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巴什故城

蘇巴什故城

龜茲古遺址中之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蘇巴氏古城、克孜爾尕烽火台等景觀並列,久負盛名。

基本信息

名字

蘇巴什故城實際叫“蘇巴什佛寺”,又名“昭怙悝大寺”,波濤滾滾的庫車河穿城而過。據說,這條河就是《西遊記》里“子母河”的下游。故城遺址始建於東漢(公元1世紀),隋唐(公元6至8世紀)盛極一時。

歷史

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經西行至此,見寺廟僧侶雲集,香火甚盛,便在這裡滯留兩月余講經弘法。7世紀中葉,唐安西都護府移設龜茲後,內地高僧集聚這裡,暮鼓晨鐘,佛事興隆,到了9世紀,佛寺為戰火所焚,因而日趨衰敗,14世紀初徹底廢棄。

記載

《大唐西域記·屈支國》稱:“屈支國東西千餘里,南北六百餘里,國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屈支,即龜茲。據考證,文中所稱之“大都城。就是位於庫車縣出附近的龜茲都城(一稱皮朗故城),漢代名延城,唐代名伊羅盧城,漢唐時期均為龜茲國都。這座古城早已廢棄。如今東、南北三面仍有殘存城牆,系夯土建築。周長的 7公里。東牆長 1446米,高約7.66米;牆外每隔 40米左右,有長寬各4.8米的馬面。南牆長18O9來,斷續殘留。北牆長過 2000米,高 2.4米。西牆已無跡可尋

遺址

城內建築遺址比比皆是。從發掘情況看,早期文化層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有石器、骨器、陶片。另外,還發現少量銅器和漢五銖錢。從晚期文化層中,曾出土排列整齊的一組大陶缸,共33隻。還出上了鋪地用的蓮紋花磚、藍紋磚、筒磚,其紋飾、形狀與唐代長安大明宮的鋪地磚略同。此外,還出土有乾元通寶、開元通玉、中字錢和大曆元寶等古錢幣。

知識增補

1998年國務院第四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蘇巴什佛寺遺址位於庫車縣城北約25公里銅廠河(庫車河)出雀勒塔山口兩岸的洪積台地上。蘇巴什佛寺遺址被庫車河水從中分割為東西兩個部分,故有東、西寺之稱。“蘇巴什”維吾爾語意為“水頭”之意。“蘇巴什佛寺遺址”是由遺址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蘇巴什佛寺遺址正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屈支》中記載的昭怙厘大寺。“荒城北四十餘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藍,同名昭怙厘,而東西相稱。佛像莊飾,殆越人工。僧徒清肅,誠為勤勵。東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廣二尺余,色帶黃白,狀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跡,長尺有八寸,廣餘六寸矣。或有齋日,照燭光明。“這是玄奘西去印度取經路過這裡時龜茲佛教鼎盛時期的寫照。從近年來在該寺出土的文物看,蘇巴什佛寺始建於龜茲白氏王朝崇尚佛教的歷史時期,其時代約當東晉時期,而衰敗於公元13世紀後伊斯蘭教的傳入。
中國古代著名的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龜茲高僧鳩摩羅什就曾應龜茲王之邀,在蘇巴什佛寺升座為西域諸國信佛之王公、眾人宣講佛法。史載,龜茲王崇信佛法,其國民俱皆信佛法,國內寺剎塔廟一百多座,僧徒五千多人,學習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這一時期正是唐安西都護府統轄西域的歷史時期,此時的龜茲國地域廣大,“東西千餘里,南北六百餘里”,龜茲國建都伊羅盧城,國勢強盛。其地並有漢代時的姑墨、溫宿、尉頭(現巴楚縣境內)三國之地。

蘇巴什西寺佛塔

蘇巴什佛寺,建於庫車河(銅廠河)東西兩岸,依山傍水,面積約2平方公里。蘇巴什東寺與西寺隔河相望,東寺建築規模略小,現遺址上可見有佛殿,佛殿殘牆上殘留有佛龕,佛殿外有一座佛塔,塔基層呈方形,塔身分為三級構造,上部呈柱狀圓體,佛塔現殘高約8米。周圍分布著僧房、禪房等佛教建築群。
蘇巴什西寺,因位於庫車河西岸而得名,西寺為蘇巴什佛寺的主要部分,佛教建築較多。現在尚可見有高大的佛殿殘牆,佛殿現僅殘存北、西、南三牆。佛殿的周長約318米。大佛殿內尚有小佛堂,壁上見有佛龕。大殿西側為僧房和禪房,大殿北約50米處,臨河斷崖丘狀山體的石壁上,保存有當年開鑿的十餘座洞窟,從窟形來看均為寺院僧人修行坐禪用的禪窟。沿崖岸北上,現有一洞窟,洞窟為一縱券頂長廊形通道,在通道的兩側開鑿有禪窟,總計17個。窟中壁畫較少,且難以辨認,但在石窟壁上見有龜茲文題記,這處洞窟的形制是目前中國石窟禪窟的構建方式中僅見的一種形式。在大殿西側約50米處,為西寺最壯觀的佛塔。佛塔塔基呈方形,塔基南有斜坡通道可直達佛塔的二層平台。佛塔由四個部分構成,在佛塔二層平台上有經過修復的原建於佛塔上方的中心柱支提佛殿,現殘存後甬道,寬約1米,僅容一人通過。後甬道後壁上見有殘存的壁畫痕跡。這種中心柱型支提佛殿形制在整個阿克蘇地區石窟佛寺建築方式上為僅存的一處,是龜茲地區佛教石窟與佛教寺院在地域化過程中的獨創。佛塔現殘高約13.2米,巍為壯觀,是西區寺院建築群中目前保存最好,最壯觀的一處景象。
蘇巴什佛寺東、西兩寺隔河相望,佛塔、僧房、佛殿、禪房組成了龐大的佛教建築群落。在構建中依山勢走向,北高南低,建築布局錯落有致,氣勢雄偉。從現存的佛寺群落中可以想見當年佛教昌隆時這座寺院的雄偉與繁華。
1902年,日東的大谷瑞探險隊到庫車,在庫車周圍的石窟和佛寺遺址進行大肆挖掘。在蘇巴什佛寺遺址中挖出了一個木質彩繪有翼童子舍利盒,盒蓋上繪有裸體帶翼童子四人,盒身彩繪一組由21人組成的形象十分生動的樂舞圖。在這組圖中有的舞者臉上戴有面具。這是古代龜茲地區非常流行的“蘇幕遮”舞,戴面具是這種舞蹈的典型藝術表現形式。它是龜茲地區紀俗生活的真實反映,具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20世紀70年代,庫車縣文物管理所曾在蘇巴什西寺佛塔西北部清理了一座墓葬,發現一具彩繪棺木。棺木內有人骨,木質龍頭,絲綢織品等。根據出土遺物分析,墓葬的年代為漢代。這具棺木及出土遺物現藏於庫車縣文物管理所。

阿克蘇著名旅遊景點

阿克蘇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克蘇市位於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有一片1.8萬平方米的神奇而肥沃的土地,這就是阿克蘇市。“阿克蘇”,在維吾爾語,意為“白色的水”。阿克蘇河從境內流過,所以得名。阿克蘇市是維吾爾、漢等多民族聚居區,人口達43.45萬。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用智慧和汗水共建樂園,使阿克蘇市這顆鑲嵌在祖國西陲的明珠熠熠生輝。阿克蘇市的綠洲、河湖、沙漠、山地等多種地貌,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景點鹽水溝 | 頃希阿爾故城 | 蚌殼化石山 | 怪樹園 | 龜磁古城遺址 | 克孜爾尕哈燧 | 克孜爾千佛洞 | 庫車大寺 | 庫木吐拉千佛洞 | 森木塞姆千佛洞 | 塔里木河 |托木爾峰 | 昭怙厘大寺 | 林基路烈士陵園 | 天山大峽谷 | 燕泉公園 | 溫宿古城古墓群 | 天山神木園 | 庫木吐拉庫石窟 | 雙龍池 | 默拉納額什丁墓 |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 | 蘇巴什故城 | 森木塞姆石窟 | 克孜爾尕哈石窟 | 祥龍湖風景區 | 多浪公園 | 園中園休閒度假村 | 布爾津縣陽光沙灘 |塞里木湖 | 魯克沁鎮| 龜茲故城 | 烏什燕子山 | 拜城 | 阿克陶古城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