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

商水

商水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屬周口市。宋太祖趙匡胤隆元年為避其父趙弘殷諱,改溵水縣為商水縣至今。面積1313平方千米,人口116.21萬。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5°C,年降水量758.1毫米,無霜期223天。工業初步形成了以化工、機電、棉織、糧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的系列化產體系。主要土特產有玫瑰、蘆筍、小磨香油等。歷史名人有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旅遊景點有馬村遺址、章華台遺址、白塔寺柏林等。

基本信息

面積:1314平方公里
人口:115 萬
政府駐地:城關鎮
郵編:466100
區號:0394
民族:漢、回
地理坐標:經度114° 37' 東,緯度33° 33' 北

概況

商水縣位於周口市西南部,西鄰漯河市所轄郾城縣,南連駐馬店市上蔡縣,東接項城市,北靠川匯區,西北、東北與西華、淮陽縣隔沙河相望。面積1314平方公里,經度114° 37' 東,緯度33° 33' 北,海拔47 m,人口115 萬,郵編466100,電話區號0394,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管轄1個產業集聚區,3個辦事處,9個鎮,11個鄉,1個國營農場,607個村委會,人口115.8萬。

地圖

商水商水

歷史沿革

商水是個古老的縣份。其地域在西周時,屬沈國春秋時,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506年)沈國被蔡國所滅,此時其縣境西部屬蔡國,東部屬頓國。楚昭王二十年(公元前496年),楚國先滅頓國,後又滅蔡國。戰國時,屬楚國。秦,在陽城(含舒莊鄉扶蘇寺村)置縣,屬陳郡。陳勝吳廣起義時期,改陽城為扶蘇。西漢時,屬豫州汝南郡,縣境分屬陽城、汝陽、博陽三縣。其後其縣名屢經變換,至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在其地域上又分置了殷水肥(治所為商水老城,另一說在今鄧城鎮潘堂)。大業初年(605年),並汝陽縣入殷水縣。皇泰元年(618年),置扶蘇縣,與殷水縣同屬陳州淮陽郡。唐武德五年(622年),並扶蘇縣入殷水縣,屬河南道。貞觀元年(627年)屬陳州。興元元年(784年)屬陳州淮陽郡。五代,縣名仍稱殷水,屬陳州。宋,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為避父諱(其父名趙弘殷,避殷字),改殷水縣為商水縣,沿用至今。

1947年8月18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次解放商水縣城。10月23日,陳粟大軍二次解放商水縣城。11月成立商水縣民主政府,12月又在其今日轄地西部成立了郾商西縣民主政府。1949年2月,郾商西縣併入商水縣。1952年6月10日,周口市改為鎮歸商水縣管轄,商水縣政府由商水城關遷到周口,屬淮陽專區。1954年5月5日,商水縣與周口鎮分署辦公。1958年,周口鎮第二次併入商水。1965年11月25日,商水縣與周口鎮再次分署辦公。1975年,商水縣直機關由周口遷至商水老城至今。1953年前,商水縣屬淮陽專員公署。1953年—1965年,屬許昌專員公署。1965年後屬周口專區,2000年8月2日屬周口市。

地理氣候

商水縣地勢低洼,素有“五湖十分坡”之稱,加之流經境內的兩條河道沙河和汾河經常決口,舊時因之非淹即旱,十年九災。災難深重的商水人民為了反抗壓迫,擺脫貧窮,進行了長期的艱苦鬥爭。秦末,商水人陳勝領導了我國著名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曾兩次攻占縣城,當地數百農民奮起追隨農民起義軍。清鹹豐年間,商水受災嚴重,知縣卻下令增收丁銀,監生楊俊峰率鄉民進城抗爭,迫使官府收回成命。

新中國成立後,商水人民防洪排澇努力改變生產條件,結束了“一怕沙河決口,二怕雨澇成災”的歷史,初步實現了變“水鄉澤國”為沃土良田的願望,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1985年,商水被河南省評為窪地改造先進縣,全國有100多個地、縣派人前來參觀交流治水經驗。其後,商水堅持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農業增產創造條件,僅1999年就新打機井3800眼,配套3070眼。開挖清淤溝渠1527條,長1988公里。新開整修道路1485條,長1796公里。維修橋涵閘285座。改造坑塘41個,面積52畝。累計完成土石方889.7萬立方米。全年新增旱澇保收田1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1萬畝。近年來商水還建造了沙河大路李橡膠壩灌區、沙河馬門灌區、汾河周莊閘灌區、汾河雷坡閘灌區四大引水補源區,補源面積100多萬畝。尤其是沙河大路李橡膠壩,是全縣近年來自力更生投資2000多萬元興建的技術先進的引沙補源工程,抬高西部鄉鎮地下水位3米,緩解了地下水資源緊缺的狀況。目前,全縣有效灌溉面積已達102萬畝,旱澇保收田68.9萬畝。機井24000眼,實現了50畝地一眼井。全縣134萬畝耕地7天可普澆一遍水。

商水經濟的特色,主要是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逐漸形成了以精品林業為主的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模式。該縣是全國平原高標準綠化試點縣、全省高級綠化達標縣,林業生產是該縣的一大優勢產業,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很高的知名度。為了進一步發揮好這個優勢,使林業生產成為該縣農民增收的一個新的經濟成長點和重要支柱,縣委、政府近年來提出了“面向市場,調整結構,由生態效益型向生態型和經濟效益型並重轉變”的指導思想,制訂了林業生產的發展規劃。按照規劃,1998年通過招商引資,從北京引來了民營企業——河南省金佰利高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在商水組建了林果研究所、組織培養室、國際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科教電教培訓中心,建立了全光照電腦控制育苗工廠和1200畝苗木生產基地。現已繁育名優特稀林果品種苗木156萬棵。該公司以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強大的輻射功能,成為該縣林業生產的一個龍頭企業,有效地帶動了全縣林果基地建設。目前,全縣林木總株數達5000萬株以上,林木蓄積量達151萬立方米,林網合格率達98%,林木覆蓋率達20.82%。其中,全縣高效精品林6萬多畝,總株數在1500萬株以上。主要種植樹種為布朗李、日本甜柿、石榴、桃、蘋果和杏等。該縣張莊鄉、魏集鎮和黃寨鎮先後建成了千畝梨、棗基地,栽植梨樹、棗樹10萬多株。固牆鎮重點發展小雜果,已建成了萬畝布朗李基地。

在精品林業的帶動下,該縣為了農民增收,還在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和養殖業中取得了較好成績。目前,該縣已發展日光溫室1500個,占地1350畝。大小弓棚6000個,占地2000畝。中藥材種植面積1萬畝,池藕種植面積1萬畝,優質小雜糧3萬畝,瓜菜20萬畝。推廣麥棉套、麥瓜菜套一麥兩秋套等高效間作套種面積60萬畝,占作物種植面積的60%以上。推廣優質專用麥15萬畝。糧經比例達到6:4,複種指數達到220%。在養殖業發展中,建成了汾河肉牛生產帶、瘦肉型生豬生產區、肉兔生產區、特種動物飼養區、生態型水產生產區。全縣5頭以上的養牛戶達到2000戶,10頭以上的養豬戶達到5800戶,千隻雞飼養戶400戶,萬隻雞場5個,千頭豬場8個。全縣大家畜存欄22.8萬頭,其中黃牛存欄21.4萬頭,生豬存欄48萬頭,山綿羊存欄42萬隻,家禽存欄378萬隻。

該縣工業、鄉鎮企業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已形成了化工、機械製造、糧油加工、編織生產、服裝加工、畜禽肉蛋貯藏加工、林果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生產的化肥、電機、食油、澱粉、毛線織物、服裝、綠色食品、木製品、防火塗料等優質商品走俏國內外市場。
商水縣歷史悠久,自有人類定居,距今已有6000多年歷史。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境內的馬村研製陶器,在章華台試播五穀。從商朝到周朝,村落劇增,古城並立。秦朝時設陽城縣,為建縣之始。此後分分合合,歷經數朝。隋朝時因境內有一條大河——大殷水,河水豐盛,遠近聞名,而設殷水縣。到了宋朝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為避其父趙弘殷之名諱,改殷水為商水至今。現留存主要名勝古蹟有:章華台、扶蘇墓、壽聖寺塔、白塔寺、葉氏住宅、白果樹、大石橋、棄兒溝、九扭灣等。歷史名人主要有陳勝、曹丘生、袁紹、袁術等。

交通線路

商水商水

景點

商水商水
商水商水

商水旅遊景點:馬村遺址章華台遺址白塔寺柏林陳勝故里葉氏住宅聖壽寺塔
壽聖填寺塔 在商水縣城西北35公里常社村西北角沙河南岸,與西華縣逍遙鎮隔河相望。
該塔始建於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兵燹於元,明正統元年(1436年)復建。該塔為九級樓閣式磚塔,通高41.5米,平面呈六角形,基部邊長4.2米。塔內設有塔心室,室內砌有盤鏇踏道,可逐層登高遠眺,建築宏偉,巍峨壯觀。葉 宅 在商水縣城西北16公里鄧城鎮,是一座氣宇軒昂、遐邇聞名的仿故宮樣式建築起來的葉氏莊園葉宅始建於明末,以後規模逐漸擴大,至清乾隆年間達到鼎盛時期。主體建築一宅三院,一院三節,每院樓房69間,共207間。宅西100間群樓,又名轉廂樓,系葉氏當鋪院;宅南100間群樓,系葉氏糧庫。總共有樓房400多間,均系灰色磚瓦硬山式建築,占地100畝。整個莊園建築宏偉,規模壯觀,實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之感。民國時期,葉氏莊園是商水縣第三區政府駐地、七區聯師學校址,大部分樓房已損壞,拆除後建為瓦房。主宅三院僅存一院,至今完好,共有瓦房17間,樓房70間。

特產

商水龍膽草

商水商水
商水商水

產於商水縣姚集龍塘河村,多生長坑沿、河岸處,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對生,呈卵狀披針形。開筒狀花,紫色。其根須入藥,有健胃、生津、散寒、和口功能。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記載。元、明、清時生長繁茂。由於近代人口不斷增長,坑塘沼澤隨而開發利用,故民國時期已少見,1954年當地民眾偶見1株。 1976年縣醫藥公司發現4株,移植後均未成活,今已絕跡。
商水蘆筍
中州土特名產。原名石刀柏,又名蘆尖等。禾本根莖植物。其嫩莖形似蘆葦,又名竹筍,故名蘆筍。它生長於河流、池沼岸邊淺水中,全國很多地區均有生產,但以鄭州、商水蘆筍質量最好且產量較大。
蘆筍分白蘆筍和綠蘆筍兩種,中國目前只能生產白蘆筍。白蘆筍是一種營養豐富、纖維柔軟可口的蔬菜。它含有大量蛋白質,同時含有多種特殊營養成分和奇異的芳香味。維生素B含量多,還含有“天門冬”及多種甾體皂苷物質。其藥用價值很高,性味小苦,可治熱病口渴、淋病、小便不利、解諸內毒、清肺,現代醫學認為蘆筍可治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近年發現蘆筍對癌細胞的生長有抑制作用。
除鮮食外,主要用作罐頭原料。蘆筍罐頭味道鮮美,清新爽口,營養豐富。特別是仍能保持其原有的自然鮮味,因而成為世界上十分暢銷的熱門貨。尤其歐洲人一年四季離不開蘆筍,需從別國大量進口。它是多年生經濟作物,有效經濟採收年限達15年之久。前5年每年採收量成倍增長,第6年開始逐步穩定在每畝550 -750公斤,高產可達1000公斤以上。
商水玫瑰
玫瑰,又名徘徊花。自古河南就有種植。北宋周師厚《洛陽花木記》說“刺花三十七種,有黃玫瑰、穿心玫瑰。”明代王象晉《群芳譜》和《中州雜俎》都說 “嵩山深處有碧色玫瑰。”碧色玫瑰是嵩山獨特產物,其種已絕。《花鏡》說“玫瑰……每抽新條則老木易枯,須將根旁嫩條移植別所,則老木仍茂,故俗為離娘草。”據汝陽、項城、商城、內黃縣誌載,清末民初商水玫瑰處極盛時期
商水商水
,“周口茶食店取玫瑰花暴乾,漬之以糖,逾年不壞,製作糕餅甚香”,商水玫瑰由此得名。那時周家口經濟繁榮,豫東特產暢銷全國各地。商水的湯莊、城關、李埠口、化河4個鄉遍布玫瑰園,戶種面積有10畝以上。民國年間,商水玫瑰幾乎絕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2年城關鄉園藝場從杭州引進紅玫25000棵,分發到各生產隊種植。並培育、嫁接發展本地“紫玫”良種。以後又從蘇聯引進克里木白玫、保加利亞紅玫。1962-1964年,商水縣供應天津、北京、瀋陽等城市3500株玫瑰成樹。35000株幼苗;每年還收交花朵15萬公斤。 1983年園藝場新發展玫瑰100畝,集體和私人在房前屋後、村邊荒地種植約600餘畝。
玫瑰花5月上旬初開,5月中旬至6月中旬怒放,6月下旬逐漸凋謝,零星殘瓣開至下霜。盛開期商水老城周圍村莊紅花錦簇,清香四溢,故有“陳州金針黃,商水玫瑰香”美譽。玫瑰為薔薇科落葉灌木。花單生或數朵簇生,單瓣或重瓣,紅、紫或白色,香氣甚清。果實扁球形。可布置花壇或盆栽供觀賞,花還可提煉香精。
玫瑰花含油量僅萬分之四左右,據說煉1公斤玫瑰油需用3000公斤鮮花(每公斤200朵,3000公斤共60萬朵)。因此玫瑰油價值昂貴。它在香料中能起調和香味、凝固香氣長久不散的作用。還可食用、藥用,有理氣、活血、收斂功用。
商水玫瑰的特點:花香幽平,不暴不刺,長久存放香味也不減不散。花瓣層次多,本地良種紫玫每朵一般50多瓣,有的可達800瓣。制玫瑰糖,花瓣浸入糖內不留殘跡。產量高,花期長。畝產可高達350公斤,平常收成250公斤上下。因露水能固油分、保香氣,所採花朵帶露水越多越視為上品,所以花農天不亮就入園採摘,太陽升高即停采。無論加工玫瑰油,還是焙制玫瑰糖,都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