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店鎮

孫店鎮

孫店鎮地處項城市西南部,轄34個行政村,7.2萬人,6.8萬畝耕地。近年來,孫店鎮認真貫徹上級有關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指示精神,牢固樹立"文化強鎮"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文化產業資源優勢,積極培育,大力扶持,形成了以毛筆生產為支柱,以塑膠彩印、小型文藝演出為重點的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群。2006年,全鎮文化產業總產值達1億多元,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孫店鎮歷史悠久。明代孫家曾在洪河灣渡口建村,名孫灣店;後興集市,演為今名。1983年改為孫店鄉,1988年撤鄉設鎮。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1.6億元,財政收入800萬元,綜合經濟實力位居項城乃至周口的先進位次。該鎮現有服裝企業86家,年產服裝600萬套,年服裝銷售收入6億元,創利潤達6000萬元。

基本信息

概況

項城市孫店鎮位於項城市西南部邊陲,處在上蔡商水、項城三縣(市)接壤部,距項城市區30公里,全鎮總面積70平方公里,轄34個行政村,89個自然村,270個村民組,7.2萬人,6.8萬畝耕地。

孫店鎮特色村鎮
據傳,明朝末年,孫姓由山西洪洞移民虹河灣處定居。因此處是虹河上的一個埠口,孫姓為謀生計,在此開設店鋪,後成村名孫灣店。清同治元年(1862)修孫灣寨,有集。後寨廢,稱孫灣店。民國時期簡稱今名。民國時期屬孫店鄉,1948年為孫店區,1958年成立孫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孫店鄉,1988年撤鄉設鎮。

項城市孫店鎮位於周口市西南部,處在上蔡、商水、項城三縣市接壤部,距三縣城及周口市均為35公里,素有“豫東小深圳”之稱。全鎮總面積70平方公里,轄34個行政村,7.2萬人,6.8萬畝耕地。區位優勢突出,交通十分便利,東臨106國道,大廣高速橫貫南北,331、217兩條省道穿越鎮境,在鎮中心交匯,道路四通八達。1990年被省建設廳確定為“中州名鎮”,2000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小城鎮建設重點鎮,2003年被確定為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2004年被評為“河南省衛生鎮”。近年來,孫店鎮黨委政府堅持實施“興工固農、擴城活商、壯大板塊、強鎮富民”的發展戰略,不斷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化進程,一個幅射周邊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鎮正在形成。鄉鎮企業呈現規模集群發展。目前,形成了以服裝生產為支柱、以毛筆、勞保用品、防水防潮、塑膠彩印、衛生潔具、麵粉加工六大產業為主體的企業群體。

全鎮擁有鄉鎮企業945家,年產值8億元,其中年產值3000萬元以上的企業4家,1000萬元以上的6家。以服裝為特色的支柱產業日益強盛,形成規模型板塊經濟隆起帶。已廣州特迪華倫天奴、香港喬爾金利來兩大世界知名服裝品牌落戶工業園區,有2家被農業部評為“質量管理達標企業”,金鑫蓮花、北極星等服裝品牌已荻IS0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有12種產品獲省部優產品。農業結構調整呈現新格局。建成高效示範園區2000畝,發展塑膠大棚1000個,種植雜果樹30多萬株,折合6000畝,發展雜果生態村12個,農戶年均增收800元以上。規模養殖業突飛猛進,建成規模養殖小區6個,規模養殖場256個,其中萬頭養豬場1個,千頭以上的養豬場76個,養殖專業村22個,畜牧業年產值達1.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

行政區劃

孫店鎮特色文化產業鎮

位於市境西南部,西與上蔡、商水為鄰,南鄰三張店鄉、李寨鎮,北鄰范集鄉。2006年,轄34個村委會:孫店村、汝陽劉村、前董村、後董村、董墳村、袁營村、龔堂村、霍坡村、大龔村、鄭營村、王樓村、彭營村、輝李村、馮營村、劉營村、高皇廟村、師莊村、大李村、閆店村、張莊村、丁營村、火張營村、解堂村、石營村、廣陽村陳張村、崔寨村、陳東頭村、高營村、祁橋村、馬莊村、劉莊村、李營村、朱莊村(,88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孫店。

機構職能

黨政綜合辦公室主要職責:做好日常事務的處理(包括上情下達、迎來送往、環境衛生、後勤服務、各種材料起草等),抓好信訪接待、通訊報導、武裝、財稅、民政、新農村建設、村村通工程,同時做好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

孫店鎮加強學習
政法及小城鎮建設開發管理辦公室主要職責: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小城鎮建設與開發管理、完成黨委政府交辦的其它工作。

計畫生育辦公室主要職責:做好計畫生育優質服務、政策諮詢、社會撫養費徵收工作,完成黨委政府交辦的其它工作。

招商引資項目建設辦公室主要職責:做好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企業管理工作、完成黨委政府交辦的其它工作。

維護穩定工作辦公室主要職責:做好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工作、化解各類矛盾,維護良好的辦公秩序、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爭取信訪工作先進單位。

經濟

孫店鎮交通便利,商貿繁榮,農業資源豐富,鄉鎮工業發展迅猛,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八十年代初被譽為豫東“小深圳”,1989年被周口市地委、行署命名為“文明單位”,1990年被河南省建設廳定為“中州名鎮”,1992年被省政府定為綜合改革試點鎮。1993年以來,鎮綜合經濟實力連年名列周口市鄉鎮30強,2000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評為全省117個小城鎮重點示範鎮、2001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達12億元,國內生產總值3.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6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6.5億元,財政收入4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60元,位居項城市經濟實力強鄉鎮之首。

一、鄉鎮企業發展呈現新水平

孫店鎮汝陽瀏毛筆
鎮黨委、政府緊緊抓住優勢條件和發展機遇,實施“重工、強農、活商”發展戰略,強力推進鄉鎮企業發展。先後建成兩個工業開發區和一個十里商貿區,並為經商辦企業者提供“四通四免—優先—獎勵”的優惠政策。即:路通、電通、水通、話通;二年內免土地使用費、企業管理費,工商管理費、電話安裝費;優先廉價解決占用土地;稅收實行按比例地方財政退獎的辦法,扶持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近兩年,全鎮鄉鎮企業發展到1580多家,形成了毛筆、棕刷、標誌服裝、塑膠彩印、金具製造、瀝青防潮6大產業基地,建成了毛筆毛料、勞保用品、建築建材、農副產品等8大專業市場。培育出標誌服裝、毛筆系列20大支柱產業,永葆市級先進單位稱號。國家名優產品——汝陽瀏毛筆系列,已有2000多年的生產歷史,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就曾用汝陽瀏毛筆寫過《黃庭經》。目前,與日本合作生產的精製毛筆達38個規格型號,出口東南亞各國,在海內外市場享有極高的知名度;蓮花標誌服裝集團下屬年產值千萬元以上的企業(公司)6家,生產各種行業各類款式的標誌服裝26種,暢銷全國各地,全鎮現有大中小型塑膠彩印廠160多家,以生產塑膠彩印宣傳標牌而久負盛名。

二、農業結構調整形成新格局

孫店鎮形成了“西部芝麻東部菜,中間一條雜果帶,汾河南岸中藥材”的發展格局。建成高效園區5000畝,發展日光溫室,塑膠大棚3000個,種植瓜菜10000畝,中藥材4000畝,雜果樹60000株,經濟效益逐年提高。養殖業方興未艾,形成規模養殖小區3個,規模養殖場226個,養殖專業村22個,養殖業年產值達80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5%,居周口市首位。2001年8月,被定為河南省農業產業結構社全一體化模式推進試點鎮。

三、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

孫店鎮黨委政府抓住省小城鎮建設重點示範鎮的契機,加大小城鎮建議力度,走以地生財,以城養城,以開發促建設的滾動發展之路,改造老城區、開發新城區,規劃出了4橫7縱11條大道及居民區、行政區、工業區等,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近兩年,投入近千萬元配套了電力設施,投資近千萬元修建老區和新區主幹道路,投資300萬元進行街道綠化、亮化、美化。經過三年努力,孫店城鎮保證實現周口市—流、河南矚目,總面積達8平方公里,集行政、文化、企業、安全文明小區為一體,可容納3萬人的現代化的中等小城鎮。

社會事業

孫店鎮交通建設
教育、衛生連年保持項城市先進鄉鎮;文化事業成績顯著,榮獲國家、省級殊榮;社會治安大局穩定,全鎮上下政通人和,獲河南省農村創安先進單位、周口市治安模範鎮稱號;通訊、電力事業發展勢頭強勁。6000門程控電話與全國連網,直撥國內外,鎮電信局建有移動電話信號接收塔,被河南省計委首批掛牌為“文明電話鎮”,村村實現了通油路或磚砸路,村村實現通電,並新建成了10萬伏變電路一處。近期完成農田電網2萬畝,成為周口市乃至全省電網進田的示範點。

鎮城區建成面積達到5平方公里,城區人口膨脹到2.2萬人,形成了四橫七縱11條主幹道的方格型框架。城區內道路四通八達,主要街道全部進行了綠化、美化、亮化,工業區、行政區、居民區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彰顯出重點鎮的建設品位。社會各項事業同步前進。教育、衛生事業連年保持市級先進鄉鎮;文化事業榮獲國家、省級殊榮;體育事業獲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通訊事業發達,建有移動、聯通信號塔各一座,程控電話達到8000門,iC卡電話覆蓋主要街道,被首批掛牌為省級“電話鎮”;社會治安大局穩定,全鎮上下政通人和,獲周口市“五好”黨委、河南省農村創安先進單位、河南省衛生鎮、周口市治安模範鎮稱號;村村實現了通油路,社會發展環境日秦完善。

旅遊

孫店遺址

位於市區西南35公里孫店鎮政府北,遺址區為龜背形高地。遺址東南254米,南北358米,文化層0.7米。內含龍山文化和商文化。

出土遺物有石斧、石鏨、石箭頭、折沿缸、平底碗、磨光黑陶折腹盆、此皆屬龍山文化類型遺物。商代文化遺存有鬲足、缸口沿等殘品,紋飾有繩紋和附加堆紋。

此遺址1978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6月16日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周邊景點

南頓古城牆遺址

孫店鎮南頓古城牆遺址
該遺址位於南頓鎮東風行政村內,東距市區5公里。南頓古城牆是商代古城遺址。南頓,古為頓子國,有城牆2公里見方,經過2000多年滄桑變遷,原南、東、西城皆為平地,僅存東北角一段土城牆,長217米,寬12米,高7米,雖經2600多年的人世滄桑,風雨剝蝕,自然風化,仍然雄風猶存。牆體上層為秦代文化,中層為東西周文化,下層為商代文化,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巡幸南頓,又在古城牆遺址北100米處,築台修廟,後人稱為光武廟。

南頓故城遺址

南頓故城位於水寨西6公里,屬今南頓鎮。故城在新運河西30米,其範圍要比現在的南頓集大得多,現在司老街、崔街村還保存有舊城城垣殘跡。因久經洪水沖積淤積、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南、西、東三面多與地面相平,或

孫店鎮南頓故城遺址
已成丘陵狀。僅北垣一段較為完整,高7米,最寬處10米,長215米。故城建於古代遺址之上。經拭掘,遺址上層出土大量粗繩紋板,筒瓦片和泥質紅陶罐殘片,系漢代遺物。從城牆斷面看,可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內含有深檔鬲足,細繩紋殘陶片,夾沙灰陶鼎(足部)、蚌、鐮等遺物;中層有清晰的夯土層,厚7-15厘米不等,內含有深淺檔鬲足、精細繩紋殘陶片,獸骨等遺物;上層(包括東起40米的城牆)內含大量的粗繩紋板瓦片。

南頓故城內外古蹟有:“光武台”、“瞻星台”,東漢建開十九年(43年),光武帝劉秀進幸南頓,在縣舍置灑大會。此後不久,在城北建光武台,在城內建瞻星台。八角並在南頓城北高阜上,據傳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兵追逼,投匿井中,因有蜘蛛網其,秀得脫,今存殘跡。“大邸閣”在南頓城內。三國魏正六年(245年),揚州刺史文欽與都督毋丘儉舉兵反,渡液至項。大將軍司馬師與荊州刺史五進兵發南頓,時有大邸閣,閣內有積糧。揚州軍往爭,交戰不利,儉等敗死。此閣遺址在清乾隆初其猶存。當時,被稱為項城八景之一“糧閣曉鍾”。“鹿苑寺”在南頓城東,梁天監四年(505年)創建,後不知毀於何時。“蕭公廟”在南頓城東門外,谷河南岸。以蕭公治水有功,故立廟祀之(清乾隆十一年《項城縣誌》有記載,建廟當在此之前)。“五源廟”在南頓南門內,建廟時間不詳。村民世代相傳,言南頓故城內外寺院有72所,至20世紀20年代時,寺院尚存10餘所:光武廟、鹿苑寺、濟源寺、東嶽廟、石佛寺、三官廟、鐵 寺、娘娘廟、火神廟和內外清真寺等。

華佗寺

位於鄭郭鎮東南8公里處。華佗寺是鄭郭鎮以東幾十里的民眾,自發為紀紀念三國神醫華佗所建的寺廟。寺廟占地48畝,前後三院,早已不存。現在舊址上建廟房三間,占地200平方米,周圍植樹,綠樹成蔭。平時前來燒香祭典

孫店鎮華佗像
祈禱平安者絡繹不絕。農曆九月九日有廟會,更是香火鼎盛。華佗墓遺址位於寺北0.5公里處。據傳東漢末年,項城縣一帶瘟疫流行。正巧華佗帶領樊阿、吳普幾個徒弟游鄉行醫經過這裡,他們用土方治好了當地東小樓、西小樓村的病人,控制住了這一帶的疫情。人們都稱華佗為“神醫”。後來華佗被曹操請去為其醫治“頭痛”,終為曹操所害。

華佗被害後,徒弟們將其遺體收殮,準備運回華佗故里譙郡(今安徽毫州)安葬。當靈車行到項城縣的今華佗寺村時,正遇上霪雨天氣,大雨滂沱,數日不住,車無法繼續前行,只得暫停。訊息傳到東小樓、西小樓,過去曾被華佗救過命的人很快成群結隊來到這裡,要求將華佗葬在這裡。樊阿、吳普等徒弟開始不從,後來想想,天氣不知什麼時候放晴,氣溫又高,路程尚遠,又不能久停不葬,於是就答應了。大家動手把一代神醫華佗埋葬在沙河南岸的一塊高地上。下葬那天,十里八村的男男女女都給華佗送葬。堆土時有的用筐抬,有的用籃提,有的用衣包,三天三夜堆起一座大墳冢。人們稱它為“華佗冢”。後人在墳墓南為華佗建寺廟,後演變為華佗寺,寺高原居的村也以“華佗寺村”命名了。

蓮溪書院

位於秣陵鎮城區內。蓮溪書院是原項城縣清乾隆年間所創立的縣內最高學府,(今老城高中校址)。氫清宣統三年《項城縣誌》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7)因原虹陽書院漸圮,地十低洼狹小,知縣梁作文為興學育才,在城西南隅興建此院。占地5000平方米,有講堂、習房、號房等七八十間”。“縣之有書院也與鄉學並重,凡鄉之秀美而文者,自成人以及小子鹹得攻詩書習禮樂,交相鼓勵於其中。”“書院以蓮溪命名,緣虹河舊有瑞蓮之兆。書院周圍環繞虹水之分流,水中種 以芙蕖(荷花的別名),中沿堤四面皆植柳槐,紅香綠蔭,交映相輝,所以使都人士肆業其間者,豁其耳目,擴其心胸,益有以長文思而助吟興”。清末,戊戌變法這後,於光緒三十年必為高等國小校。民國年間,項城縣中、項城縣師設此。現為老城高中校址,院內還保存原講堂五間。

蓮溪書院舊曾為項城八景之一,清柳堂賦詩讚之:“微雨初晴望眼空,蓮溪門外立春風。半灣芳草縈深碧,夾岩小桃放淺紅。水面浮沉雙鴨子,船頭漂泊一漁翁。天然詩趣天然畫,欲學維摩愧未工。”

項城市

孫店鎮項城市地圖
孫店鎮是項城市的一個下轄鎮,項城市位於河南省東南部,是河南省重點擴權市。全市轄3鄉12鎮6個辦事處,總面積1083平方公里,人口117萬人。2006年,全市預計完成地方生產總值110.53億元,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2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08元。

項城古稱項子國,漢初置項縣,南北朝宋時易名項城縣,199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項城人傑地靈,西楚霸王項羽,“建安七子”之一的應瑒,民國首任總統袁世凱,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袁家騮,著名詩詞家張伯駒等,皆是“一日嘉名萬代傳”的項城籍人士。袁氏舊居、袁氏行宮、南頓故城、高丘古寺等文物古蹟極具開發價值。

項城位於豫皖兩省交界處,正處於我國承東啟西的過渡地帶,是廣闊的中西部地區通向“長三角的東部門戶,是實現“中原崛起”戰略的重要支點。大廣高速、南洛高速在市區交匯,106國道、311國道穿越全境,漯阜鐵路連線京廣、京九,沙潁河航運直通淮河,是豫東南最佳的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交匯點。

項城境內地勢平坦,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是河南省糧、油、畜產品的重點產區,是國家優質糧生產基地。形成了“五縱四橫”的農村公路網路,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油路。農業稅全面取消,農民享有種糧直補和綜合直補,農村學生享有“兩免一補”。推進了以沼氣為主的生態村建設,近20萬農民用上了沼氣。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5.6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了解決。全面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結束了項城農民無醫療保障的歷史。

項城工業形成了以味素、皮革、醫藥、棉紡為支柱,製鞋、機械、服裝、食品加工為重點的工業體系。是聞名全國的“味素城”、“製藥市”、“皮革生產基地”、“防水防潮之鄉”和“建築之鄉”。國內外知名的大型企業——河南蓮花味素集團,是周口市唯一的一家上市企業,“蓮花”入選2006年中國“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居中國品牌500強第363位。2006年,蓮花集團預計實現產值54.5億元,銷售收入47.3億元。市紡織公司、蓮花皮業公司等一批骨幹企業已成長為河南省重點企業。

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把項城建設成中等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標,高標準完成了項城市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詳細性規劃,城市規劃區面積達90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老城區、行政新區、東方工業園區協調發展的組團式城市格局。城區供電、供水、供氣、污水處理等為主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程控電話、移動通訊、數字傳輸等現代信息設施迅速發展。一批功能完備、物業管理優質的高檔住宅區相繼建成,具備了優越的人居環境。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
鄭州市中原區 | 金水區 | 二七區 | 管城回族區 | 上街區 | 惠濟區 | 鞏義市 | 新鄭市 | 新密市 | 登封市 | 滎陽市 | 中牟縣
開封市鼓樓區 | 龍亭區 | 順河回族區 | 禹王台區 | 金明區 | 開封縣 | 尉氏縣 | 蘭考縣 | 杞縣 | 通許縣
洛陽市西工區 | 老城區 | 澗西區 | 瀍河回族區 | 洛龍區 | 吉利區 | 偃師市 | 孟津縣 | 汝陽縣 | 伊川縣 | 洛寧縣 | 嵩縣 | 宜陽縣 | 新安縣 |欒川縣
平頂山市新華區 | 衛東區 | 湛河區 | 石龍區 | 汝州市 | 舞鋼市 | 寶豐縣 | 葉縣 | 郟縣 | 魯山縣
安陽市北關區 | 文峰區 | 殷都區 | 龍安區 | 林州市 | 安陽縣 | 滑縣 | 內黃縣 | 湯陰縣
鶴壁市淇濱區 | 山城區 | 鶴山區 | 濬縣 | 淇縣
新鄉市衛濱區 | 紅旗區 | 鳳泉區 | 牧野區 | 衛輝市 | 輝縣市 | 新鄉縣 | 獲嘉縣 | 原陽縣 | 長垣縣 | 封丘縣 | 延津縣
焦作市解放區 | 中站區 | 馬村區 | 山陽區 | 沁陽市 | 孟州市 | 修武縣 | 溫縣 |武陟縣 | 博愛縣
濮陽市華龍區 | 濮陽縣 | 南樂縣 | 台前縣 | 清豐縣 | 范縣
許昌市魏都區 | 禹州市 | 長葛市 | 許昌縣 | 鄢陵縣 |襄城縣
漯河市源匯區 | 郾城區 | 召陵區 | 臨潁縣 | 舞陽縣
三門峽市湖濱區 | 義馬市 | 靈寶市 | 澠池縣 | 盧氏縣 | 陝縣
南陽市臥龍區 | 宛城區 | 鄧州市 | 桐柏縣 | 方城縣 | 淅川縣 | 鎮平縣 | 唐河縣 | 南召縣 | 內鄉縣 | 新野縣 | 社旗縣 | 西峽縣
商丘市梁園區 | 睢陽區 | 永城市 | 寧陵縣 | 虞城縣 | 民權縣 | 夏邑縣 | 柘城縣 | 睢縣
信陽市溮河區 | 平橋區 | 潢川縣 | 淮濱縣 | 息縣 | 新縣 | 商城縣 | 固始縣 | 羅山縣 | 光山縣
周口市川匯區 | 項城市 | 商水縣 | 淮陽縣 | 太康縣 | 鹿邑縣 | 西華縣 | 扶溝縣 | 沈丘縣 | 鄲城縣
駐馬店市川匯區 | 項城市 | 商水縣 | 淮陽縣 | 太康縣 | 鹿邑縣 | 西華縣 | 扶溝縣 | 沈丘縣 | 鄲城縣
(參見:河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