入區、馬區、東嘎區、乃瓊區、柳梧區。

1961年,加入區更名為古榮區,其所轄朗堆村劃歸乃瓊區波瑪鄉。

1965年,林周縣門堆鄉劃歸堆龍德慶縣,堆龍德慶縣轄6個區、35個鄉:

德慶區,轄昂嘎鄉、德慶鄉、門堆鄉、邱桑鄉、頂嘎鄉、榜鄉、桑倉鄉,區政府駐德慶村;

馬區,轄朗巴鄉、常木鄉、措麥鄉、崗吉鄉、馬鄉、設興鄉,區政府駐馬村;

古榮區,轄那嘎鄉、朗巴鄉、古榮鄉、加入鄉、嘎沖鄉、崇堆鄉,區政府駐古榮村;

東嘎區,轄通嘎鄉、幫普鄉、羊達鄉、桑木鄉、南崗鄉、東嘎鄉,區政府駐羊達村;

乃瓊區,轄波瑪鄉、加木鄉、加熱鄉、色瑪鄉、乃瓊鄉、崗德林鄉,區政府駐乃瓊村;

柳梧區,轄達東鄉、德陽鄉、桑達鄉、柳梧鄉,區政府駐桑達村。

1987年5月,德林鄉併入乃瓊鄉。

1987年底至1988年8月,撤銷6個區,原34個鄉撤併為1個鎮(東嘎鎮)、11個鄉(邱桑鄉、德慶鄉、朗巴鄉、馬鄉、古榮鄉、那嘎鄉、羊達鄉、加熱鄉、桑達鄉、柳梧鄉),將180個生產隊調整為89個行政村、149個村民小組。

1993年5月,原1個鎮、11個鄉合併調整為2個鎮、5個鄉:東嘎鎮、乃瓊鎮、德慶鄉、馬鄉、古榮鄉、柳梧鄉、羊達鄉。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堆龍德慶縣轄2個鎮、5個鄉,34個行政村。

鄉鎮 所轄行政村
東嘎村、南嘎村、 桑木村
崗德林村、乃瓊村、色瑪村、賈熱村、加木村、波瑪村
羊達村 、通嘎村、拜古村
古榮村 、 那嘎村 、 南巴村 、 巴熱村 、 嘎沖村 、 加入村
柳梧村、德陽村、桑達村、達東村
朗巴村、常木村、措麥村、崗吉村、設興村、馬村
頂嘎村、邱桑村、邦村、門堆村、 德慶村 、 昂嘎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堆龍德慶縣位於西藏自治區中南部,拉薩市西部,東鄰拉薩市城關區、林周縣,西部、北部接當雄縣,南連貢嘎縣、曲水縣。縣域地跨東經90°27′—91°01′,北緯29°26′—30°39′,東西最大距離約8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約63千米,總面積2704.25平方千米,占拉薩市總面積的9.25%,占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0.22%。縣人民政府駐東嘎鎮,距拉薩市區12千米。

地質條件

堆龍德慶縣處於岡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中段,岡底斯陸緣火山—岩漿弧中部。該區域在石炭紀—早二疊世為古特提斯活動邊緣海,晚二疊世為陸棚淺海盆底環境,三疊紀末為楔形大洋,侏羅紀為火山島弧,侏羅紀末期至早白堊紀早期為濱淺海、沼澤,晚白堊世逐漸抬升為陸,上新世隨青藏高原而隆升。堆龍德慶縣境內的構造單元以邱桑斷層為界,分為德慶鄉斷隆構造帶和堆龍弧內盆地構造帶兩大部分。境內地層屬拉薩地層分區,出露有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境內火山活動強烈且頻繁,岩漿岩分布面積較廣,主要有火山岩和侵入岩。

地形地貌

堆龍德慶縣地處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南麓拉薩河下游,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間河谷寬闊。縣境四周均為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西部屬念青唐古拉復背斜褶皺山系,北部為墨竹工卡復向斜倒置山系,南部、東南部屬崗底斯山東延部分布喀拉日居山脈,中部則為中切高山寬谷地貌。

縣域西北部高原山地占總面積的67%,東南部為拉薩河谷和堆龍河谷平坦開闊區,占總面積的33%。全境最高海拔5500米,最低海拔3640米,平均海拔約4500米,縣城東嘎鎮海拔3680米。

堆龍德慶縣全境有高山地貌、河流地貌、風化地貌、重力地貌、冰川地貌和岩溶地貌6種地貌類型。境內高山地貌可分為4個區域,其中南北走向的有朗巴拉—昴義拉山地貌、薩多白日—那納拉山地貌,東西走向的有卓瑪日—依瑪拉山地貌、扎嘎拉—獲拉山地貌。

地貌分區 位置 特點
朗巴拉— 昴義拉山地貌 古榮鄉至德慶鄉堆龍河中部,長約45千米 山嶺海拔5600米以上,有魚脊狀、深昴狀脊峰及獨立山峰,多渾圓緩坡狀,向下為深切的溝谷沖蝕地貌;火山岩和角閃黑雲二長花崗岩體出露地表
薩多白日— 那納拉山地貌 古榮鄉至德慶鄉堆龍河東部,長約24千米 海拔5100—5400米,嶺脊呈條帶狀展布,地表基岩風化嚴重,山嶺相對高度小,坡度較緩,山脊呈寬緩脊狀,5000米以下為深切溝谷;紫紅色砂岩、泥岩及火山岩出露地表
卓瑪日— 依瑪拉山地貌 德慶鄉門曲以北,長約40千米 海拔4900—5693米,山脊呈鋸齒狀,山頭多尖頂,山坡坡度25°—42°,有數座5400米以上的陡峻高峰;石炭系—二疊系地層岩石出露地表
扎嘎拉— 獲拉山地貌 古榮鄉和乃瓊鎮南部,長約33千米 西高東低,海拔4400—5600米,山脊呈條帶狀,山頭呈圓狀、梁昴狀,角閃黑雲二長 花崗岩 體出露地表;4800米以上地表基岩風化嚴重
堆龍德慶縣自然風光堆龍德慶縣自然風光

境內河流地貌主要分布於拉薩河、堆龍河、楚布曲等河流谷地中,地表為堆積、沖積、洪積物層,河漫灘發育;風化地貌主要分布於境內高山區,因物理和化學作用,地表受風化剝蝕,由於岩性和環境差異,不同區域風化形態各不相同;重力地貌分布於堆龍河谷及其支流兩側,岩體下部被流水沖刷,上部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動、崩塌,形成礫石堆、滑坡體或土石流;冰川地貌主要分布於楚布曲源頭溝谷及山脊部位,U形冰川槽谷中有冰坎或堤坎,冰川前緣有冰磧扇;岩溶地貌主要分布於羊達鄉東北部半山的灰岩溶發育區,地表有溶溝和溶柱,斷裂裂隙處有體積0.5—50立方米的溶洞,洞內有石筍、石柱。

氣候

堆龍德慶縣屬高原寒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冬長夏短,四季不甚分明;乾濕季分明,降水集中於6—9月,乾季多大風,濕季多夜雨;氣候垂直分布特徵明顯,不同海拔高度的氣候各不相同。

堆龍德慶縣氣候垂直分布特徵表
海拔(米) 氣候類型 年平均氣溫(℃) 無霜期(天) 年均降水量(毫米) 乾燥度
3600—4200 河谷和半乾旱氣候 3.8—6.5 56—89 228—434 0.876—1.11
4200—4750 山地半乾旱半濕潤氣候 0—3.8 6—54 290—440 0.65—1.35
4750—5200 高山寒冷半乾旱半濕潤氣候 -3.3—0 <6 300—460 0.61—1.08
>5200 高山寒冷半濕潤氣候 <-3.3 0 400 0.69

根據地形地勢的顯著差異,堆龍德慶縣全境總體分為兩個氣候區。縣域西北部高原山地為高山寒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4℃,1月平均氣溫-10.6℃,7月平均氣溫16℃;年均無霜期100天;年平均降水量420毫米,其中90%集中於5月下旬至8月中旬,年均相對濕度59%;年均日照2839小時,年均蒸發量1422毫米;最大風力12級,風向多為東南風。東南部河谷農耕區為高原溫帶季風氣候,氣溫較高,太陽輻射強烈;年平均氣溫7.5℃,1月平均氣溫-3.0℃,7月平均氣溫16.1℃;年均無霜期226天;日平均日照13小時,年均降水量389.05毫米,多集中於夏末秋初,春末夏初多乾旱;年均蒸發量2283.5毫米;年均相對濕度44%。

水文

地表水

河流河流

堆龍德慶境內有拉薩河、堆龍河2條幹流和60餘條大小溪溝,屬印度洋外流水系,雨季主要靠雨水補給,枯水期由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補給。拉薩河為雅魯藏布江支流,在縣境東部與城關區桑卡鄉交界處入境,經崗德林一帶,接受堆龍河匯入,折而向南出境,境內流程11千米,河床寬約250米,河水呈網狀,河道中多灘洲,年平均水位高出河床3.58米,年平均流量295.5立方米/秒,年徑流量93.83億立方米,含沙量0.125千克/立方米。堆龍河(堆龍曲、堆龍藏布)經羊八井從西北部入境,流至德慶折而向南,過古榮後轉向東南流至東嘎匯入拉薩河,境內流程75千米,年均流量59.67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8.96億立方米。此外境內有大小湖泊55個,總面積0.43平方千米,主要分布於堆龍河上游的古榮鄉境內,基本為淡水湖,主要靠地下水補給,水位變化受降水影響明顯。

地下水

境內地下水為大氣降水補給,其排泄、徑流方向與地表水基本一致,水化學類型多為HCO-Ca型,礦化度30—600毫克/升不等,pH值平均為7.4。

地下水類型 分布範圍 水量
鬆散岩類孔隙潛水 拉薩河和堆龍河口的低漫灘地 極豐富
東嘎沙康、308部隊農區及堆龍河漫灘 很豐富
堆龍河兩側一級階梯 豐富
羊達、南嘎、柳梧等支溝前緣低階梯地帶 中等
支溝頂部高台地及河谷兩側扇體地帶 貧乏
碳酸鹽岩類岩溶裂隙水 縣城以北 豐富
羊達溝以西 貧乏
基岩裂隙水 層狀岩類裂隙水 拉薩河、堆龍河以南 貧乏
塊狀岩類裂隙水 廣泛分布於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細粒花崗岩、黑雲母花崗岩地區 貧乏

土壤

堆龍德慶縣境內土壤共有10個土類,22個亞類。高山寒漠土面積30.72萬畝,分布於高山之巔,為粗骨性強的石塊堆積;高山草甸土面積152.84萬畝,分布於海拔3400—4000米之間,質地輕壤,土體乾燥,草根層發達;亞高山草甸土面積86.17萬畝,分布於高山中上部海拔3300—3700米處,有機質分解度高,植被較茂密;沼澤土面積9.69萬畝, 成片分布於境內各地,各土片中心部位水深、泥炭層厚、有機質多、植物種類單一;草甸土面積59.24萬畝,分布於河岸的沙土狀母質上,質地沙壤、輕壤;褐土為基帶土壤,面積9.09萬畝,主要分布於拉薩河水系地帶,發育在富含碳酸鹽的黃土母質上;風沙土面積2.37萬畝,主要分布於山地迴旋口的山坡上,由風成沙性母質發育而成;山地棕壤面積35.53萬畝,多分布於海拔2800—3500米的高山陰坡、半陰坡處,母質多為岩石碎屑殘積物,土層淺;暗棕壤面積6.8萬畝,分布於海拔3500—3900米的高山陰坡、半陰坡處,土壤終年濕潤,有機質豐富;沖積土面積4.6萬畝,包括河流沖積土和生草沖積土兩個亞類。

植被

按植被特點,堆龍德慶縣境內植被分為3個大類,7個亞類。

植被類型 植被組合特徵
冰緣植被 雪蓮花 、 垂頭菊 、扁芝菊、 十字花科 、 紅景天 等
灌叢植被 常綠草葉灌木叢 杜鵑 、 岩須屬 等
常綠針葉灌木叢 柏屬
落葉闊葉灌木叢 柳屬
旱中生性落葉灌木叢 西藏 狼牙刺 、 砂生槐 等
草甸植被 草甸 高山嵩草 、 西藏嵩草 、小嵩草、 蓼 等
沼澤化草甸 大嵩草、 粗壯嵩草 等

境內海拔高差懸殊,植被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性。海拔5000米以上的極高山區幾乎無植被,偶有雪蓮花、垂頭菊生長;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區僅在土層較厚地帶分布有草甸,其餘地帶有常綠草葉、針葉及旱中生性落葉灌木叢;海拔3700—4000米的河谷有旱中生性落葉灌木叢;海拔3600米左右的柳梧地區主要植被為人工林,河流沿岸沼澤化草甸較發育。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堆龍德慶縣全境地表水年平均徑流量28.3億立方米(未包括客水流量12.3億立方米),2000年人均占有水量約3.76萬立方米,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3倍;水能資源豐富,大部分集中在落差較大的堆龍河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20萬千瓦。

地熱資源

堆龍德慶所處地體具有明顯的熱殼性質,境內地熱活動屬水熱對流型熱儲。地熱類型有泉華和水熱蝕變兩種,其中泉華分布於邱桑一帶,面積2平方千米;水熱蝕變礦物有碳酸鹽類、二氧化矽、矽酸鹽類、硫酸鹽類4種類型。境內地下熱水以中性為主,礦化度大於1000毫克/升,為微鹹水,水化學類型以重碳酸型和硫酸、氯型為主。邱桑溫泉位於德慶鄉斷裂谷地中,面積1平方千米,熱儲基礎溫度106.1℃,出露熱水溫度43℃,流量1升/秒,水化學類型為HCO·Cl-Na·Ca型,可采資源2.3萬千瓦,背景資源8×10千焦。

礦產資源

金屬礦

據20世紀70年代勘探調查,堆龍德慶縣境內有鐵礦礦(化)點6處,其中5處(特利澤貢巴鐵礦、加木鄉礦化點、古榮鐵礦、凱博鐵礦點、卡堆鐵礦點)為矽卡岩型,1處(邱桑鐵礦)為火山—沉積型,邱桑鐵礦鐵礦石遠景儲量約150萬噸;有錳礦(化)點4處,分別為攏窮錳礦點、查去崗錳礦化點、孟嘎卓嘎錳礦化點、槓幾錳礦化點,均屬熱液型;有鉛鋅礦2處,分別為巴勇鉛鋅礦、攏窮鋅鉛銀礦,礦石常以鉛鋅或鉛鋅銅共生,以熱液型為主,平均品位約8%;此外還有銅銀礦、多金屬礦及若干砂金礦化點。

非金屬礦

石榴子石礦主要產於內德里堂地區,礦石含石榴子石大於75%,粒度一般為3—5毫米;碧玉礦位於邱桑村南1.5千米處,厚約30米,脈寬5—45厘米,碧玉為青灰色,蠟狀光澤,礦石裂紋較多;東嘎石灰岩礦位於東嘎鎮北1千米處,石灰石C+D級儲量2961萬噸,此外乃瓊鎮有聶青波石灰岩礦;粘土礦位於馬鄉設興村東側,屬泥岩類,C+D級儲量1015萬噸;花崗岩礦位於縣城西7.5千米處,D級儲量1473萬立方米;板岩礦主要為東嘎山粘土質板岩礦,D級儲量145萬噸,其中10%為一級品,二級品占90%;煤炭資源主要分布於縣城北側向陽煤礦礦區,煤炭屬超高灰份、中硫、低發熱量無煙煤,工業儲量20萬噸,遠景儲量32萬噸,至20世紀末基本采罄;有泥炭點3處,均位於古榮鄉,為低灰份、高氮、高鉀、高腐殖酸、高發熱量的優質草本泥炭,儲量約8萬噸。

生物資源

動物資源

堆龍德慶縣境內野生動物中,獸類主要有岩羊、馬麝、棕熊、藏狐、赤狐、高原兔、猞猁、鹿、雪豹、水獺、旱獺、狼等;鳥類主要有斑頭雁、赤麻鴨、金雕、玉帶海雕、灰背隼、灰鶴、黑頸鶴、貓頭鷹、喜山馬雞、高原山鶉、畫眉、麻雀等;魚類主要有拉薩裸裂尻魚、黑斑原鮡、拉薩裂腹魚、巨須裂腹魚、雙須重唇魚等。

植物資源植物資源

植物資源

截至20世紀90年代,境內草地植物有63科、243屬、675種,其中菊科植物最多,占總數的13.3%,禾本科占12.9%,莎草科、豆科、唇形科、毛茛科、薔薇科、玄參科、石竹科植物種類也較多;在諸多種類的草地植物中,常見且利用價值高的有高山嵩草、四川嵩草、大花嵩草、粗壯嵩草、西藏嵩草、喜馬拉雅嵩草、青藏苔草、乾生苔草、華扁穗草、細桿蔗草等。天然林中,主要樹種有藏青楊、銀白楊、柏樹、高山櫟、高山柳、垂柳等,以灌木為主。藥用植物有90餘種,主要有蟲草、貝母、大黃、黨參、當歸、雪蓮、紅景天、玉簪花、雪山一枝蒿、草紅花、草靈芝等。

太陽能資源

堆龍德慶縣地勢高亢,空氣稀薄,日照時間長,空氣中雜質少,大氣透明度高,太陽光輻射強烈,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全境年太陽總輻射量在6143兆焦耳/平方米以上,高值區主要分布在德慶鄉北部、羊達鄉、東嘎鎮及古榮鄉的楚布曲流域北岸,最高可達7223兆焦耳/平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堆龍德慶縣人口普查數據
年份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總戶數 5582 6086 9340 14291
總人口 32976 36377 40584 52249
男性人口 16876 19024 20110 27285
女性人口 16100 17353 20474 24964
人口自然增長率 19.59‰ 16.71‰ 9.4‰ 8.15‰

參考資料來源:

截至2013年,堆龍德慶縣常住人口42873人,其中城鎮建成區人口15172人;從業人員26685人,其中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1892人。

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堆龍德慶縣藏族人口44768人,占總人口的85.68%;漢族6886人,占總人口的13.18%。此外還有回族389人,土族96人,東鄉族22人,苗族17人,布依族16人,蒙古族、土家族各10人,滿族8人,侗族7人,白族6人,彝族、門巴族各4人,壯族2人,傈僳族、納西族、羌族、仡佬族各1人。

經濟

綜述

西藏民主改革前,堆龍德慶境內實行封建領主所有制,農牧業經營粗放,生產力低下。20世紀六七十年代,堆龍德慶縣初步建立起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改革開放後,堆龍德慶縣開始由農牧業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90年代起二三產業快速發展。

2006年後,青藏鐵路又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拉薩經濟開發區和柳梧新區的牽引帶動下,堆龍德慶縣的經濟結構由農業生產為主、農牧業並舉向以製造業、商貿流通為主導的格局轉變。2013年,堆龍德慶縣三次產業比重為7:64:29。

2014年,堆龍德慶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6.92億元,比2013年增長比增長22.5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3億元,比2013年增長37.41%;農牧民人均收入1.2萬元,比2013年增長20.03%。

第一產業

堆龍德慶縣農業區劃分為東南河谷開闊農林區和西北部高寒丘原農牧區兩部分。西北部高寒丘原農牧區適宜種植耐寒、早熟作物和發展畜牧業。東南河谷開闊農林區水熱條件好,為堆龍德慶縣農業生產基地,其中東嘎、乃瓊、羊達3鄉鎮是全縣糧食主產區,柳梧鄉為林業主產區和糧食中產區。

2013年,堆龍德慶縣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11556人;實現農林牧漁業產值2.4488億元,比2012年增長11.0%;

第一產業增加值1.4575億元。

春耕春耕

農業

堆龍德慶縣境內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麥、春小麥、青稞、土豆、蠶豆、豌豆等,蔬菜作物主要有藏蘿蔔、白菜、甘藍、芹菜、菠菜、通菜、韭菜、萵筍、蔓菁、大蒜、胡蘿蔔、藏蔥等,經濟作物主要為油菜、豌豆。

2013年,堆龍德慶縣耕地面積5545公頃,全部為旱地;農作物播種面積5545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687公頃,總產量25000噸;油料作物播種面積693公頃,產油菜籽2368噸;蔬菜產量7.1萬噸。糧食作物中,穀類播種面積3493.18公頃,總產24327噸;豆類播種面積194公頃,總產674噸。2013年,堆龍德慶縣實現農業產值1.0588億元。

牧業

牧業牧業

堆龍德慶縣境內人工飼養的家畜有綿羊、山羊、氂牛、黃牛、犏牛、馬、騾、驢、豬、狗、貓等;家禽有藏雞和內地引進的鴨、鵝等。1959年至1966年畜牧業發展較快,牛、羊、豬存欄量迅猛增加,“文革”時期畜牧業生產倒退,七八十年代進行綿羊和氂牛品種改良,80年代後畜牧業穩定發展。

截至2013年末,堆龍德慶縣牲畜存欄10.86萬頭(只),其中大牲畜5.84萬頭,羊3.76萬隻。2013年,堆龍德慶縣肉類總產量3811噸,其中牛肉2892噸,羊肉315噸;牛奶產量4924噸;羊毛產量25.89噸;牛皮產量20372張,羊皮產量11964張;實現牧業產值1.1955億元。

林業

堆龍德慶縣境內人工造林的主要樹種有楊樹、柳樹、榆樹等,果樹主要有蘋果樹、櫻桃樹、葡萄樹、核桃樹等。20世紀70年代,堆龍德慶縣開始實施城鎮綠化和沿河道、公路綠化工程。80年代後育苗活動興起。90年代後,集體和個人義務植樹造林成效顯著。

2013年,堆龍德慶縣實現林業產值1134萬元。

第二產業

20世紀60年代前,堆龍德慶境內僅有零星手工業。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後期,堆龍德慶縣的工副業生產以家庭作坊、來料加工、紡織、建築等多種經營的形式存在。80年代末鄉鎮企業起步。

進入21世紀後,一大批企業在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堆龍德慶縣工業園區落戶,第二產業成為堆龍德慶縣經濟支柱。

2013年,堆龍德慶縣工業從業人員1064人,工業總產值16.9956億元,其中1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6.5535億元;建築業從業人員2343人;

完成第二產業增加值16.22億元。

採礦業

境內採石業歷史悠久,持續至今。20世紀60至70年代向陽煤礦曾進行煤炭開採。90年代在馬鄉設興村開採粘土礦。

截至2012年底,堆龍德慶縣共有採礦企業26家,探礦企業19家。

製造業

依託境內的石灰石和粘土資源,20世紀90年代後堆龍德慶縣建材業興起,主要企業有東嘎水泥廠、青達陶瓷公司、遠大建材、蘭澤石膏板廠、博通玻璃製品廠等。21世紀初,食品製造業、醫藥製造業興起。食品製造以古榮朗孜糌粑、山泉飲料、娃哈哈食品、藏泉酒業、安泰商貿等企業為代表,生產糌粑、餅乾、酒、飲料、麵粉等食品;醫藥製造業主要有雄巴拉曲神水藏藥、甘露藏藥、彩倫藏藥、諾迪康藥業等企業。此外堆龍德慶縣還有紡織、木製品加工、機械製造、新能源開發利用等產業。

電力工業

拉薩西郊電廠位於境內羊達鄉堆龍河末端,建於1971年,是一座以發電為主、農田灌溉並舉的引水式六級梯級電廠,裝機16台,總裝機容量3440千瓦,年平均發電量1055千瓦時。此外,在20世紀60至80年代,境內修建了43座農牧區小型水電站,裝機容量1551千瓦,後小型水電站逐漸被拉薩電網所取代。

工業園區

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

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於2001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

A區位於堆龍德慶縣東嘎鎮,B區位於乃瓊鎮。2013年,拉薩經開區註冊企業1433家,註冊資金3110.05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8.1億元,工業增加值2.4億元,工業銷售產值6.89億元。

堆龍德慶縣工業園區建於2008年,規劃面積6.07平方千米,以倉儲物流業、綠色食(飲)品加工、建築建材、民族手工藝及高新技術產業為主。

2013年,園區共有企業78家,其中綠色食(飲)品加工3家,建築建材10家,民族手工藝15家,註冊型企業3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5.27億元,工業銷售產值14.97億元,工業增加值4.75億元,工業稅收2.65億元。

第三產業

商業貿易

20世紀60年代前,境內農牧民和商人主要採取以物易物的形式交換糧、鹽、茶、布以及酥油、奶渣、皮毛等商品。1964年,堆龍德慶縣供銷社成立。1966年,縣貿易公司成立。改革開放後個體商業快速發展,90年代起國營和集體商業逐步萎縮。截至2000年,境內有縣城、拉薩水泥廠、地熱地質大隊、八一農場等6個農貿市場,12個散市場。

2013年,堆龍德慶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3%。

倉儲物流業

2008年後,堆龍德慶縣工業園區倉儲物流業發展較為迅速。2011年,拉薩物流園區選址調整在堆龍德慶縣工業園區內。

截至2013年,園區有倉儲物流企業2家。

旅遊業

20世紀90年代,堆龍德慶縣建成雄巴拉曲度假村和林瓊港漁村2處景點,旅遊業開始起步。

2007年起重點發展鄉村民俗旅遊。2013年,堆龍德慶縣接待國內外遊客56.6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800萬元。

金融業

1972年,中國人民銀行堆龍德慶縣支行成立。1995年,人行堆龍德慶支行撤銷;中國農業銀行堆龍德慶縣支行成立。

截至2013年末,堆龍德慶縣金融機構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9.1536億元,各項貸款餘額5.8774億元。

交通

公路

拉薩機場高速拉薩機場高速

109國道(青藏公路)在德慶鄉諾路村魯布崗組入境,沿堆龍河谷經德慶鄉、馬鄉、羊達鄉和東嘎鎮,東南至流沙河橋出境,境內全長65.2千米。318國道東自流沙河橋入境,沿拉薩河北岸向西南進入曲水縣,境內長10.2千米。拉薩至貢嘎機場高速公路於2011年通車,東北起自世紀大道西端,西南至柳梧鄉交烏村西北出境,境內長13.7千米。此外,堆龍德慶縣境內還有堆古公路(堆龍德慶—古榮)、堆乃公路(堆龍德慶—乃瓊)、堆柳公路(堆龍德慶—柳梧)等縣道和德門路(德慶—門堆)、德邱路(德慶—邱桑)、楚布路(古榮大橋—楚布寺)、乃波路(乃瓊—波瑪)等鄉道。

鐵路

拉薩站拉薩站

青藏鐵路(西寧—拉薩)堆龍德慶段西北起德慶鄉諾路村魯布崗組 (K1879+200),鐵路途徑6個鄉鎮、18個行政村,東南至拉薩火車站(K1955),境內長72.5千米,有橋樑36座,涵洞251個,交通人行過道74個,明洞3個,隧道1個,無人值守車站3個,客(貨)運大站2個。拉薩站位於柳梧鄉柳梧村,是青藏鐵路的終點站,為一等客運站,承擔進藏旅客到發任務。拉薩西站位於乃瓊鎮色瑪村,技術性質為區段站,業務性質為貨運站,承擔進藏物資到發和列車解編任務。

拉日鐵路(拉薩—日喀則)東起拉薩站,西南至柳梧鄉交烏村西北出境,境內長15.2千米。拉薩南站位於柳梧鄉浪傑斯康,為貨運站。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1959年,堆龍德慶縣新華書店開業。1972年,縣文化館、圖書館成立。1973年,縣有線廣播站成立,1980年撤銷。90年代,各鄉鎮相繼建立文化站。1994—1995年在各鄉鎮建立鄉村廣播電視收轉站。1998年,縣農村兒童文化園開園。

截至2012年,堆龍德慶縣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個,農家書屋38個,寺廟書屋29個,村級文化室34個;

各類廣播電視台站55座,有線電視用戶1100餘戶,廣播電視“戶戶通”達到1.37萬戶,全縣廣播復蓋率98%,電視復蓋率99%。

教育事業

堆龍德慶縣豐臺國小堆龍德慶縣豐臺國小

民主改革前,寺廟教育是堆龍德慶境內社會教育的唯一形式,僅僧人、貴族和奴隸主子弟能夠接受教育,農牧民文盲率達97%以上。1956年,境內辦起國小。60至80年代,各鄉鎮採取辦夜校的形式開展掃盲工作。1964年,堆龍德慶縣中心國小成立。1974年,堆龍德慶縣中學成立。1991年,縣職業中學成立。

截至2013年,堆龍德慶縣有國小11所,在校生400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76%;普通中學1所,在校生1563人。

2013年,全縣國小畢業生錄入內地西藏國中班39人,國中畢業生錄入內地西藏高中班45人,錄入區內重點高中72人。

醫療衛生

民主改革前,藏醫為境內唯一診療方式。1961年,堆龍德慶縣醫務室成立,實行西醫診療。1963年,縣醫務室改為縣衛生院,1964年改為堆龍德慶縣人民醫院。60至80年代中期,縣內各區設有衛生所。1988年,11個鄉鎮各設衛生院1所。

截至2014年,堆龍德慶縣有縣醫院1所、防疫站1所、鄉鎮衛生院6所、村衛生室27個,建立起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基本實現了保健不出村,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重疑難病及時轉。

歷史文化

宗教信仰

堆龍德慶縣境內的藏傳佛教有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4個教派。其中格魯派在堆龍德慶縣寺廟最多,分布最廣,影響最大。

教派 特點 傳入時間 境內主要寺廟
以吐蕃時期的密教為主,吸收了苯教一些內容 8世紀 雄巴拉曲拉康等
注重密法,多以口語傳徒 12世紀末 楚布寺、乃朗寺等
在顯教方面注重經論的翻譯及辯經 13世紀中葉 朗傑色康等
在噶當派基礎上創立,倡導僧人嚴守戒律 15世紀 覺木隆寺、頂嘎寺、邱桑寺等

堆龍德慶縣藏族民眾信奉藏傳佛教,宗教習俗主要有供奉“三寶”(佛、法、僧三寶),煨桑(每天早晚用松柏葉、坎巴花、糌粑面以香料點燃祭神),堆瑪尼(默念經文,順時針繞瑪尼堆一周或三周,堆上一塊石頭),放風馬(在山頂或江邊拋撒印有馬的圖案的隆達)等。老年人大都每日念誦經文,一手搖經筒,一手捻佛珠。每逢重大宗教節日或寺廟舉行宗教活動時,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去寺廟朝拜。居住在寺廟周圍的民眾大部分都有每天早晚兩次在寺廟、神殿和佛塔周圍轉經的習慣。

文物古蹟

古遺址 達龍查遺址、拉覺遺址、尼瑪塘寺遺址、乃朗寺遺址、柳梧宗遺址、達扎寺遺址、其米龍寺遺址、馬鄉戍堡遺址、羅傑康沙建築遺址、嘎中古井遺址等
古墓葬 柳梧墓群、馬祥仲巴吉墓等
古建築 措麥寺、雄巴拉曲拉康、桑普寺、熱扎寺、覺木隆寺、熱果寺、巴普寺、頂嘎寺、楚布寺、朗傑色康、嘎東寺、邱桑寺、朗巴寺、仲康古宅等
碑刻 江浦建寺碑、熱扎寺碑、噶窮石碑、楚布寺石碑等

堆龍德慶縣境內寺廟星羅棋布,多有數百年以上歷史,大部分寺廟建於公元12至13世紀,其中措麥寺建於6世紀。除寺廟外,達龍查遺址、拉覺遺址為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柳梧宗遺址為元代末年大司徒強求堅參執政時所建十三大縣邸之一,柳梧墓群和馬祥仲巴吉墓均為吐蕃時期墓葬。

語言文字

堆龍德慶藏語方言屬衛藏方言,有36個聲母,12個單元音韻母,6個複元音韻母,4個帶輔音的韻尾韻母;有高降調(53)、高平調(55)、低降調(31)、地升調(13)、全升調(14)5個聲調;有Y、FY、FYY、FYF、YF5種音節。堆龍德慶方言辭彙豐富,宗教詞語較發達,隨宗教而發展的敬語系統較嚴密;詞類有名詞、代詞、數量詞、動詞、形容詞、嘆詞6類。堆龍德慶縣地處拉薩話與牧區話交匯處,縣內不同區域的方言有細微差別,西部、北部方言接近半農半牧區話,東嘎方言為拉薩話,柳梧方言接近山南話。

根據西藏自治區的相關規定,堆龍德慶縣各種會議行文、縣黨委政府和縣直部門向鄉鎮行文使用藏漢兩種文字,縣城所有經營商戶的門牌統一使用藏漢兩種文字。

風景名勝

楚布寺楚布寺

楚布寺

楚布寺位於古榮鄉那嘎村,建於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是藏傳佛教嘎瑪噶舉派的主寺,分為楚布下寺和楚布上寺兩部分,楚布下寺開創了西藏活佛轉世制度,是歷代黑帽系嘎瑪巴的駐錫地;楚布上寺為歷代傑察仁布欽的駐錫地。

桑木民俗自然村

桑木民俗自然村位於東嘎鎮桑木村,村中有覺木龍藏戲團,村民保留著拉薩農村地區傳統的生活方式。桑木村一組和二組是傳統的手工羊毛地毯加工村,家家戶戶從事地毯、卡墊產品的加工經營活動。遊客在村中可瀏覽鄉村風光、品嘗農家飯、騎馬、垂釣、欣賞藏戲、與村民聯歡等,領略藏族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

雄巴拉曲神水

雄巴拉曲神水位於乃瓊鎮色瑪村雄巴拉曲寺內,相傳為蓮花生大師所鑿。泉水從地下流淌出來形成一大一小兩個池塘,在泉水流出的出口處裝有水輪轉經筒,鈴聲、流水聲不絕於耳。

邱桑溫泉

邱桑溫泉位於德慶鄉北6公里處的東北曲雄河谷內,海拔4054米左右,相傳黃教創始人宗喀巴曾在此沐浴。泉水清澈透明,含有硫磺、雄黃、石炭等多種礦物質和鋰、鋇等元素,具有微量放射性,對皮膚病、風濕病、關節炎、胃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一定療效。

馬鄉不整合接觸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於青藏公路馬鄉段西側,面積約850公頃。不整合下部為紫紅色泥岩、砂岩與灰綠色凝灰質砂岩,地層已發生褶皺。在不整合上部為第三系典中組地層,底見有50—60米厚的礫岩,再上為安山岩、英安岩、流紋岩、凝灰質砂岩、砂礫岩等,厚約150—200米。馬鄉不整合接觸關係極為清楚,不整合與層狀岩層組合壯觀宏麗,極具地質教學、科學研究、旅遊觀光和自然保護價值。

著名人物

祿東贊(?—667),全名噶爾·東贊宇松,生於今堆龍德慶縣德慶鄉丁嘎村,出身吐蕃貴族噶爾氏家族,中國古代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祿東贊佐助松贊乾布建立吐蕃,後任吐蕃大相,協助贊普制定法律及一系列政治制度。先後到尼泊爾和長安為松贊乾布求婚,迎兩位公主進藏。芒松芒贊繼位後,祿東贊輔佐朝政,劃定田界。後率兵征服吐谷渾,屯兵青海。乾封二年(667年)卒於青海日布。

蒙薩赤姜(生卒年不詳),女,松贊乾布寵妃,出身於堆龍門氏家族,生於今堆龍德慶縣德慶鄉門堆卡熱村,吐蕃建立後嫁給松贊乾布,生子共日共贊。

宇妥·雲丹貢布(708—833),生於邏些西郊堆龍其納(今堆龍德慶縣德慶鄉邱桑村)的一個醫學世家,中國古代醫學家、藥學家,藏醫學體系鼻祖。宇妥受家庭薰陶,自幼研習醫術,尤擅尿診和脈診,著有藏醫和蒙醫的經典醫著《四部醫典》,奠定了藏醫學理論基礎,創立了比較完整的藏醫學體系。晚年從事著書立說和醫學教育活動。

索南嘉措(1543—1588),藏傳佛教格魯派領袖,三世達賴喇嘛。生於羊達鄉的一個貴族家庭,4歲時被確認為“靈童”,迎入哲蚌寺供養。11歲時任哲蚌寺第十三任赤巴。35歲時赴青海與蒙古俺答汗會晤,被授予“聖識一切瓦齊爾達賴喇嘛”尊號,達賴喇嘛世系由此產生。在索南嘉措的勸導和傳授下,蒙古人拋棄薩滿教,改信藏傳佛教格魯派。46歲在赴京途中圓寂。後黃教寺院集團追認根敦主巴為一世達賴喇嘛,根敦嘉措為二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即為三世達賴喇嘛。

達扎·阿旺松繞土多旦白堅參(1874—1952),堆龍德慶宗勛谿瓊谿卡(今堆龍德慶縣乃瓊鎮仲瓊村)人,三世達扎活佛,噶廈攝政。5歲被認定為三世達扎活佛的轉世靈童,6歲坐床。達扎精通佛學,尤其在顯密方面有較深造詣。先後任十三世達賴喇嘛襯曉(經師助理)、十四世達賴喇嘛副經師、噶廈攝政。達扎屬親英派,攝政時期公然從事分裂活動,其政治主張對十四世達賴產生深刻影響。1950年十四世達賴親政,達扎卸任。1952年在桑旦林圓寂。

土特產品

古榮糌粑

古榮糌粑產於堆龍德慶縣的古榮鄉,有數百年歷史,曾作為貢品專門供應達賴喇嘛、西藏地方政府官員以及貴族。古榮糌粑的加工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清洗、火炒、脫皮、精選、水磨5個步驟。製作時先用開水把青稞燙洗乾淨,趁熱裝入口袋,捂置20分鐘左右,隨後進行炒制,炒後再進行脫皮。精選即除去石子等雜質,待冷卻後用傳統水磨磨粉。古榮糌粑為灰白色,粉末狀,色澤均勻一致,具有獨特的青稞麥香味,口感香甜。

社會發展

堆龍德慶縣作為西藏自治區首府近郊縣,是拉薩的西大門,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交通、信息、資源優勢。加之西部大開發、青藏鐵路建設、拉薩市東延西擴跨河發展等戰略的實施,為堆龍德慶縣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堆龍德慶縣以實現“五個突破、兩個率先”為目標,緊緊扣住發展這根主弦,立足堆龍縣情,

注重在發展理念、發展速度、發展重點和發展布局上創新,不斷解放思想、轉變作風,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努力把我縣建設成為西藏首府拉薩市的城郊優勢產業區和現代物流中心區。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得到有效貫徹執行,達到“一無三有六配套”的要求,堆龍中學目前已建設成為全區一流中學。基層初期保健體系不斷健全,80%以上的農牧民民眾可以飲用上衛生潔淨的生活用水,90%以上的民眾參加了合作醫療。

村村通工程已成效顯著,廣播電視信號復蓋率達到95%,人民民眾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社會局勢持續穩定。

西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