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祠

文昌祠

文昌祠,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恩施市解放路103號鰲脊山頂。祠托城景,城壯祠觀,舊有:“城為舟形,祠為桅,桅必舉,船始通”之句形容景物的美妙,是州城內中心文物景點。

基本信息

簡介

文昌祠文昌祠

文昌祠又名文昌宮、文昌廟,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恩施市解放路103號鰲脊山頂。為清代佛教建築。

歷史沿革

文昌廟原建於城南門外,嘉慶三年(1798年)移於今址。坐西朝東,為雙重檐歇山頂無斗拱磚木結構建築,東西長25米,南北寬15米,占地375平方米。

建築特點

正門為牌坊式,出檐飛角,飾以人物、山水、花草。石門框上則雕刻吼獅雲龍,整個門牆富麗堂皇,為祠中建築的精華。祠內分前中後三進,前為天井,中為卷廳,後為正殿。天井中原有戲台,是演唱鄂西地方戲--南戲的主要場所之一。卷廳為木構建築,高4.5米,進深7.5米,有圓柱8根頂撐屋面。正殿又名桂香殿,高10米,進深8.5米,以24根圓柱頂撐屋面。枋間襯體及石柱礎上雕刻麒麟、鬥獸等動物及蓮花、棋、琴、書、畫等圖案,線條簡潔流暢。

景點介紹

文昌廟後為奎星樓遺址,文昌廟下為城隍廟,共同組成了占地1.3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保護區。文昌廟是州城內中心文物景點,它西接西門城樓城牆、洗馬池舊址、象牙山烈士塔、葉挺囚居舊址;南接南門古城樓城牆及武聖宮、巴王墓遺址;東與五峰連珠塔隔清江相望,清江自祠下瑞獅崖蜿蜓而過,與柿子壩三義宮、薛家巷、四維街、中山路等古色古香的街巷民居相映成趣;北與白衣庵、問月亭遺址遙遙相望,從而構成了以文昌廟為中心的老城文物分布網路。藏語稱“尤拉康”,始建於明代後期(1590-1600年之間),位於縣城西部6公里處河西鄉下排村西側山坪台根,北距黃河1000米,廟宇建築依山傍水,坐西朝東,居高臨下,可望貴德三河風米。廟前暖泉河縈繞北流,又有下排、格爾加、劉屯等村社莊院、農田、樹林為屏。該廟遐邇聞名,史書多有記載,《安多政教史》云:“貴德地區地方神的神廟,位於日安德吉溝的溝口,這座廟的後山,遠看象個寶座,所以被稱為‘赤尕’寶座台。”民國時期編修的《貴德縣誌稿》載:“文昌廟,在城西十二里古邊牆外,依山傍嶺,河流縈繞,漢藏信仰,士民供奉,每逢朔望,香菸甚盛,有事祈禱,靈驗顯著,久為漢藏祈福消災之所。……”又據1962年朱輯吾編《貴德縣續志稿》(油印簡本修改稿)記載:“貴德距城西四十里,舊有文昌廟,創自前明。……清同治六年(1867年)悉遭焚毀,……同知十三年(1874年)開始重修,光緒二年(1876年)落成矣。”相傳重修時,動工之前所備木料被洪水沖至今址堆積,故修建於此。原建築分3個平台,以階梯而建,其規模雖小,卻金碧輝煌。

祠托城景,城壯祠觀,舊有:“城為舟形,祠為桅,桅必舉,船始通”之句形容景物的美妙。祠後為奎星樓遺址,祠下為城隍廟,共同組成了占地1.3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保護區。文昌祠是州城內中心文物景點,它西接西門城樓城牆、洗馬池舊址、象牙山烈士塔、葉挺囚居舊址;南接南門古城樓城牆及武聖宮巴王墓遺址;東與五峰連珠塔隔清江相望,清江自祠下瑞獅崖蜿蜓而過,與柿子壩三義宮、薛家巷、四維街、中山路等古色古香的街巷民居相映成趣;北與白衣庵、問月亭遺址遙遙相望,從而構成了以文昌祠為中心的老城文物分布網路。

然而文昌祠原並非建於此處,鰲脊山頂原建城隍廟。《恩施縣誌》載:“文昌祠原建於城南門處,即衛學舊址,今改為書院。嘉慶三年,知施南府事、前恩施縣知縣尹英圖將其移建於城內鰲脊山。”查縣誌《新建文昌祠碑記》載:“粵維郡城鰲脊山,一峰獨秀,襟帶清江,舊列城隍祠宇於上,體制卑陋,歲壬子,余宰恩邑,徘徊瞻眺,深用憮然。夫神奇靈奧之區,實斯文發祥之地施郡文昌祠,歲人傾圯,奎星無閣,而斯山嵬然而重……舉凡捐資出入,諸生掌之,不雜胥吏,遷建城隍于山麓,經妥神靈,規模宏闊。山頂更建奎閣三層,即文昌祠煥然一新,不數月報竣。祭告之下,列文冠者數百人,可謂盛矣……諭旨崇祀文昌,禮儀並同關帝,於是生登斯閣,潔濟將事,感神人之訴合,斯文風之丕振。”據此,文昌祠於清嘉慶三年,由署恩施知縣尹英圖主遷於鰲脊山之巔,並移城隍廟于山下,成為恩施城區的重要名勝景觀。而鰲脊山作為祭祀文昌,渴求科名仕途,工余讀書,行吟坐唱之所,被譽為施郡文風發祥之地的重要處所。曾一度喧譁熱鬧。而今遊覽城隍廟,尋跡奎星閣,登臨文昌祠憑欄遠眺,“東有五峰朝陽,南有活龍奔江,西有青獅白象,北有懸崖掛榜”,施州美景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大凡在封建社會有城就有廟,有廟也就供奉有神靈。恩施在清初將城隍廟移于山下,建文昌祠、奎星閣于山之巔,意即神人合一,文風丕振,使鰲脊山成為文人匯聚、崇祀文昌、發祥地方文化之所。據有關資料介紹,文昌祠原供奉文昌帝君神像。文昌帝君是文昌與梓潼帝君合稱。文昌,又名“文曲星”。所謂“文曲星”,是古代中國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傳說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死,後人立廟紀念。據道教傳說,玉帝命梓潼帝君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元仁宗延佑三年,將梓潼帝君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祠祿宏仁帝君”,後經乩壇一番制用即??神。“魁星”,即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奎星”的俗稱,奎星原是中國古代“二十八宿”之一,稱為“奎星”,後被稱為主宰文章興衰之神,漢代就有“奎主文章”之說,後世建奎星閣以崇祀之。傳說中的奎星神像“不能象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象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頭部象鬼,一腳往後翅起,如“鬼”字之大彎鉤,一手捧斗,一手執筆,意謂用筆點中試人之姓名。

在恩施,相傳一般讀書人祭拜文昌祠,而登科狀元才能登三層魁星樓。城隍廟供奉城隍神,它是神界在城中的最高長官,人們尊重稱它為“城隍爺爺”。道教所傳,最初為守護城池的神,唐初兼管治安,宋代以後並管文人科舉、水旱疾病、生老病死等。恩施文昌祠桂香殿,原供奉文昌帝君神象,後廢。奎星樓和城隍廟是否供奉魁神及城隍神象,今無從查考。

恩施古城寺廟

恩施古城寺廟多,素有“24宮”、“48廟”及“二祠十宮十八廟”之說,但隨著歲月流逝,時過境遷,大多成為遺蹟,有的甚至難以查考。文昌祠是恩施歷史文化名城現存較少的寺廟中保存較好,並具有重要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而被列入重點文物搶救維修項目的古代寺廟建築。

恩施州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湖北省的西南山區,北靠長江三峽,南接張家界森林公園,西通四川天府。橫楔在中國中西兩個經濟地帶的結合部,是通向大西南的門戶,所轄恩施、利川、建始、巴東、宣恩、鹹豐、來鳳、鶴峰八個縣市和紅廟開發區,均處在長江三峽經濟帶上。在這2.44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77萬土家、苗、漢、侗等20多個民族和睦相處,攜手奮進。
恩施自治州是一塊正在開發的寶地。經過科學家考察證實,世界上資源最富集的地方在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這裡的炭質頁岩和含炭矽質頁岩含硒量達每公斤8590毫克,比國外文獻記載的岩石最高記錄高出10倍多;其土壤、植物的硒富集也達到世界之最,有“世界硒都”之稱。
景點沐撫大峽谷| 恩施土司城|龍麟宮 | 神農溪|梭步埡石林| 魚木寨| 關陵| 沐撫大峽谷 |大水井古建築群|連珠塔|滿山紅烈士陵園|清江|神龍溪|石柱觀|太平塘摩崖|騰龍洞|土王城遺址|文昌祠|仙佛寺石窟|小雞公嶺擺手堂|星斗山|葉挺囚居舊址|龍麟宮|黃金洞|龍麟宮水利風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