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鄉

仁和鄉

仁和鄉屬川南旅遊、竹資源富集鄉,位於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蜀南竹海”、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夕佳山古民居”之間。距江安縣城36公里,底(蓬)水(口)公路橫穿境內,為典型深丘交替地帶,海拔600-1000米。境內溪流、山巒縱橫,旅遊、竹資源豐富,景色宜人,風光無限。

基本信息

簡介

仁和鄉仁和鄉

仁和鄉位於南江縣東南部,東與巴州區白廟鄉接壤,南同巴州區寺嶺鄉、南陽鄉為鄰,西臨元潭鄉,北與平崗鄉、高橋鄉、下兩鎮毗鄰。幅員面積96平方公里,有耕地12720畝,其中田8456畝,地4264畝,森林覆蓋率達80%。鄉政府駐地仁和街,北距縣城75公里。全鄉轄仁和、佛爾岩回龍、中壩、園峰、嚴山、鐵寨、白鶴嘴、樅樹、龍鳳、石峰、仁同坪、鍾家灣、鐵山、碑河、五鳳、大鑼山、觀音井、塔子坪19個村民委員會、86個農業合作社。全鄉總人口15298人,其中農業人口14760人,占總人口的96%。

仁和鄉多山,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整體地形成“三山夾兩河”之勢,山巒疊嶂,匯谷深幽,有鐵尖山、三星寨、銅陵山、老土地、石峰台5處高峰,最高處老土地海拔1300多米,石峰台則是被稱為“一腳踏三縣(南江中、通江)”的地方,那裡人煙稀少,民風純樸,景色特異,有原始荒涼的山野之美,峰頂可俯視巴中城,上有小水塘,人贊為神水塘。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涼爽多雨,冬季乾旱少雨,四季氣候分明,呈現出春旱夏雨、秋澇、冬寒的特點,平均氣溫在15.7℃左右。無霜期230天左右。

仁和鄉幅員面積93.5平方公里,轄15個村,116個村民小組,全鄉總人口1821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1人。耕地面積13911畝,其中水田13095畝。氣候溫暖濕潤,光照熱量充足,全年平均氣溫17.3℃,最低溫度5℃,全年總降雨量1350毫米,夏秋多綿雨或暴雨,冬春偶有霜雪出現。

歷史沿革

仁和鄉仁和鄉
仁和鄉1942年前歷屬巴中縣,先後為仁石聯保兩仁鄉,1942年巴中將仁和場交南江縣管轄,將原兩仁鄉分為兩河鄉、仁石鄉;解放後仁和鄉仍屬巴中縣,至1952年,仁和鄉屬南江管轄。1966年仁和鄉曾改名為曙光人民公社;1984年仁和人民公社被改為仁和鄉,名稱沿用至今;2005年3月,全縣鄉鎮撤併,原長征鄉整體並人仁和鄉,鄉人民政府駐地仁和場,衛生、學校、糧油、供銷、獸防等機構仍分設兩處。政府機關現有職工25人,其中領導幹部7名。鄉內設黨政辦、社會事務辦經濟發展辦和安全穩定辦四大職能辦公室。

仁和鄉還是紅色故土,是南江縣中共地下組織最早活動的地方之一。1946年9月,中共(地下)南江縣仁石鄉支部成立,陳尚華任書記;1948年3月成立中共(地下)仁和區委;

1949年,共中(地下)南江縣委領導的武工隊在仁和場擊潰國民黨潰軍,繳獲大批武器彈藥;1933年紅軍曾在回龍村架設木橋“仁銅橋”。仁和鄉許多革命志士投身黨的地下工作,成為一片紅色的故土。

社會發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仁和鄉黨委、政府歷來重視教育工作,教育事業得到蓬勃發展,軟硬體得到較大改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近幾年來,共投資50多萬元對仁和國小和長征國小的教學樓、學生宿舍樓進行了全面改造,添置電腦50多台,兩所中心國小均開通了網路遠程教育。全鄉有教師62名,學生1700餘名。村村建有村國小,另有六房院私立國小1所,教學設施齊全。在2005年國小畢業班畢業會考中,仁和鄉國小及格率達100%、優生率達95%。加大了對村小危房改造力度,全面清除了D級危房,給廣大師生營造了一個安全的育人環境。對鄉村衛生組織實行一體化管理,提高了衛生站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加強了對村級衛生站的建設,全鄉有甲級衛生站6個;全面推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鄉參合人數達14800人,參合面達90%,解決了農民看不起病的問題,防止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發生。積極推行水稻旱育秧、玉米預留行、油菜育苗移栽等農業實用技術,確保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畫生育法》,大力開展“三結合”工作,計生率達9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了7‰以內。

資源環境

仁和鄉森林
仁和鄉地處山區,海拔位置高,溫差大,適宜於多種動植物生存和發展。林木資源方面,全鄉有宜林地11.5萬畝,占面積的80%,有林地7萬畝,人工防護林0.3萬畝,經濟林1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16萬立方米。境內除梧桐楠木青槓楓葉樹榿木等高大樹木,還有銀杏樟木黃桷皂夾等珍稀樹種10餘種;經濟類林木有油桐桑樹自蠟樹、板栗樹、枇杷樹、柿子樹、梨子樹、蘋果樹、樹等。野生動物資源方面,境內有鹿拱豬野豬金錢豹狐狸麂子蝟子野雞竹雞錦雞畫眉鴛鴦斑鳩等野生動物50餘種。漁業資源方面,有草魚鰱魚鯉魚鯽魚角角魚麻斑魚凡子青龍子團魚等近20種。中藥材資源方面,境內有紅花當歸川芎黃柏柴胡錢胡細辛丹皮伏苓大黃大力沙參黨參天麻等名貴藥材50餘種。礦產資源方面,經國家地質勘探隊勘測,境內含有一定儲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畜牧業方面,南江黃羊發展形勢喜人,境內山林面積廣闊,飼草資源豐富,樅樹、石峰、塔子坪等村,養羊大戶較多,1999年縣畜牧局把仁和鄉定為“南江黃羊”基地鄉。近兩年來,仁和鄉按照縣委、政府的部署,大力發展南江黃羊,南江黃羊養殖數量急速擴大,至2005年底,該鄉黃羊總量可突破14萬隻大關。

仁和鄉水資源較為豐富,鄉內溪流交替,溝壑縱橫,小橋流水,曾建佛耳岩水庫,是綿溪河的源頭,流域面積60公里,可開發水資源3處。

仁和是糧、林結構的大鄉,農業總產值實現1530萬元,糧食總產量實現802萬公斤,林業總產值實現5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2元。全鄉推廣優質雜交稻12985畝,官溪蜜柚、洞庭枇杷、布朗李等優質水果399畝,茶園1367畝。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全鄉年出欄生豬13.5萬頭,商品牛2000頭,雞鴨5萬隻,水產品5萬公斤。已培育形成竹、紙、畜、茶、果五大支柱產業。建起了月亮田、義合、桂花、佛耳、伏龍五大農林業科技示範基地,發展特色農林業、觀光農林業。扶植15戶農林業產業化經營大戶。

仁和鄉林業資源豐富,享有“百竹海”之美譽。全鄉林地面積10.1萬畝,森林覆蓋率68.5%。屬川南濕潤森林植被區,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竹類品種70餘種,主要生產土紙,年產量200萬捆,雜竹片2萬噸,各類筍3000噸,有稀有動物猴面鷹、蛇類20餘種,有稀有植物恐龍竹化石的桫欏白果紅豆楨楠等10餘種。

基礎設施

仁和鄉加油站
鄉村道路:全鄉有鄉道路兩條20公里,其中高仁路(高橋鄉至仁和鄉)12公里,華長路(下兩鎮華溪口至原長征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經過2005年3月集中整治,現已全面達到四級標美泥結碎石路面標準;全鄉19個行政村就有17個村通公路,86個社有75個社通公路,建有柳樹壩仁銅橋兩座漫水橋及碑河鐵橋一座。截止2005年6月,全鄉通車裡程已達160多公里,打破了交通的“瓶頸”制約,促進了經濟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水利建設:有小型水庫3個,即與元潭鄉共有的虎跳溝水庫,地處鐵山村的長溝水庫和處中壩村的擋牆灣水庫;有山坪塘130口、微水池600餘口,蓄水量達到100萬立方米,解決了全鄉80%的民眾生產、生活用水。
集鎮建設:仁和鄉有仁和街和仁同坪街兩處集鎮。近年來,兩處集鎮建設中嚴格做到科學規劃,高標準建設,全部實現了街道硬化,集鎮功能日趨完善,兩處都有固定的逢集日,其中仁和街每月逢2、5、8日開集,仁同坪街每月逢1、4、7日開集,開集日街上農副產品豐富,趕集的熙熙攘攘,一派繁榮景象。

農電建設:全鄉農電入戶率達100%。

通訊建設:全鄉開通了程控電話移動聯通業務,建有中國移動信號塔一座。截止目前,已發展程控電話用戶300餘戶,手機用戶1500餘戶。

發展思路

仁和鄉開會
近年來,仁和鄉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截止2004年底,全鄉糧食總產量達740萬公斤,人均占有450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5500萬元,工業產值505萬元,農業產值4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50元。

今後,將緊緊圍繞縣委關於經營“三大資源”,發展“三大經濟”,加快“三大轉變”,實現“三大目標”的總體工體思路,狠抓交通水利、科技教育、最佳化服務體系三大基礎,發展綠色資源,勞動力資源兩大優勢,發展南江黃羊金銀花核桃三大經濟,培育生豬、勞務兩大支柱,到2010年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00元。

相關詞條

江西鄉鎮導航

主要是詳細介紹江西省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