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與路故城遺址

蒲與路故城遺址

中國金代所管轄黑龍江流域廣大地區的蒲與路治所。俗稱克東古城。蒲與又作蒲峪。在黑龍江省克東縣西北7.5公里古城村附近。金初置萬戶,海陵王時設節度使,約廢毀於金元之交的戰亂。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曾調查該城址,70年代黑龍江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以古城為重點對烏裕爾河流域進行3次全面調查。1975年發掘該城南門址,1979年發掘城內東北隅的建築遺址,證實該城址為金代蒲與路故城,確定了中國金代版圖極北疆界的坐標基點。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簡介

蒲與路故城遺址蒲與路故城遺址
中國金代所管轄黑龍江流域廣大地區的蒲與路治所。俗稱克東古城。蒲與又作蒲峪。在黑龍江省克東縣西北7.5 公里古城村附近。金初置萬戶,海陵王時設節度使,約廢毀於金元之交的戰亂。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曾調查該城址,70年代黑龍江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以古城為重點對烏裕爾河流域進行 3次全面調查。
城址平面近橢圓形,東西1100米,南北 700米,周長2850米。城牆殘高 3~4米,底寬20米,上寬 2~3米。城牆夯土版築,夯層厚 8~13厘米,城門附近牆段殘存砌磚遺蹟。全城共有馬面40座,間距60~70米。南北城牆近中間處各開 1門,為過梁式單洞結構,外築半圓形瓮城,東西35米,南北17米。城外10米處有護城壕。
城內地勢略呈北高南低,重要建築遺蹟主要分布在北部偏東區域。城東北隅的一處官衙遺址,由正殿和露台組成。露台寬9米,長7米,正面和東西兩側有青磚砌築的台階。殿堂面闊 5間,18.3米;進深 8間,11.6米。東西南三面牆壁砌築青磚,北面為土牆。殿內有柱礎3排,每排有 5塊礎石,間距約 4米。東側有火坑,西北角有灶址。
城內遺物以建築材料居多,有瓦當筒瓦板瓦脊獸螭首青磚陶器。瓷器有定窯磁州窯鐵器札甲馬鐙、鉞形刀砧子鏵尖合頁以及帶柄人物故事銅鏡、押印、帶、印等。1947 年城內出土 1 方“蒲峪路印”,現存印模,方形,邊長 7.8厘米,篆書陽文。此印的發現為蒲與路治所的確定提供了重要依據。
遺址保存較好,1985年建立了文物管理機構負責保護工作。

出土發掘情況

蒲峪"二字系女真語,是"烏裕爾"的轉音,系女真語"低洼地"或"澇窪地"的意思。古城瀕臨烏裕爾河南岸,橫臥於東北、西三而沼澤草甸的懷抱之中。與東南方7.5公里處的克東縣城、風景區二克山遙相呼應。西南7公里處是克東縣金城鄉政府所在地,北面越過烏裕爾河4公里是齊北鐵路

蒲與路故城遺址蒲與路故城遺址
故城址平面呈橢圓形,周長3000米,城牆是夯土築成,基寬23米,頂寬1.5米,殘高1.7--3.28米,設有南、北二門,門外有瓮城牆外10米處有護城河,現已大部分淤平,局部地段仍清晰可辯。城內有大小土阜若干,為建築遺址。
由於烏裕爾河是一條較大內陸河,兩岸低洼,每逢雨季,河水淹沒了兩岸大片原野,形成大片沼澤草地。這樣就致使蒲峪路治所以它特殊形狀--橢圓形,橫臥於東、北、西三面沼澤之中。不難看出,當初這裡不但是山川秀麗,水草肥美,是捕魚射獵的好地方,而且是水陸暢通,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地。
1975年,黑龍江省博物館考古部對南城門進行發掘,面積約200平方米。城門為一過梁單洞式建築。門長12.55米,寬4.95米。門洞正中立檔門石,路面採用河卵石、沙子鋪成。門洞兩壁立有15根排叉柱,左右兩側設有木地伏。門洞前後兩側拐角處立有花崗岩角柱,城門座前後面砌有青磚。門洞內堆積有瓦當、筒瓦、板瓦、脊獸、螭首等建築構件和陶燈、鐵鏃、甲片、馬鐙、車馴、銅錢、石彈等物。城門前瓮城內出土石彈、圓石、鐵鏃、甲片及燒焦的門樓木板,表明該城毀於戰爭。
蒲與路故城遺址
1979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隊對古城二次發掘,地點為城東北隅一處建築遺址(官衙遺址),面積約500平方米;該遺址建於一個東西向土台上,由露台、正殿、居室、庖廚幾部分組成。露台正南及東西兩側均有5級台階,青磚鋪成。正殿除北牆為土牆外,其餘3面均砌有一層青磚,室內有3排橢圓形自然石柱礎。庖廚位於正殿西北角,與其相連,周圍堆滿燒土、獸骨和陶片。居室有一長3米、寬1.5米、42個煙洞的火炕。出土遺物以陶器居多,質地為泥質火陶或黃灰陶,有的在腹部帶有齒狀或麻花狀附加堆紋。瓷器以定窯瓷為主,次為影青、磁州窯等,器形為碗、盤、壇。建築飾件有牡丹花磚、寶相紋花磚、連珠獸面瓦當、多角形紋瓦當、板瓦、滴水、螭首、陶手等。鐵器有甲片、鐵鍋、三角形鐵器、鐵鏵尖、鐵鏃、鐵削、帶扣。骨器有骨鏃、骨勺、骨板。遺址內還徵集到銅押印、帶柄人物故事鏡、鐵鎖、鐵砧子、鐵馬鐙、鐵鞍飾、銅幣等文物。兩次發掘,是國內對金代城市的首次發掘,對研究金代北方城市建築風格、金代考古學分期等極有價值。
蒲峪路故城的確定,為我國十二至十三世紀北部疆界找到了重要的地理坐標。發掘出土文物有陶、瓷、銅、鐵、骨器銅錢等200餘件,對今後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影響及意義

蒲峪路金代故城遺址位於克東縣金城鄉古城村,地處小興安嶺西南丘陵地帶,烏裕爾河南岸。橫亘於東北西三面沼澤草甸的懷抱之中。蒲與,又作薄峪,女真語意為“低洼地”、“澇地”,因勢築成橢圓形。古城與東南7.5公里處的二克山風景區遙相呼應。蒲峪路為金代上京路所轄4路(余為胡里改路、恤品路、曷懶路)之一。轄黑龍江中上游及外興安嶺以北的廣大地區,處境相當今黑龍江大興安嶺、黑河、伊春、嫩江地區北部,北至俄羅斯外興安嶺魯火疃謀克一帶。此城址是確定中國北部邊疆的重要坐標。是金代北部地區的軍事重鎮與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蒲與路故城遺址金代“太和重寶”銅錢
據《金史海陵主》載,蒲峪路於金天德四年(1152年)前建成。古城村農民在耕作中曾出土兩方銅印,其中1枚印面鑄有漢文九疊篆文“蒲峪路印”4個字,與《金史地理志》記載相符,為金代蒲峪路衙署用官印,這方銅印系確定蒲與路城的有力物證。故城遺址呈橢圓形,南北短徑約700米,東西長徑1100米,城牆周長2872米,高5~6米,為夯土築成。底寬20米,頂寬1.5~3米,殘高3~4米。牆上每隔70~75米建有馬面(雉堞)1處,全城共有38處。城牆外10米處有護城壕,現大部被淤平。城設南、北2門,城門破壞嚴重,豁口達15米以上。城門上有城樓,城門外有半圓形瓮城,東西長35米,南北寬17米,城門牆內外兩側均以磚砌加固。古城周圍地勢低洼。牆外10米有護城河殘跡。城外西北角護城河處有橢圓形土埠,周長420米,應是水運碼頭。
蒲峪路故城遺址除具觀賞價值外,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考古研究價值。據“金史”記載:“蒲峪路,國初置萬戶,海陵例罷萬戶,乃改置節度使”。蒲峪路設“節度使一員,從三品,掌鎮撫諸軍訪刺,總判本鎮兵馬之事”。下設副使、判官知法、教授、司獄、譯人、通事等多職,還有專門管理宗室的大宗正府,有醫院和學堂。蒲峪路是金代版圖中管轄區域最為遼闊,最為北部的一個行政區。據《金史地理志》記載“金之攘地封疆……北自蒲峪路以北三千餘里,火魯火疃謀克地為邊”,由此證明宋金以來外興安嶺以南的整個黑龍江流域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蒲峪路城影響很大,多年來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課題。1974~1975年,黑龍江省博物院對烏裕爾河沿岸區域的古城進行普查。該城址發掘出土的文物及“蒲峪路印”進一步確定了金城鄉的古城即是金代蒲峪路故城。該遺址的確定,為確定中國12~13世紀的北部疆界找到了重要的歷史坐標,同時也證明了清國中俄兩國政府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是符合當時歷史情況的平等條約。
目前,蒲峪路故城遺址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風景區。1981年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AA級風景區。

相關歷史記載

蒲與路是金代上京路所轄的蒲與、胡里改、恤品三路之一,管轄著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故城就是蒲與路的治所。

蒲與路故城遺址烏裕爾河
遺址北臨烏裕爾河,城因河而得名。蒲與,又作“蒲峪”,與“烏裕爾”一樣,均為女真語,意思是指“低洼地”、“澇地”。根據《金史·地理志》卷二十四的記載:“蒲與路,國初置萬戶,海陵例罷萬戶,乃改置節度使。”
城址為橢圓形,實測周長2892米,城牆是夯土築成,有瓮城、馬面、南北二門。1975年試掘該城的南城門門址,出土有磚瓦、鴟吻、車鏨、鐵鏡、鑿頭鐵鏈及北宋的銅錢等文化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蒲與路印”的出土。這方錫印為蒲與路故城的確定,提供了有力的物證。
《金史·地理志》有記載說:“金之壤地封疆,東極吉里迷、兀的改諸野人之境,北自蒲與路之北三千餘里火魯火疃謀克為邊……。”這說明蒲與路的轄境包括路治以北三千多里以外的外興安嶺上的火魯火疃謀克。“火魯火疃”是女真語,意思是“山谷之城”。謀克是金代軍政合一的基層單位組織。從考古學上認定蒲與路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是確定火魯火疃謀克和金代北邊疆界的坐標基點,從而證明早在七、八百年前的金代,中國的版圖就遠達外興安嶺以北了。

蒲峪路

蒲峪路是一座經受過戰亂、但曾經輝煌的古城,是我國金代東北邊界的地理坐標。蒲峪路故城位於烏峪爾河南岸,黑龍江省克東縣金城鄉古城村西約300米,1988年1月13日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蒲峪路的名字來源於烏峪爾河。金代的城址有不少是以河流命名的,“蒲峪”二字系女真語,是“烏峪爾”的轉音,為“低洼地”或“澇窪地”的意思。

從高處望去,蒲峪路古城平面呈橢圓形。據測量,周長2850米,東西長1100米,南北寬700米。城牆夯土板築,殘高5—6米,頂寬約1.5—3米,基寬約18—20米。附有馬面40個,每個間距約70米,城只設南北二門,遙相對應,均附築瓮城。城牆外10米處,有護城壕,現已大部淤平。

城內有大小土阜,為建築遺址。城內東北角有一處高約1米、長40米、寬20米的土阜,經發掘是一處官衙遺蹟。南有露台,北有殿堂,當為官吏住所,殿西北發現灶址。

城牆西北角護城河外有一座周長約427米的橢圓形土丘,丘頂高出地面3米左右,是蒲峪路水上運輸的碼頭遺址。

蒲與路故城遺址女真族
尋本溯源,蒲峪路要上溯到十二世紀初。當時女真族完顏部起兵反遼,在我國北方建立了金朝,定都上京,上京轄蒲峪、胡里改、恤品、曷懶四路,管轄著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據《金史》記載:“蒲與路,國初置萬戶,海陵例罷萬戶,乃改置節度使”。由此可知蒲峪路前身是萬戶府,海陵王為了加強 中央集權制,對地方行政制度做了上述改革。《金史》同時記載天德四年,即1152年十一月:“辛丑、買珠於烏古迪烈部及蒲峪路”。這就說明,蒲峪路的建置時間應當在天德四年以前。並且蒲峪路城內當時有很多建築,是女真人居住比較集中地區之一。金代的蒲峪路到元代還被起用,並且延續至元代仁宗大德二年,即1298年,自此以後,史書中見不到有關蒲峪路的記載了。這就說明蒲峪路故城從建置到廢棄最少經歷了一百四十七年。
1975年、1979年先後發掘南門址和城內東北隅的一處建築遺址。出土文物較多。陶器有罐、盆、瓮、燈和紡輪等;瓷器有碗、盤、壇等,同時發現較多瓷片,以定窯為主;鐵器有甲片、車輨、鏵、合頁、帶扣、刀削、鏟、鏃、馬蹬等;骨器有鏃、等。建築材料以磚瓦居多,其中有牡丹花紋磚、連珠紋獸面瓦當、板瓦、筒瓦、螭首等建築飾物。
1956年該城曾出土銅印一方,現已遺失,僅存印模。印漢文篆書“蒲峪路印”四字。對蒲峪路故城的確認,直到蒲峪路印的發現,才使其無須質疑。蒲峪路印的發現和消失就象蒲峪路故城一樣充滿了神秘和無奈。
蒲峪路是金上京路下轄的四個路址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古城遺址,是金代的北方軍事重鎮。該城毀於戰火,還是自然災害,為後人留下了諸多的不解之謎。
現在的蒲峪路故城遺址東、北為沼澤地,遇到雨季通向古城的土路泥濘得無法通行,可古城內卻乾爽得滴水不存,它的水到哪裡去了?難道古城的地下有排水設施?古城內土質肥沃,旱澇保收。一牆之隔,城外也許顆粒無收,是自然的神力,還是人類的奇蹟,誰也無法說清。
蒲峪路故城遺址為我們確定金代的疆界提供了可靠的地理坐標。《金史》蒲與路條下注文:“(蒲峪路)南至上京六百七十里,東南至胡里改一千四百里,北至邊界火魯火疃謀克三千里”。金代是我國東北北部以女真族為主體建立的北方王朝。當時疆域鼎盛時期,東至日本海,西至青海積石,北至金蒲峪路之北三千餘里,火魯火疃謀克地,即今外興安嶺為邊,南以淮水中流及秦嶺與宋為界。

據此可知,我國金代北部疆界,在蒲峪路治所以北三千餘里遠,俄羅斯境內外興安嶺以南的整個黑龍江流域都是中國領土。蒲峪路成為研究金元時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歷史沿革、建築、自然科學等方面的依據,同時也是我國金代北部邊界的地理坐標,並且有力地證明了清國中俄兩國政府所簽定的《尼布楚條約》是符合歷史情況的。

自金代海陵王設定節度使至滅亡的48年中,蒲峪路共任用了六位節度使,他們均出自女真族。在這裡最值得一提的是,土生土長的金代蒲峪路籍傑出的女真族英雄曷懶路兵馬都總管仆散渾坦。他是金史中唯一明確記載的與岳飛直接交鋒的人物。南宋岳飛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是仆散渾坦卻是一名不聞,他被埋進了金代歷史的故紙堆中,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