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

陽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

陽城縣,古稱濩澤,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岳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標在東經112°一112°37',北緯35°12'——35°40'之間。縣境南北長約54公里,東西寬約53公里。陽城縣東與晉城市郊區為界,北與沁水縣為鄰,西南與垣曲縣接壤,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相連。 陽城縣總面積1930.7平方公里,轄10鎮,7鄉,1街道,總人口390796人(2014年)。2012年,陽城縣全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600516萬元,比2011年增長14.5%。 清康熙、雍正年間,陽城與陝西韓城、安徽桐城同為文化發達之鄉,在澤州府所轄五縣中文風最高,贏得了“名列三城,風高五屬”的美譽。陽城縣有“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國家5A級景區皇城相府、有保存較好的明代民居建築群海會寺、天官王府、郭峪古城等,以及中華名山析城山、蟒河與歷山自然保護區。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陽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 陽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

陽城古稱濩澤,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相傳古代留下了“舜耕於歷山,漁於濩澤”,商湯桑林籌雨,等眾多的古老傳說。古書《墨子》中即有“舜耕於歷山,漁於濩澤”的記載,《穆天子傳》中也曾有周穆王“休於濩澤,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的記述。

在傳說中的堯舜夏時期,陽城屬冀州之域,商為畿內地。

春秋屬晉,戰國時迭屬韓、魏,為濩澤邑。

秦置濩澤縣,治所在今陽城西15公里的澤城,屬河東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封鄧鯉於濩澤城,置濩澤侯國。

三國魏黃初之年(220年)廢濩澤侯國復設濩澤縣,屬平陽郡。

東晉太元中年(386年),濩澤縣改隸建興郡。

北魏興安二年(453年),濩澤縣治由澤城遷往今陽城縣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澤為濩澤和西濩澤,屬建州所轄的安平、泰寧二郡。

北齊天保七年(557年),濩澤和西濩澤復並為濩澤縣,屬建州安平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改建州為澤州,安平郡省入澤州,濩澤縣屬澤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澤為澤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寶元年(742年),改濩澤為陽城縣,屬澤州(或稱高平郡),隸河東道。

天佑二年(905年),復稱濩澤縣,屬澤州,隸昭義節度使。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復易名陽城,屬澤州,隸昭義軍、河陽節度使。

宋仍為陽城,屬澤州(高平郡),隸河東路

金昇陽城為勛州,屬忠昌軍節度。

元中統元年(1260年),勛州復為陽城縣,隸屬澤州司侯司。

明、清時,陽城縣屬澤州(直隸州)和澤州府。

民國三年(1914年),屬冀寧道。民國十三年,直屬山西省。民國三十二年七月,分為陽南,陽北兩縣。民國三十四年四月,合為陽城縣。抗戰時期,屬太岳四專抗日根據地領導,1938年3月,中共晉豫特委在陽城縣成立。1945年6月,陽城縣解放。1958年劃歸晉東南專區領導,1958年10月,合沁水縣為陽城縣。1959年10月兩縣分置。1971年劃歸晉東南地區領導,1985年5月,晉東南地區撤銷,直隸山西省晉城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陽城縣位於山西省東南端,地處太岳山脈東支,中條山東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標在東經112°一112°37',北緯35°12'——35°40'之間。縣境南北長約54公里,東西寬約53公里。陽城縣東與晉城市郊區為界,北與沁水縣為鄰,西南與垣曲縣接壤,南與河南省濟源市相連。

地貌

陽城縣境內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中、東部較為平坦,是陽城縣主要農作區。境內南部山區,山嶺陡峭。南部山區的雲夢山,海拔1951米,為陽城縣最高峰,西北部為丘陵區。

氣候

陽城 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陽城年平均氣溫11.7℃,7月份平均24.6℃,1月份平均-3℃,年降水量平均627毫米,無霜期為170~195天,日照年平均2571.3小時。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水文

陽城縣 陽城縣

陽城縣河流均屬黃河水系。西起索泉嶺,東至三盤山為南北分水嶺。分水嶺以北主要有沁河、蘆葦河、濩澤河。沁河位於縣境東部,縣內全長72公里,流域面積為175平方公里;蘆葦河位於縣境北部,縣境內全長50公里,流域面積366平方公里;濩澤河位於縣境中部,縣境內全長57公里,流域面積845平方公里。分水嶺以南有次灘、盤亭、南門、秋川、蟒河、石圈、江河、龍門等八條小河,合計流域面積380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陽城縣主要礦產有煤、硫鐵、鐵、鋁土、石英石、石灰岩、白雲岩、鉛、鋅、銅、重晶石、水晶石等。其中,煤炭地質總儲量59.22億噸,硫鐵礦7431.1萬噸,鐵礦995.9萬噸。

生物資源

陽城縣境內有歷雲、蟒河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有國家保護的稀有植物9種和珍貴動物16種。其中,紅豆杉、領春木、山白樹、牛鼻酸、青檀等起源很早,為中國特有的樹種,有中草藥300多種。

(以上數據截至到2012年)

人口民族

2014年末,常住人口390796人,其中男性196434人,女性194362人,男女性別比為101.07(女性=100)。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74059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216737人。城鎮人口比重44.54%。人口出生率7.96‰,人口死亡率5.59‰,人口自然增長率2.37‰。公安部門戶籍登記總戶數175397戶,總人口383648人,非農業人口80039人。

陽城縣有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白族、藏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分布。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陽城縣轄1個街道、10個鎮、7個鄉:東城街道、鳳城鎮、北留鎮、潤城鎮、町店鎮、芹池鎮、次營鎮、橫河鎮、河北鎮、蟒河鎮、東冶鎮、白桑鄉、寺頭鄉、西河鄉、演禮鄉、固隆鄉、董封鄉、駕嶺鄉。

經濟

綜述

陽城經濟 陽城經濟

2012年,陽城縣全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600516萬元,比上年增長14.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0452萬元,增長6.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021122萬元,增長17.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98941萬元,增長9.7%。三次產業比重為5.0:63.8:31.2,第三產業比上年上升0.4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1172元,比上年增長14.4%,按2012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6550美元。

2017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00.2億元,增長5.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6.5億元,增長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6.3億元,增長7.5%;財政總收入完成34.7億元,增長11.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3.4億元,增長8.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95元,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87元,增長7%。

第一產業

2012年,陽城縣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80452萬元,增長6.2%。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7169萬元,增長13.5%。其中種植業產值60674萬元,增長16.8%。糧食麵積39852公頃,減少2574公頃;油料面積532公頃,減少248公頃;蔬菜面積866公頃,增加123公頃;棉花面積47公頃,減少41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185841噸,增長4.4%。其中夏糧58834噸,增長14.3%;秋糧127007噸,增長0.4%。糧食單、總產均為歷史最高年份。油料產量772噸,增長11.1%。蔬菜產量55614噸,增長10.2%。棉花產量32噸,下降47.5%。水果產量5118噸,下降11.2%。核桃產量1385噸,增長6.7%。花 椒產量548噸,增長8.1%。全年完成林業總產值4550萬元,下降8.1%。完成造林面積1340公頃,下降43.2%。完成林帶補植加密68公里,新發展乾果經濟林1.66萬畝。全年完成畜牧業總產值68138萬元,增長12.9%。年末牛存欄4041頭,豬存欄140590頭,羊存欄72550隻,雞存欄225.7萬隻。全年肉類總產量18068噸,禽蛋產量22802噸。新增桑園672.4公頃,年末桑園面積6538公頃,增長11.5%。全年蠶繭產量3636噸,增長2.4%,蠶繭收入13082萬元,增長4.5%。

第二產業

2012年,陽城縣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986119萬元,增長17.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05000萬元,增長10.2%。其中煤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98518萬元,下降4.6%。實現利稅496694萬元,增長25.1%。其中煤炭企業實現利稅417295萬元,增長2.9%。實現利潤348231萬元,增長29.1%。其中煤炭企業實現利潤301145萬元,增長0.9%。全年建築業完成增加值35004萬元,增長4.5%。年末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14家,完成總產值14915萬元,增長8.7%;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1.2萬平方米,下降3.0%。

第三產業

2012年,陽城縣全年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增加值113303萬元,增長8.9%。住宿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44519萬元,增長12.4%。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3781萬元,增長16.0%。按地區劃分,城鎮的零售額258231萬元,增長17.0%;鄉村的零售額35550萬元,增長9.3%。按行業劃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36059萬元,增長14%;住宿餐飲業零售額57722萬元,增長24.9%。

交通

侯月鐵路(雙線電氣化),為中國西煤東運重要通道之一,在陽城縣東城(八甲口鎮)設立了陽城火車站。

截至2012年末,陽城縣公路密度110.79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縣行政村道路通暢率達到100%,通班車的行政村達到100%。年末全縣公共汽車運營線路91條。全年完成公路貨運量1890萬噸,增長13.9%。公路貨物周轉量70520萬噸公里,增長27.3%。公路客運量1141萬人,增長58.5%。公路旅客周轉量39500萬人公里,增長32.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2年末,陽城縣普通中學26所,在校學生31929人,教職工2320人;職業高級中學4所,在校學生3107人,教職工208人;國小校84所,在校學生23162人,教職工2055人;幼稚園185所,在園幼兒8246人,教職工636人。 6至11周歲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保持100%。國小五年鞏固率100.11%;國中三年保留率100%。中考總均分、優生率和高考達線人數繼續保持全市同類學校領先地位,高考二本以上達線1726人。

科技事業

截至2012年,陽城縣投入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專項資金1379萬元。組織實施省級科技計畫項目4項,組織實施市級科技計畫項目35項,爭取省、市資金261萬元;組織實施縣級科技計畫項目48項,全年申報各類專利161件。

衛生事業

截至2012年末,陽城縣鄉村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89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491人(其中鄉村醫生812人、醫師672人、助理醫師154人)。擁有床位1690張。村級衛生所達標率99%。全縣完善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為98.45%。

旅遊景點

•蟒河自然保護區

蟒河風景區 蟒河風景區

蟒河位於山西省陽城縣桑林鄉境內,北承太岳,東接太行,西依中條,南連王屋,且與河南濟源市毗鄰。居暖溫帶之南緣,亞熱帶之北界。地理座標為東經112°22ˊ10″-112°31ˊ35″,北緯35°12ˊ50″-35°17ˊ20″,總面積5573公頃。

蟒河自然風景旅遊區,東起三盤山,西至砥柱山,南至河南省界,北至花園嶺。海拔最高的砥柱山1572.6米,最低的拐莊溝300米。總面積8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地貌特徵多以深澗、峽谷、奇峰、瀑潭為主。蟒河自然風景旅遊區是中國發現較晚、保護最好的一塊原始的自然風景富集區。

•九女仙湖景區

陽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 陽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

九女仙湖景區位於陽城北留鎮的太行山沁河峽谷中,東距晉城市30公里。九女仙湖景區是一處占地面積約13平方公里,以水上遊樂為主的自然風光旅遊景區。主體景觀為一回水長達20華里的高峽平湖。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莊” ,清時由康熙賜名並親筆御書“午亭山村”。後因康熙皇帝兩次於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稱“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建於明清時期的官宦宅居建築群,為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閱官、輔佐康熙皇帝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代名相陳廷敬故居。整個建築由內城和外城兩部分組成。內城系明代遺構,外城為清代所建。內外城牆總長達780餘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寬度在2.5與3米之間,總占地面積為10萬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餘間。

•歷山風景區

陽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 陽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

歷山,位於陽城縣、沁水縣、垣曲縣、翼城縣等縣的交界處。

歷山是中條山的主峰,總面積為100平方公里,海拔2358米,與翼城、垣曲、陽城毗連銜接。歷山198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海會寺

海會寺 海會寺

海會寺亦名龍泉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北15公里大橋村西,為陽城縣境內主要寺院之一。該寺創建於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賴賜名額為“龍泉寺”,後歷代重修,增修。

•析城山

陽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 陽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

析城山,又名析津山、聖王坪、東坪。位於山西晉城市陽城縣西南30公里處,方圓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88米,在250萬年前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周崖壁似城,中間凹陷如盆,有東、西、南、北門分析,故曰析城。舊志:山峰頂平、四周如城,有東西南北四門,故名。

析城山地表為8.516平方公里亞高山草甸,地下有數量眾多的溶洞景觀和地下河水,是中國華北地區保存最好、具有一定科研價值的封閉式岩溶窪地,屬非常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析城是古老的中華名山。中國最早的地理經典文獻《禹貢》記載了大禹治水時,沿著山脈從西往東,導山疏河經砥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可見析城山之名甚古,幾乎就是伴著中華文明的歷史而來。

清末民初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今本書紀年疏證》中記述:商湯“二十四年,大旱,王禱於桑林,雨。”桑林在哪裡?清《山西通志》說:“桑林水,導源析城之東麓。”陽城縣古稱濩澤,相傳析城山即是當年湯王祈雨處。千百年來,晉豫間官祀民禱,香火不絕。

天官王府

天官王府 天官王府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天官王府,是明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刑、戶、吏三部尚書,曾輔佐明王朝達四十年之久的重臣王國光及其家族數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築群,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為是國家AAAA級景區。

著名人物

楊繼宗(1428—1488),字承芳,號直齋,又號祠庵,天順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擢嘉興知府,浙江按察使,雲南副使,累官左僉都御史,巡撫雲南。成化年間,被稱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

王國光(1512~1594),字汝觀,號疎庵,明萬曆初期的政治家和財政家。因官居尚書,故有“天官”之稱,王國光故居被後人稱為“天官王府”。著有《王疏庵率意稿》。

張慎言(1578—1646),字金銘,號藐山,人稱藐山先生。山西陽城人。作為思想家和詩人,在當時頗為先進,具有較大的進步作用。其為官,剛正廉之,也頗值稱頌。

陳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號說岩,晚號午亭,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後改為庶吉士,歷任經筵講官(康熙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

張敦仁(1754-1834),字仲篙,一字古余、古餘,號古愚,清數學家、藏書家。

王文理(1935-),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原副司令員,武警少將。

郭晉才(1943—),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炮裝備部原政委,少將。

張世斌(1945-),軍事科學院外軍部研究員,少將。

董鋼鐵(1945-),空軍工程大學原副政委,空軍少將。

栗從實(1921-),二炮副軍級幹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