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姜

沙姜

沙姜(別名:三奈子、三賴、三柰、山辣)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性耐旱耐瘠怕浸。南盛耕地多屬黑泥田,含碳質多,鬆軟疏水,宜於沙姜生長。 多為圓形或近圓形的橫切片,直徑1~2cm,厚0.3~0.5cm。外皮淺褐色或黃褐色,皺縮,有的有根痕或殘存鬚根;切面類白色,粉性,常鼓凸。質脆,易折斷。氣香特異,味辛辣。功能主治行氣溫中,消食,止痛。用於胸膈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主產廣東、廣西和雲南,四川從廣西引種種在米易縣試種獲得成功。

基本信息

原形態

沙姜沙姜
多年生宿根草本。塊狀根莖,單生或數枚連線,淡綠色或綠白色,芳香;根粗壯。無地上莖。葉2枚,幾無柄,平臥

地面上;圓形或闊卵形,長8~15厘米,寬5~12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鈍形.基部闊楔形或圓形,質薄,綠色,有時葉緣及尖端有紫色渲染;葉脈10~12條;葉柄下延成鞘,長1~5厘米。穗狀花序自葉鞘中出生,具花4~12朵,芳香;苞片披針形,綠色,長約2.5厘米,花萼與苞片等長;花冠管細長,長2.5~3厘米;花冠裂片狹披針形,白色.長1.2~1.5厘米;唇瓣闊大,徑約2.5厘米,中部深裂,2裂瓣頂端各微凹白色,喉部紫紅色;側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狀,倒卵形,白色,長約1.2厘米;藥隔寬,頂部與方形冠筒連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細長,基部具二細長棒狀附屬物,柱頭盤狀,具緣毛。果實為蒴果。花期8~9月。

生長環境

性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喜陽光。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排水良好、疏鬆、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為好。

藥用部位

沙姜沙姜

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莖。12月至次年3月間,地上莖枯萎時,挖取二年生的根莖,洗去泥土,橫切成片。用硫黃煙燻1天后,鋪在竹蓆上曬乾。切忌火烘,否則變成黑色,缺乏香氣。

乾燥根莖為圓形或近圓形的厚片,直徑1.5~2厘米,厚2~6毫米。外皮紅棕色,皺縮,有時可見根痕、鱗葉殘痕及環紋.斷面灰白色,富於粉質,光滑而細膩,略凸起,而外皮皺縮,習稱縮皮凸肉。質脆,易折斷。氣芳香,略同樟腦;味辛辣(但與姜味不同)。以色白、粉性足、飽滿、氣濃厚而辣味強者為佳。

性味歸經

性味歸經:溫;辛;歸胃經

①《品匯精要》:味辛,性溫,無毒。

②《本草匯言》:味辛甘,性溫,無毒。

③《本草匯言》:入足陽明、太陰、厥陰經。

④《本草再新》:入心、脾、腎三經。

功能主治

溫中,消食,止痛。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損傷,牙痛。用於胸隔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

①《品匯精要》:辟穢氣;為末擦牙,祛風止痛及牙宣口臭。

②《綱目》: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

③《本草匯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諸證。

④《嶺南採藥錄》:治跌打傷,又能消腫。治骨哽,以之和赤芍、威靈仙等分,水煎服。

食療作用

沙姜炒菜沙姜炒菜

沙姜味辛、性溫,入胃經;

有溫中散寒,開胃消食,理氣止痛的功效;

適宜胃寒之人心腹冷痛,腸鳴腹瀉者,納谷不香,不思飲食,或停食不化之人食用。

本草綱目》:“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痛,寒濕霍亂。”,《本草匯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諸證。

食用禁忌

陰虛血虧及、胃有鬱火者禁服。

人工栽培

選地整地

山柰山柰
選溫暖、陽光充足、土地濕潤,便於排、灌水的地方種植;土壤以疏鬆、肥沃的沙質壤上和壤上為好。將土地深翻整細耙平,開133厘米寬的高畦後,每公頃施堆肥22500乾克左右,油渣、過磷酸鈣各600~750千克於畦面上,施肥後再翻土一次,耙細整平,待打窩栽種。

繁殖方法

用塊莖繁殖。收穫時選健壯,無病蟲害及未受凍害的沙姜作種,晾乾表皮水汽後,在室內或室外貯藏均可。室內貯藏的方法是:在乾燥處用乾細沙和姜分層堆藏,堆放時底部先鋪一層沙再分層放種麥,如此層層堆放,堆高100厘米即可;室外貯藏的方法是:在乾燥處挖寬約100厘米,深50厘米,長隨貯種數量而定的坑,先將坑內墊上一層沙再放種姜,一層沙一層種美,這樣依次進行,高約34厘米,上蓋細沙13~17厘米,最後蓋草或塑膠薄膜,以防冬春雨雪浸入坑內引起爛種。

栽種方式

於4月中旬栽種為最佳,用窩栽或廂上開橫溝栽種均可,但以窩裁為好。將種姜按其自然分叉狀況,分成單丫栽種。在廂上按行窩距27厘米*27厘米挖窩,深16厘米左右,每窩栽種姜3個,按品字形排放,每公頃用種量3000乾克左右,栽後每公頃施人畜糞水30000千克左右於窩中,然後蓋土將廂平整齊,蓋土厚度10厘米左右,否則土蓋薄了,山柰塊莖生長瘦小,鬚根增多,影響產量和質量。

田間管理

(1)排水、灌水 山柰栽種後應保持土壤濕潤,才利於正常出苗,達到苗齊、苗壯,管理時應靈活掌握,做到旱時灌水,澇時排水。

(2)中耕除草 苗齊後開始中耕除草,有草就除,保持田間基本無雜草。在封畔前可用小鋤輕輕淺鬆土,注意不要損傷苗子,故只能用手拔草。

(3)追肥 一般進行3次,第一次在6月中、下旬,苗出齊時進行,公頃施人畜糞水2250~3000千克或尿素150-225千克;第二次在7月中、下旬葉片封畦前進行,公頃施堆肥18750千克,油渣450~600千克,過磷酸鈣750~1050千克,方法是將以上幾種肥料混合堆漚腐熟後撤施於畦上,施用後用小鋤將肥料埋入土中;第三次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山柰苗已封畦,施用乾肥不便,只能施用清淡人畜糞水或加入一定量的發酵油渣混施,一般每公頃施人畜糞水15000千克左右,油渣450~600千克。

病蟲害防治

(1)葉斑病 在8~10月發生,葉片上出現黃色圓形或橢圓形斑點,以後斑點乾枯而成白色薄膜或成穿孔,根莖瘦小或腐爛。

防治方法:注意選土、整地時理好水溝、雨後及時排水、可以減少發生。

(2)鼠害、從種到出苗期、田鼠晚間掘上偷吃種姜、造成缺株。

防治方法:在田間田鼠出沒處、投放鼠藥誘殺。

採收加工 

於栽種當年的12月中、下旬葉片變黃時收穫。挖起全株,挖去泥沙,去掉地上部分和鬚根,除留種外,其餘全部可加工成商品,將山柰洗去泥土,用手工或切片機橫切成厚0.3~0.5厘米的薑片,曬乾或用硫磺熏1天后曬乾即成。一般每公頃產鮮姜18750~22500千克,高的可達30000千克以上;乾商品3750~4500千克,高的可達6000多千克。

產品質量:以身乾、色白、有香氣、無雜質和霉變為合格,尤以色白、粉性足、氣味濃者為佳。

現代研究

化學成分

根莖含揮髮油,其主要成分是對-甲氧基桂皮酸乙酯(ethyl-p-methoxycinnamate),順式及反式桂皮酸乙酯(ethylcinnamate),順式及反式桂皮酸乙酯(ethylcinnamate),龍腦(borneol),樟烯(camphene),3-蒈烯(Δ3-carene),對-甲氧基蘇合香烯(p-methoxystyrene),還含α-側柏烯(α-thujene),α-及β-蒎烯(pinene),苯甲醛(benzaldehyde),香檜烯(sabinene),α及β-水芹烯(phellandrene),對-聚傘花素(ρ-cymene),檸檬烯(limonene),1,8-桉葉素(1,8-cineole),4-松油醇(terpin-4-ol),α-松油醇(α-terpineol),優葛縷酮(eucarvone),茴香醛(anisaldehyde),乙酸龍腦酯(bornylacetate),百里香酚(thymol),α-松油醇乙酸酯(α-terpinylacetate),β-欖香烯(β-elemene),δ-芹子烯(δ-selinene),十五烷(pentadecane),γ-蓽茄烯(γ-cadinene),十六烷(hexadecane),十七烷(heptadecane),3-(4-甲氧基苯基)-2-甲基-2-丙烯酸[3-(4-methyoxyphenyl)-2-methyl-2-acrylicacid],5-苯基噻唑(5-phenylthiazole),3-亞甲基-6-異丙基環憶烯[3-methylene-6-(1-methylethyl)-cyclohexene],β-松油醇,異龍腦(isoborneol),2,5,6-三甲癸烷(2,5,6-trimethyldecane),2,4,6-三甲基辛烷(2,4,6-trimethyloctane),1a,2,3,4,4a,5,6,7b-八氫化-1,1,4,7-本甲基-1H-環丙[e]奧[1a,2,3,4,4a,5,6,7b-octahydro-1,1,4,7-tetramethyl-1H-cycloprop[e]azulene],9,12-十八碳二烯醛(9,12-octadecadienal)。又含黃酮類成分: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素(kaempferide)。還含維生素P。

藥理作用

1.抗癌作用1985年KosugeT,等報導以山柰根莖中分得的反式-對甲氧基桂皮酸酯是一種細胞毒素成分,對人宮頸癌傳代細胞(Helacells)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2.對腸道平滑肌的作用根莖煎劑0.25-0.75%濃度對豚鼠離體腸管呈興奮作用。而濃度增至1-1.25%則出現抑制作用;其揮髮油的飽和水溶液與煎劑的作用類似。

3.抑菌作用根煎劑在試管內對許藍氏毛癬菌及其蒙古變種、共心性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等10種常見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其它作用山柰酚對動物、有消炎作用及維生素P活性。其效力與槲皮甙相似,而較山柰甙為差。

沙姜之鄉

沙姜又稱山萘,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性耐旱耐瘠怕浸。南盛耕地多屬黑泥田,含碳質多,鬆軟疏水,宜於沙姜生長。

南盛位於中國正南部,隸屬廣東省化州市,自然和氣候天氣正好適宜栽種沙姜,南盛所出產的沙姜最為優質,其沙姜呈褐色,略帶光澤,經曬不癟,皮薄肉厚,質脆肉嫩,味辛辣帶甜,含姜辣素高,具有化痰行氣,消食開胃,健脾消水去濕和防疫等功效。據父老傳說,清光緒年間,化州及鄰縣瘟流行,南盛一帶村民食沙姜以防,得免疫病,四境賴以安寧。此外,南盛水姜與本地名餚“白切雞”伴食,香而不膩,饒有風味。酒樓飯莊及居民家庭估白切雞均以沙姜作主要佐料,相沿成習。又本地廚師調味用的香料粉,多以南盛沙姜作配料,菜餚特別美味可口。

南盛種沙姜有200多年歷史,始種地蒲山,當時僅數十畝。以後,沙姜的套用日廣。不僅可作調味品,還可入藥治病,種植面積遂不斷擴大,清末發展到500多畝。民國期間。南盛沙姜的種植面積由蒲山擴展到謝村、山尾和樂塘一帶,年種姜千餘畝。每逢沙姜(乾薑片)上市季節,南盛圩不少商號一秤收購,運往廣西、雲南和華中、華北等地銷售。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沙姜生產,總結交流種姜經驗,推廣沙姜良種。同時,商業部門設點收購,促進了沙姜的發展,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全公社年種植沙姜3000畝左右,畝產高達2噸。以後,隨著南盛引鑒水利工程的興修和配套完善,夏季積水田多,不利沙姜的生產,再加上當時出現“重糧輕錢”的傾向,以致沙姜種植面積下降。1988年全區(鎮)種沙姜在200畝左右,總產300多噸。

沙姜第一鎮

雙滘鎮是廣東省陽春市的一個鎮。近年來,雙滘鎮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積極引導農民民眾大力發展沙姜種植,加快農業產業進程,紮實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雙滘鎮種植沙姜具有悠久的歷史,從上世紀80年代,該鎮就已有農戶零星種植,只是由於受小農經濟的影響,一度難於形成較大規模。直到近幾年,該鎮委鎮府認真按照市政府提出“一鄉一品”的發展戰略,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最迫切的問題出發,結合當地實際,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最佳化產業、品種結構和布局,確立了具有雙滘地方特色的沙姜種植業地位,從而使沙姜種植形成一定規模。

該鎮充分利用沙姜種植具有良好經濟效益和民眾基礎兩方面的有利條件,始終把它當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工作來抓。首先成立了沙姜協會,由鎮委書記擔任會長,副會長由具有豐富沙姜種植經驗的兩名村幹部和兩名種植大戶擔任,同時聘請省農科院教授、市農業局及科技局的專家為名譽會長,定期召集沙姜種植大戶進行參觀學習和經驗交流,向廣大農戶提供沙姜種植技術,切實解決沙姜田間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難題。其次是健全沙姜種植服務體系,由鎮長擔任總指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任副總指揮,成員從鎮農辦和農科站抽調精幹人員組成。辦公室設在鎮農辦,由農科站站長任主任,主要負責為農民提供沙姜種植的產前、產中、產後等服務。一是做好產前備耕以及肥料、種子等生產資料的供應;二是協助沙姜協會向農民提供防治病蟲害方面的技術指導,鼓勵農戶利用遮光技術提高沙姜產量;三是收集供求信息,聯繫銷路,為沙姜產品流通提供方便。通過深入細緻的工作,該鎮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農業服務體系,確保沙姜產品種有所出、收有所成、產有所值,大大提高了農民種植沙姜的積極性。

為了使廣大農民能夠自覺調出土地種植沙姜,該鎮精心地與當地農民算了一筆帳。按現在行情,每公斤生薑大概賣3-4元,按每畝產量1000-1500公斤計算,種植沙姜每畝產值為3000-6000元,而且沙姜屬粗生易長作物,水田、旱地均可種植,技術要求不高,投入少,產值大,所以適宜大規模種植。通過這樣的宣傳發動,等於給全鎮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使其明白種植沙姜比種植其他作物效益高的道理。目前,該鎮近九成農戶都種植沙姜,種植面積達11860畝,其中連片種植5畝以上的有15個村,黃江村還成為鎮沙姜產品加工銷售第一村,全村有乾薑加工戶287戶,年加工生產沙姜乾達0.6萬噸,產值達7000多萬元

在加強領導和宣傳發動的基礎上,該鎮還通過建立示範片帶動全鎮農民種植沙姜。一是建立領導幹部種植示範點,要求每個鎮班子成員掛點到具體村委會種植3-5畝沙姜,起到帶動其他農戶廣泛種植的作用。二是建立沙姜種植示範片,形成規模化管理。2006年,鎮規劃從永水至黃江公路沿線劃出300畝土地連片種植沙姜,通過爭取上級有關部門專項資金支持,用於聘請省農技專家臨場指導,實現沙姜種植無菌化和遮光式的技術管理。二是利用沙姜藥用價值高的特點,建立沙姜產品加工示範基地。主要以黃江村為依託,不斷改進沙姜粗加工技術,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研發沙姜系列產品,提高其附加值。三是積極扶持沙姜種植和加工銷售大戶,如永水村賴世初投入6000多元種植4畝,黃沙村龍邦耀投入1萬多元種植8畝,黃江村目前有兩戶成為百萬產值的沙姜銷售大戶。

在大力發展沙姜生產的同時,該鎮注重產後銷售服務工作。投入20多萬元,鋪設8000平方米鮮姜交易市場,改造黃江乾薑交易市場,同時改造農村硬底化公路80多公里,大大方便民眾的鮮姜和乾薑的交易、流通,有力促進該鎮沙姜的生產發展。雙滘沙姜大鎮聞名全國各地,據統計,每年全國各地到雙滘購銷沙姜的客商5000人次,鮮、乾薑交易量10000噸以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