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廟

文昌帝君廟

文昌帝君廟是北京五壇八廟之一。位於北城帽兒胡同。又名文昌梓潼廟。文昌宮,又稱文昌廟。文昌帝君是文昌星與梓潼帝君合而為一的文教之神。文昌本為古星官名,是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總稱。周、漢、晉以來,將文昌配於郊祀。梓潼帝君本為雷神,宋、元道士聲稱玉皇大帝命梓潼帝君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文昌星和梓潼帝君都被道教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元仁宗三年(1316年)將兩者合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故稱文昌帝君。

基本信息

寺廟簡介

文昌帝君廟,位於帽兒胡同21號,坐北朝南。據《光緒順天府志》及《燕都叢考》記載:文昌帝君廟在地安門外之東,明成化年建,清嘉慶六年(1801年)重修。

建築特色

文昌帝君廟文昌帝君廟

文昌帝君廟又稱梓橦廟,即祭祀梓橦帝君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之廟,舊時士人多祀之,以求保佑功名。原有山門三間,筒瓦調大脊硬山頂,已拆除蓋了樓房,現為國小。現存廟宇建築尚完整。

前殿名魁星殿,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前後廊,鏇子彩畫。殿內金魁像一尊,高2.4米,一手持筆一手端硯,足下鎦金麒麟;文昌帝君像一尊,帶木製雕龍神龕;十面二十四臂觀音像一尊,已無存。殿前一皇帝敕諭碑,已埋入地下。殿後有嘉慶六年(1801年)《御製護國文昌帝君廟舊碑》一通,螭首方座,通高3.98米,為清嘉慶皇帝撰文,大學士劉墉書,記載了文昌帝君廟的歷史。

中殿名敷文殿,面闊三間前出廊,進深七檁(10米),後正間帶懸山抱廈,面寬5.67米,硬山調大脊筒瓦頂,鏇子彩畫,內檐砌上明造。殿內供奉文昌帝君坐像一尊,兩側為侍者(已無存)。東西配殿各三間,前出廊,為筒瓦過壟脊大式硬山房。順東西配殿向北,環中殿有轉角連房,東、西、北各七間,筒瓦清水脊,東連房南三間和北房東兩間已改建,北房中間為過廳門,通後院。

後殿五間,前出廊,進深七檁,調大脊筒瓦硬山頂,現已改建;西耳殿小三間,前出廊,為筒瓦過壟脊硬山頂;東耳殿已拆除改為後院門。由後院向東即進入東跨院,北殿三間,前出廊;南殿三間,前後廊,東西耳房各一間;東配殿三間,前出廊,南耳房一間,均為筒瓦過壟脊硬山頂;西配殿已改建。整個廟宇建築均成為民居

北京道教廟宇

道教發源於中國。金末元初,道教分為全真、正一兩派。1219年成吉思汗封全真道教龍門派祖師邱處機為國師,賜號長春真人,其住所賜名長春宮,命他總管道教,全真道教開始在北京傳播。邱死後葬於長春宮東側白雲觀內,於是白雲觀成為道教全真派的第一叢林。到1948年,北京共有道教官觀65座。除白雲觀外,還有朝外大街的東嶽廟、火德真君廟等正一派的寺廟。
白雲觀 | 呂祖宮 | 火神廟 |桃源觀 | 玉虛宮 | 五道廟 | 五頂廟 | 岫雲觀 | 三官廟 | 秀峰寺 | 大高玄殿 | 靜福寺 | 元聖宮 | 東嶽廟 | 慈善寺 | 蟠桃宮 | 關帝廟 | 文昌帝君廟 | 一畝園娘娘廟 | 金爐聖母鑄鐘娘娘廟 | 伏魔大帝宮 | 昭顯廟 | 凝和廟 | 宣仁廟 | 都城隍廟大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