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全稱文昌梓潼帝君,簡稱梓潼帝君、文昌君。文昌梓潼帝君,本是號稱蜀王的張育,與梓潼的地方神“亞子”兩位人物合併而成的神明。時人認為“張育”即為梓潼神“亞子”的轉世化身,故稱其“張亞子”。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可見南方文昌梓潼帝君信仰之盛行。文昌帝君的陪祀神為“天聾”、“地啞”兩位書僮打扮的神祇,代表著“天機不可泄漏”、“文運人不能知”、“文人須謙卑少言”等意義。

基本信息

簡介

文昌帝君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的來歷: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斗魁前,一說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忠主孝親

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

文章司命

《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

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由來

兩宋以前,“文昌”僅僅只是三垣二十八宿之一,其雖象徵文學,但並非人格神祇。
科舉考試雖始於隋,然至宋代方成為士人求官最為重要的途徑,也因之求取功名的各地學子們,為了在激烈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莫不在自身努力讀書之外,祈求原鄉各種神明的幫助。
學者認為梓潼神,原是流行四川北部梓潼的蛇神、雷神信仰,後與晉朝抗擊苻堅而殉國的忠臣“張育”合流,在北宋時,轉化為保佑四川地區學子,考試順利的神祇。南宋時,梓潼神被認為較靈驗,而取代了其它地方科舉之神,成為中國各地學子,共同信仰的保佑科舉順利之神祇。
由於信仰的傳布,使得原本的梓潼神信仰,與傳統觀念中掌管文學的文昌星相混合,(或曰:梓潼神被視為文昌星轉世、化身),而梓潼神被稱為文昌神、文昌帝君或文昌梓潼帝君。
雖然,不斷有儒者指梓潼神信仰為“淫祀”,然因其靈驗、神妙的力量,在士人心中信仰已久,且範圍遍及全中國,故道教亦將其納入道教神祇之一,尊為“文昌帝君”,並在清代時被國家納為正祀。
昌位的尋找 第一,宅屋文昌,就是依據宅屋的坐向,按八卦九星之吉凶方位,確定此宅的文昌位。,文昌位依房子坐向決定,如門朝向西,房子就是坐東朝西,就是震宅:
1.震宅坐東朝西西北位
2.巽宅坐東南朝西北正南位
3.離宅坐南朝北東南位
4.坤宅坐西南朝東北正西位
5.兌宅坐西朝東西南位
6.乾宅坐西北朝東南正東位
7.坎宅坐北朝南東北位
8.艮宅坐東北朝西南正北位

訛誤

有人認為文昌、魁星為同一星,也有人認為不同。民間也經常把文曲星和文昌星混同。其實在道教信仰上,文昌星主文人打扮的梓潼神,而魁星則主鬼面踢魁的大魁星君。
至於天文學上的畫分,“文曲”是北魁斗中第四星天權的古名(英文名:Megrezδ,大熊座第六十九號星δ星)。
魁星則指《春秋運斗樞》所載:北斗中的“第一至第四為

故鄉

文昌帝君文昌帝君

越西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誕生地,亦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故鄉,其影響深遠,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建造的文昌宮、閣樓、殿,數以千計,遍布大陸和東南亞一帶。
據越西廳志載:“張亞子晉太康八年,七十一化降生在中所盧林溝張老夫婦家中,後勤學苦練,羽化成神”。常騎――“驢特”(文昌的坐騎,傳說生得“四不像”)往來四方,講學雲遊。越西金馬山上曾留有勝跡“紫府飛霞洞”、“上馬石”等。上馬石上鐫刻有“文昌勝跡”四字。另刻字“泉涌月明”相傳為神親書。又有鐫字於帝君賞憩處:“金闕化身”守泉涌月明數字。
古時水觀音泉邊山崖上,生長有一株婆娑古樹,開的花兒如 桃花,春天嫣紅,秋天翠碧,掩映著水潭。此樹人們稱血滕樹,傳說枝條折斷後,帶淌出血漿樣的汁,甚是奇異。樹的石崖另有一處刻字“勝景清絕”。
文昌帝君張亞子踏腳的石上曾留有腳印,據說是踏石“上驢特”留下的印跡。在文昌的另一修道地梓潼也有許多關於張亞子的記載。如《文昌化書》、《清河內傳》、《文昌本傳》記載,張亞子原籍越西,生於晉太康八年(287年)二月初三,後徙居梓潼,在七曲山修道勸善數十年,直至終生。因此梓潼成了越西藉善士張亞子的第二故鄉。
歷朝歷代的帝王對文昌帝君張亞子十分尊奉。唐朝時,玄宗僖宗因避安史之亂來到四川,將士皆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一大批。玄宗皇帝十分著急,在夜裡夢到張亞子得治病藥方一帖,治好了大軍。玄宗僖宗加封張亞子為“左丞相”、“濟順王”,以萬乘之尊向張亞子叩拜。從此張亞子身價百倍,被世人尊奉到同孔子齊名的地位,故世間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
之後,宋朝的各位帝王又先後加封張亞子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英顯王”,“神文聖武孝德忠義王”等。
元代仁宗又加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明清兩朝也大肆尊供文昌。凡天下學官,皆去文昌祠。並修築大量的文昌宗廟,隆重祭祀……。
道家又把天上的星神與張亞子合而為一,封張亞子為文昌帝君,屬二十八宿中的文曲星,傳說主“文運”、“司科舉”。道家與張亞子合而為一的年代,應是宋朝。道教那時大舉,人們尊神而輕佛。後人又將蛇神、龍神與文昌帝君重合,使文昌帝君聲威 大震,成為影響全國的、掌管人間福祿的神祇。
歷史上,文人士子,儒、佛、道都十分崇拜張亞子,還借文昌帝君之名,降寫了大量著述,據不完全統計達80餘部,數百種之多。這些經語中許多是勸善勉學的詩章。
越西文廟之右舊時有文昌宮,在文昌帝君的故里,金馬山有梓潼宮,是專用來祭祀文昌帝君張亞子的廟宇。只是越西的梓潼宮與綿陽的梓潼縣二者之間是否存在玄機,還有待考證。
越西祭祀文昌的日子,一年有三祭,春、秋祭和迎神會。迎神會的日期為正月十二日到十八日,首尾兩日分別為迎神日和送神日。春祭是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在每年的二月三日,相傳是張亞子的生日,一般由官方舉行祀典。秋祭每年八月初一舉行,相傳為文昌修成正果之日。
據當地老人講,文昌宮即梓潼宮的建築十分壯觀,年代久遠,宮門前,矗立三株古楊。樹幹挺撥剛勁。需三人合抱方能合圍,樹枝虬曲縱橫,姿態萬千。宮門進魁星樓,過甬道,便是三間大殿突兀梯石上,大殿金碧輝煌。殿門雕花窗格,玲瓏剔透,富麗華貴。大殿正中為貼金的文昌帝君坐像,帝君兩邊是“天聾”、“地啞”侍童像。在梓潼宮的山頂上有一洞,人們稱之為紫府飛霞洞。據越西廳志載:“為宋代苟沐父子所開。”是文昌帝君修煉處。此外越西城內的瘟祖廟,觀音廟都與文昌帝君張亞子有關。這是因為文昌帝君行善施藥,澤及百姓,更是瘟神的天敵。

道教神名

相傳為中國古代學問、文章、科舉士子的守護神。該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甚高,《歷代神仙通鑑》稱其“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間壽夭禍福,下主十八地獄輪迴”。追溯本源,文昌帝君應是“文昌星神”與四川地方“梓潼神”相結合產生的。在天象中,北斗魁星附近有文昌六星,其中“司祿”星主貴賤爵賞, “司命”星主人年壽,民間信仰十分流行。緯書《孝經授神契》說:文者精所聚,昌者揚天紀,輔拂並居以成天象,故曰文昌宮。道教吸收此種信仰後,稱為“帝君司命之神”,分為左、右。左司命稱韓元信,右司命稱張子良,顯而易見是漢高祖功臣的神格化。梓潼神原是四川地方的守護神,名張亞子(或惡子)。傳說他祖居越巂,因報母仇,遷至梓潼,曾仕晉為將,臨陣戰死,蜀人為之立祠祭祀。唐朝時屢次顯靈,唐玄宗封為“左丞相”,唐僖宗封為“濟順王”。宋代重視科舉取士,各地祀禱神靈保祐功名利祿,蔚然成風,其中尤以蜀地張亞子祠靈應顯著, “士大夫過之,得風雨送,必至宰相;進士過之,得風雨必至殿魁”(《鐵圍山叢談》)。相傳王安石幼年過張亞子祠,風雨大作,長成後果然位至宰相。宋、元道士假託梓潼神降筆作《清河內傳》,謂其生於周初,迄今七十三化,西晉末降生四川為張亞子,玉皇大帝命他掌文昌星神之府並主人間祿籍。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自此以後,文昌星神遂與梓潼神合二為一。明代時“天下學宮皆立文昌祠”。清代每至農曆二月三日文昌帝君生日,都要由朝廷派官員前往祭祀。舊時全國各地建有大量的文昌廟,奉祀文昌帝君。其神像大多為雍容慧顏,坐下駕白驢,有天聾、地啞二位神童陪侍。現今四川梓潼縣七曲山有古文昌宮一座,殿堂相連,結構宏偉,是文昌帝君的發祥之地。《道藏》中收有《清河內傳》與《文昌帝君陰騭文》。

傳說

在中國的許多道觀中都供奉著文昌帝,道教對這位神仙的接納是在公元6世紀左右。據說文昌帝君是皇帝的兒子,以後不停地轉世,為民造福,是一位地位很高的神,並負責人們的學習和考試。14世紀以後,中國的許多學校里都供奉著這位神仙。他的生日定在農曆的2月3日。特別在清朝時,當他生日時,連皇帝都要派人去祝賀。從中可以看出,文昌帝君雖然是道教的神,但他又有濃厚的儒家色彩。
而另一些文獻中記載的傳說是:在唐朝時,有一個叫張亞的浙江人,後來遷到四川的梓潼居住,在那裡當教書先生。他不僅道德高尚,為人誠實,而且很有才華和品行,受到人們的尊敬,他死後,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把他當成神加以崇拜。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受到歷代朝廷的信仰,逐漸演化為文學、學術和考試的守護神,漸漸被稱為文昌帝君。[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