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窟

安岳石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擴並後單位),由原III-50臥佛院摩崖造像和後併入的VI-並50安岳石窟組成,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四川省安岳縣。目前已發現歷代石窟造像200處,造像10餘尊。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9處,分別是臥佛院、玄妙觀、千佛寨、園覺洞、華嚴洞、毗盧洞、茗山寺、孔雀洞、木門寺。題材多為佛教和道教造像。它多是我國石刻藝術成熟和鼎盛時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雕刻藝術價值,造像風格除少數具有淳樸、粗獷的魏晉風骨外,大多是體態豐滿、雍容華貴的唐代風格。

信息

安岳石窟(擴)III-50

安岳石窟安岳石窟

概況

..

安岳石窟位於安岳縣境內,包括圓覺洞、千佛寨、華嚴洞、孔雀洞、茗山寺、玄妙觀。開鑿於唐、五代、北宋,明清時期也有雕鑿。安岳石窟內容豐富,規模宏大,藝術精湛。上承廣元、巴中石刻,下啟大足石刻,為四川唐宋時期石刻造像藝術的代表。2006年,安岳石窟與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臥佛院摩崖造像合併,名稱安岳石窟。

簡介

安岳是目前中國已知的中國古代佛教造像遺址最集中的縣,目前已發現歷代石窟造像200處,造像10萬餘尊,其中尤以唐代造像的宏偉和宋代造像的精美著稱於世,

安岳石窟安岳石窟

在中國石刻藝術史上具有上承雲岡、龍門,下啟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石刻之鄉”的稱號。目前該縣擁有各類石窟造像保護單位70處,其中國家級石窟類文物保護單位9處,分別是臥佛院、玄妙觀、千佛寨、圓覺洞、華嚴洞、毗盧洞、茗山寺、孔雀洞、木門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分別是庵堂寺佛耳岩高升大佛寺西禪寺塔坡,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縣級文物保護點60處。而隨著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目前又有眾多石窟寺被重新發現。正是四川省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項目。

開鑿歷史

圓覺洞
位於安岳縣城東南1千米雲居山上。開鑿於唐、五代、北宋,現存窟龕103個,造像1933尊,主要造像有北崖的釋迦佛、淨瓶觀音、蓮花手觀音和南崖造像中的毗沙門天王、十六羅漢、地藏與十王變、佛道合龕造像等。

千佛寨

位於安岳縣岳陽鎮西北2.5千米的大雲山上。始於唐、五代、兩宋,延至明、清,現存窟龕105個,造像3061尊。唐、宋石刻中的藥師經變圖、西方三聖、一佛四菩薩、八菩薩、彌勒佛、釋迦說法等龕窟尤為精緻。

華嚴洞

位於安岳縣城東南56千米的石羊鎮華嚴村箱蓋山上。現存2大窟,造像159尊。華嚴洞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初年,窟內雕華嚴三聖和十大菩薩。

..

大般若洞

開鑿於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年),“三教”同窟造像。孔雀洞位於安岳縣城東南57千米的雙龍街鄉孔雀村,開鑿於南宋。現存窟龕9個,造像75尊,經目塔1座。其中孔雀明王窟內的孔雀明王、天王、金剛諸像雕刻精湛。

茗山寺

位於安岳縣城東南60千米的鼎新鄉民樂村虎頭山上。開鑿於北宋,現存窟龕20個,造像63尊。造像形體高大,有毗盧佛、文殊、觀音、大勢至菩薩等造像題材。

玄妙觀

位於安岳縣城北20千米的鴛大鎮玄妙村集聖山。開鑿於唐開元六年至天寶七年(718~748年)。現存窟龕79個,造像1293尊。以道教龕像為主,其次是佛道合龕。

中國最大的摩崖經窟

中國五代石窟造像的火種
每天天不亮,安岳船形村劉家碧老人便從家裡出門,摸黑到後山的羅漢寺,說是寺廟,其實只是座破敗的吊腳樓,吊腳樓依山而建,樓內岩壁上開鑿有三龕佛像。十多年前,劉家碧用香火錢為三龕佛像上了漆,她有生之年最大的願望,是為山上所有佛像都上一遍漆。不過,這個願望可能會就此破滅,文物部門發現,羅漢寺石窟大多開鑿於五代年間,而大規模五代石窟在中國並不常見。

..

在船形村,你會發現,佛與你幾乎沒有距離。你只要頭一轉,就能看到那一尊尊早已風化斑駁的佛像;有些石窟甚至在你腳下,需要俯下身子才能一看究竟。西北、中原地區的石窟往往密如蜂房,高高在上,為何安岳石窟竟會在腳下呢?其實,石窟過去也開鑿在半山腰,只是兩邊山體不斷剝落,溝底越墊越高,相對高度漸漸縮小,佛像也從山腰走到了古道旁。
劉家碧點燃一支蠟燭,領我到後山,如數家珍地指點著這些陪伴了她數十載的佛像,她撥開岩壁上的藤蔓,告訴我哪裡有題刻。微弱的燭光映紅古老的石壁,一行斑駁的楷書映入眼帘:“天成二年歲次丁亥二月”。天成是後唐明宗李亶年號,就在兩年前,後唐兵進成都,皇帝王衍開城投降,在押往洛陽途中被殺,前蜀滅亡。
自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以來,中原戰亂頻繁,兵連禍結,百姓民不聊生,大規模的石窟造像早已停止,迄今中國的五代造像,大多分布在四川、江蘇與浙江,而又以安岳最為豐富。除了船形村,安岳圓覺洞、庵堂寺、千佛寨部分石窟也開鑿於五代年間,這些石窟共同點在於:龕不大,進深淺,極少有大型造像,佛像線條也日趨粗獷、簡約。
圓覺洞地處安岳雲居山上,南坡鑿有20餘龕五代佛像,龕頗為袖珍,面積在1.5-3平方米左右,早已失去了唐代佛龕大氣磅礴的氣勢。此時,一種叫“社”的組織在安岳頻頻出現,圓覺洞33號龕旁的一方天漢元年(公元917年)題記上,就有“社首趙義和、社戶陳球、高山貞、龐進琳……”的記載,胡文和認為,晚唐五代年間,安岳民間流行結社造像。石窟造像從雲岡、龍門的皇家血統走向了民間。

..

傅成金提出,五代亂世,四川偏安一隅,相對安寧,但百姓財力已遠不如唐,因此龕都不大;歷來被民間視為濟世菩薩的千手觀音在安岳五代造像中大量出現,暗示著百姓對安寧的渴求。安岳五代造像在2000尊上下,在中國獨占鰲頭,佛像雖然沒有唐代的精美、大氣,卻如實地記錄了中國石窟藝術流變的過程,保存了中國石窟的火種,因而意義非凡。

“唐盛宋衰”在安岳被改寫

宋代石窟存世最少,以致清代學者提出“唐盛宋衰”之說,認為宋代石窟早已衰落,大足、安岳石窟的相繼發現修正了這種觀點。宋代是安岳石窟的黃金時代,之前的圓覺洞、千佛寨仍在造像,又出現了茗山寺、孔雀洞、華嚴洞、毗盧洞、寶珠寺、聖壽寺諸多精品,石窟逐漸擺脫了五代的桎梏,佛龕氣勢恢宏,佛像大多大於真人,他們也早已不是雲岡、龍門石窟中印度人、西域人形象,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

茗山寺現存造像97尊,數量雖不多,但規模宏大,諸如高4.5米的觀音、大勢至菩薩,6米的文殊師利,6.3米的毗盧舍那佛,1米、並排而立的十二護法神像等都堪稱北宋精品。千年的風吹雨打使岩石顯現出來的層層肌理,在佛像身上留下了水波型的紋理線條,看起來更有一種滄桑之美,如同年輪,記錄下時間的印記。
圓覺洞以北宋飛天聞名,此前中國飛天大多出現在壁畫中,石刻飛天寥若晨星。飛天凌空飛舞,衣裙迎風擺動,想在冰冷的石頭上雕刻出動感的飛天,其難度可想而知。圓覺洞四尊飛天綴刻於淨瓶觀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左右,頸繞飄帶,手托花蕾,輕盈曼妙,靜止的佛龕仿佛具有動感,大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意蘊。
將安岳宋代石窟之美發揮到極致的,則是毗盧洞紫竹觀音。紫竹觀音高3米,柳葉眉、丹鳳眼、高鼻樑、櫻桃小口,坐在荷葉上,右腿蹺起,左腿懸於蓮台之下,恰似一個天真的鄰家少女正在蓮葉與竹林間嬉戲。當時的工匠似乎以身邊的四川女子為模特兒,塑造了這尊石窟藝術史上的尤物,難怪人們愛昵地稱為“蹺腳觀音”“風流觀音”;學者則稱之為“東方維納斯”。 紫竹觀音由於過於逼真,還引來一段佳話。安岳是韓國普州太后許黃玉故里,東漢年間,許黃玉與族人順長江漂流到朝鮮半島,駕洛國金首露王娶為皇妃。每年有上千韓國人來安岳,他們參觀完了許黃玉故里,都想去看看紫竹觀音,在韓國人看來,紫竹觀音就是一個雍容、溫雅、美麗的安岳女子,他們心目中的普州太后正是如此。
我來到毗盧洞正值7月22日,農曆初一上香的日子,加上電視裡早就預報當天有日全食,毗盧洞一大早聚集了不少當地人。天慢慢變得陰沉,香爐里的燭火若明若暗,身著僧衣的香客口中念念有詞,向著紫竹觀音祈福,香客戴著墨鏡,拿著磁碟芯看著漸漸被天狗吞食的太陽。這尊千年佛像與她守護的芸芸眾生,共同見證了這個五百年一遇的天文奇遇。
宋代諸如養雞女、牧童、婢女、武士等世俗形象頻頻出現在石窟中,在毗盧洞,就連捐資造像的僧、尼、供養人的形象都坐進了佛龕,與佛一起享受著人間香火。宋代國力雖不如唐,城市經濟卻大有發展,市民階層頗為活躍,俗世的人漸漸成為小說、評書中的主體,受此影響,石窟藝術也大有世俗化的趨勢。

龍門到大足的渡口

周世夏一家可能是中國最有佛緣的家庭了。2007年我和袁蓉蓀來孔雀村拜訪他時,他正在燒晚飯,灶台透出的火光映紅了一旁的佛像,佛像的臉龐早已被灶煙燻得漆黑。
房子是土改時分給周家的,當時灶台旁就有這樣一尊孔雀明王佛像,周世夏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別人還要求神拜佛,家裡有尊佛像不是更好?1979年,妻子戴玉蘭嫁進了門,再後來兩個兒子也出生了,就這樣三十年過去了,周家保護佛像,孔雀明王庇護周家,只是灶煙燻得佛像一年黑似一年。去年,周家老宅拆除,周世夏把新房建在孔雀明王旁邊,他也如願當上了文管員,繼續著這尊南宋佛像的情緣。

..

雙龍街鄉孔雀村與大足縣毗鄰,開車只需十分鐘,村里不少人家親戚就在大足,三五結夥地來看稀奇,嘖嘖地稱讚:這尊孔雀明王跟咱縣北山那個長得像喔!硬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大足北山孔雀明王,無論造像形態還是神韻都與孔雀村這尊極為相似。大足石刻的歷史,一般認為始於晚唐普州刺史韋君靖,歷五代至兩宋,南宋大足高僧趙智鳳在家鄉寶頂山營造了縱橫五里的石窟群,代表了大足石刻的最高成就。
事實上,大足不少造像都能在安岳找到原型,比如寶頂山大佛灣14窟柳本尊十煉圖、2號窟護法神像、29窟圓覺洞,北山第125龕數珠觀音,在安岳毗盧洞、華嚴洞、靜慧岩、茗山寺都有類似造像,它們就如同父與子一般,傳承著一樣的手藝與風采。幾天的採訪中,我發現石窟在安岳的分布其實頗有規律:靠近遂寧、樂至的千佛寨、玄妙觀多是盛唐作品,縣城中部高升大佛、塔坡、圓覺洞年代在中晚唐到五代,而宋代茗山寺、孔雀洞、華嚴洞、毗盧洞無一例外集中在與大足接壤地區,可以清楚地描繪出石窟從安岳到大足的歷史脈絡。
雲岡、龍門往往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的早期時代,大足則是晚期石窟的代表,而安岳,無疑是從雲岡、龍門到大足的渡口。正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劉長久先生在《西南石窟藝術》一書中所言:“安岳石窟在四川石窟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積極作用,一方面繼承和發揚了廣元、巴中石窟中的盛唐之風,另一方面又開創了五代和兩宋造像的新局面,使四川石窟進入到中國石窟雕塑發展史上的新階段。”南宋年間,大足石刻興起,不少安岳工匠轉投大足,迄今在大足留下姓名的29位石匠,就有18人來自安岳。南宋末年,蒙古入侵四川,安岳也難逃戰火,在無止境的王朝更迭與戰火過後,安岳石窟逐漸被塵封於枯藤、雜草與青苔中,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重新為世人所知。2002年,安岳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石刻藝術之鄉”,縣城裡又出現了幾家石匠作坊,石匠大多來自東勝鄉,分為兩個流派,一派仿刻紫竹觀音、臥佛,另一派則在河南學了手藝回來,安岳似乎要重新拾起古老的石刻。孔雀村到安岳的公路旁,石先佳、石健父子正在雕刻一尊3米高的藥師佛,父子倆趴在佛像上,用鐵鑿仔細打磨著藥師佛頭上的螺髻。黃昏,安岳迷濛在一場難得的細雨中,斷斷續續的鑿石聲衝破雨簾,重新飄蕩在這座古老的城市上空。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