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二年

天成二年,史料記載後唐蘆台軍亂,後唐天成二年(927)三月,請求移鎮,後唐以趙在禮為橫海節度使(今滄州,今河北滄州東南),軍校龍晊則率魏博奉節等九指揮三千五百人遠戍蘆台軍(今河北寧河東南),以御契丹。

歷史紀年

天成二年,公元927年

史料記載

後唐蘆台軍亂
魏博留後的趙在禮因曾參與鄴都兵變,為免禍及其身,後唐天成二年(927)三月,請求移鎮,後唐以趙在禮為橫海節度使(今滄州,今河北滄州東南),軍校龍晊則率魏博奉節等九指揮三千五百人遠戍蘆台軍(今河北寧河東南),以御契丹。後唐又以烏震房知溫為北面副招討。房知溫不滿烏震代己,未交軍印,先誘使魏州泰節軍殺烏震於蘆台軍東寨,隨即抽身至西寨,與安審通以步、騎兵盡殺魏軍。四月初十,後唐敕蘆台亂軍在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的家屬全門處斬,共殺九指揮使之下三千五百家萬餘人於石灰窯。永濟渠為之染紅。後唐朝延雖知房知溫首倡其亂,但為安撫起見,反加房知溫侍中。
朱守殷叛
後唐汴州宣武軍節度使朱守殷原來只是後唐莊宗的一員奴僕,因寵幸而為軍使。在晉梁夾河之戰中,朱守殷戍守德勝,因其麻痹大意,致使德勝南城失守(923),晉軍形勢相對危急,莊宗收復德勝之後,當時李嗣源請殺朱守殷以懲敗軍之罪,莊宗不殺。同光四年李嗣源叛,下大梁(今河南開封)逼洛陽,莊宗為亂兵所困,調朱守殷勤王,朱守殷反而率部憩於邙山。李嗣源即位為後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十月,明宗準備自洛陽至汴州(今河南開封),有傳言稱明宗此行欲伐吳,並欲制置東部藩鎮。朱守殷內心疑懼,遂據汴州反。明宗先派范延光討之,繼之親至大梁,四面進攻。朱守殷知事不濟,殺全族後使人殺己。明宗平汴。
後唐殺任圜
後唐天成二年(927)十月,後唐樞密使安重誨以朱守殷叛與任圜相勾結為由,稱制殺太子太保致仕任圜,於第賜圜自盡。任圜(?——927),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東北)人。後梁時為河東潞州判官,後唐歷官工部尚書、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判三司。後唐滅蜀後,郭崇韜、李繼岌先後遇害,任圜以書生統兵,平康延孝之叛,率征蜀大軍班朝。主判三司時,革除了斂臣孔謙的一些流弊,又征蜀財,短時期內令後唐國富民足。史稱任圜以天下為己任,性格剛真,勇於作為。與權憚多有矛盾。天成二年六月,任圜與樞密使安重誨爭館券所出而結怨,任圜罷相致仕,退居磁州(今河北磁縣)。但終為安重誨所諂,未免殺身之禍。
徐溫卒
吳順義七年(927)、後唐天成二年十月二十三,吳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道都統、鎮海寧國節度使兼中書令、東海王徐溫卒。徐溫(862——927)字敦美(一作端美),海州朐山(今江蘇東海)人,以販鹽為生。唐末追隨楊行密,以功為淮南右牙指揮使。楊行密卒,楊渥襲淮南節度使,907年徐溫與張顥以兵諫名義除楊渥羽翼,把持淮南大政。908年,徐溫與張顥合謀弒楊渥,事後徐溫又殺張顥,遂專擅吳權近二十年。其持政期間,保境息民,與吳越休兵言和,境內居民得安定局面。史稱溫雖目不知書,但使人讀獄訟之詞決之,皆中情理;又雅善用人,頗得國人之心。徐溫養子徐知誥(李昴)後建南唐,追尊徐溫為義祖。
後唐討荊南
荊南節度使高季興於後唐天成元年(926)曾求夔、忠、萬三州之地(今四川奉節,忠縣、萬縣)為屬郡,得三州後又要求由其子弟任刺史而不由後唐政府委派,又出兵襲涪州(今四川涪陵),截取後唐沿長江運輸的伐蜀所得四十萬錢帛。天成二年二月,後唐奪高季興官爵,以山南東道節度使劉訓、忠武節度使夏魯奇領四萬兵會同東川節度使董璋,楚軍三面進攻伐荊南。高季興堅壁不出,一面求援於吳。後唐大軍不適應荊南潮濕多雨氣候,劉訓亦染疾,楚雖派許德勛屯兵岳州(今湖南嶽陽),卻拒不奉詔饋運糧草供軍。四月,後唐以樞密使孔循往江陵(今湖北)督戰,仍不能克城,後唐遂撤師。六月,以征荊南無功貶劉訓。西路後唐任命的夔州刺史西方鄴卻於三峽敗荊南軍,復取夔、忠、萬三州。
後唐初置監牧
唐代於北方、西方邊境州設有監牧養馬,唐末喪亂,馬政廢馳。後唐天成二年(927)三月,後唐依判三司任圜所請,置監牧,以繁殖馬匹;並準諸道以綾絹金銀隨土產折進馬之直。
後唐征布袋等錢
後唐天成二年(927)六月,後唐下令,命納租稅之人,交納之時如用官倉布袋裝糧,每一袋納八文錢,其中五文給搬運工,三文供倉司吃飯、鋪襯、紙筆、盤纏等消耗,如果交納人自布袋,則只納三文給倉司。長興二年(931)閏五月,又下令於兩稅斛斗之外,每斗加耗二合,以備倉司損耗。布袋錢仍由官典同系署,一一分明上報。
楚馬殷建國
後唐天成二年(927)六月,後唐封天策五將軍、湖南節度使楚王馬殷為楚國王。八月後唐冊禮使至長沙,馬殷始建國,立宮殿,置百官,如天子之制。翰林學士改稱文苑學士,知制誥稱知辭制,樞密院曰左右機要司。但不建元,仍屬中原王朝正朔。稱殿下,下文稱教。
吳王楊溥稱帝
吳順義七年(927)十一月,吳王楊溥於江都(今江蘇揚州)即帝位。改元乾貞。次年二月,吳遣使至後唐,後唐樞密使安重誨以吳王稱帝,且連聯結荊南,拒不受,遣還吳使。後唐遂與吳絕。
兩川爭鹽
蜀中出井鹽,東川、西川兩節度所轄境內均有鹽井,東川鹽利稍多於西川。兩川都想專有其利,東川節度使董璋誘使商賈自東川販鹽至西川,以取其利。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則於與東川接壤的漢州(今四川廣漢)設三處鹽場重征鹽商以為對策,年獲利七萬緡。從此商旅不再往東川。
遼太宗即位
契丹天顯二年(927)十一月,契丹太子、東丹國王人皇王耶律信(突欲),請太祖述律後立大元帥、耶律德光。耶律德光遂為帝,不改元。耶律德光(902——947),遼太祖耶律億(阿保機)次子,東丹王耶律信(突欲)之弟。契丹天贊元年(922)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多年隨耶律億南侵中原,西征奚人,東討渤海,屢建戰功。天顯元年,遼太祖滅渤海,逝于歸途,述律後攝政,耶律德光深得述律後喜愛,遂以為帝。耶律德光在位期間,多次深入中原,天顯十一年(936)助石敬瑭滅後唐,割燕雲十六州之地入契丹,大同元年(947)又滅後晉,入汴京(今河南開封),改國號為遼。在契丹內部,也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會同元年(938)改革官制,同時整訂賦稅等。但其南征中,掠奪內地州縣人民財富,引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大同元年四月,北歸途中,病死於欒城。廟號太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