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德祠[廣東廣州市增城區報德祠]

報德祠[廣東廣州市增城區報德祠]
報德祠[廣東廣州市增城區報德祠]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在廣州的增城市小樓鎮臘布村,有座“報德祠”。祠旁一古井、一木棉樹。 整個古祠分為報德祠、倉沮聖廟和景星樓三部分。報德祠是唯一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建築,非常罕見。古祠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古塔有600多年歷史,古祠有400多年歷史。

歷史

報德祠正門報德祠正門

報德祠位於廣東增城小樓鎮臘布村,它是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當地村民奉皇帝聖旨建造的奉祀該村武將賴麒卿為國立功的祠堂。該祠堂和先前已在此修建的倉沮聖廟(元代修建)以及景星樓(洪武甲子年增建)整體呈橫向排列且互為一體,形成了一座獨特的以廟、塔、祠,佛、儒、道三教合一,和諧相處的小型古建築群。報德祠建造時間較晚,但是由於它乃皇帝賜建,所以級別崇高,事實上,自建造該祠堂之後,這裡一直都統稱為報德祠。

進入報德祠,緊接著所見的是門扉敞開著的紅色儀門(即中門),儀門上方豎懸掛著紅底金字:“明洪武十八年明皇恩報德遺臣賴麒卿立”的牌匾。報德祠本是明皇帝為賴麒卿賜匾後臘布村民為世代奉祀賴麒卿而建的。這裡紅色的儀門和儀門高高的門檻以及上面紅底金字的匾額均代表無上的皇權,由此足顯此小祠的崇高和與眾不同。

報德祠大門額匾的“報德祠”三大字乃時任兩廣參知的瓊州文昌進士邢祚昌所題,匾下兩旁楹聯則由清代著名學者、詩人,金石家俞樾撰寫,儀門上的“明皇恩報德”告訴我們此為皇帝誥封之物。祠廟內還有“武德閣”、“洪聖殿”、“穎川堂”等殿堂,擺放著多尊神像和佛像。祠廟內的灰雕、木雕、石雕、壁畫以及屋檐上刻有各種圖案和文字等,體現了它濃厚的多種宗教色彩。歷代不少名人曾遊覽過報德祠,祠廟裡保留的宋鹹淳進士李肖龍的《帽峰夏雲》,廣州聽雨軒“五才子”於元末書寫的《浪湖春水》、《石潭漁釣》等詩句,增添了它源遠流長的古韻人文。

神像座次
報德祠報德祠

報德祠是為賴麒卿而建的,按常理,賴麒卿本人應立為本祠的正座。然而,大大出乎意料的是,這裡正座上供奉著的是一個被稱之為“洪聖王”的神,而賴麒卿以及另外一個稱之為“穎公”的神,只是立於“洪聖王”的左、右兩側,級別位置僅在其次!
原來,“洪聖王”又名“南海洪聖王”,也稱“南海廣利公”,他是南方多雨地區供奉的一個神通廣大的“水神”,它即可保庶民平安,也可保庶民五穀豐登。唐代、宋代皇帝都為他搞過多次的冊封和奉祀活動。
臘布村很早以前就有過奉紀洪聖王的“洪聖宮”。據說,當年增城義兵回響明軍時,賴麒卿就在軍陣中就置放了洪聖王的神位以佑其軍。報德祠要修建時,剛好當時臘布村的“洪聖宮”已遭毀壞,因此,眾人才提議把洪聖王和沐浴皇恩的賴麒卿合祀到一處。又因報德祠位於河流交匯之處,立“洪聖王”為正座,以神明香燭祀奉,藉助其之神力,可鎮水、護河乃至澤民於萬代矣。

匾額題字

圖示報德祠匾額

報德祠匾額左邊豎體小
明萬歴壬子科進士邢祚昌係海南瓊州府教授

楊三畏學生邢擢兩廣參政後三畏到府拜訪他為
報德祠題匾今六修文廟?前匾以記其事
兩廣參知政事 邢祚昌 書
共和國乙卯年仲冬吉旦

邢祚昌簡介

邢祚昌,字鼎如,號天澤,文昌何恭都(今新橋大昌仕頭村)人。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舉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進士。曾任太湖知縣、南京大理寺部事、刑部主事、安德知府、廣西副使分守蒼梧道、布政司右參政、布政使等職。
邢祚昌之為政,據稱於修路架橋,治盜撫綏上也略有建樹。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由地方鄉賢聯名特奏當朝,經皇帝恩準賜旨後,在其故鄉文昌仕頭村建“進士坊”,以昭彰其著績。
“進士坊”正面坊額的上款刻文是:“欽差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餉鹽法巡撫廣東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使王業誥、欽差巡按廣東兼管清軍鹽法監察御使梁天奇、廣東承宣布政使徐紹源、廣東提刑按察使右布政孫朝肅”。下款刻文是:“萬曆甲辰科興同進士出身廣西布政司右參政欽差整飭廣州管柳州慶速思恩等處兵部道邢祚昌。崇禎四年歲次辛未季冬吉旦立”。
海南邢氏始祖為南宋建炎(1127-1130)年間從大陸遷瓊州文昌的邢肇周邢肇文兄弟倆,邢祚昌乃邢肇周的嫡傳十五世。
邢祚昌直系在海南邢氏家族的歷史傳承上貢獻很大,如其九世祖邢貴就是海南歷史上第一次家譜纂修的主要負責人,而十五世的邢祚昌和其胞兄邢裔昌又是第二次家譜的主纂修者。從南宋初至明末共歷500餘年,祚昌直系家族的書香氣,代代相傳,幾乎傳承不絕,這在文化相對落後的海南,可說是比較罕見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