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爾千佛洞

克孜爾千佛洞

克孜爾千佛洞(維吾爾語:Qizil Ming Öy),又稱克孜爾石窟或赫色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克孜爾石窟是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於公元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克孜爾千佛洞克孜爾千佛洞
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千米的河流階地上,它背依明屋達格山,南臨木扎提河雀爾達格山,其間有渭乾河蜿蜒流過,東距庫車縣城約 69千米。這裡綠樹成蔭、環境優雅,是新疆著名的古代文物遺蹟的旅遊勝地。

克孜爾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國 “四大石窟”之美譽,坐落於懸崖峭壁之上,綿延數千公里。其中保存壁畫的洞窟有80多個,壁畫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它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於公元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屬於龜茲古國的疆域範圍,是龜茲石窟藝術的發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築藝術、雕塑藝術和壁畫藝術,在中亞和中東佛教藝術中占極其重要的地位。

洞窟形制

克孜爾千佛洞克孜爾千佛洞
龜茲古國地處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衝,曾經是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佛教從印度先傳入新疆,形成“西域佛教”後,再傳入中原。龜茲的地理位置決定它成為“西域佛教”的一個中心,也成為佛教傳入中原的一個重要橋樑。石窟則是佛教藝術的重要形式,通過建築和壁畫來宣傳佛教教義。龜茲石窟窟群比較集中,壁畫內容豐富,不僅有表現佛教的“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因緣故事”等壁畫,還有大量表現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畫。有研究石窟的專家指出,龜茲石窟是一部古龜茲文化的百科全書。而在龜茲石窟群中,克孜爾石窟被視為群芳之冠。

克孜爾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兩種:一種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產的場所,多為居室加通道結構,室內有灶炕和簡單的生活設施;另一種為佛殿,是供佛徒禮拜和講經說法的地方。佛殿又分為窟室高大、窟門洞開、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長方形、內設塔柱的中心柱窟,還有部分是窟室較為規則的方形窟。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規則的修建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單元。從配列的情況看,每個單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可以想見,當年克孜爾千佛洞是龜茲地區一處佛寺櫛比、僧徒比肩的地方。

最能體現克孜爾石窟建築特點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為主室和後室。石窟主室正壁為主尊釋迦佛,兩側壁和窟頂則繪有釋迦牟尼的事跡,如 “本生故事”等。看完主室後,應按順時針方向進入後室,觀看佛的“涅盤”像,然後再回到主室,抬頭正好可以觀看石窟入口上方的彌勒菩薩說法圖。

石窟現狀

克孜爾千佛洞克孜爾千佛洞
在中國西部地區尤其是新疆,有三種文化遺存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這就是古城遺址、石窟和墓葬。石窟做為佛教藝術的綜合體,集建築、壁畫和雕塑為一體,我們感覺到有必要通過各個新聞媒體的普遍宣傳,引起社會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引起各級政府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克孜爾石窟是新疆石窟遺蹟中起點最大、保存最好的一處,也是中國最西處最早的一處大型石窟群。石窟壁畫最早開始於公元三世紀,距聞名世界的敦煌壁畫還要早三百年。敦煌研究院前院長段文杰先生曾多次說,研究敦煌深層次問題的鑰匙在克孜爾千佛洞。

克孜爾石窟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藝術背景,令人駐足良久,令人浮想聯翩。但是,石窟處處滿目瘡痍,卻實在令人心痛,令人慘不忍睹:放置釋迦佛的拱型佛龕里空空如也;壁畫上所有佛像左半邊袈裟均被剝走——因為它是金箔製成的;甚至整壁整壁的壁畫被人揭走,只在洞壁上留下斑斑斧鑿的痕跡——19世紀末20世紀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險隊從克孜爾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畫。在許多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藝術館,特別是德國的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還陳列著大量的克孜爾石窟壁畫。位於文管所北面半山腰上的76號洞被稱為“孔雀洞”,高大的石窟里曾以繪有眾多孔雀而知名。但打開洞一看,不禁大失所望:不僅石窟正中的一座立塑坍塌,四壁和舊洞上的孔雀畫面也刀痕累累,瘡痍滿目。但從殘存在洞頂上的幾隻孔雀來看,無不翎羽艷麗,栩栩如生。仿佛只要稍的驚動,她們就會振翅飛走。久久凝視著這如此精美而又狼藉不堪的孔雀壁畫,真如萬箭穿心。這些浸透著古龜茲人血汗的驚世之作,在苦難深重的舊中國,卻屢遭外國考古學者和探險家的竊取。甚至在“取”不走的時候,這些“文明人”還進行喪心病狂的破壞。

在克孜爾千佛洞,他們不僅盜走了眾多雕塑,還用膠布粘走了大量壁畫。據有關文物部門介紹,30年代初,德國柏林民俗博物館考古隊的勒柯克,從這裡盜走的壁畫、塑像和其它藝術品,以及手抄或印刷的漢文梵文突厥文吐火羅文的文書,達上百箱。英國的斯坦因等,也來疆盜走大量壁畫。勒柯克竊取中國大量文物,成為腰纏萬貫的富翁之後,還不以為恥地宣揚,在他的考古隊里,有一名叫巴圖斯的人,“充分懂得怎樣把一幅幅的壁畫,整個地鋸下來,並懂得怎樣進行包裝,使之能無損地運回柏林”。洋盜賊瘋狂的掠竊,破壞了克孜爾千佛洞壁畫的整體美,留下驚世遺憾。一位西方學者感嘆,這裡的每一種壁畫都是無價之寶;在這裡即使隨便撿塊瓦片,都比美國的歷史長。

有關專家介紹,這些古龜茲國畫師們的宏篇巨作,主要記錄著大約從公元三世紀到公元十三世紀新疆地區歷史現實生活的圖景,為研究古代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民俗等情況,以及中西經濟、文化交流情況,提供了珍貴的形象資料,具有很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

克孜爾千佛洞集中了最多的佛教本生故事和姻緣故事,每個菱形格就是一個佛教故事體現了佛教從西向東傳播的過程,是研究佛教歷史不可多得的信息源。洞室中已經繪有姿態飄逸的飛天形象,而據介紹,飛天手聽這把王弦曲琵琶,是從波斯傳入,又傳到唐朝都城長安,然後傳到日本,目前世上僅存的唯一實物琴在日本被當作國寶。壁畫中佛像線條圓潤,表情生動,從衣飾徒刑上明顯可以看出受印度畫風的影響,形成了龜茲壁畫的風格,壁畫無論從造型上還是用色上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

這個壁畫的特色就是用的一種暈染法,又叫凹凸法,這種東西在唐代的時候曾經由於闐國的尉遲父子帶到長安去,風靡一時,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已經到了非常淋漓盡致,頂峰的那種狀態了,非常成熟了,有些肌膚感到一按下去都可以有彈性,但是現在因為參觀的人多了也有一些褪色,所以現在保護是非常緊迫的。在克孜爾千佛洞中壁畫中同樣可以看出龜茲石國當時多民族、多人種的生產生活狀態,專家認為,正是由於東來西往的多種文化藝術在西域地區的碰撞融合,才使壁畫的藝術水平達到如此燦爛的境界。國內外許多知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們都對這一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修繕保護

克孜爾千佛洞克孜爾千佛洞
由於風蝕、洪水、地震等自然原因,以及人為的和歷史的原因,壁畫的破壞已令人觸目驚心,建國以後石窟的保護受到重視。早在1961年,克孜爾千佛洞就被國家列為首批重點保護文物,佛洞的大規模整理髮氣是在80年代中期以後,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國家先後兩次撥款對千佛洞進行了岩體加固,壁畫修復等搶救性保護。
由於克孜爾石窟所依存的山體是結構鬆散的沙岩,因此雨水、洪水的沖涮會使壁畫和石窟面臨毀滅性的威脅。從99年開始,中國政府又撥款800萬元,決定對27個具有較高價值的佛洞進行岩體加固,目前,這種被用來加固的鉚桿技術正在進行實驗。
新疆和甘肅這兩個省區都是文物大省,可以說它們是保存了古代的特別豐富燦爛的文化,甚至在中原已經找不到的東西在這邊都有,但是不被人所了解,在這么一個情況下,它的這種生態環境和文物的環境都非常脆弱,十分脆弱,在這么一個環境下再搞西部開發,有可能如果我們沒有充分的文物保護意識和足夠的警惕性的話,很有可能西部開發會對西部文物造成一個很大的傷害。這個是我們一路走過來特別憂心忡忡的一個事。中國廣大西北地區文物眾多,但由於資金短缺和專業人才的不足,許多文物仍缺乏必要的保護條件,因此西部文物保護需要社會各界更大的關注。

文物保護這個特點就是耗費大量的資金,比如說一個石窟的保護,比如說布達拉宮,維修一項就投入相當大的資金,在這方面應該說我們國家把很有限的資金大量地投入到這方面,雖然它創造不了產值,但是是維護我們祖先留下的財富,所以從這個意義講,它是很值得的一種投入,但是畢竟跟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財力有關係,有很多還不盡人意的地方,有經費的不足,也還是有制約的因素。表面看起來發展旅遊、文物保護或者搞基礎設施建設和文物保護之間都有一些矛盾,剛才周教授談到的確實在這之間實際上有著一些相輔相成的東西,如果我們充分的處理好這個關係的話,還是對於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兩者都能夠雙雙獲益。

精美壁畫

克孜爾石窟群現存壁畫約10000平方米,有關專家說,這在世界上是僅次於敦煌畫的藝術寶庫,堪稱“中國第二敦煌”。這裡的壁畫不僅包括飛天、伎樂天、佛塔、菩薩羅漢、天龍八部、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經變圖畫,而且還有大量的民間習俗畫:古時的生產和生活場面、西域山水、供養人、飛禽走獸等等。

有 “故事畫之冠”的17號洞,這裡的四壁、窟頂、甬道、龕楣,到處是色彩艷麗的壁畫。其中一幅格外引 人注目,只見一峰滿載貨物的駱駝,昂首而立,眼望遠方。駝前兩個腳夫頭戴尖頂小帽,腳蹬深腰皮靴,身穿對襟無領長衫,滿臉須髯面向前方,正振臂歡呼。他們為何如此興奮?原來在腳夫前面還有一人,只見這人兩眼微閉,神態自若,高舉著正在熊熊燃燒的雙手,指明了駱駝商隊前進方向!這就是所謂“薩薄白氈縛臂,蘇油灌之,點燃引路”的本生故事。撇開它的宗教色彩,不難看出在當年的絲綢之路上,駱駝商隊與佛教僧徒的密切關係。商賈、腳夫需要僧尼為他們祈求平安,僧尼則不僅需要商隊的貨物與施捨,還往往與龐大的駱駝商隊結伴而行,或者西去印度求法,或者東去長安、洛陽傳經。

克孜爾千佛洞壁畫克孜爾千佛洞壁畫
克孜爾千佛洞中第38號石窟,被稱為音樂窟,壁畫描繪了龜茲樂隊演奏的場景, 左右兩壁上,有二十個樂師,每人奏著一件樂器。從手勢和樂器的音位來看,都居然停止在一個節拍上……從這些壁畫上可以想像,當時位於絲綢之路上的這一古國繁榮的景象。我們看到底下這個班排序列,它有阮鹹、上邊有龜茲琵琶,還有排簫,還有手鈴,這些瓔珞和鈸、長笛都有,可以看到舞者的形象,拿著瓔珞準備跳舞, 跳舞的人多是體態輕盈的少女,穿緊身薄羅衫,上身半露。她們或立,或蹲,或騰空而起如御風行駛,或腳尖著地如陀螺轉動,舞姿優美,柔若無骨,真是栩栩如生。

克孜爾石窟壁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菱格構圖。在每個菱格中畫著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緣故事、供養故事和千佛故事,這些菱格還含有佛教意義,蓮瓣表示蓮花,山為須彌山,樹為菩提樹,皆是佛家吉祥的象徵。描繪釋迦牟尼佛前幾世苦難苦行,積善積德的故事 ( 即佛教本生故事的壁畫),大多採取連環畫的形式,用許多場面展開故事情節。克孜爾石窟則是一圖一故事,每幅圖都是從一個“本生故事”中選取最典型的一個情節,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動物為構圖中心,四周輔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動物和背景等。卓越的畫師把複雜的故事巧妙描繪在一個菱形畫面中。如獼猴王本生故事,是敘述釋迦牟尼前世為獼猴王時愛護群猴,最後捨生救猴群的、有著曲折過程的故事。描寫這個故事的佛經,16開雜誌大小有200多頁,這裡卻把這個長長的故事概括在一個畫面里,實在令人叫絕。畫面上,只見奔逃的猴群面臨深澗,追捕的獵人引箭待發,獼猴王前後腳攀住深澗兩岸的 樹幹,以身為橋,引渡群猴。它身上有猴子賓士,衰竭的體力很快將支持不住,卻轉面焦急地顧盼稚弱的猴子。這幅畫把獼猴王捨生忘死,關心群猴安危的拳拳之情,描繪得活靈活現。反映佛教經典的本生故事畫,是克孜爾千佛洞的精華,在世界上堪稱一絕。它不僅藝術水平高,別具一幟,而且數量也最多。它比敦煌、龍門、雲崗 3處石窟的總和還要多出一倍,在全世界實屬罕見。

專家介紹,這裡的壁畫還有一絕。它不是畫在塗白的泥壁上,而是往泥壁上直接作畫。既採用了有覆蓋的礦物顏料,也使用了透明的顏料。著色方法不但有平塗的烘染,而且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暈散。這種具有獨特風格的 “濕畫法”,也稱凹凸畫法,史學界認為,它是古龜茲國人的一種創造,是絢麗的石窟壁畫園地里最鮮艷的一枝花朵。克孜爾千佛洞壁畫,既有漢文化的影響,也有對外來文化藝術有選擇地巧妙接受,更是古龜茲畫師非凡的智慧。他們用粗獷有力的線條,一筆勾劃出雄健壯實的骨胳,用赭的色彩,烘染出豐富圓潤的肌膚,輕輕一筆畫出布置均勻的衣褶,又藉助一條飄曳的長帶,表現出凌空飛舞自由翱翔的意境,使人一看到那些 “飛天”,便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之感。有關學者說,克孜爾千佛洞的“飛天”,同背上生著雙翅的古代歐洲的“飛神--安琪兒”相比,在藝術上顯得更成熟,更為浪漫。

克孜爾千佛洞不僅有大量宣揚佛教教義的畫面,也有畜牧、狩獵、農耕、乘騎、古建築的真實寫照。175號洞中心柱右面的通道里,有兩幅著名壁畫。只見兩頭膘肥體壯的老黃牛,低頭甩尾,合抬一根木槓奮力向前拉犁。犁後的農夫一手舉鞭,一手扶犁,正聚精會神地犁地。與這幅“二牛抬槓”圖毗鄰的還有一幅“耕作圖”。頭頂小帽、身穿短褲的農夫,手持一把“砍土曼”( 形似鋤頭的挖土工具)作向下用力刨土的姿式。這種二牛抬槓耕地圖和解放初新疆農村犁地的情景一模一樣。栩栩如生、維妙維肖的畫面,使中外學者為古龜茲畫師的寫實手法拍案叫絕。克孜爾千佛洞壁畫的人物,用曲鐵盤絲描法與凹凸不平的染色法,線的韻律感強,人物臉呈橢圓形,脖子粗糙,胸體健壯,身體修長,手背圓肥,手心豐滿而富有彈性,帶有幼稚純樸的美感,與當地少數民族的審美觀相吻合。它深刻反映了龜茲佛教的盛況,代表了龜茲民族的文化藝術水準,它對研究龜茲社會歷史 佛教文化及中西關係,都具有重要意義。

鴆摩羅什

鴆摩羅什鴆摩羅什
據考證,我國古代有名的高僧 —— 鴆摩羅什出生在龜茲。他的母親是龜茲王白純的妹妹。他7歲出家,9歲跟隨母親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盤土多達多處學習佛經。12歲時,同母親一起返回龜茲。龜茲王聽說他回來了,親自遠迎,並專門為他造了金獅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並請他升座說法。西域各國國王一見他升座,都在他的座側聽講。
公元401年,鴆摩羅什到了長安,後秦王款待他以國師之禮。從此,他就在長安國立譯場逍遙園,從事佛經的翻譯,與直諦、玄奘並稱為我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他和他的弟子共譯出佛經74部,384卷,對我國佛教文化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梁書》記載,漢武帝時有“外國澡罐一口”,銘云:“元封二年,龜茲國獻。” 說明在2000年前,佛教在龜茲已普遍傳布,而且澡罐這種佛教器物被作為一種貴重禮物獻給了漢武帝。鳩摩羅什銅像矗立在克孜爾石窟前。鳩摩羅什是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

千淚泉

千淚泉千淚泉
千佛洞附近一條幽深山坳中,還有“千淚泉”名勝。在這兒,流傳著一個有關克孜爾千佛洞的民間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龜茲國王有一個獨生女兒。公主年輕美貌,聰敏善良,被國王視為掌上明珠。有一年夏天,公主進山打獵,闖進了這個荒山溝,遇見一位英俊勇武的小伙子,兩人一見鍾情,傾心相愛。青年向國王求親,國王提出苛刻的條件刁難他,要他三年之內在山裡鑿出一千個洞窟。青年回到家鄉,便在荒山溝的懸崖峭壁上日夜不停地開山鑿洞。當他鑿了九百九十九個洞窟時,不幸積勞成疾,累死山中。訊息傳到公主耳旁,她痛不欲生,立即趕到死者身邊,抱屍大哭,最後化成了一塊終滴水的岩石。這就是現在克孜爾的一處勝景--滴泉,也叫"千淚泉"。這股長年滴不盡的泉水,給茫茫戈壁灘帶來了生命與活力,它澆灌著山谷間三千多畝土地,也為附近的石窟增添了一片春色。

藝術寶庫

克孜爾千佛洞壁畫克孜爾千佛洞壁畫
被譽為“藝術寶庫”的克孜爾千佛洞,素以優美的壁畫著稱,吸引著眾多的中外學者、畫家和遊客。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7公里的地方,背倚明屋塔格山,南臨木扎爾特河和卻勒塔格山,山抱水繞,林木蔥鬱,彼此輝映,渾然一體,構成壯麗的畫卷。

石窟群始鑿於公元3世紀後期,於8世紀後期逐漸衰落。石窟群分谷西區、谷內區、谷東區和後山區,綿延3公里,藝術內容主要包括:建築、雕塑和壁畫,現已編號的洞窟有236個,記憶體壁畫約1萬平方米,多為描繪小乘佛教本生故事和傳教故事;窟內有泥塑若干具,其中新1窟內1尊佛涅長6餘米,是龜茲石窟中現存最大的塑像。壁畫內容除了宗教內容以外,還有許多表現耕種、狩獵、商旅、音樂舞蹈和民族風貌,代表了龜茲石窟藝術深遠的意境美、強烈的感染美、真實 的生活美、生動的形象美、完滿的和諧美、深遂的神密美,其中有供僧徒禮佛觀像和講經說法用的支提窟,有供僧徒居住和坐禪用的毗河羅窟。支提窟中有窟室高大,窟門洞開,正壁塑立佛的大像窟;有主室作長方形,內設塔柱的中心柱窟;有窟室為較規則的方形窟。毗河羅窟又稱僧房,多為居室加甬道式結構小室內有灶炕等簡單生活設施。這些不同類型和用途的窟,多呈規律地修建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個單元。從配列的情況看,每個單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可以想見,當時克孜爾千佛洞是龜茲一處佛寺櫛比、僧徒比肩的地方。這種窟室結構和布局,在我國石窟建築中較為罕見。

開鑿歷史

克孜爾千佛洞壁畫克孜爾千佛洞
現今克孜爾石窟已編號的有236個,按自然區域分為谷東區、谷西區、谷內區、後山區,綿延約3公里,根據相關藝術測定則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初創期,大約為公元3世紀末到4世紀中葉,存在壁畫的有效洞窟118,92,77,47,48,117窟,多為方形窟。後期有大像窟(47窟是最大的),指中心禮拜窟特別高大的石窟,這類石窟的前室都鑿出露天大佛像,為仿巴米揚大佛像窟的式樣開鑿而成,[始創造於巴米揚,位於阿富汗中部]其中以473窟規模最為巨大,最為典型,此窟分為前後室,左右兩壁各鑿出的五排方孔,應為木窟檐的痕跡,從正前壁殘存的大圓孔石台的大立佛像站立的情況來看,這裡曾有一個高16米左右的大立佛,這在龜茲地區可算是最大最高的佛像了,後室,大約原台上塑有的涅磐佛,只是可惜已經毀壞了。請看這邊壁畫人物,用簡單的粗線條勾勒出輪廓,再在殘廊內大筆塗抹,此壁畫風格可用“用筆粗獷,色彩明快,人物簡單古樸而又不失神彩”來形容,單從畫風上大家也可以看出它的建造是比較早的,此窟作用一般是用來觀佛禮佛的。還有禪定及天宮伎樂圖等,以佛傳故事為主,反映小乘佛教思想為主,犍陀螺藝術風格較為明顯。

發展期,大約公元4世紀中葉到5世紀末,主要有38,76,83,84,114,13,32,171,172窟,此時就出現了以中心柱窟為中心的洞窟組合,包括僧房、講經堂、禮拜寺等,形成寺院形態,此時畫風為暈染法,菱形格構圖,以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內容為主,大家請看這38窟內的菱格畫就是畫的摩詞薩王子捨身飼虎的一個本生故事。佛本生故事是講解迦加牟尼生前許多修行成佛的故事,根據 “輪迴轉生”理論而形成的,本生故事是最精彩的一個場面的體現,而不是取捲軸連環畫的構圖形成,且繪畫於中心柱的主窟室的菱格之中。

繁盛期。再往後到了公元6-7世紀為繁盛期,目前石窟中一半都是屬於這個時期建築而成的,造像普遍採用金粉或金箔敷貼。在此方形窟中因緣畫較為突出,建築上以大型中心柱居多。因緣故事就是記釋迦加牟尼成佛後,雲遊四方,傳播佛法,常以因緣故事喻人,就產生了因緣故事,傳播因果輪迴之說。大家看這個第8窟的菱格因緣圖,上畫的是猴子奉蜜於佛,佛雲有蟲,猴去蟲又奉之,又曰太濃,猴就加泉水以稀之,再奉,佛和眾弟子飲了,猴很開心,一高興跌入水坑淹死了,因前身奉過佛,來生生於富貴人家做了富人,此類因緣故事在石窟中有100多種上千幅,但內容較難識辨,其種類數量卻屬國內罕見。

衰落期。最後克孜爾千佛洞衰落於8-9世紀,存在壁畫有129,197,135,227,180,229窟,它的衰落可從一些石窟中遊人任意在壁上刻劃題記等可以看出來,如果僧徒在此修行拜佛,遊人是不敢在此胡做非為的,只有廢棄了遊人才會如此;以及47、107、117窟開在較早但原畫被覆蓋重畫。克孜爾石窟的衰落與戰爭有關,據克孜爾石窟佛塔下一個斷為兩截的唐開元三年(715年)紀功碑可知,公元8世紀初,此地曾為大破吐魯番的一個戰場。在克孜爾石窟93窟中刻的一幅攻戰圖可以看出,此圖下部還刻有“來俊俊”三字可能為人名,大約為當時士兵對戰事的描述。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盤點絲綢之路上的城邦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和洛陽為東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

阿克蘇著名旅遊景點

阿克蘇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克蘇市位於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有一片1.8萬平方米的神奇而肥沃的土地,這就是阿克蘇市。“阿克蘇”,在維吾爾語,意為“白色的水”。阿克蘇河從境內流過,所以得名。阿克蘇市是維吾爾、漢等多民族聚居區,人口達43.45萬。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用智慧和汗水共建樂園,使阿克蘇市這顆鑲嵌在祖國西陲的明珠熠熠生輝。阿克蘇市的綠洲、河湖、沙漠、山地等多種地貌,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景點鹽水溝 | 頃希阿爾故城 | 蚌殼化石山 | 怪樹園 | 龜磁古城遺址 | 克孜爾尕哈燧 | 克孜爾千佛洞 | 庫車大寺 | 庫木吐拉千佛洞 | 森木塞姆千佛洞 | 塔里木河 |托木爾峰 | 昭怙厘大寺 | 林基路烈士陵園 | 天山大峽谷 | 燕泉公園 | 溫宿古城古墓群 | 天山神木園 | 庫木吐拉庫石窟 | 雙龍池 | 默拉納額什丁墓 |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 | 蘇巴什故城 | 森木塞姆石窟 | 克孜爾尕哈石窟 | 祥龍湖風景區 | 多浪公園 | 園中園休閒度假村 | 布爾津縣陽光沙灘 |塞里木湖 | 魯克沁鎮| 龜茲故城 | 烏什燕子山 | 拜城 | 阿克陶古城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