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和協調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的能力。是土壤各種基本性質的綜合表現,是土壤區別於成土母質和其他自然體的最本質的特徵,也是土壤作為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資料的物質基礎。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為自然肥力和人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氣候、生物、母質、地形和年齡)影響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於未開墾的自然土壤;後者指長期在人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種農事活動影響下表現出的肥力,主要存在於耕作(農田)土壤。

發展

土壤肥力科研人員正在檢測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概念是隨土壤科學的發展而逐步充實與完善的。17世紀時海耳蒙特根據他著名的柳枝土培試驗,認為植物從土壤中得到的除水分以外,沒有其他任何物質。其後,德國的A.D.泰伊爾提出,除了水分以外,土壤中的腐殖質是唯一能作為植物養料物質,是植物碳素營養和其他營養物質的源泉,錯誤地認為腐殖質可以被植物所直接利用。直至1840年德國的Jvon李比希提出了植物礦質營養學說以後,土壤肥力概念才得到較為科學的解釋。李比希認為,礦物質是植物的營養基礎,土壤則是植物獲得礦質營養物質的源泉。

這個學說首次明確地指出了土壤礦物質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從而修正了泰伊爾的錯誤。它不僅在土壤科學和農業化學發展史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促進了化肥工業的發展。但是,由於他忽視了土壤中除土壤礦質營養物質以外的其他因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以致有將土壤肥力的概念與土壤礦質營養物質完全等同起來的傾向。仍有人將土壤肥力僅僅理解為土壤中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元素的數量與有效性的一種狀況。20世紀初,蘇聯土壤學家威廉斯在總結前人和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認為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同時地、不斷地供給植物礦質養分和水分的能力,對土壤肥力概念作了較全面的表述。

中國的一些土壤工作者根據中國農業生產的經驗和研究成果,將土壤肥力歸結為土壤中養分、水分、通氣狀況和溫度狀況(簡稱水、肥、氣、熱)等 4個因素的綜合。

檢測工具

土壤EC計zdinstrumentZD-EC採用堅固特製的金屬材料作感測器,來實現對土壤、水栽培基質養分和營養液的EC值,進行方便和快速的EC測量。
檢測土壤肥力的意義
土壤EC對作物的影響土壤EC對作物的影響
植物在生長基質中可溶性鹽含量會加大,特別是長時間用礦物質含量高的水對植物進行施肥灌溉,並且(或者)很少進行過濾或根本沒有進行過過濾的時候。EC值是用來測量溶液中可溶性鹽濃度的,也可以用來測量液體肥料或種植介質中的可溶性離子濃度。高濃度的可溶性鹽類會使植物受到損傷或造成植株根系的死亡。EC值的單位用mS/cm或mmhos/cm表示,測量溫度通常為25℃。正常的EC值範圍在1-4mmhos/cm(或mS/cm)之間。基質中可溶性鹽含量(EC值)過高,可能會形成反滲透壓,將根系中的水分置換出來,使根尖變褐或者乾枯。基質濕度的波動會使可溶性鹽含量過高的問題進一步惡化,植株根系損傷嚴重,無法吸收水分和營養,導致植株出現萎蔫、黃化、組織壞死或植株矮小等症狀。EC值過高也會增大由綿腐病菌引起的根腐病的發生機率。
技術參數
土壤EC計測量範圍:EC:0.0-19.9EC
土壤EC計土壤EC計

解析度:0.10EC;
測量精度:±0.10EC(0.0-10.0ec);
工作溫度:5-50°C(41-122°F)/ATC
顯示器:LCD帶背光源;
校準:6.7ec1點標定(工廠已校準,無需其它校準);
電源:DC9V電池
功能:8-10分鐘自動關機(或手動關機)。
重量:100g
尺寸:Ø50.5x140毫米
探頭長度:65MM

影響因素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參考標準
土壤中的許多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土壤肥力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這些因素可以歸納如下。

養分因素 
指土壤中的養分貯量、強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決於土壤礦物質及有機質的數量和組成。就世界範圍而言,多數礦質土壤中的氮、磷、鉀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別是0.02~ 0.5%、0.01~0.2%和0.2~3.3%。中國一般農田的養分含量是:氮0.03~0.35%;磷0.01~0.15%;鉀0.25~2.7%。但土壤向植物提供養分的能力並不直接決定於土壤中養分的貯量,而是決定於養分有效性的高低;而某種營養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學位又是決定該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化學位是一個強度因素,從一定意義說,它可以用該營養元素在土壤溶液中的濃度或活度表示。由於土壤溶液中各營養元素的濃度均較低,它們被植物吸收以後,必須迅速地得到補充,方能使其在土壤溶液中的濃度即強度因素維持在一個必要的水平上。所以,土壤養分的有效性還取決於能進入土壤溶液中的固相養分元素的數量,通常稱為容量因素。在實用中,養分容量因素常指呈代換態的養分的數量(代換性鉀、同位素代換態磷等)。土壤養分的實際有效性,即實際被植物吸收的養分數量,還受土壤養分到達植物根系表面的狀況,包括植物根系對養分的截獲、養分的質流和擴散三方面狀況的影響。

物理因素 
指土壤的質地、結構狀況、孔隙度、水分和溫度狀況等。它們影響土壤的含氧量、氧化還原性和通氣狀況,從而影響土壤中養分的轉化速率和存在狀態、土壤水分的性質和運行規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長力和生理活動。物理因素對土壤中水、肥、氣、熱各個方面的變化有明顯的制約作用。

化學因素 
指土壤的酸鹼度、陽離子吸附及交換性能、土壤還原性物質、土壤含鹽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質的含量等。它們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土壤養分的轉化、釋放及有效性。一般而言,在極端酸、鹼環境、有大量可溶性鹽類存在或有大量還原性物質及其他有毒物質存在的情況下,大多數作物都難以正常生長和獲得高產。土壤陽離子吸附和交換性能的強弱,對於土壤保肥性能有很大影響。土壤酸度通常與土壤養分的有效性之間有一定相關。如土壤磷素在pH為6時有效性最高,當介質pH值低於或高於6時,其有效性明顯下降;土壤中等營養元素的有效性一般隨土壤pH值的降低而增高,但則相反。 土壤中某些離子過多和不足,對土壤肥力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如鈣離子不足會降低土壤團聚體的穩定性,使其結構被破壞,土壤的透水性因而降低;鋁、氫離子過多,會使土壤呈酸性反應和產生鋁離子毒害;鈉離子過多,會使土壤呈鹼性反應和產生鈉離子毒害,都不利於植物生長。

生物因素 
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它們對土壤氮、磷、硫等營養元素的轉化和有效性具有明顯影響,主要表現在:①促進土壤有機質的礦化作用,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磷、硫的含量;②進行腐殖質的合成作用,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③進行生物固氮,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的來源。

保持與提高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衰退表
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防止肥力衰退與土壤治理相結合,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基本原則。具體措施包括:增施有機肥料、種植綠肥和合理施用化肥,以便不僅有利於當季作物的高產,而且有利於土壤肥力的恢復與提高。對於某些低產土壤(酸性土壤、鹼土鹽土)要藉助化學改良劑和灌溉等手段進行改良,消除障礙因素,以提高肥力水平。此外還要進行合理的耕作和輪作,以調節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防止某些養分虧缺和水氣失調;防止土壤受重金屬、農藥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污染;因地制宜合理安排農、林、牧布局,促進生物物質的循環和再利用;防止水土流失、風蝕、次生鹽漬化、沙漠化和沼澤化等各種退化現象的發生,保護森林草原,維護生態平衡等。

施肥方法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減退,農業減產
要想獲得林木的高產優質,就要滿足林木的營養需求,既要供給整個營養期對養分的需要,也要滿足不同營養階段對養分的特殊需求。為此,生產上常採用基肥、種肥、追肥相結合的施肥方式為林木創造良好的營養條件。

1、基肥

林木播種或定植前結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稱為基肥,也稱底肥。主要目的是供給林木整個營養期所需的養分,一般以肥效持久的有機肥和不易流失損失的化肥作基肥。基肥施肥方法有:

(1)撒施法在苗圃或造林地整地前將肥料均勻撒施於地表,然後結合耕作翻入土壤中。苗圃地常用此施肥方法。

(2)條施法將造林地開直溝施入肥料的方法,也稱帶狀施肥法。一般在施肥量少時,條施法比撒施法肥料利用率高。施入肥料要立即覆土,一般平坦開闊地帶機械化造林常用此施肥方法。

(3)穴施法將開挖栽植坑底部施入肥料的方法。在苗木移栽是常用的施肥方法,如城市路旁綠化造林。

(4)環狀施肥法在樹冠外圍垂直的地面上挖一環形溝施入肥料的方法。一般溝深0。3m,溝寬0。5~0。7m,施肥後用回填土踏實。如果來年再施肥,在第一年施肥溝外側再挖施肥溝,以此逐年擴大施肥範圍。經濟林和人工造林單株施肥常用此法。

(5)放射狀施肥法在距樹幹一定距離處,以樹幹為中心向樹冠外圍挖數條放射狀直溝施入肥料的方法。一般溝長與樹冠相齊,溝寬0。3~0。5m左右,施肥後覆土。來年再施肥時交錯位置。經濟林和人工造林單株施肥常用此法。

2、種肥

播種和定植時,施於種子或幼苗附近或供給植物苗期營養的肥料,稱為種肥。種肥一般用微肥和腐殖酸類肥料及微生物肥料,也可用速效性化肥作種肥。在土壤養分含量較低的地區,造林時可適當使用化肥作種肥。用化肥作種肥必須了解不同樹種的需肥特性和肥料性狀。據研究,針葉樹苗,出苗時吸肥能力弱,是否需要施用種肥仍無法確定。此外,有些化肥易燒傷種子或幼苗根系,如碳酸氫銨、硝酸銨、尿素等不宜做種肥。種肥施肥方法有:

(1)分層施用法把種子和肥料分別施入不同土層深度,以免燒傷種子。一般把肥料施在下層,種子播在上層。速效性化肥作種肥時用此方法較安全。

(2)浸種法用一定濃度的肥料稀溶液浸種一定時間。一般用微肥菌肥生長調節劑

(3)拌種法一定濃度的肥料稀溶液與種子一起摻和拌勻。常用微肥、菌肥、生長調節劑等。

(4)沾苗根法在移栽幼苗時,以一定濃度的微肥、菌肥等浸沾幼苗。

3、追肥

植物生長期間為調節植物營養而施用的肥料稱為追肥。目的是及時供給林木或苗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需要的養分,特別是需肥關鍵期(最大吸收期)對養分的需要。一般以速效性化肥或微肥或高度腐熟的有機肥。追肥施肥方法有:

(1)撒施把肥料均勻撒在地面,及時耕耙和澆灌使它進入土壤中。此方法適合密度較大的林地施肥。

(2)條施林木行間或行列附近開溝施入肥料然後覆土。較適合人工幼林地施肥。

(3)澆灌把肥料溶解在水中,全面澆在地面上或在行間開溝注入後覆土,也可使肥料隨灌溉水一起進入土壤中。

(4)根外施肥植物生長發育期間,將低濃度的肥料溶液噴灑在植物葉片或用器件將肥料溶液注入植物地上部的一種施肥方法,也稱葉面噴施。噴在葉片上的養分溶液可通過氣孔葉子表面角質層的分子間隙進入葉細胞,它是林木營養的輔助手段,不能代替根部營養(土壤施肥)。一般在土壤中易固定的肥料和根部養分吸收運轉慢的肥料適合用葉面噴施,當植物對某種營養成分需求量較小,且土壤中供肥速率較慢時適合用葉面噴施。常用根外施肥的肥料有磷酸二氫鉀微肥尿素、生長調節劑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