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木吐拉千佛洞

庫木吐拉千佛洞

庫木吐拉千佛洞又稱庫木吐喇石窟、庫木吐拉石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庫車縣城西南約30公里處,是龜茲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始鑿於兩晉時期,從渭乾河龍口水電站北上2公里處,分布於庫木吐拉村的北面綿延長3公里渭乾河崖壁上,共有112個石窟。現存壁畫數千平方米,以描繪大乘佛教內容為主,具有重大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庫木吐拉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

庫木吐拉千佛洞:約5~11世紀佛教石窟寺。開鑿在新疆庫車縣城西北30公里的渭乾河谷的東岸,是僅次於克孜爾石窟的古龜茲較大的石窟群。庫木吐拉系維吾爾語譯音,意為“沙漠中的烽火台”。現有洞窟112個,分為南區,北區,丁谷山峽谷區三部分。庫木吐拉千佛洞開鑿的時間從兩晉,經隋唐,延續到宋代。

北區為主區,有80窟,南區是進入口,分兩部分,共32窟。丁谷山峽谷區只有少量石窟。石窟開鑿於公元五世紀,直到七世紀,整個面貌與克孜爾同期石窟接近,有顯著的龜茲地方風格。

庫木吐拉石窟開鑿時期較克孜爾石窟晚,但經歷時間越千年。這裡的石窟有巨型的中心塔柱窟、殿式窟、復含式、支提窟和毗柯羅窟、僧房窟,羅漢窟等.佛寺多以5—6箇中心塔柱石窟和其他窟組成.石窟內相當一部分壁畫保存得比較完好,只是近年由於水庫影響受到損害,現有40多個石窟壁畫得以保存,早期壁畫(西元3—6世紀)融合了犍陀羅波斯藝術風格形成了鐵線描、凹凸法、人體暈染等獨特的龜茲風,壁畫內容以佛因緣故事為主。布置在頂部和四壁,分層分格繪製並有龜茲文的題釋,中期(7世紀)壁畫反映出濃烈的漢唐風和龜茲風並存的特徵,內容以千佛、列佛畫多,明顯轉入大乘佛教系統。晚期(9世紀)壁畫則為龜茲回鶻風,類似唐末宋初畫風。題名款式亦厲中原風格,有的並用漢字,回鶻文合壁榜書。

南區的GK20窟中保留著新疆目前發現的惟一完好的古代泥塑佛像,亦屬珍品。

歷史

庫木吐拉千佛洞開鑿的時間從兩晉,經隋唐,延續到宋代,大約始鑿於公元4世紀。當佛教從印度和犍陀羅等地傳入龜茲後,龜茲人在自己優秀的民族傳統基礎上,吸收外來藝術的有益成分,從而創造出具有時代特點和民族風格的卓越藝術。

庫木吐拉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

據現狀考察應屬3個不同時期的文化系統:5~8世紀中葉為龜茲系列;7~9世紀是中原漢系洞窟;約9世紀中晚期至10世紀或更晚為回鶻系洞窟(石窟中出現回鶻僧人和回鶻裝束的世俗供養人像)。

18世紀30年代清人謝濟世戎幕隨筆記載了當時庫木吐石窟的情況。

19世紀初,徐松《西域水道記》中也有記載。

20世紀初,日、德、俄、法等國探險家在新疆活動時曾染指庫木吐石窟,清理、挖掘和切割盜走了不少珍貴文物。

1949年前後,中國學者曾先後到這裡作過調查,但尚未展開全面的考察和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庫木吐石窟歸庫車縣文物管理所管理,1984年歸入龜茲石窟研究所。

1965年在石窟附近修建渭乾河引水樞紐和電站工程。1970年10月竣工蓄水後,32個洞窟被沖毀,占全部的44%,精華洞窟幾乎全部破壞。

結構布局

千佛洞南北蜿蜒750米,窟群依地勢分布在間隔3公里的谷口和大溝,分為南區,北區,丁谷山峽谷區三部分。按1984年庫車縣文物管理所的分區編號分為:

南部的谷口區是進入口,分兩部分,共有32個洞窟,分布在河東岸和幾條山谷內,保存較完整的不足10窟。

北部窟群為主區,分布在木札提河一條支流的附近,洞窟較密集,有80個,保存較完整的不過半數。

丁谷山峽谷區只有少量石窟

庫木吐拉石窟中,寺院佛堂占比例最大,講堂和僧房占比例甚小,高僧骨灰堂比較多,並有明顯的大小尊卑之分。

形制特點

早期洞窟

庫木吐拉石窟早期洞窟形制與克孜爾千佛洞大致相同,主要是中心柱窟與方形窟兩種。

1、中心柱窟

庫木吐拉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

中心柱窟佛堂平面呈長方形,主室窟頂多為縱券形。正壁中央鑿一大龕,左右側為券形通道口,經行道通入後室或後行道。有的方柱體各壁鑿一龕。壁畫題材多同於克孜爾石窟,即主室券頂中脊繪天象圖,券頂側壁繪菱形山巒為背景的佛本生故事或因緣故事。

主室兩側壁主要繪因緣佛傳,行道後繪以涅為中心的佛傳內容。

2、方形窟

佛堂平面作正方形或長方形,有的在後部中央設佛壇,頂為穹窿形。壁畫題材,側壁多為佛傳故事,穹窿頂繪條幅狀的菩薩相隔的立像。

中期洞窟

中期洞窟的形制,主要也是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但方形窟頂多作縱券形。這一時期除沿用早期洞窟的題材外,還出現了與中原地區唐窟相似的題材,明顯地表現出與龜茲風格迥異、具有鮮明中原地區佛教藝術特徵的漢畫作風。這一變化表現在:

1、大幅經變畫的出現。

這種反映大乘教經典為主要內容的題材,與原龜茲地區流行的小乘佛教不同。經變畫在中心柱窟中占據左右側壁的顯著位置,在方形窟內則主要繪在正壁或左右側壁,並都有漢文書寫的榜題。

2、漢式尊像圖取代龜茲石窟中常見的舍利塔以及與涅相關的佛傳故事、龜茲供養人像、立佛像等位置。

庫木吐拉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

其構圖形式大多是佛像與菩薩相間排列,成組地出現在中心柱窟的左右行道及後行道側壁上,像側有漢文榜題。

3、千佛題材大量出現,構圖簡單,色彩雷同,不敷底色,與龜茲石窟的千佛顯著不同。

4、出現非龜茲裝束的漢人供養人像

5、出現中原地區漢式裝飾紋樣。此外,還出現當時中原流行的密宗題材。

晚期洞窟

出現回鶻人供養人像,但從中可以明顯看出所受中原地區漢文化的影響。北區第79窟用龜茲文、漢文和回鶻文3種文字共書供養人榜題是前所未見的。回鶻時期的洞窟,是當地漢式洞窟的延續和發展,前後是一脈相承的。但這時期的洞窟規模逐漸變小,已呈現衰退的跡象。大約到了11世紀,基本絕跡。

藝術風格

庫木吐拉石窟壁畫的藝術特點,從時間上它是中原地區佛教藝術的先驅;從空間上看,它正處於絲綢之路北道的要衝,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發源地中國、印度、埃及、波斯以及希臘和羅馬的文化藝術交流的匯集點。庫木吐拉千佛洞的壁畫不僅有西方文化和中原地區文化的影響,同時又有著本地獨特的藝術風格。除壁畫以外,庫木吐拉千佛洞窟內和窟外石崖上有大量的僧侶題名、龜茲文和漢文的題記以及並行的回鶻文題記、古龜茲文題記,也是研究古龜茲歷史文化藝術極其珍貴的資料。

早期風格

庫木吐拉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

相當於公元五世紀到七世紀,整個面貌與克孜爾同期石窟接近,有顯著的龜茲地方風格。

第24窟的“降魔變”,筆觸粗獷豪放,表現了龜茲人民敦厚樸實、心胸開闊爽達的氣概。

第46窟映子本生圖,採用較粗的線條勾勒輪廓,內部以赭石平塗,立體感很強。龜茲畫家從自己的生活實踐出發,讓佛和菩薩披上龜茲服裝,被人們稱為“雙領下垂”式大衣。在繪畫技法上,“用筆勁緊,如屈鐵盤絲”。

第32窟殘存“涅架變”中的舉哀菩薩,線條圓潤而堅實,流暢而柔和,富有韻律感,是“屈鐵盤絲”式線條的代表作。

中期風格

由於唐代是龜茲地區佛教的鼎盛時期,因此盛唐時開鑿的洞窟較多。在庫木吐拉石窟中,唐代的壁畫數量最多。它在內容和畫風上都和中原藝術比較接近。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既有中原畫那種豐富多變的線條,又有凹凸暈染法,並使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獨具一格的龜茲畫風。

它運用了富有裝飾性的圖案作背景,以寫實傳真的空間,來襯托虛幻的宗教故事。這種手法,大量地使用在滿鋪窟頂的菱格本生、因緣故事畫和菱格雙幡復缽式塔內的坐佛圖上。在橫豎斜向排列的菱格中,又畫出層層山峰,其間點綴著圖案化了的樹木、花卉、水池,再彩繪以形象生動、造型優美的佛本生或因緣故事畫,使之動靜結合,圖案與寫實相呼應,主題形象突出,色彩濃淡相宜,畫面絢麗多彩,又富有裝飾意匠。

後期風格

在後期的壁畫中,菱格故事畫雖被一排排的千佛像所代替,但在龕楣、背光、頭光和一些邊飾中,填充了許多卷草花卉、葡萄紋等圖案,畫面活潑流暢,氣象萬千。龜茲壁畫中的人物,形象生動。

文物保護

庫木吐拉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保護洞窟,國家3次撥款,1978年修成沉籍圍堤,但至21世紀初窟內漏水,窟外河道泥沙淤積,河水漫漲,仍對石窟構成威脅。

從2000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次對其修復保護工作進行考察,並制定了維修保護計畫。

2012年7月,國家投資1600萬元實施搶險加固工程,預計2013年10月竣工,這是自2000年以來對庫木吐拉千佛洞實施的一次最大規模的加固維修。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阿克蘇著名旅遊景點

阿克蘇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克蘇市位於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有一片1.8萬平方米的神奇而肥沃的土地,這就是阿克蘇市。“阿克蘇”,在維吾爾語,意為“白色的水”。阿克蘇河從境內流過,所以得名。阿克蘇市是維吾爾、漢等多民族聚居區,人口達43.45萬。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用智慧和汗水共建樂園,使阿克蘇市這顆鑲嵌在祖國西陲的明珠熠熠生輝。阿克蘇市的綠洲、河湖、沙漠、山地等多種地貌,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景點鹽水溝 | 頃希阿爾故城 | 蚌殼化石山 | 怪樹園 | 龜磁古城遺址 | 克孜爾尕哈燧 | 克孜爾千佛洞 | 庫車大寺 | 庫木吐拉千佛洞 | 森木塞姆千佛洞 | 塔里木河 |托木爾峰 | 昭怙厘大寺 | 林基路烈士陵園 | 天山大峽谷 | 燕泉公園 | 溫宿古城古墓群 | 天山神木園 | 庫木吐拉庫石窟 | 雙龍池 | 默拉納額什丁墓 | 克孜爾尕哈烽火台 | 蘇巴什故城 | 森木塞姆石窟 | 克孜爾尕哈石窟 | 祥龍湖風景區 | 多浪公園 | 園中園休閒度假村 | 布爾津縣陽光沙灘 |塞里木湖 | 魯克沁鎮| 龜茲故城 | 烏什燕子山 | 拜城 | 阿克陶古城遺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