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方言

廣東方言

廣東方言,指廣東境內漢民族使用的漢語方言,分為粵語、客語、閩語(分潮州話、雷州話等)等三大類。粵語,也稱廣州話,廣東話,當地人稱白話;客語,全稱客家語,不同地方有不同稱呼,例如客家話、水源話、涯話等稱呼;閩語,主要包括潮州話(即潮語)、學佬話、中山閩語、黎話(雷州稱雷州話)等。另外有一些歸屬不明的方言,如粵北土話、軍話、舊時正話等。

基本信息

粵語

綜述

粵語分布圖

粵語,也稱廣東話,當地人稱白話。有些所謂的“專家”還認為粵語等同於廣州話,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廣州話只是粵語的一個分支而已。不同地方的粵語有些字表達不一樣,例如湛江那邊的白話“不是”讀“冇系”,化州話讀“矛系”,而廣州、香港讀“唔系”,除此,中山,江門等等,說的白話都有差別,語氣都不一樣。

十大特色

粵語方言有十大特色。
一是音調、音節比較豐富。同漢語的主流北方 語系和其他 方言相比, 粵語有著獨自形成的 音韻系統。現代國語只有 陰平陽平、上、去四聲,而 粵語方言則有九個 聲調和兩個 變調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 入九聲;還有 高平和高升兩個 變調。由於音域寬廣,朗誦古詩特別上口和押韻。如 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此詩的深、心、金、簪四字 粵語音同韻,而現代漢語卻不同韻,所以用粵語 方言更鏗鏘有聲。
二是保持大量的古漢語由於漢人入粵很早,就語言方面來說,離開 中原越早,保留 古漢語的成分就越多。有些口語詞在 中原地區消亡了,卻保留在 粵語方言中。如“索氣”是西晉時的漢語口語, 中原地區早不用了, 粵語方言一直沿用至今;另一類語詞直到今天,還是沿用中原語音來讀,如“來”, 粵語方言念作“嚟”。粵語 方言中很多是 古漢語,例如:
食(吃)、行(走)、走(跑)、著(穿)、面(臉)、飲(喝)、畀(給)、斟(倒)、鬧(罵)、曉(知道)、諗(想)、翼(翅 膀)、晏(遲)、滾水(開水)、 傾偈(交談)、 下晝(下午)、趁虛(趕集)等等,都是 古漢語
三是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分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漢人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既有古漢語成分又有古代南越語成分,正是兩個民族相互融合的結果。現代粵語中也仍然含有許多古代“南越語”的成分,主要表現在辭彙方面。舉例說,在粵語中“呢”表示“這”,如“呢個”(這個);“唔”表示“不”,如“唔好”(不好);“蝦”表示“欺負”,如“蝦細路”(欺負小孩),“邊”表示“哪”,如“邊個”(哪個)等等。這都是“古越語”底層詞的遺留。古越語底層詞在粵語中非常重要,若抽去則粵語會嚴重“殘廢”,無法正常實現表達和溝通的語言功能 。
四是特殊辭彙很多。如“菜”叫“餸”,“能幹”叫“叻”,“什麼”叫“ 乜嘢”,“睡”叫“瞓”等。 廣州人喜愛創造形象生動的俗語和俚語統稱為慣用語。例如:八卦、即愛管閒事,愛講是非; 牛一,戲稱生日;手信,送與親友的禮物; 醒水,指機靈;咁串,相當於 趾高氣揚執生,指看著辦; 執笠,指商店倒閉;生猛,指生氣勃勃;千祈,指切切不可大意;扮嘢,指賣弄;坳撬,指不順暢,有齟齬;沙塵,指輕浮,驕縱;紋路,指條理; 拍拖,喻為戀愛; 擁躉,指堅定的擁護者;俾面,為賞面、給面子的意思,等等。粵地名多用涌、瀝、甫等;稱小東西用“仔”,如“刀仔”、“凳仔”、“人仔”等;稱外國的東西為“番”,如叫老外叫“ 老番”等; 粵語方言將車船停靠叫作“埋站”,結賬叫做“ 埋單”。
五是吸收外來語成分多。唐宋時期吸收 阿拉伯語,如邋遢(贓),清至民國時期則大量吸收英語,如波(球),呔(車胎),的士(計程車),花臣(花樣),菲林(膠捲),士的(拐杖),士巴拿(扳手),買飛(買票)等。特別近年來, 粵語方言的發展變化較大,吸收很多外來語,辭彙創造量十分豐富,甚至將英語直譯成粵語方言,如將party說成“派對”;show說成“大騷”;cool說成“酷”;等等。
六是詞語結構特殊。粵語方言的名詞重疊成分多。如口多多(多嘴),心思思(心想),眼白白(睜眼)等;或者將動詞、形容詞重疊,如搞搞震(搞事), 濕濕碎(瑣碎)等。
七是喜歡倒裝如國語的“要緊”, 粵語方言說成“緊要”;粵語方言將“客人”說成“ 人客”;將“公雞”說成“雞公”;將“ 母雞”叫做“ 雞婆”、“雞項”。等等。這些用詞都帶有 古越語痕跡。
八是語法顛倒。粵語方言雙賓語的句式, 語序排列正好同國語顛倒。如國語 習慣說“我給你送禮物”, 粵語的習慣說法是“我送你禮物給你”;國語說“你先吃”,粵語 方言說“你吃先”,等等。 粵語方言是“ 主語+謂語+ 直接賓語(事或物)+ 間接賓語(人)”,兩個賓語的語法詞序與漢語不同,如 粵人喜歡說“我年紀大過你”, 中原人則說“我年紀比你大”。
九是喜用民間俚語請看下面一段 粵語方言:昨天“潮流興”“炒更”,今日有興“跳槽”。今日“老細”“炒你魷魚”,聽日話唔定你會“炒”“波士”。所以你要自己“ 執生”,就系“食自己”。上一段話儘管你每隻字都認識,但其中的意思只有懂 粵語的人才明白,粵語 方言的奧妙堪值品味。
十是頗具特色的歇後語。粵人在日常言語中喜歡摻進生動、幽默、諧趣的歇後語作為口頭禪。如: 扮豬吃老虎----詐傻扮懵;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等等。一些歇後語的表現手法也非常豐富,有比喻性的,如“
“蠶蟲師爺——自困自”,“ 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 牛嚼牡丹——唔識花共草”;有假借性的,如“死雞撐飯蓋——死頂”,“半夜食黃瓜—— 唔知頭定尾”,“隔夜油炸鬼——沒厘火氣”;有雙關性的,
如“打破沙盆——問到篤”,“ 二打六——未過斤兩”,“黃皮樹了哥——唔熟唔食”,“無掩雞籠——自出自入”;有諧音性的,如“外甥打燈籠——照舅(舊)”;有典故性的,如“姜太工封神——漏了自己”,等等。十一擁有大量與漢語北方話不同的特有辭彙粵語在變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出現許許多多與漢語北方話不同的特有的辭彙,這些辭彙有的沿用至今,成為粵語的另一特色。日常用語中粵語不同於北方話的辭彙可多達50%以上。在科學技術領域兩者不同的辭彙比較低,小於10%。
十二發音系統較複雜粵語有相當複雜的聲調系統,這與北方話(官話方言)差別非常大。在粵語中相當完整地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而且還由陰入、陽入分化出中入。標準粵語有九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關於粵語的發音和拼寫,詳見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或粵語羅馬字)。
十三粵語的書寫系統現代粵語在正式場合里普遍採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語法、辭彙跟國語書面語大致相同。這種白話文的語法、辭彙和用語與粵語有較大的差別,不過人們似乎已經基本上習慣了這種差異,不覺有大的不便。但當人們用粵語讀這種白話文的時候,一般是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的。朗讀者會習慣上根據粵語語法、辭彙及用語對字面文句進行調整,用粵語複述出來 。
大眾媒體為貼近民眾,不時會加入大量廣東用語。部分雜誌會採用另外一套粵語自己的白話文書寫系統,大量按照粵語語法及用語書寫,不懂粵語的中文使用者是難以理解這種粵語白話文的。報紙則會採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國語白話文書寫,但在對話和引言中,會使用粵語白話文書寫廣東話對白,令文章更為生動,並避免在翻譯成漢語白話文時出現失真 。
因粵語白話文書寫會用到大量粵語獨有的粵字,在大五碼系統(由台灣公司建立的繁文系統)的電腦中沒有收錄這些字,書寫粵語尤為不便。香港政府早年曾推出一個香港增補字元集HKSCS,收錄了擴增粵字約5000字左右),如“啲”、“嘅”、“攞”、“揸”、“嘢”、“冚”等等。在最新一版的增補字元集中,進一步收錄了一些所謂的“粗口字”。此做法備受質疑,因為粗口乃社會的一般禁忌。但談到學術層面,始終“粗口”不被普遍認同。香港政府方面則表示收錄“粗口字”乃方便警方錄取口供時使用。姑勿論誰對誰錯,借著這套增補字元集,大部份粵語口語都可以被書寫出來 。
由於並非所有電腦都裝有廣東字增補字集,粵語使用者在網上討論區等非正式場合,在沒辦法打出粵字的時候,會折中地以英文的“o”代替口字旁,寫成“o的”、“o既”、“o野”來代替“啲”、“嘅”、“嘢”這類粵字。

潮語

綜述

潮州音字典
潮州 方言(Teochew),即 潮州話,屬 漢語方言八大 語系之一的 閩南語系。也是現今全國最 古遠、最特殊的 方言潮州話分布於 廣東省東部的 潮汕地區以及海外有華人的地區。英文稱為 Teochew 或者 Chiuchow,是“潮州”兩字的音譯。 潮州話一詞受海內外潮人普遍認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詞典、專著等學術性著作均以“潮州話”為準。古樸典雅,辭彙豐富,語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詞 古義多,語言生動又富幽默感,與其他語言很大區別。正如其他 漢語方言潮州話究竟是語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論。然而,純粹以語言學角度而言, 潮州話以至整個 閩南語可看作是獨立的語言,因為它們與其他 方言不能互相理解。根據Glossika,潮州話與 廈門方言互通程度為50.4%,與國語為46.1%,與 粵語則為43.5%。 潮汕地區不同地方的 潮州話也有分別,不同城市或地區語言各有自己特點。

由來

潮州話源自 閩南語莆田話)。潮州先人主要是閩南的 莆田人,從9至18世紀期間陸續移民潮州 汕頭,規模最大的在南宋末年,幾十萬閩南的莆田人集體向南移民到 廣東東部,即今 潮汕地區。移民原因主要是從唐朝後期開始 莆田人口過多,土地不足和為了逃避南宋末年,元朝後期、明朝末年閩南(莆田)的戰亂。
潮州話源於 潮州府,也就是其名稱的由來,古代潮州府包括今 揭西、潮州、 汕頭揭陽潮陽普寧潮安、饒平、 惠來、澄海等。 客家話地區大埔和 豐順都有說 潮州話的居民。而饒平等主要 潮州話分布區,也有說 客家話的居民。另 陸豐三甲地區附近也有說 潮州話雷州半島操雷州話也屬於 潮州話的一種。
18至20世紀期間, 潮州居民是移居 東南亞的主要華人族群之一,故此 潮州話成為海外華人的主要 方言之一。因此, 潮汕地區以外的華人社群,也有很多人操 潮州話
其中,很多潮州人在 泰國高棉定居,成為當地最大的華人族群。潮州人在 香港、越南、馬來西亞、 新加坡和印尼(尤其是 廖內省北蘇門答臘省南蘇門答臘省西加里曼丹坤甸吉打邦)形成重要的少數族群。一些 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亞、 紐西蘭、北美洲和 歐洲居住,一些從潮州地區而來,一些則從東南亞而至。

現狀

可是,隨著全球化的普及, 潮州話的母語使用者逐漸減少。受到共同文化和傳媒影響,很多原以 潮州話為母語的新加坡華裔青少年,都轉而說英語、華語和 閩南語(與潮州話有些互通)。華語也漸漸取代 潮州話,成為年輕人的母語。儘管如此, 潮州話仍然是很多 新加坡華人的母語,而潮州人也是新加坡華人第二大族群,僅次於 閩南人
潮州話廣東東部的 潮汕地區以及海外華人中廣泛使用,是知名度較高的一個古老 方言,屬於 閩南語系,但與閩台的閩南話差異很大。語法與閩台片相同,辭彙也有高度的對應,語音語調上則差異明顯,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難度。 潮州話包含了很多的 古漢語成分,在古代, 潮汕先人本來居住在 中原一帶,為了逃避戰亂,一路往海邊遷徙,到達 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時間之後,又集體遷徙到今天的 潮汕地區。所以 潮州話是遺留下來的 古漢語,同時也受到 南越國少數民族的影響。

客語

綜述

客語(Hakkanese),又稱客家語、客話、 客家話等,部分地區還又稱 涯話新民話、土 廣東話、粵東語等,是 漢藏語系漢語族內的一種 聲調語言,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語言。語言學者對於該將客語歸屬至 方言,抑或是當成一門 語言仍有一定爭論。在國外認為 漢藏語系漢語族下的一門獨立語言,在國內是則被認為是漢語 七大方言之一。客語地區主要集中在 粵東閩西贛南交界的贛閩粵 客家地區,並被廣泛使用於中國南方、 台灣馬來西亞及一些華人社區。此語言歷史悠久,但是被定名為客語則是20世紀的事情。

歷史

客家先民在近千年的五次大遷徙中,最終形成漢族的一個新民系。他們的先祖多是因 中原戰亂等原因而從中原( 河南,安徽, 山東)南遷贛南, 閩西粵北地而形成的一個漢族新民系。後又因戰亂和 人口膨脹等原因一部份又從這三地繼續遷往全國其他省份以及東南亞,一個 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語言。 客家民系的共同語言即是 客家方言,又稱客語

分布

從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 廣西廣東、江西, 湖南,台灣, 四川等幾個省,海外有馬來西亞,新加坡, 印度尼西亞等地。
地區,具體說,國內主要分布:福建——閩西地區的 長汀縣,寧化, 連城,上杭等8個縣;廣西 羅城玉林柳州貴港等10個 縣市廣東梅州惠州,河源, 南雄等16縣市;江西南部 寧都、瑞金、興國、尋烏、等14縣市。此外非純客縣,如福建南靖、平和、詔安、龍巖廣東潮州(含 普寧揭西等地)、海豐、韶關、東莞;江西銅鼓永豐等不少縣市的許多地區也講客家話方言島。此外台灣、 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著客家話。
依據 內部的差異客家話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類型:以長汀話為主流的閩西客家話,以 梅縣話為主流的 粵東客家話,以 贛縣蟠龍話為主流的贛南客家話,以 河源話為主流的 東江水源音。進一步,可以分為如下八片:粵台片,粵中片(含 河源小片和惠州小片等),漳潮片, 粵北片,寧龍片,於桂片,汀北片(又稱閩客片),銅鼓片。
其中分布在 廣東的有粵台片、漳潮片、粵中片、 粵北片等,還包括 粵西三個小 方言區(涯話)和散落在廣東各地的大大小小客家方言島。大致如下: 梅縣、韶關、 惠州、興寧、 五華、蕉嶺、大埔、平遠、 龍川、和平、 始興連平新豐河源豐順紫金南雄、翁源、 博羅、寶安、 惠陽、惠東、 揭西、仁化、 樂昌廉江曲江、乳源、 連南、英德等地,以 客家話為主,或當中有相當部分地區使用客家話; 饒平潮州、揭陽、 潮陽惠來普寧陸豐、海豐、 龍門、深圳、 佛岡清遠從化、花縣、南海、 增城廣州、東莞、 中山、珠海、 斗門新會連縣、連山、 陽山廣寧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 鶴山開平台山鬱南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茂名四會化州、遂溪、 海康、徐聞、 電白等地也有客家話分布。

語音特點

語音上:多 送氣音,古 全濁聲母,不論 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如,“別,步,抱”多讀作[pʰ-],“地,大,弟”讀作[tʰ-],“在,字,坐”讀作[ tsʰ-],“舊,舅”讀為[ kʰ-]。古非敷、奉 聲母部分字今讀作,而客話讀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孵,訃”讀[pʰ-],“扶,肥,飯”也念[pʰ-]。古曉匣母合口字, 客家話中多讀[f-] 聲母或[v-],如火,花念[f-],“話黃換”念[v-]。古是曉組 聲母(如“基,欺,希”的聲母),在 細音前不齶化,仍保留舌根及 喉音[k-][kʰ-][h-]的讀法;大部分地區沒有撮口呼 韻母,撮口呼韻母混入齊齒呼韻母;古鼻音 韻尾塞音韻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著。
聲調上,多數地區是6個聲調,少數地區有5個或7個聲調。閩西長汀話,連城,清流都沒有 入聲,剩下 平聲分陰陽, 去聲分陰陽, 上聲自成調共5個調。粵東客話 平聲入聲分陰陽,上去不分陰陽。閩西客家話的永定話, 上杭話保留陰入陽入兩個 聲調
辭彙語法上,最明顯的是保留了不少 古漢語詞語。如“禾(稻子),食(吃),索(繩子),面 (臉)”。還有一些具有本 方言特色的詞,如"目珠(眼睛)目汁(眼淚)"等。在語法上,常用一些如“老, 公,子,哩,頭”等前綴、後綴;用一些特定的助詞或詞語(如“黎,咧”等)表示動作 時態;通過變化 指示代詞聲調變化區分近指和遠指等等。

其他

廣東省內還有其他 方言,如 黎話(在 雷州稱雷州話,屬閩語支)、 粵北土話(又稱韶州土話)、 軍話舊時正話,它們和 粵語潮州話、客語等一起,組成了廣東方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