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戈縣

班戈縣

班戈藏語意為"吉祥保護神",位於藏北高原納木錯、色林錯兩大湖泊之間,平均海拔4700米,屬南羌塘高原湖盆地區,山勢平緩,草原開闊,地勢北高南低,總面積28383平方千米。氣候寒冷,空氣稀薄,四季不分明,冬長無夏,多風雪天。總人口3萬人(2003年)。 班戈縣地處藏北高原的納木措、色林措兩大著名的湖泊之間,平均海拔4700米。屬南羌塘高原湖盆地區,山勢平緩,草原開闊,地勢北高南低。普保河谷將全縣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南部位於納木措畔,水草豐富,適宜飼養氂牛。北部多位乾寒和半荒漠草場,是藏系羊的天然牧場。主要山峰有達玉山、卡久山、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海拔7111米)。西藏第一大那木措,為班戈縣與當雄縣界湖。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班戈藏語意為“吉祥保護神”,固境內的“班戈錯(湖)”而得名,清朝時期,屬於西藏“北方四部落”中的朗如宗,歸駐藏大臣管轄。1942年藏政府在那曲設立羌基,總管,並將朗如宗的江龍地方劃出另設江龍宗。1959年7月5日成立了青龍縣和班戈縣,1960年青龍縣改稱達木薩迪縣。1964年5月達木薩迪縣並歸班戈縣。1978年雙湖辦事處(現稱雙湖特別區)成立,班戈縣的色瓦區劃歸雙湖辦 事處管轄。1987年班戈縣新吉區的統一鄉又劃歸申扎縣。至此,形成現在的區域圖形。縣府駐保榮。

2000年,班戈縣轄18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228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普堡鄉 3221 群學鄉 2669 青龍鄉 1628 尼瑪鄉 2101 培達鄉 2143 白拉鄉 2266 加瓊鄉 1815 康日鄉 761 馬前鄉 1994 德保鄉 1299 新吉鄉 1711 嘎爾德鄉 855 德慶鄉 1413 公莽鄉 1480 門當鄉 2130 雪如鄉 1983 納木錯鄉 1081 保吉鄉 1737 。

2002年,班戈縣由2區,18鄉,133村委會調整為4鎮、6鄉,5居委會、125村委會:普保鎮、佳瓊鎮、北拉鎮、德慶鎮、門當鄉、馬前鄉、青龍鄉、新吉鄉、保吉鄉、尼瑪鄉。

普保鄉(Pubao Xiang)縣政府駐地。1960年建普保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時原普保鄉和更乃鄉合併建新的普保鄉。鄉府駐秀遲部。面積1540平方千米,人口0.27萬。轄熱來、乾過、貢瑪、普選瑪、其日、更那、熱前普、格賽、保榮9個村委會。

保吉鄉(Baoji Xiang)1960年建保吉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時原保吉鄉和雄前鄉合併建新的保吉鄉。位於縣境中部,鄉府駐加日,距縣政府67千米。面積2060平方千米,人口0.16萬。轄亞加、加南、熱地、熱扎木、龍嘎、地如、加南多、宗雄8個村委會。

拉鄉(Baila Xiang)1960年建北拉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時原北拉鄉、玉木措鄉和佳瓊的兩個村合併建新的北拉鄉。位於縣境東部,鄉府駐馬榮剛地,距縣政府100千米。面積2202平方千米,人口0.21萬。轄準措村、南占、賽苦、熱、角熱角、措果木、那來貢瑪、朗拉、其龍9個村委會。

德保鄉(Debao Xiang)1960年建德保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時原德保鄉、木同鄉合併合建新的德保鄉。位於縣境中部,鄉府駐雄都。距縣政府20千米。面 積855平方千米,人口0.12萬。轄雄都、強烈、貢芒、德保前、大同、塔瑪6個村委會。

德慶鄉(Deqing Xiang)1960年建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時原德慶鄉一半和拉江鄉合併建新的德慶鄉。位於縣境南部,鄉府駐西都,距縣政府140千米。面積1290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果多、果來、丁木、西都、諾爾邦、巴爾令、格瑪、達爾亞8個村委會。古蹟有多加寺。 公莽鄉(Gongmang Xiang)1960年建公莽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時原公莽鄉、紅旗鄉(原新吉)合併建新的公莽鄉。位於縣境南部,鄉府駐龍窮,距縣政府120千米。面積1582平方千米,人口0.13萬。轄並窮、扎古、那古、那古來、求曲才、康姆、古嘎、石榮8個村委會。 尕爾德鄉(Ga'erde Xiang)1960年建尕爾德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位於縣境南部,鄉府駐左龍多,距縣政府1865千米。面積1282平方千米,人口0.1萬。轄3個村委會。

恰瓊鄉(Qiaqiong Xiang)1960年建恰瓊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時原佳瓊鄉、瓊那群鄉和白松鄉合併建新的恰瓊鄉。鄉府駐切木松多,距縣政府100千米。面積1211平方千米,人口0.16萬。轄多查、康姆、學亞爾多、熱卡奴瑪、熱卡雪瑪、東卡巴、南多7個村委會。

崗日鄉(Gangri Xiang)1960年建崗日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位於縣境北部,鄉府駐央毛布,距縣政府160千米。面積1782平方千米,人口0.1萬。達來、康木、央木布3個村委會。

瑪前鄉(Maqian Xiang)1960年建瑪前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時原馬前鄉、色瓦尼瑪鄉合併建新的瑪前鄉。位於縣境北部,鄉府駐桑當布,距縣政府80千米 。面積2542平方千米,人口0.17萬。轄布巴、吾榮、賽達、卡如亞、自地、賽那6個村委會。

門當惹孜鄉(Mendangrozi Xiang)1960年建門當惹孜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原門當鄉、強瑪鄉合併組建成現在的門當鄉。鄉府駐門當,距縣政府70千米。面積238平方千米,人口0.17萬。轄加龍、俄龍松多、那玉那、亞扎、那拉啊5個村委會。

木湖鄉(Namuhu Xiang)1960年建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時原納木湖鄉和德慶鄉的部分村合併建新的納木湖鄉。位於縣境南部,鄉府駐幫遲,距縣政府150千米。面積1165平方千米,人口0.1萬。轄巴龍、那風、布朗、羅布、江布、索拉6個村委會。境內有神湖納木錯。 尼瑪鄉(Nima Xiang)1960年建尼瑪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時原尼瑪鄉和丘日鄉合併建新的尼瑪鄉。位於縣境東部,瀕臨納木錯湖。鄉府駐那爾恰,距縣政府150千米。面積1410平方千米,人口0.19萬。轄吾前、占雄、當古、賽龍、下地、窮古村尼德、賽吉7個村委會。

培達鄉(Peida Xiang)1960年建培達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時原培達、德瑪鄉合併建新的培達鄉。位於縣境東部,鄉府駐布龍,距縣政府120千米。面積1590平方千米,人口0.19萬。轄貝隴、培達、邊晤切等11個村委會。境內有扎君寺。

群學鄉(Qunxue Xiang)1960年建群學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時原群學鄉和色措鄉合併組建現在的群學鄉。位於縣境中部偏東,鄉府駐擦龍多,面積1772平方千米,人口0.24萬。轄阿雄、加卡、加蘇、地如、準倉、嘎雄、加嘎、多南、丁強瑪、聶龍、那拉啊11個村委會。古蹟有普巴寺。

青龍鄉(Qinglong Xiang)1960年建青龍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時原青龍鄉、嘎鄉合併建新的青龍鄉。位於縣境東部,鄉府駐格嘎保,距縣政府100千米。面積1190平方千米,人口0.15萬。轄扣嘎木、巴嘎、啊古、占瑪、東嘎、西扎、達地7個村委會。

雪如鄉(Xueru Xiang)1960年建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時原雪如鄉、色巴鄉合併建現在的雪如鄉。位於縣境西部,鄉府駐達爾那,距縣政府125千米。面積2862平方千米,人口0.18萬。轄和格、嘎爾窮、賽姆、昂吉、執雄、古嘎、果、嘎前、扎若、亞選 巴、朵瑪11個村委會。

新吉鄉(Xinji Xiang)1960年建新吉鄉,1970年改公社,1980年復改鄉,1987年撤區並鄉時原新吉鄉和團結鄉合併建現在的新吉鄉。位於縣境南部,鄉府駐白地,距縣政府160千米。面積1391平方千米,人口0.15萬。轄地根、扣求、樂保、倉吉、諾爾地、樂乾、乾居7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

概述

班戈縣轄4個鎮、6個鄉:普保鎮、北拉鎮、佳瓊鎮、德慶鎮、馬前鄉、門當鄉、保吉鄉、青龍鄉、新吉鄉、尼瑪鄉。共有95個行政村。

134個村民委員會。

縣人民政府駐普保鎮。

德慶鎮

轄1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那高查;亞零村、那色村、加龍村、鄉那村、南措村、那爾幫村、南美村、保雄村。

普保鎮

轄2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傑布多、格色;熱來村、崗果村、貢瑪村、老縣村、傑訂村、多爾格村、雄杜村、熱前村、丁強瑪村、聶隆村、那拉瑪村。

北拉鎮

轄1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瑪榮剛地;其龍村、隆語村、拉慶多村、措俄口村、鎮榮村、那宗村、拉龍村、熱多村、查倉村、恰列村、邊前村、場角村、布龍村。

佳瓊鎮

轄1個居委會、6個村委會:多爾查;多地村、央木布村、達來村、熱卡努瑪村、熱卡下瑪村、那高查村。

門當鄉

轄11個村委會:加隆村、俄如松多村、熱孜村、那拉瑪村、桑姆村、嘎窮村、俄桑扎那村、古嘎村、果村、宗隆村、知榮村。

保吉鄉

轄8個村委會:加日村、路日村、熱她村、扎嘎村、隆嘎村、地如村、加南村、宗雄村。

新吉鄉

轄10個村委會:扣求村、路布村、倉果村、諾地村、路乾村、曲森村、雜那村 、古嘎村、羌都村、羌梅村。

尼瑪鄉

轄8個村委會:吾前村、雜空村、達果村、塞龍村、下地村、瓊果村、尼德村、沙吉村。

馬前鄉

轄6個村委會:吾榮村、自日村、嘎窮村、賽那村、卡我尼村、貢曲村。

青龍鄉

轄9個村委會:青龍村、巴嘎村、啊古村、東嘎村、嘎雄村、加崗村、奪納村、啊雄村、加蘇村。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班戈縣總人口32287人,民族主要以藏族為主,居住著少量漢、回、蒙、門巴、珞巴等民族。2014年,班戈縣總人口41579人。

地理環境

區位境域

班戈縣隸屬於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東西跨度為364公里,南北寬350公里,全縣總面積為30138平方公里。

縣境屬南羌塘高原湖盆地區,地處念青唐古拉山和唐古拉山之間以及藏北高原納木錯、色林錯兩大湖泊之間。自西向東分別與西藏自治區尼瑪縣、申扎縣、南木林縣、當雄縣、那曲縣、安多縣接壤,北邊和東邊分別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接壤。

地形地貌

班戈縣班戈縣

班戈縣境地貌受念青唐古拉山脈的控制,地勢上呈現出南凹北凸,南部湖面地區的為海拔4530米,周圍為沖積平原和較緩的殘山;北邊為深切高山,海拔為4640米,山頂有冰川發育,中部分布著海拔58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呈低山狀。地質構造輪廓大致可分為:燕山皺褶系、侏羅系地層分布,近東西走向,基本屬海上沉積,厚度大,火山岩體不發育。

氣候

班戈縣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氣候寒冷,空氣稀薄,四季不分明,冬長天夏,多風雪天氣,年溫差相對大於日溫差。班戈縣境由於群山隔斷,印度洋潮濕空氣難以進入,屬高原亞寒帶季風半乾旱氣候區,空氣稀薄,寒冷乾燥,氣候變幻無常,晝夜溫差大,無絕對無霜期。年平均氣溫零度左右,年日照時間為2850多小時,年最高氣溫21.9℃,最低氣溫-28.6℃。一月份平均氣溫為-17.1℃,七月份平均氣溫16.5℃,凍土深度3米。班戈縣年降水量為289─390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總量的80%。年蒸發量為1993.4─2104.1毫米,為降水量的6.9─7.3倍,年相對濕度為41%,年徑流量為59.6mm。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據2011年資料顯示,班戈縣主要礦產有硼、砂金、錫、鉻鐵、鹽、油頁岩、玉石、雲母、紫水晶等。

動物資源

據2014年資料顯示,班戈縣野生動物有野驢、黑頸鶴、藏羚羊、熊、樟子、雪豹、雪雞、岩羊、拾俐、狐狸、禿贊等;鳥類主要有黑頸鶴、斑頭雁、禿鷲、藏雪雞、棕頭歐、秋沙鴨等;魚類品種主要有西藏裂腹魚、裸裂尻魚等。

植物資源

據2014年資料顯示,班戈縣藥用植物有角苗傘根、虎耳草、大葉秦蕪、小葉秦蕪、麻黃、紅花、刺參、葫蘆苗、高山黨參、青活麻、大黃等40多種。牧草品種有紫花針茅、高山蒿草、苔草、莎草、禾草和雜草等。

土地資源

據2014年資料顯示,班戈縣土壤類型以高山草原土、高寒草甸土及高山荒漠土為主。2014年,班戈縣有高山草原土16775平方公里,高山草甸土4474平方公里,高山荒漠土3950平方公里。土壤種類繁多,共分布有5個土類,7個亞類,12個土屬,36個土種。

能源資源

班戈縣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據2014年資料顯示,班戈縣年日照時數達2900多小時,太陽能資源為18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年大風日數為62天,平均風速為5.7/秒。另外,班戈縣境內河流、湖泊眾多,念青唐古拉冰川面積7536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冰川融水149.43億立方米,水利資源較為豐富。

經濟發展

那曲地區班戈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緊密結合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工作重點,以創新的思路推出了打造縣域經濟發展的全新模式。

總體思路是:樹立和發揚一種精神,立足兩個優勢,激活三個要素,實現四個突破,實施五大工程,簡稱“12345”發展思路。“一種精神”即“闖蕩市場,艱苦奮鬥”的精神;“兩個優勢”即草畜優勢和礦產優勢;“三個要素”即人、草、畜三個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四個突破”即實現人的觀念突破、牧區改革的突破、經濟結構調整的突破和基礎建設的突破;“五大工程”即實施草原生態建設工程、扶貧促強工程、小城鎮建設工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工程和“兩基”教育工程。

工作思路既定,重在狠抓落實。班戈縣委、縣政府採取了9項工作新措施:一是深化牧區改革。重點加大對農牧區的資金、人才、技術的傾斜力度,把草場承包到戶便於將工作繼續完善,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性障礙,不斷加大改革力度,積極探索壯大牧業生產經營新方式,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牧業過渡的步伐。二是促進牧業發展。繼續強化草原生態治理工作,合理確定草場動態載畜量,調整畜群結構,逐步規範和做好輪牧、休牧,做好草場的灌溉、補種、施肥、溝河治理等工作。落實好4000萬元網圍欄資金的使用,加大圍欄的面積,提高質量,建立優質草場示範基地,真正實現高效牧業。三是增加牧民收入。要依靠牧業抓牧業,又要跳出牧業抓

收入。努力轉變民眾生產觀念,提高民眾市場觀念,強化民眾的競爭觀念,逐步建立促進牧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大力發展多種經營,進一步加大勞務輸出。四是堅持為民辦實事,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做好關係民眾切實利益的工作,真正為民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五是2005年班戈縣委、縣政府要為民辦16件實事。六是轉變黨員幹部的思想觀念。班戈縣委、縣政府緊密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大膽地思考牧區改革如何突破、班戈經濟如何發展、民眾如何增收等問題,破除以往工作中的被動性、依賴性。七是優先發展教育,努力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改善辦學條件,抓好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大“兩基”攻堅力度,全面實現“普六”目標,徹底解決班戈縣基礎教育落後局面。八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抓基層、強基礎、促發展”活動。強化村級政權的硬體、軟體建設,著力解決制約班戈縣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九是擴大非公有制經濟成分,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力爭使非公有制經濟成為推動班戈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社會事業

教育

班戈縣中石化國小班戈縣中石化國小

2012年,那曲地區各縣國小、國中、高中入學率分別達99.05%、93.54%和38%,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班戈縣有中學1所,完全國小1所、中石化援建國小1所、各鄉鎮國小9所。2013年,中石化投資3900多萬元援建班戈縣中石化國小項目建成,班戈縣中石化國小擁有1座綜合教學樓、6棟學生宿舍樓、4棟教師宿舍樓、多功能會議室及先進的教學設施。

醫療

2009年,班戈縣合作醫療達到全復蓋。2014年,班戈縣民政局實施城鎮醫療救助34人次、發放救助金5.71萬元。

2014年,班戈縣有1所縣人民醫院、1所縣防疫站、1所藏醫院、10所鄉級衛生所,共有醫護人員142名、每千人擁有醫生4.3人。實施農村醫療救助211人次、發放救助金57萬元;實施臨時性生活救助63人次、發放救濟資金2.11萬元。

社會保障

2014年,班戈縣民政局在全面做好城鄉居民低保戶、五保戶供養等工作的同時,積極落實各項惠民保障救助政策,及時兌現救助資金,保證困難民眾得到有效救助。班戈縣享受城鎮低保對象441戶、677人,落實資金235.8萬元;農村低保享受對象1765戶、5637人,落實資金394.01萬元。

2014年,班戈縣共對100名一、二級傷殘人士發放補助資金6萬元;對95名肢體傷殘人士發放2013年度機動輪椅車燃料補貼資金3.61萬元;對292名80歲以上壽星老人發放健康補貼資金9.14萬元;對73名孤兒發放2013年度基本生活費70.96萬元;節慶期間,開展走訪慰問駐軍官兵、退伍軍人活動,發放慰問金3.64萬元。及時兌現5至9月份低收入物價補貼57.7556萬元;發放五保戶護理費11.04萬元;發放高校特困生補助2.9萬元。

交通概況

班戈縣班戈縣

班戈縣境內有由縣駐地東連青藏公路,北接黑(那曲)阿(里)公路的專線公路。東經那曲鎮可南達拉薩市,北通青海省,黑阿公路西抵獅泉河鎮。境內多數區及部分鄉有公路相通。

區道203線為等外砂石路,由那曲地區班戈縣至日喀則市,全長504公里,途徑班戈縣、班戈湖、七嶺湖、雄梅鄉、申扎縣、吉古拉山、南木林縣、東嘎大橋至日喀則市。全線平均海拔4700米,全線多為平原微丘區,地質狀況十分複雜,公路部分分布在唐古拉山脈下的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島狀凍土區和季節凍土區,是那曲地區與日喀則地區人員、物資輸送的主要通道之一。該路線修建年限長、路況差、構築物少、氣候條件較差。

歷史文化

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諧欽)

國家非遺項目--“班戈諧欽”國家非遺項目--“班戈諧欽”

班戈“諧欽”源自一千多年前祖輩們到藏北馱鹽時的鹽歌、到藏南糧倉時的糧歌、剪羊毛時的剪羊毛歌、打優酪乳時的奶桶歌、讚美山水的山歌、讚美牛羊肥壯的放牧歌等不同的歌曲當中提煉而自創出來的。

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昌魯)

昌魯(俠盜歌)是藏北民歌的基本之一,歌詞多為即興創作,歷史悠久、蘊藏也極為豐富。具有歌腔自由舒展,曲調高亢、嘹亮,節奏自由、悠長,自娛自慰等基本特徵,真切地反映出舊社會生活的情景,具有明顯的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表達了創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勇敢追求和對封建土地主的強烈反抗。

旅遊資源

納木錯

納木錯納木錯

納木錯位於西藏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國第三大的鹹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狀近似長方形,東西長70多千米,南北寬30多千米,面積1920多平方千米。納木錯是西藏的“三大聖湖”之一,也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後來納木錯成為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伸入湖心的扎西多半島上的札西寺,香火旺盛。每當藏曆羊年,成百上千的信徒前來朝聖”。

色林措

色林錯色林錯

色林措是藏北草原僅次於納木措的第二大鹹水湖,位於申扎、尼瑪、班戈三縣的交界處。海拔4530米,湖泊東西長72公里,平均寬22.8公里,其中東部最寬達40公里,湖水面積1640平方公里,為西藏最大的內陸湖水系。因為湖邊沼澤地甚多,前往需注意安全。

孜日貢巴寺

孜日貢巴寺在班戈縣境內,位於縣駐地東北。當地意為“牛額頭白點寺”,亦稱“孜日棍巴”、“孜日寺”,為牧區一小寺廟。寺內藏有佛像和各類佛經。

恰多朗卡島

恰多朗卡島恰多朗卡島

在納木錯北面的恰多朗卡島,崖壁上也有很多自然形成的圖像和圖案,被人們賦予了許多宗教的含意,看成是各種佛像及文字,當作聖跡。越來越多的修行者來到這裡,在山崖上的開鑿洞窟進行長年修行,後來的人們在修行聖地上建起了恰多寺,這是一座格魯派寺院,約有370多年歷史。

產業

班戈現已成為純牧業縣。主要飼養耗牛、騙牛、綿羊、山羊、馬等。 工業主要有畜產品的加工等手工業。 民主改革前縣境內無公路,運輸全靠人背畜馱。後修建了通往那曲、申扎、尼瑪、雙湖等地的公路,目前全縣94%的鄉已通公路。 特產品主要為酥油、皮張、牛羊絨等。 保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建設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對外均可通過電訊往來。 西藏第一太湖納木錯,為班戈縣與當雄縣的界湖。它一向被牧民們視為神湖,每年前來轉湖的遊客絡繹不絕,特別,是每逢藏曆年,前來轉“神湖”的遊客就更多,以求得到神靈的保佑。

旅遊觀光

班戈縣班戈縣

班戈位於藏北高原的納木錯、色林錯兩大著名湖泊之間。有著“天湖”之稱得納木錯守護著她驕傲的不可一世的念青唐古拉。納木錯湖水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後補給,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藍色,水天相融,渾然一體,閒遊湖畔,似有身臨仙境之感。

念青唐古拉冰川活動旺盛。冰川面積7536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冰川融水149.43億立方米。主脊南坡易貢八玉溝的卡欽冰川面積172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海洋型冰川。

班戈境內還有孜日貢巴寺、扎君寺等宗教寺廟,保存著不少佛像、佛經。

西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