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尾

韻尾

韻尾是跟在做韻腹的元音後面的輔音或者元音,和前面的元音以及元音前面的輔音組成一個音節,和做韻頭與韻腹的元音一起組成韻母。漢語裡常見的韻尾有:-u、-i、-m、-n、-ŋ、-p̚ 、-t̚ 、-k̚、-ʔ等。

基本信息

漢語韻尾

漢語方言裡常見的韻尾有:-u、-i、-m、-n、-ŋ、-p̚、-t̚、-k̚、-ʔ等。
下面逐一介紹(均用國際音標,拼音中的b、d、g為不送氣清音,會表示成p、t、k)
-∅
-∅表示沒有韻尾。
例字:
五(官話-北京官話-北京話)/u214/
五(官話-膠遼官話-青島話)/u55/
五(官話-中原官話-西安話)/u53/
我(晉語-榆次話)/ŋie/
五(晉語-太原話)/vu53/
五(吳語-蘇州話)/ŋ̇231/
五(吳語-杭州話)/u51/
五(吳語-溫州話)/ŋ̇35/
五(贛語-南昌話)/ŋ̇213/
五(閩北語-建陽話)/ŋo3/、/ŋo5/
五(閩東語-福鼎話)/ŋu3/
五(閩南語-廈門話)/ŋɔ̃53/、/ɡɔ22/
五(客家語-瑞金話)/ŋ̇212/、/vu212/
-u尾
例字:
否(官話-北京官話-北京話)/fou214/
後(晉語-太原話)/həu45/
母(吳語-蘇州話)/mɜu44/
波(吳語-杭州話)/pou323/
毛(贛語-南昌話)/mau35/
婆(閩南語-泉州話)/pou/
後(客家語-梅州話)/hɛu5/
務(粵語-廣州話)/mou/
-i尾
例字:
北(官話-北京官話-北京話)/pei/
海(晉語-太原話)/hai53/
狗(吳語-杭州話)/keɪ51/
規(吳語-溫州話)/kai33/(文讀)
海(湘語-長沙話)/hai/
虧(贛語-南昌話)/kʰuɨi44/
二(閩東語-福鼎話)/nei6/
配(客家語-梅州話)/pʰui5/
幾(粵語-廣州話)/kei/
-n尾
例字:
人(官話-北京官話-北京話)/ɻən35/
人(官話-西南官話-成都話)/zən21/
人(吳語-蘇州話)/ȵiɪn223/(白讀)、/zən223/(文讀)
銀(吳語-杭州話)/ȵɪn212/
鹹(贛語-南昌話)/han35/
見(客家語-梅州話)/kian5/
人(閩南語-泉州話)/lin/(文讀)
仙(粵語-廣州話)/sin/
-ŋ尾
例字:
京(官話-北京官話-北京話)/tɕiŋ55/
聽(晉語-太原話)/tʰiəŋ11/
篷(吳語-蘇州話)/boŋ223/
朋(吳語-杭州話)/bĄŋ212/、/boŋ212/
窮(吳語-台州片-臨海話)/gyoŋ31/
廣(贛語-南昌話)/kuɔŋ213/
香(客家語-梅州話)/hiɔŋ/
香(閩南語-泉州話)/hiɔŋ/
香(粵語-廣州話)/hœːŋ/
-ʔ尾
此韻尾在吳語、徽語、閩東語、莆仙語、晉語、江淮官話等較常見,為古漢語入聲韻尾([-p̚],[-t̚],[-k̚])合併之結果。
例字:
熟:
熟(晉語-太原話)/suəʔ54/
熟(江淮官話-揚州話)/sɔʔ7/
熟(江淮官話-南京話)/ʂuʔ7/
熟(吳語-常熟話)/ʐoʔ[23]/
熟(吳語-蘇州話)/zɔʔ[23]/
熟(吳語-杭州話)/zɔʔ[12]/
熟(閩東語-福安話)/søʔ8/
物:
物(晉語-太原話)/vəʔ2/
物(江淮官話-揚州話)/uəʔ7/
物(江淮官話-南京話)/uʔ7/
物(吳語-常熟話)/voʔ[23]/(文讀)
物(吳語-蘇州話)/məʔ[23]/(白讀)、/vəʔ[23]/(文讀)
物(吳語-杭州話)/vɐʔ[12]/(文讀)
物(徽語-績溪話)/məʔ/、/vəʔ/
物(閩東語-福鼎話)/uʔ8/
黑(莆仙語-莆田話)/hɛʔ/
-m尾
此韻尾在粵語、閩南語、客家語等較常見。贛語部分方言中亦有分布。
例字:
鹹(贛語-臨川話)/ham24/
鹹(閩南語-泉州話)/ham/、/kiam/
甘(客家語-梅州話)/kam1/
鹹(粵語-廣州話)/haːm/
-p̚、-t̚、-k̚尾
此三韻尾在粵語、閩南語、客家語、贛語等較常見,為古漢語入聲韻尾([-p̚],[-t̚],[-k̚])。
例字:
習(-p̚尾):
習(贛語-臨川話)/sɪ̃p̚2/
習(客家語-梅州話)/sip̚8/
習(閩南語-泉州話)/sip̚5/
習(粵語-廣州話)/tsaːp̚/
八(-t̚尾):
八(贛語-南昌話)/pat̚4/
八(贛語-臨川話)/pait̚2/
八(客家語-梅州話)/pat̚7/
八(閩南語-泉州話)/pat̚32/
八(粵語-廣州話)/paːt̚/
客(-k̚尾):
客(贛語-南昌話)/hak̚4/
客(贛語-臨川話)/kʰak̚2/
客(客家語-梅州話)/kʰak̚7/
客(閩南語-廈門話)/kʰik̚32/
客(粵語-廣州話)/haːk̚/

漢語意義

韻母多

由於粵語、閩南語、客家語、部分贛語擁有-u、-i、-m、-n、-ŋ、-p̚、-t̚、-k̚這8個韻尾,導致這幾種方言的韻母特別多。如:粵語-廣州話有94個韻母;閩南語-泉州話有87個韻母;客家語-梅州話有76個韻母;贛語-撫州話有73個韻母。
吳語、徽語、閩東語、莆仙語、晉語、江淮官話中有:-u、-i、-n、-ŋ、-ʔ等韻尾,它們的韻母數量也較多。吳語、徽語由於韻母多合併為單元音、鼻元化等因素,韻母數實際減少。如:吳語-蘇州話有48個韻母;徽語-績溪話有40個韻母;閩東語-福州話有46個韻母;莆仙語-莆田話有40個韻母;晉語-晉城話有47個韻母;江淮官話-揚州話有47個韻母。
而國語僅有-u、-i、-n、-ŋ等4個韻尾,導致僅39個韻母。

押韻

在古漢語中,是存在塞音韻尾的,分別是/-p̚//-t̚//-k̚/,在演化的過程中,北方官話大多丟失了這些韻尾,但在南方諸方言及晉語中保留較完整,這就是用南方諸方言及晉語念唐詩會比較壓韻的原因。
示例:南宋詞人柳永的《雨霖鈴》,是以短促的入聲字(-t韻尾)作韻:
(下面以粵語-廣州話為例,標註韻尾。)
寒蟬淒切(cit3)。
對長亭晚,驟雨初歇(hit3)。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aat3)。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jit3)。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fut3)。
多情自古傷離別(bit3)。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zit3)。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jyut6)。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cit3)。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syut3)。

英語意義

英語的音節結構比較複雜,韻尾數目難以計數,以下是幾個例子:
an:韻尾/n/
cup:韻尾/p/
tall:韻尾/l/
milk:韻尾/lk/
tints:韻尾/nts/
fifths:韻尾/fθs/
sixths:韻尾/ksθs/

詞義解釋

如ei【ei】中的i、iao【iɑu】中的u、an【an】中的n、ing【ing】中的ng。除了塞音和半元音,延續性的擦音、流音和鼻音也能成為韻尾,這在印歐語系語言(比如英語)中很常見。

韓語舉例說明

韓語韻尾韓語韻尾
韻尾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不過要講起來又一時半或講不完...
怎么辦捏...大致講些簡單的吧。
當一個辭彙中的前一個字帶有韻尾,之後的字帶有【ㅇ/ㅎ】的韻音的時候發生髮音轉變。前一個字的韻尾為【ㅇ/ㅎ】時也發生轉化。
舉例說明:
1.韻尾之後第二個字的韻音是【ㅇ】的時候,前面的韻尾直接成為後一字的韻音
싶어요->實際讀音就是시퍼요
들어오다->實際讀音就是드러오다
받아주다->바다주다
但是有些特殊情況,特殊情況要特殊記憶。
比如:같이오다->가치오다
2.韻尾之後第二個字的韻音是【ㅎ】的時候,變化有兩種
a.韻尾為"ㄱ,ㅈ"的時候,會相應轉變為"ㅋ,ㅊ"。
깍히다->까키다
멎히다->머치다
닫히다->다치다
b.其他韻尾,都會直接變化為後一字的韻音。
3.韻尾為【ㅇ/ㅎ】,後一字的韻音是【ㅇ/ㅎ】時沒有變化。
강하다->강하다
4.韻尾為【ㅎ】,後一字的韻音是【ㄱ,ㄷ,ㅂ,ㅈ】時,相應變化為【ㅋ,ㅌ,ㅍ,ㅊ】沒有變化。
例如:
좋다->조타
좋게->조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