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廣東省下轄縣級市]

化州[廣東省下轄縣級市]

化州,廣東茂名市代管縣級市,著名的南菜北運基地之一,有“中國化橘紅之鄉”的美譽。介於東經110°21′至110°45′、北緯21°29′至22°13′之間,位於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游,北與廣西北流縣交界,南與廣東省吳川市接壤,東與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區相連,西與廣西陸川縣及廣東省廉江市毗鄰。化州地形狹長,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南北距80公里,東西寬40公里。耕地面積65.9萬畝,林地面積161萬畝,果園面積90萬畝,淡水魚塘面積10萬畝。礦產資源豐富,金屬和非金屬礦20多種,鈦礦儲量位居前列。北有浮梁山,東北有龍王山。境內主要語言有粵語次方言化州話和客家語次方言涯話兩種。 ​​。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化州位置化州位置

化州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游,介於東經110°21′至110°45′、北緯21°29′至22°13′之間,北與廣西北流縣交界,南與廣東省吳川市接壤,東與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區相連,西與廣西陸川縣及廣東省廉江市毗鄰。

地形地貌

化州市地貌化州市地貌

化州市地形南北長,東西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高南反化州位置。地貌類型以丘陵地為主,占全市總面積的75.5%。北部為高丘區,屬雲開大山支脈,占全市總面積的38.4%,包括平定、文樓、播揚、寶圩、那務、合江6鎮。海拔200~400米,鐵屎嶂為最高點。地貌為不規則山嶺,屬震旦系地層變質岩混合岩風化剝蝕地形。化州較高的山嶺有:鐵屎嶂海拔579.8米,斑瓜嶂海拔577.5米,五星頂海拔463.7米,三嶂海拔448.7米,飛鵝嶺海拔446.8米,大氹頂海拔421米,天堂嶺海拔407.6米,亞姨嶺海拔388米,磨刀崗海拔372.7米,天堂頂海拔350米,塔嶺海拔332米,岐坡嶂海拔330.1米,寶嶺海拔249米。中部為低丘,占全市總面積的36.8%。包括中垌、林塵、江湖、官橋、蘭山、新安、麗崗7鎮。海拔50~200米。山脈走向大多為北東向,山頂地形多似豬背脊狀,少數為桌狀山、單面山形。原基底岩石屬泥盆系寒武系八村群等地層,剝蝕而成。化州較高的山嶺有:中火障海拔344.4米,官山嶂海拔280.7米,謝半嶂海拔242米,廣東嶺海拔156.1米,尖崗嶺海拔215米。西南部為台地,占全市面積的15.5%,包括笪橋、良光、楊梅3鎮及東山、河西、下郭3街道部分地帶。海拔100米以下,山形為饅頭狀。東南部為平原,占全市總面積的9.3%,包括長岐、同慶、南盛3鎮及東山、河西、下郭3街道部分地帶。海拔10~50米。原基底岩石,在南盛一帶為沉陷盆地,是火山噴發沉積岩石(地層為白堊系)。另外,尚有古老的地層震旦系變質岩層。河流、水庫、山塘星羅棋布。陵、羅、鑒三江及其支流匯歸鑒江河系,象葉脈一樣自北向南縱貫全境,全長349.8公里,流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85.6%。全市有中型水庫2宗,小(一)型水庫19宗,小(二)型水庫59宗,山塘1345宗,庫、塘水面1585公頃,總庫容10904.6萬立方米,引水工程共有291宗。鑒、羅江自北至南縱貫化州全境,上游集雨面積6142平方公里。北部高丘地區山多田少、水面少,中部中丘和西南低丘地區山多田少,東南平原山少田多。全市森林覆蓋率48.1%。

氣候特徵

化州市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1870.1小時,日照百分率42%。年平均溫度在22.2℃~23.9℃之間,歷年平均溫度為22.9℃。冬季寒潮入侵,偶有嚴寒。日平均溫度大於0℃的活動積溫,年平均為8358.5℃。以日平均溫度穩定低於5℃作為喜溫作物的越冬期,絕大部分地區沒有越冬期,僅北部個別地方少數年份有1~2天的越冬期,越冬作物可持續生長。化州市雖然無明顯的越冬期,但遇上霜凍年份,喜溫作物往往毀於一旦,出現霜凍年份的機率為17%,北部個別地區出現的機率大些。以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12℃,保證率在80%的初日作為早稻的安全播種期,以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22℃,保證率在80%的終日作為晚稻安全齊穗期,加上晚造齊穗期至完熟需35天計,化州市南部水稻的安全期為270天,北部是255天左右。秋季晝夜溫差每天平均為8.6℃左右,對晚稻秋薯等作物的營養物質積累及甘蔗水果的糖份轉化均十分有利。
化州市降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90毫米。但降雨在時空上分布的極度不均,一年中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9月,此期間的雨量占全年總雨量的75%,月降雨日數平均達17天。夏秋期間,颱風暴雨頻繁,再加上地勢由北向南傾斜,中南部兩江沿岸地勢平緩低洼,往往導致北部山洪暴發,河水暴漲,中南部洪水泛濫,內澇漬水,釀成水災,有的還比較嚴重;春、秋、冬季雨量較少,常有春、秋、冬旱發生,有的年份也會發生夏旱
化州市季風氣候極為明顯。3~9月盛行東南風,10月至次年2月盛行偏北風,年最多風向為東南風。一般風力不大,年平均風力只有2.6級左右,但夏季颱風影響時,最大風力可達11~12級,陣風12級以上,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很大損失。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化州市人多地少,2008年底全市土地總面積235644公頃,實際利用情況是:農業用地202778公頃,其中耕地面積68788公頃,園地面積4297公頃,林地面積79036公頃,牧草地5公頃,其他農業用地11915公頃。建設用地24116公頃,其中居民點與獨立工礦用地面積2076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097公頃,水利設施用地2256公頃;未利用土地8841公頃。土地資源利用的總體特點是:農業用地量多,占土地總面積的86.1%,但人均耕地少,只有0.855畝;因受地形地勢的影響,各類用地分布不夠平衡,尤以耕地、林地和園地比較明顯。南部的長岐、同慶、南盛、東山等鎮(街道辦事處)耕地較多,而園地和林地相對較少;北部的文樓、平定、播揚等鎮則林地和園地面積較大,是林業和水果生產基地;由於土地開發歷史悠久,利用率比較高,達96.2%,後備資源缺乏,只有不到土地總面積的3.8%。全市耕地總面積69055公頃,其中水田占72.2%,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岸的沖積平原、丘陵谷地及緩坡地上。水稻田耕作層大多小於30厘米,土壤呈酸性反應。水田除大多數種植早晚稻冬薯等糧食作物或冬種蔬菜等經濟作物外,有部分早造種花生等經濟作物,晚造種蔬菜及冬種番薯。旱地主要種植花生甘蔗紅麻蠶桑黃豆經濟作物,秋種番薯、黃豆等作物。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全市自然土土壤12.17萬公頃,水稻土面積3.98萬公頃,旱坡地土壤5776公頃。自然土土層深厚,土壤比較肥沃,熱帶和亞熱帶果樹、林木都生長良好,但西南部和東南部屬熱帶氣候橡膠、蔬菜、胡椒生長比化北好,松樹在化北、化中生長較為茁壯,在化南和東南生長則較幼弱,由南到北局部地區都種有速生豐產桉、橡膠、胡椒等。耕地複種指數242.4%,且單產高,冬種面積大。稻穀產量在平均水平以上的水稻土面積為64.9%。這些水稻土除粘土田外,土壤質地都在中壤至重壤,保水保肥性能好,水熱狀況能滿足水稻生長要求,而且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肥力高。

水資源

化州倒流灣化州倒流灣

化州市雨量充沛,水系廣,水資源豐富。全市平均年降雨深1833.8毫米,折合水量43.1億立方米。全市平均年徑流深777毫米,折合徑流量18.3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深1138毫米,折合徑流量26.8億立方米。最少年徑流深621毫米,折合徑流量14.6億立方米。按平均年徑流量計,境內地表水資源為18.3億立方米。若加過境37.3億立方米客水,化州市地表水資源為55.6億立方米。
化州市境內河流基本上屬鑒江水系,其流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89.9%。主要河流有9條,即鑒江、羅江、陵江、清湖河、中垌河、官橋河、石灣河、三丫江、塘河。鑒江在市內的最大支流羅江,自北向南至化州城區匯入鑒江,羅江在市境內的流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65.8%。根據化州市境內河川徑流分布和河流天然落差,對全市各河流分段計算,全市境內水能理論蘊藏量為4.2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水能為2.2萬千瓦。至2008年止,全市已開發利用水能尚不足萬千瓦。此外,化州市地下30米以上淺層地下水蘊藏總量為4.01億立方米。地下水水質受人為污染較少,水質良好,適宜人畜飲用。化州市已發現的飲用天然礦泉水主要分布在塘崗嶺、石灣區等地。塘崗嶺飲用天然礦泉水是廣東省礦泉水出露範圍較大的礦泉水產地之一,經多次取樣分析其化學成分穩定,有益元素含量齊全,完全符合飲用天然礦泉水的國際標準,單井日開採量可達440噸以上。地熱水出露的溫泉位於那務鎮新時代陵江江畔,泉水清澈透明,無色、無味,溫度在40~60℃之間,PH值8.8~9.12,水中陽離子以鈉離子為主,陰離子以重碳酸根為主;礦物含量高除含有與一般地下水相同的常量化學成分外,還有硫化氫、偏矽酸、氟、溴、碘、銅、鉛、鋅、鍶、鉀、鎳、砷、欽、鉻等微量元素及特殊成分,其中硫化氫、偏矽酸、氟含量均達到醫療熱礦水命名標準。

礦產資源

化州市已初步探明的礦種有31種,礦點280多處。金礦、銀礦、鈦鐵礦、磁鐵礦、褐鐵礦、硫鐵礦、鉛鋅礦、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岩、鉀長石、雲母、鋯英石、石英石、葉臘石、綠柱石、鈮鉭石、滑石、水晶石、冰洲石、磚用粘土、瓷土、高嶺土、河砂、礦泉水等儲量較豐富,鉬礦、銅礦、錳礦、獨居石輝長石、石膏礦、泥炭土、錫砂礦等也有一定的儲量。
石灰石儲量約在800億噸以上,其中文樓鎮白石儲量約400億噸,石灰石含艚高達58%,碳酸鈣含量99.8%,純白度大於93%,密度2.85克/立方厘米,高品位在國內極為罕見,除作生產水泥、石灰、石米的原料外,還可深加工成復粉、雙飛粉和重質、輕質碳酸鈣,廣泛用作造紙、橡膠、塑膠、塗料、醫藥工業、化妝品、去污粉等多種產品生產的原料,現石灰石年產50多萬噸。
平定鈦礦儲量780萬噸,位列廣東省第一,伴生鋯英石、磁鐵礦,鈦精礦品位一般為48%~50%,現年產量10多萬噸。鐵礦儲量約200多萬噸,鐵礦石經精選後含鐵量可達56%以上,年產量3萬多噸。
花崗岩出露面積250.9平方公里,混合花崗岩出露面積415.8平方公里,已探明總儲量約20億立方米。該礦種類繁多,且質地優,耐酸,耐鹼,耐風化,比重大,硬度高,抗壓強度大。其中麗崗鎮的花崗岩,以質優馳名,石英二輝二長閃岩、斑狀黑雲二長花崗岩被國家建材工業部以“黑珍珠”命名。全市花崗岩年開採量130多萬立方米。
官橋豐村鉛鋅礦查實C級儲量礦石量為151.3萬噸。粘土礦儲量超過10億立方米。高嶺土儲量約500萬噸以上。主礦區新安大坡高嶺土,新安鎮高嶺土可開採面積50平方公里,自然白度高,開採條件好,自然白度高,質地優良。礦鉀長石儲量約50多萬噸。

歷史沿革

化州歷史進程化州歷史進程

化州市(或與之相關)古稱羅州縣、高興郡、高興縣、石龍郡、石龍縣、羅州、南石州、辯州、化州、陵水郡、勛州、化州路、化州府、化縣、化州縣。因盛產橘紅,橘紅明清時列為貢品,又稱橘州。
唐堯虞舜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初至公元前21世紀初)今化州境屬南交。
夏、商、周至秦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初至公元前256年)今化州境屬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化州境屬象郡。
秦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取桂林、象郡,稱南越武王,及至西漢前期,今化州境屬南越國。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滅南越國,分其地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今化州境屬合浦郡高涼縣。東漢建和元年(147年)合浦郡分立高興郡,今化州境屬交趾刺史部高興郡。建寧元年(168年)改高興郡為高涼郡,鏇廢,今化州境屬交趾刺史部高涼縣。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今化州境屬交州高涼縣。建安十五年(210年)分交州為交、廣二州,今化州境屬廣州高涼縣。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分高涼縣立高涼郡,吳又立高興郡,俱屬廣州,今化州境屬高涼、高興二郡地。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滅吳,高涼、高興二郡仍吳制。太康中,撤高興郡併入高涼郡,今化州境屬高涼郡。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檀道濟築石城於陵羅江口(今合江圩陵江與羅江匯合處),置羅州縣(縣治所陵羅江口,今化州市合江鎮合江墟),今化州屬廣州高涼郡羅州縣地,此為化州建縣之始。宋,於今化州境復置高興郡,鏇廢。齊再置高興郡(一說治所高興縣,在今化州城;一說治所宋和縣,今化州南境),屬越州,轄地為今化州南部、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及廉江全境。梁大通二年(528年)置石龍郡、石龍縣,又升羅州縣為羅州,州、郡治所均在今化州城東北舊城嶺,置刺史,領石龍、高興二郡。羅州轄境包括今化州、廉江兩市全境、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和高州西部、西南部,及至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陳,沿梁制不變。
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高興、石龍二郡,以州統縣。羅州領石龍、吳川、茂名三縣;大業三年(607年)廢高州、羅州,立高涼郡(郡治今陽江市區西三十里)。石龍縣屬高涼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高涼郡;武德五年復置羅州(治所石龍縣,今化州城),領石龍、吳川、陵羅、龍化、羅辯、南河、石城、招義、零綠、慈廉、羅肥十一縣,轄今化州、廉江兩市全境、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及至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屬嶺南西道邕管經略使。武德六年,羅州徙治石城,另置南石州(治所石龍縣,今化州城),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六縣,轄今化州全境及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貞觀元年(627年),省慈廉、羅肥2縣(此兩縣在今化州境)入石龍縣。唐貞觀九年(635年)南石州更名辯州,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辯4縣。乾封二年(667年)羅辯縣(此縣即前文之“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中的部分地域)屬禺州(今廣西境)。天寶元年(742年)辯州更名陵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辯州。大曆八年(773年),龍化縣(此縣即前文之“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中的部分地域)屬順州(今廣西境),辯州只領石龍、陵羅(陵羅縣治在今化州西北境)2縣。天佑元年(904年)更名勛州,後復名辯州。五代,後漢沿唐制,辯州領石龍、陵羅二縣。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廢羅州入辯州,以吳川來屬,省陵羅入石龍,辯州領石龍、吳川兩縣。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辯州改稱化州,此乃化州命名之始。因州治西南三里石龍崗有石龍勝跡,以龍能變化,故名化州。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州守李丹從河東徙城於河西,築化州城,州署建於石龍崗南(今化州市公安局駐地)。乾道三年(1167年)析吳川西鄉為石城縣,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景炎三年(1278年)宋帝日丙即位於硇洲,升硇洲為翔龍縣,隸屬化州。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翔龍四縣。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化州路,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屬湖廣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化州路為化州府,隸屬廣東行省。洪武七年(1374年)降化州府為州,並附郭縣石龍入化州,石龍縣從此撤銷。化州領吳川、石城二縣。洪武九年(1376年)化州降為化縣,屬高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縣復改為州,化州仍領吳川、石城二縣,仍屬高州府。
清沿明制,化州領吳川、石城二縣,屬高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撤高州府,化州改化縣,廣東省派出高州綏靖處,化縣屬高州綏靖處。民國三年(1914年)撤高州綏靖處,設高雷道,化縣屬高雷道。民國九年(1920年)撤高雷道,派出高雷善後處,化縣屬高雷善後處。民國十四年(1925年)撤善後處,派出南路行政公署,化縣屬南路行政公署。民國十五年改設南路綏靖專員公署,化縣屬南路綏靖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廣東派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化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第八專署行政督察區後,化縣屬第八專署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2月廣東省南路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化縣屬南路專區。1950年9月南路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設設欽廉區專員公署並改為高雷區專員公署,化縣屬高雷專區。1952年5月撤高雷專區,化縣歸廣東省粵西辦事處轄。1952年9月粵西行政公署成立,化縣屬粵西行政區。1956年2月,粵西行政公署改為湛江專員公署,化縣屬湛江專區。1958年11月,繼原吳川縣的坡頭(包括今湛江市坡頭區坡頭鎮、乾塘鎮、南調街道)、龍頭(包括今湛江市坡頭區龍頭鎮、官渡鎮)割歸湛江市郊區後,按地理、經濟、生產等條件小縣並大縣,化縣與吳川縣其餘部分合併,改稱化州縣。原茂名縣(今高州市)的南盛(今南盛街道局部,本自然段同;所以在此之前除南朝梁大通二年(即公元528年)至隋朝大業三年(即公元607年)外,歷史沿革中凡涉及的“化州”轄境,今南盛街道局部地域均當不包括在內)、蘭石(今有吳川市蘭石鎮)、龍首(今有吳川市淺水鎮龍首村)、高棧(今有吳川市淺水鎮高棧村)劃歸化州縣;1961年分縣後蘭石、龍首、高棧劃歸吳川縣,南盛劃歸化州縣。化州縣政府駐化州城原化縣政府駐地。
1961年4月吳川縣析出,化州縣稱謂不變。1968年4月湛江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1978年9月湛江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湛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化州縣屬湛江地區。
1983年9月,撤銷湛江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併、市領縣體制,化州縣從湛江地方行政區析出,歸茂名市管轄。1994年7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同意撤銷化州縣,設立化州市(縣級),以原化州縣的行政區域為化州市的行政區域。同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化州市委託茂名市代管。同年8月18日,化州縣各機關、企事業單位正式啟用新印章,使用化州市稱謂。自此,化州為市(縣級)建制。

行政區劃

2002年,化州市轄3個街道(河東、河西、下郭)、20個鎮(麗崗、寶圩、南盛、同慶、長岐、楊梅、良光、笪橋、新安、官橋、蘭山、中垌、平定、文樓、林塵、合江、江湖、那務、播揚、石灣)、2開發區(鑒江經濟開發區、北岸開發區)。
2003年12月,(1)撤銷蘭山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中垌鎮。調整後,中垌鎮共有2個居委會和30個村委會,總面積251.3平方千米,總人口97195人,中垌鎮政府駐原中垌鎮政府駐地;(2)撤銷石灣鎮,設立石灣街道辦事處,作為化州市的派出機構;(3)撤銷南盛鎮,設立南盛街道辦事處,作為化州市的派出機構。
2008年,化州市轄麗崗、寶圩、同慶、長岐、楊梅、良光、笪橋、新安、官橋、中垌、平定、文樓、林塵、合江、江湖、那務、播揚17個鎮,設有東山街道辦事處、河西街道辦事處、下郭街道辦事處、石灣街道辦事處、南盛街道辦事處5個派出機構和鑒江經濟開發區,共有社區居民委員會32個、村民委員會334個,自然村3529條。此外,化州市境內還有廣東省建設農場、廣東省新時代農場、廣東省紅陽農場、廣東省紅峰農場、廣東省和平農場、廣東省新華農場和茂名市國營文樓林場、茂名市國營麗崗林場、茂名市國營平定林場、茂名市國營播揚林場、茂名市國營化州市大番坡林場。

2008年化州市行政區設定一覽表
鎮(街道辦事處、區)名稱 居民委員(社區)數量(個) 居民委員會(社區) 村委數量 村委會名單
長岐鎮 1 長岐 13 長岐,犀灣,雙牌,米能,石寧,中塘,霞山,東安,新豐,南嶺,旺嶺,塘北,東方
同慶鎮 1 同慶 17

同慶、塘吉、山口、石步、謝白、木嶺、三丫、

悅義、宏道、長塘、六塘、六坡、豐告、塘溪、

龍豆、上良、排塘

楊梅鎮 1 楊梅 19

楊梅、北享、木平、福境、杜村、低埇、坡咀、

和平、那新、米西、平塘、水埠、竹根園、泊頭、官地、濱江、古嶺、樂嶺、浪山

良光鎮 1 良光 17

良光、廟咀、雅道、大山、茅山、東岸、東埇、

沙田尾、豺嶺、塘貢、出拔、旺財塘、木賢、龍秀、長安、米山、齋塘坡

笪橋鎮 1 笪橋 13

大沙田、山華、柑村、瑤埇、木威塘、西埇、良埇、

橫嶺、倉背、水塘、硃砂、邊嶺、古田、笪橋

麗崗鎮 1 麗崗 11 赤坎,尖崗,麗山,麗崗,朱玉,水路,硃砂圩,博青,鎮安,低坑,元塘
新安鎮 2 新安 15

大坡、龍潭、橫嶺下、梨垌、蛇塘、平田、紅光、波羅垌、新安、曲徑、山埇、沙田、山西、榕樹、新塘

官橋鎮 1 官橋 10 官橋,三角車,旺竹山,豐村,大嶺腳,六堆,上村,六角埇,水口,名教
林塵鎮 1 林塵 21

林塵、沙洲坡、下塱、官塘、尚書堂、下車、

蓮塘邊、山心、白沙、塘墩、竹根頭、新岸、外坡、古峰、六馬嶺、白塘、根竹山、坦塘、荔枝埒、

七芝坡、令村

中垌鎮 2 中垌,蘭山 30

鴨塘、塘村、西村、高峰、石嶺、青山、東京塘、山口垌、坡頭、馬路頭、楊村、楊充、孔化、龍頭、那洪、白鳩地、南合、塘梨根、公居、那梨、塘灶、白石、福嶺、棟背、蘭山辦事處、瓦廠、梨華、

番昌、留村、陂口

合江鎮 1 合江 23

合江、車田、明星、大?、大埇、?竹?、新車、大石頭、高步、松架、新圩、九仕坡、塘口、梧村、結社、六龍、多例、塘樂、塘坑、沙垌嶺、同志堡、禾堂嶺、北岸咀、

那務鎮 1 那務 31

那務、增村、金菊、新屋、高坡、高田、低山、那冰、

京堂、東門、田心、水明、大坑、高華、章道、

六村、上埌、壺垌、大旺垌、南子地、林坑、

泉埇、石頭咀、竹子、元洲、元山、路埇、沙垌、高紅、長嶺、大坡

播揚鎮 1 播揚 14

馬站、大貴、平山坡、紅山、院田、良山、譚燈、播揚、杉山、文龍、花心、平太、江佩、文水

寶圩鎮 1 寶圩 10 陳垌,倉板,寶圩,龍堝,巷口,大塘,茂坡,調馬,西岸,秧地坡
平定鎮 1 平定 24

高車、新華、山口坡、聖古、旺耀、那平、嶺下、大車、旺竹、上雙、下雙、平山、沙坡、蓬莉、

那賓、低坡、六贈、馬力、積田、旺垌、翰堂、

紅欖、香山、東岸城

文樓鎮 1 文樓 16

那訓、文樓、新村、寶山、平福、河龍、嶺咀、

垌生、塘表、新德、甲隆、大柘、那樓、樟平、

那播、雙坡

江湖鎮 1 江湖 8 江湖,湖邊,車木根,車頭坡,陳謝,連界,坡心,龍梅
鑒江開發區 1 鑒東社區 5 大橋,白鳩埲,旺山,東方紅,百室堂
北岸開發區 1 北岸 1
河西街道 5 沙堤尾,下圩,寶山,文仙 7 山車,鳳口,坡石,樟村,上郭,三里堂,禾化
東山街道 4 上街,站前,下街,勞村 6 上坡,儒教位,博龍,江岸,博金,塘尾
下郭街道 2 下寶,興郭 9 下郭,多谷,潦口,靈村,石狗塘,文子山,坡尾,官田,黃槐
石灣街道 10 石灣,中火嶺,李山,官祿,旺竹圩,蓮花,莞塘,格塘,長坡,榕木水,山裊
南盛街道 1 南盛 6 平垌,南盛,蒲山,山尾,樂堂,謝村
總計 32 334

另外化州市也有兩塊飛地。東南側的在吳川市境內,屬長岐鎮。西南側的屬良光鎮

經濟建設

國民經濟

2008年,全市完成本地生產總值194.3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49.97億元、47.10億元和99.25億元,增長3.8%、8.0%和15.0%。全年稅收收入2.14億元,比2007年增長18.7%。財政總收入12.98億元,比上年增長22.6%。財稅綜合增長率18.5%。一般預算收入3.27億元,比2007年增長27.7%,增長率居茂名市各縣(市、區)之首。全市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餘額96.36億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16.9%;貸款餘額24.25億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15.7%。農民人均純收入5416元,比上年增長8.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26元,比2007年增長8.6%。201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55.35億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1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5.6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117.73億元,增長23.0%;第三產業增加值162.02億元,增長10.7%。

農業

2008年化州市實現農業增加值47.97億元,比上年增長3.8%。大力推廣農業適用新技術和優良新品種,農作物優良品種率達90%以上。糧食、蔬菜、糖蔗、蠶繭、水果產量基本與上年持平。生豬出欄量131.85萬頭,家禽出欄量1693.89萬隻,肉類總產量12.28萬噸,分別比增長7.5%、4.9%和6.8%,再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淡水產品總量8.5萬噸,增長6.8%。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和農業標準化建設加快,國家綠色認證農產品、無公害認證農產品健康發展,6家茂名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全年銷售收入7.8億元,帶動農戶25961戶。積極創建林業生態市(縣),森林覆蓋率達48.1%。2013年1-12月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8.14億元,同比增長3.27%;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75.6億元,同比增長3.7%。水果總產量49.72萬噸,增長5.7%。生豬出欄146.83萬頭,增長1.55%;家禽出欄1944.03萬隻,增長2.36%;肉類總產量13.77萬噸,增長1.67%。水產品產量10.25萬噸,增長6.98%。

工業

化州市培植壯大蔗糖、乙稀後續加工、不鏽鋼等產業集群。2008年全市新上項目61個,投資總額4.97億元,已投產項目51個。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36.20億元,比2007年增長1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1.77億元,增長13.2%。私營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實現工業增加值26.21億元,比2007年增長23.3%。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5項科研項目獲省級重大科技專項立項。名牌戰略成效顯著,“黑奇士”、“裕華”、“超力”三商標被認定為“廣東省著名商標”。化州市(楊梅)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規劃初步完成。2013年1-12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24.3億元,同比增長57.6%,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4.5億元,同比增長36.8%。

物產資源

化橘紅

化州古時荒涼的地方,瘴氣多,民眾多患痰飲。相傳有羅仙翁,憐憫民眾苦困,種橘於“石龍”城內,所產橘紅,消痰化飲有神效。明、清間,州人在州城建“華嚴庵”紀念羅仙翁,庵門楹聯云:“韻事憶當年,橘樹千株經手植;仙蹤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棲”。明萬曆年間(約於1600)編纂的《高州府志》“藥物”目中已有化州橘紅的記載。清乾隆、道光版《化州志》對化州橘紅的記述,除有傳說、藥效、價值、辨偽、土壤、氣候、種護、採集、加工、上貢、產地及標圖外,還有大量歌頌化州橘紅的詩文。

榕樹茶

榕樹茶又名琉璃茶,因產於古官道榕樹圩附近而得名。有說榕樹茶條細嫩,葉色綠翠,形態酷似古榕,故名。又榕樹茶產地琉璃茶(明崇禎年間州守趙仕錦建),庵旁有口井名琉璃井,井水清澈見甘甜,用琉璃井水泡榕樹茶,其味特別清香甘醇,故又名琉璃茶。
榕樹茶入口甘潤,飲之不僅生津止渴、且能驅風化痰,消滯開胃。此茶始種於明末。名士謝桂垣茶罷乘興作詩云:“峰迴路轉得茶庵,來試名泉一勺甘;絕似惠山風味好,嶺南真不減江南。”名人飲名茶,相得益彰,榕樹茶由蜚聲。

南盛沙姜

南盛種沙姜有200多年歷史,始種地蒲山,當時僅數十畝。以後,沙姜的套用日廣。不僅可作調味品,還可作藥治病,種植面積遂不斷擴大,清末發展到500多畝。民國期間。南盛沙姜的種植面積由蒲山擴展到謝村、山尾和樂塘一帶,年種姜千餘畝。每逢沙姜(乾薑片)上市季節,南盛圩不少商號一秤收購,運往廣西、雲南和華中、華北等地銷售。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沙姜生產,總結交流種姜經驗,推廣沙姜良種。同時,商業部門設點收購,促進了沙姜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全公社年種植沙姜3000畝左右,畝產高達2噸。以後,隨著南盛引鑒水利工程的興修和配套完善,夏季積水田多,不利沙姜的生產,再加上當時出現“重糧輕錢”的傾向,以致沙姜種植面積下降。1988年全區(鎮)種姜在200畝左右,總產300多噸。

笪橋黃瓜

笪橋農民種植黃瓜歷史悠久,量製成瓜乾,則是百多年前的事,笪橋黃瓜(又稱化州黃金瓜),以產地得名,始種地是中村、留村,以後陸續發展至附近的山埇、下垌、英筆、禾倉角、塵塘、良埇、低坡、西埇瑤埇等地。新中國成立後,笪橋黃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除舊產區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外,相鄰的良光區(鎮)豺嶺、龍秀、落底、齋塘坡和出拔等地也有種植。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笪橋每年種植黃瓜100多畝,製成瓜乾15噸左右。
笪橋黃瓜有甜瓜、黃瓜、米瓜和蛇瓜4個品種。這些瓜經過細緻加工醃製成的瓜乾,色澤金黃,淡甜,鮮脆可口,久貯不壞。黃瓜乾與瘦肉加上冬菇蚝豉,剁成肉餅,美味可口,饒有風味;將陳年瓜乾合老米熬成稀飯,可治慢性腹瀉痢疾;以酸醋、生薑作佐料,把瓜乾同豬蹄或生雞一起熬湯,是產婦的精良食品,既消食開胃,又去淤生新。故此,笪橋黃瓜乾遠銷廣州、深圳、珠海、海口、三亞、湛江、南寧、北海和香港、澳門等大中城市。

尖崗粘米

尖崗粘米是晚造品種,因產於麗崗鎮尖崗嶺(又名麗山)周圍的尖崗、赤坎麗崗、麗冊和低坑等一帶而得名。相傳尖崗粘米始於清初。清末,民國期間種植在2000畝左右,畝產0.14噸。尖崗粘稻產地山清水秀,耕地屬沙泥田,過去當地農民慣用骨(豬、牛骨)粉培育身苗,因此所產的粘稻,米粒細長,米質透明,無白肚,煮熟時無粘合,耐煮,味道清香,爽口滑喉,為富豪之家所喜。民國期間,尖崗粘米多銷往廣州、廣州灣(今湛江市)、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等地。

中垌豬

中垌豬以產於中垌而得名,它是省內良種豬之一,是本縣農家養豬的主要品種。相傳中垌豬始養於明末。中垌豬具有早熟、肚兜大、粗食、快長、易肥、皮薄、肉嫩、矮腳易圈和母豬產仔多等特點。據1985年編印的《化州縣農業生產規劃報告集》記述:中垌豬在通常的饅頭和管理下,豬苗65天脫奶,重為10公斤。肉豬增重高峰期為7~9月齡,育肥至11~12月齡,體重可達100~120公斤。中垌母豬平均每胎產10.8頭,與高州黃塘豬徐聞細骨豬海南文昌豬粵北梅花豬普寧流沙豬種比較,24月齡母豬產仔數多1~2頭,仔豬平均日增重0.1~0.2公斤。中垌圩豬行是中垌豬苗的集散地,每逢圩期,四鄉養豬戶前往購買豬苗者絡繹不絕。中垌豬全市多數地方也有養殖。此外,相鄰的高州、茂南、廉江以及廣西的陸川等縣(區)亦有飼養。1988年縣畜牧局下屬豬場,以中垌種豬與外地黑白良種豬雜交,繁殖新一代品種,供各地農民飼養。

平定沙司雞

平定沙司雞平定沙司雞

平定沙司雞又名屋角雞,以清初梁家沙司巡檢衙遷建於平定屋角面得名。此雞是本地的名優雞種,在粵桂邊境素享盛名。清初,梁家沙司巡檢衙所管轄的地方,山高森密,河溪交錯,蟲蟻魚蝦多,野雞特別多。野雞經過人工飼養,逐漸馴化為家雞,取名為沙司雞
沙司雞始養於平定,後陸續發展到蘭山、文樓等地。此雞具有“五黃”(毛、皮、肉、腳、嘴均黃)健脾胃,強筋骨和活血絡。據傳說,道光年間,巡檢司段玉成重修衙城,落成時舉行“百雞宴”,四方食客雲集。宴罷,有位雅士留下“百珍皆作賤,貪箸沙司雞”的名句。從此,平定沙司雞便名噪兩廣。改革開放後,1988年平定鎮有些養雞專業戶和縣水產畜牧局屬下的南盛畜牧場對平定沙司雞不斷進行提純推優工作,進一步提高沙司雞的質量,沙司雞隨著人民生活的需要也遠銷省內外市場。

桂圓肉

桂圓,又稱龍眼,是廣東化州和高州特產之一,素有“南國人參”之美譽。

化州蠶絲

化州是廣東省4個蠶桑基地之一,有悠久的養蠶及絲綢加工歷史,絲綢加工業水平亦位於廣東省前列。化州市出產的雙宮絲(A級絲)是屬於優質的絲綢原料,是加工高級絲綢的優質原料。

荔枝

唐朝時,茂名荔枝已成為朝廷貢品。化州市荔枝生產大鎮中垌鎮的荔枝根村和荔枝塘村、蘭山鎮等是化州市出產優質荔枝的主要生產基地,其中蘭山鎮是荔枝用於出口的主要基地,已順利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國,這也是標誌著化州市水果產業已朝著國際標準化、規範化生產方向邁進,創出了綠色水果品牌,也為荔枝的種植生產開拓了更加廣闊的市場方向。
化州市大力發展以荔枝、龍眼、紅楊桃為主的水果生產,在蘭山、文樓、林塵、那務等鎮建設無公害荔枝生產基地,確保符合國際生產要求。化州市成功引進華南農業大學最新科技成果———中國有機荔枝高新技術,在化州笪橋鎮吳木勝果場建立了粵西首個有機荔枝生產示範基地:中國有機荔枝———廣東春江生態果園化州第一分場,採用有機荔枝全套生產技術,生產“蟬鳴”牌中國有機荔枝,全部供出口國外。

化州紅楊桃

紅楊桃,又名“陽桃”、“羊桃”,學名“五斂子”,又因橫切面如五角星,故國外又稱之為“星梨”。是久負盛名的嶺南佳果之一。在嶺南各地都有紅楊桃的,然而最著名的還是化州新安紅楊桃,這裡的紅楊桃果實碩大,形狀特殊,顏色呈翠綠鵝黃色,皮薄如膜,肉脆滑汁多,甜酸可口。紅楊桃鮮果含糖量在各種鮮果中居首位。內含蔗糖、果糖、葡萄糖。尚含蘋果酸檸檬酸草酸維他命B1、B2、C,微量脂肪、蛋白質等,其含各種營養成分,對於人體有助消化,滋養,保健功能。對於瘧蟲有抗生作用。其主要品種有“崛督(平頂)甜楊桃”、“尖督(尖頂)甜楊桃”、“酸楊桃”三種。
化州紅楊桃又分為酸紅楊桃和甜紅楊挑兩大類。酸紅楊桃果實大而酸,俗稱“三稔”,較少生吃,多作烹調配料或加工蜜餞。甜楊桃可分為“大花”、“中花”、“白殼仔”三個品系,其中以化州新安產的紅楊桃品味最佳,它清甜無渣,味道特別可口。新安紅楊桃是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漿果一年四季交替互生,但品質以7月開花,秋分果熟的為最佳,產量也最高。中秋前後為楊桃的旺產期。

化州橙

化州市種植甜橙歷史悠久,品種也很多,橙類主要有化州橙、紅江橙、新會甜橙、柳橙和暗柳橙等,柑類主要有蕉柑、椏柑、蜜柑等。其中,化州橙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栽培歷史,是本市柑橙的主要品種,具有果大、汁多、果汁含高糖高酸,符合甜中帶酸的國際口味。化州橙的果肉細嫩,汁多化渣,種子10粒左右或更多。果實在11月中、下旬成熟。果實耐貯運,可以鮮食,也可以加工果汁等。

化州紅陽番石榴

化州紅陽番石榴於20世紀80年代引種自台灣,具有早結、豐產、穩產的特性,果實清甜爽脆、口感良好,是化州市各類水果中最俏銷的果品之一。特別是通過具有化州特色的吃法:去皮切片番石榴經配料(沙姜糠陳皮等)調配後食用,更是別具一番風味。種植番石榴投產快、產量高、經濟效益好。

糖水

化州作為粵西一個小城,是盛產甘蔗的地方,有豐富的糖資源,加上氣候燥熱,非常需要滋潤一下。化州糖水配有地道藥材或各種副食,可以清心火,降燥熱。

交通運輸

化州鐵路化州鐵路

化州位於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下游,地處兩廣(廣東、廣西)三地市(湛江、茂名、玉林)的交匯中心,處在粵西地區中心位置,扼粵西走廊的咽喉,是粵西對外經濟的重道。黎湛鐵路、207國道和廣湛高速公路橫貫化州,成為連結大西南、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海南省的主要通道和交通要塞,是各類物資的大型集散地。屬中國沿海開放區範圍,所轄19個鎮均是廣東省重點工業衛星鎮
國家公路G15沈海線廣(州)湛(江)高速公路分別橫貫南部,國道G207線、省道S284線、S285線、S372線縱貫橫穿全境,與縣道、鄉道連結成網。公路客運交通是化州最主要的客運交通方式,化州市區有河東、河西、北岸三個客運站,客運班車每天數百班車往返省內外各大城市、市縣。市內新建有化州市物流配送中心,能及時高效地將貨物配送發至全國各地。
黎(塘)湛(江)鐵路河(唇)茂(名)段橫貫化州南部,境內路段全長39.5公里,有化州站、山底嶺站、米山站、新安圩四個鐵路站,路線經新安、笪橋、良光等鎮和城區、鑒江開發區,年客運吞吐量30萬人次。東接三茂鐵路可通穗(廣州)、(北)京、深(圳)、(香)港、汕(頭)、廈(門)等,西連湘桂線接通西南各省(區),南達湛江港。
化州距離最近的湛江機場約60公里,可提供國內中近距離支線飛行服務;距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約470公里、距香港赤臘角約620公里,可提供國內支線及國際航線服務。

人口分布

2008年末,全市總人口155.79萬人,城鎮化水平32.81%,人口平均密度612人。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130.84萬人,農墾人口4.95萬人,城鎮人口20.00萬人(不包括農墾人口)。當年出生人口32258人,死亡人口3898人,人口出生率11.72‰,人口死亡率4.4‰,人口自然增長率7.32‰。
全市漢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99.5%,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0.5%。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仫佬族、羌族、毛南族、維吾爾族、白族、畲族、高山族、景頗族、土族、布朗族、撒拉族、門巴族、仡佬族、怒族、俄羅斯族、保全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38個。全市少數民族人口中,以壯族居大多數,其次是瑤族。主要分布在平定、文樓和合江鎮。

政府領導

化州市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一覽

市委書記

鄧永明

市委副書記 譚劍鋒 王土瑞
市,人大主任 鄧永明(兼,茂名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市委常委 梁亞河 陳重光 林國棟 黃春梅 周太強 何龍江 黃文豪 吳永新
常務副市長 梁亞河
副市長 譚劍鋒 彭朱英 楊國勇 李亞鳳 陳瑞,飛 楊波 李健

文化風俗

年例

年例是茂名地區的特色節日,明清時地方志已有記載,有“年例大過年”之說。年例頭尾三天,俗稱“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各地年例的時間不同,基本集中在農曆正月初二至二月的時段內。主旨是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內容有游神、游燈、點燈、打醮、舞獅、做大戲(粵劇)、演木偶戲、燃放煙花炮竹等。一般在農村舉行,當天外出打工的人都會返回,家家戶戶大擺宴席招待親朋戚友,不論是否相識,一律熱情款待茶飯酒菜,充滿獨特的地方風情和濃厚的鄉土氣息。

化州年例是茂名年例的組成部分,又稱“年宵”,源於明代而盛於清初,沿襲至今。年例第一天(正月十一日)出燈,第二天接神,第三、四日游神,第五日押舟(燒船趕鬼)。年例期間,親戚朋友幾天飲宴,請各式戲班連續演出。年例結束當晚游燈,結束時搶花炮。化州年例從正月初二起,各地陸續舉行,帶有中國古代家族祭祀的原始宗教意味。

戲劇

2010年,廣東省化州市的“跳花棚”,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舞蹈項目類別,編號Ⅲ-100。

木偶戲

南宋以後,由中州遷至福建的移民有不少遷來化州,木偶戲(俗稱鬼仔戲)便同中州文化一道傳入,曆元、明、清三朝,日趨發展繁榮。至清末民初,木偶班發展為不同類型。就其舞傀形式分,有提線木偶,有仗頭木偶,仗頭木偶又有小傀、大傀之別;就其規模大小分,有單台戲(1人)、中班(3~6人)、大班(10多人);就其唱腔分,有唱鬼仔戲者,有唱粵曲者。另外一種“陰陽班”,白天(下午開始)舞傀儡唱粵曲,夜晚由化裝演員演唱,與一般粵劇無異。境內各種類型之木偶班,以唱鬼仔戲者為主體,化北多為單台戲,化南多為中班、大班。由於鬼仔戲用本地話演唱,聲韻修揚,婦孺皆懂,為民眾喜聞樂觀,歷久不衰。每當民間節日、農閒或其他慶典,民眾多請木偶班演唱助興,台期一般三五天,也有連演上個月者。因而化州素有“森偶之鄉”之稱。

粵劇
化州粵劇化州粵劇

俗稱“大戲”,為化州傳統的劇種,歷來城、鄉人民所喜愛。清代中葉開始傳入本市。清末和民國,市區及南安、楊梅、南盛等大圩鎮都組建有業餘或職業粵劇班,每於民間節日、慶典活動或農閒進演出。除本地粵劇班上演外,城、鄉還不時集資聘請省、港的專業粵劇名班到來演出。當省港粵劇名班上演時,往往方圓幾十里的人都趕來觀看。其時演粵劇名班在廣場搭戲樓公演,分日戲和夜戲,日戲約從下午2時演至晚上8時,夜戲人晚上8時演至第二天黎明。除官紳、富戶在戲樓前廣場兩旁搭“子樓”坐著看戲外,眾多觀眾均是站著觀看。演出多為傳統的劇目。如《六月飛霜》(竇娥冤)、《白蛇傳》、《陳世美不認妻》等。

話劇
化州市調演的方言板劇《蛇袋緣》化州市調演的方言板劇《蛇袋緣》

化州市話劇興起於民國8年(1919)“五四”運動之後。其時,縣城學校多有師生演出話劇,民眾稱之為“文明戲”。民國27年,在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下,該市話劇日趨興盛。其時學校師生紛紛組織話劇團或宣傳隊排練演出話劇。每當各圩鎮的圩期,不時有學生街頭演出隊及廣東省第十一游擊隊區屬下的鄉村工作團,演出以哥哥歌頌抗日將士英勇殺敵、揭露控訴日本侵略軍暴行為內容的短劇、活報劇,其中較為活躍的劇團有街頭演出隊,職業中學話劇團、縣立第一中學話劇團、縣立第二中學演出隊、醒民劇團、駐軍高欽師管區第四補充團劇團等,上演話劇劇目有《松花江上》、《台兒莊》、《游擊隊母親》《八百壯士》、《夜之歌》、《放下你的鞭子》、《牛頭嶺》、《抗日保家》等。學生街頭演出隊、職中話劇團巡演期間,兼募捐大衣、糧食、散發宣傳資料,慰勞抗戰將士。民國30年5月,七區專員張炎發起在縣立第一中學運動場子舉行了為期7天的“抗日救國宣傳周”,白天舉行體育運動比賽,晚上組織演出《黃河大合唱》、《打回老家去》、《雷雨》、《放下你的鞭子》等節目,對鼓舞民眾抗日起到積極作用。

語言

化州市居民使用的語言主要為化州白話和化州涯話兩種漢語方言。化州白話屬高雷系粵語,是市內分布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方言,使用該種語言的居民約占全市總人口的70%,主要分布在市內的南部、東部和北部各鎮村。化州涯話屬客家語系統,使用該種語言的居民約占全市總人口的30%,集中分布在市內西部的蘭山鎮、中垌鎮和西南部的新安鎮。平定鎮、文樓鎮、合江鎮、官橋鎮等部分鎮的居民則同時使用化州白話、化州涯話兩種語言。
粵語
化州話,也稱化州白話或化州土話,是全國七大方言區中粵語的次方言,亦是在化州本土通行的方言,屬粵語中的吳化片,和吳川話一樣是吳化片粵語的代表音。化州話分兩種:上江話,有8個聲調,以市區為中心,分布在市區,東山、南盛兩街和良光、笪橋、麗崗、林塵、江湖、那務、播揚、寶圩等鎮;下江話,有濁塞音[b]、[d],以南部長岐鎮南安圩為中心,分布在同慶、長歧、楊梅等鎮。
化州話,為現今全國最古遠、最特殊的方言之一,使用人口約150多萬。化州話古樸典雅,辭彙豐富,語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詞古義多,語言生動又富幽默感。
客家語
客家語在當地被稱作涯話(Ngaiva),正確寫法為ʎ話,即粵西、桂南客家語,是中國七大方言區中客家語的次方言,主要分布在西部新安、中垌、蘭山3鎮和合江、平定、文樓、官橋等鎮部分地區,面積600平方公里,1999年使用人口約30萬,主要是梅州和廣西遷居來的。涯話,也深受化州話的影響,例如在發音上,存在常見的邊擦音,如三、四、細、生、曬等字;在辭彙上,引入不少粵語詞,如劏等,還有耐(音nǒi,久的意思)、睇等。
涯話在粵西地區大部分縣市均有分布,化州地區涯話使用人口為30多萬。在粵西地區,涯話相對粵語是弱勢,這使得相當多的外地人認為粵西地區只有“粵語”和“黎話”。

旅遊資源

到2008年止,化州市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7個,其中化州孔廟為茂名市級和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新安曲徑封誥樓、長岐李氏大宗祠、南安佛子神祠、那務冼太廟、楊梅陳氏大宗祠為茂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生態旅遊及度假勝地有廣東南亞熱帶農業科技園、麗山勝景、南山寺、中火嶂、龍王山(六皇山)、名教倒流灣自然風景旅遊區、那務時代溫泉、星河國際假日酒店、橘州生態公園、下郭遊樂園等。

化州古八景

寶山積翠、立石中流、鑒水飛帆、驪珠波光、千秋夜月、龍崗盤石、鳳井鳴泉、登高野色為化州古八景。八景有的因景物變遷。已非昔日景點;有的則因建設被毀,不復存在。

山嶺

鐵屎嶂、斑瓜嶂、尖崗嶺
其中播揚鎮有豐富的藥材、香蕉、蠶桑、豐產林、水竹、優質水果等農產品資源,有化州第一、第二高峰鐵屎嶂(海拔579.8米)、斑瓜嶂(海拔577.5米)和扶蔭地生態風景區。
尖崗嶺古稱為“化州之鎮山”。地處廣東化州市中部的麗崗鎮。因其方圓數百里之中屬一峰獨秀,秀麗卓立,故又稱麗山。主峰海拔186米,方圓4.8平方公里。登高遠望,西北群山連綿,像大海碧波起伏;東南平原無垠,村落與田疇交錯。麗山有一奇,每當天寒霜凍,此山左右無霜,農作物不枯萎。尖崗嶺以石景稱奇,石室位於山頂之東南側,深12米,寬15米,可容數十人席坐,為遊客憩息之所;石井位於山頂西面,井探45厘米,長50厘米,寬33厘米,井壁及井底均為花崗岩石,此井終年不枯,水清如鏡;石洞位於南側山坳,洞深不可測,當地民眾稱為“仙人洞”;石溪在仙人洞下,長20米,只聞水聲,不見流水,稱為“石底流泉”。此外,還有石台、石塔、石林、石床、石碟、石硯等,酷似物狀。山上還有玉皇宮、羅辨仙廟、載弄之璋、望月墳蝴蝶谷、仙人台、仙人洞、羅仙翁、玄帝廟等景點。

中火嶂

俗稱大嶂或中火嶺,位於廣東省化州城西10公里的石灣區境內,連綿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48米,山石壯觀,景色幽野,風光殊絕,如天上人間,被譽為粵西形勝,南國名山。在化州河西鐵路旁,有下郭至中火嶺班車,直達中火嶺山腳,山腳下有一圩。中火嶂在中國歷史、軍事、文化上有著顯赫的地位。南朝宋代,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巾幗英雄的冼英曾在這裡行兵布陣,對抗分裂勢力,有力的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宋代文人蘇轍范祖禹,明末才子陳鑒、民國李宗仁等都曾經登臨此地,留下壯麗詩篇。

琉璃泉

在化州市新安鎮,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琉璃泉”。古往今來,泉水流不斷,觀泉的遊客也不斷。明崇禎年間,鄉民壁土建庵於此,取名“琉璃庵”,文人墨客常會聚這裡賦詩品茗。一郡城清宮遭難出逃到此,化法名善果,隱於庵中,削髮當了和尚,收小和尚五名作伴。他率眾在崖下挖鑿了“琉璃井”,摘葉作茗侍待行人。古人曾為此泉寫下了“茗飲一盞賽新羅”的詩句。自此,“來試名泉一勺甘”者蜂至。琉璃泉水清如琉璃,它久旱不渴,比常水重5%,且久存不腐,即使沒有煮過,飲食也甘。用琉璃泉水泡本地出產的榕樹茶,茶色黃亮,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如飴似酒。附近一山村,老百姓常飲此泉,長壽者甚多。

建築

文筆塔

建於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在州治西南四里的羊屎嶺,塔高五層。塔身雖不算高,但由於它屹立於山巔,因此像一支指向蒼天的巨筆,幾十里外也能見到其風貌。鄉人附會說,正因為有了此文筆塔,州地才能代代出文人。往昔,騷人墨客常常結隊塔畔遊玩、謁拜。解放初期該塔被廢。
文光寶塔位於南津之東的千秋嶺上,為清道光年間州牧張邦泰墓建。塔高七層,層層八面,面面有門。塔心室上下由木梯連線,四面迴廊,可順層攀登,登上塔頂可眺望州城全貌。“鑒水飛帆”、“驪珠波光”等化州八景可盡收眼內。該塔毀於“文革”,州人為之惋惜。
珠光寶塔在州北的北津渡口,塔高九層,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仲春。該塔碑文為禮部尚書王弘海所撰。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又經州人集資重修。該塔高聳秀麗,八面銀花,任憑風雨侵蝕也不銹變。清江白塔,與文光寶塔遙遙相對,實在令人神馳。此塔廢於清末。
天木塔

在州南三十里楊梅的火石嶺上,建築年代已無從考究。此塔高五層,八面呈樓閣形,其外觀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從底層到頂層,均用密集的木斗拱承托,結構精巧,獨具一格。因該塔是層水結構建築,又偏於一隅,早年已廢。
江湖塔

屹立於江湖墟邊。
寶山公園
位於今化州城區中心的寶山上,古為八景之一的“寶山積翠”。1964年闢為烈士陵園,1984年改建為寶山公園。面積約25000平方米。公園正門在東面的陵園路口,有石階登山頂。山頂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積翠、龍吟等亭;環山路兩條,旁設石台、石凳,供遊人憩息。
清風樓
位於舊市府大院後背最高點的古城牆上。始建於唐代,數易樓址及樓名。唐名觀風台,宋名清風樓,元名觀風樓,明復稱清風樓,清同治年間重建,改名魁星樓,後通稱清風樓。1992年重建,一座兩層,高1l米。登樓眺望,古時能飽覽“楓林樹色依天外,茅屋雞聲隔水東”的荒郊景色,而今則是“三江六岸橋相接,車似流水人如龍”的繁華景象了。
化州孔廟

化州孔廟化州孔廟

化州孔廟,又叫文廟、學宮,位於化州市的寶山南側,面向南蘭,宏偉壯麗,是當代有名的古建築。孔廟原為化州古鎮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聖祠、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和石龍書院等建築群體。這些建築群體分布於寶山之南,重樓疊閣,它與海南的文昌孔廟並雄於南粵
化州孔廟歷經宋、元、明、清數朝,宋代嘉定2年(1209年),州守范良輔遷舊學府於州治南闕,這為孔廟的雛體。元、明二朝遷移重修,到清朝乾隆13年(1748年)復遷舊址,嘉慶5年秋至次年,最後確定孔廟規模和布局。樓內藏有國學《十三經》、《廿一史》、《史鑑綱目》等。大殿西有甬道通聯始建於崇禎年間的石龍書院,有長廊環回。自科舉廢止後,祀孔之風漸淡,孔廟漸改為學校,解放後為化州第一中學校址。現在主要建築“大成殿”“尊經閣”尚存。
南安冼太廟
位於長岐鎮南安圩,占地面積234平方米高5.6米。明弘治元年(1488年)始建,重修於清末。

遣址

博金疇山崗遣址位於東山區博金村南。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錛,石網墜和石環,陶片有素麵夾砂紅陶、黑陶和印紋硬陶等,為新石器時代古人生活遺址。
江口嶺遺址位於那務鎮京堂國小北面,出土器物有提梁壺,兩耳、四耳罐等陶器,鐵劍,石臼、石棒及夾砂陶、印紋硬陶碎片等。為秦漢時代人類生活遺址。
獨木舟工場遺址位於長岐鎮石寧村西側鑒江河邊。先後出土一批東漢至魏晉間製造的獨木舟及半成品、原材料等。此處為古獨木舟工場。
冼太夫人廟遺址在州署(今舊市委、市府)前面右側。始建於宋代,一座兩進。1953年建縣委辦公樓時拆毀。
范公墓址位於城西二里石牛嶺南麓(今人民醫院留醫部後背)。北宋名臣、著名史學家范祖禹,元符元年(1098年)被貶至化州,未幾卒,葬於此。墓前建有玉光亭一座。1958年因建體育場被毀,至今尚未修復。

歷史名人

冼夫人,喚冼英,譙國夫人,陳隋時期嶺南高涼人氏,後嫁於當時的高涼太守馮寶。善於結識英雄豪傑,公元550年,在參與平定侯景叛亂中結識後來的陳朝先主陳霸先,並認定他是平定亂世之人,公元551年,冼太夫人協助陳霸先擒殺李遷仕。梁朝論平叛功,冊封冼太夫人為“保護侯夫人”。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陳朝立。公元558年,馮寶卒,嶺南大亂,冼夫人平定亂局,被冊封為石龍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嶺南數郡共舉冼太夫人為主,尊為“聖母”。後冼夫人率領嶺南民眾歸附,隋朝加封譙國夫人,去世後追謚“誠敬夫人”。很多地方都供奉有冼夫人的,化州最大的屬中垌仙娘廟(冼太紀念館)。
陳鑒(1594~1676年),字子明。明末清初化州樂嶺村人,其祖父乃有“藩臬清風”之美譽的名宦陳珪。以其道德才華先後被薦舉為江夏縣(今武昌縣)教諭、南京兵部司務、松江府華亭縣知縣,所在有政聲。後來的《江夏縣誌》、《松江府志》都把陳鑒列為名宦之一。陳鑒流落於南京、蘇州、松江一帶40多年,以詩文與江南諸名士交遊。江南名士毛西河(毛奇齡)、尤展成、徐而庵等稱他為“嶺南才子陳子明先生”。1984年春,中國科學院在湖北召開的“全國機智人物討論會”,陳鑒被列為“阿凡提式機智人物”。

城市榮譽

化州紅楊桃無核黃皮果分別獲得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橘紅痰咳液、橘紅咳煎膏獲國際優質產品最高金獎,獲準在美國上市。化州市先後獲得全國鄉鎮企業先進縣、全國水果百強縣(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科普示範市、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市)、國家無菸草廣告城市和省衛生先進城市等國家(省)級榮譽稱號,南盛地稅所被評為全國青年文明號、職工之家,化州人民醫院、電信局被評為省文明單位,名教村被評為省文明示範村。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