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華民族中漢族的一個支系,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湖南、台灣、海南、貴州、陝西,以及香港、澳門等省、區的250多個縣、市,其中純客家縣、市40多個,非純客家縣、市200多個,並流布於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模里西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秘魯等100多個國家與地區。客家民系最集中的地區是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廣東東北部交界的三角地區,這三角地區被稱為客家大本營。

客家民系的形成源流

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

客家民系的族源,起源於唐朝的嶺南土著俚、獠漢化,宋代的畲瑤族漢化,畲瑤族與從江南、廣府、閩地遷入的漢族,經過長期交流,相互混化、影響,融合成了一個新的民系——客家民系。其主要分布在以梅汀二州為主的粵贛閩三角洲地區。人口大約在一千萬。其中梅州300萬,是客家比例最高的地區。

客家話是畲瑤族在吸收江南(江右)方言、閩語、廣府白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語言。全國有1000萬左右的客家話使用人群,即客家人。

有學者界定客家民系形成的最終時間在明末清初。

以共同地域作為客家民系形成的前提條件

客家民系的初步形成年代當在宋元之際。民系和民族一樣,都必須有一個共同地域供人們共同生活、共同勞作、相互影響,逐漸“磨合”才得以形成,所以,共同地域是民系形成的先決條件。客家民系形成的共同地域為贛閩粵交界的“小三角”(常言為客家大本營),這早已是客家學界的共識。贛閩粵交界自宋、明、清以來一直是畲漢雜居區。

客家民系的形成階段

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歷史過程。客家民系的形成區域是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但是自孕育到定型有個發展過程,在不同的時期中各自均發揮了不同作用,從而興起了客家民系形成階段論。在 漢民族遷移到客家三角洲之前,也就是在粵東地區,在唐時期是以嶺南土著俚族為主體的,這俚人後來幾乎全部漢化,在宋明時期,在粵閩贛邊區生活著是畲瑤族人,後來也全部漢化。也有宋明時期的漢人遷入以畲瑤為主體的客家三角洲地區,受畲族影響,變成客家人,客家人與客家文化就是漢族與畲瑤山區少數民族相混化、融合的結果,最終形成時期是在清代。

發祥

客家民系形成在汀州(約在宋朝)
汀州(尤寧化及石壁)在客家民系的完成中處於中間階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客家民系的形成特徵

客家民系的形成,四個特徵缺一不可,即:
1. 有脈絡清楚的客家先民;
2. 有特定的地域條件;
3. 有特殊的歷史年代;
4. 有獨特的客家文化;

有脈絡清楚的客家先民

研究清楚客家先民的構成極為重要,是界定客家民系首要問題。
客家先民,是以江南南遷漢人與廣府漢人,與閩西、粵東的俚族土著和畲瑤少數民族相結合,成為閩、粵、贛邊形成客家民系的客家先民。經過漫長的融合發展,漢人與當地的土著和少數民族相混化融合,成為客家民系。這個民系溶進了土著、少數民族的血統和文化,但漢族文化是主流,同時具有濃厚的山區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如圍屋土樓、客家山歌,這些都具有南方少數民族特點)。
漢人進入閩粵贛邊地區和當地的土著與少數民族結合在一起,成為客家先民。
這些足以說明客家先民的形成,是在閩粵贛邊三地區開創客家民系的先決條件,孕育客家民系的關鍵是人。


  閩粵贛邊在遠古時代就有先民活動的蹤跡,也有諸如蛇崇拜之類的自己的獨特文化。而當中原大地進入高度文明發達的封建社會,北方人開始進入,並置縣置州管轄之後,閩粵贛邊的百越土著卻因其地“山重複而險阻,舟車不通,商族罕至,天遠地荒”,離皇帝太遠而仍然處於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半漁獵農耕社會。儘管這些地方被稱為“苗”、“蠻”、“僚”、“峒”或“山都木客”的原住民,不一定都是後來畲族,卻因他們相同的刀耕火種的農業技術,而統稱為“畲民”或“畲客”。
土著民與移民雜處,向漢人學習築屋造田技術,永遠結束了刀耕火種、徙居輪耕的“猱升鼠伏”般的生活,同時南遷漢人也向當地少數民族學習生產生活的特點,吸收融入生產生活和文化中去。在這個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便成了漢族人和當地原住民的共同家園。與華夏“車同軌”的局面,共同搭乘華夏文明的時代列車前進。於是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話是客家民系的一大象徵,是唯一不用地方命名的民系語言,形成之後,一直傳播到後來(海內外)客家聚居地。
客家民系的特徵,缺一不可,少了哪一個,客家民系都形不成;缺了哪一個,別的也無法代替。
客家民系的形成地域

客家形成於何地的問題,學術界對此有種種說法:有說成於贛南,有說成於汀州,有的則地域更為縮小,如石城、寧化、石壁等。較為普遍的看法是形成於閩粵贛邊區這一廣闊的地區。
客家民系是在閩粵贛邊區誕生、成長、繁衍,後來遍布於世界。以後來的地理位置來說主要是:
福建省 長汀、寧化、上杭、武平、清流、連城、歸化、永定八縣部分地區。
江西省 贛州市部分縣部分鄉鎮。
廣東省 南雄、韶關市、曲江、樂昌、仁化、英德、連縣、陽山、惠州、博羅、龍川、和平、梅縣、興寧等29個縣市部分地區。

客家二州

梅州】嘉應州是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國內各地客家居民多以嘉應州為祖籍所在地。嘉應州是第二大的客家僑鄉,海外客家籍華僑之中祖籍嘉應州的人數僅次於惠州府。1988年以後更改為梅州市,並管轄原來不屬於嘉應州大埔豐順兩縣。歷史上從今梅州轄區移居海外的華僑,一般仍然分別以嘉應、大埔、豐順為籍貫,故而“梅州”一名在海外僑界通常被理解成梅縣,其知名度遠在“惠州”之下,甚至不如“嘉應”。
汀州汀州府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國內各地客家居民大多都溯寧化縣為先祖曾居處。汀州府籍華僑尤以籍貫永定縣最多。可惜“汀州”現在已經成為歷史名詞,原來的汀州府各縣,現在分別由三明市和龍巖市代管,故而以“汀州”與惠州、梅州、贛州並稱客家四州,有時空錯亂之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