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鎮

河下鎮

河下鎮,江西省新余市轄下鎮,1995年6月撤鄉建鎮。位於新余城區西郊,屬丘陵地帶,地勢東低西高。鎮政府駐地新屋村,距市區10公里,區域總面積124.5平方公里,山地面積9.915萬畝,轄12個村委會:河下、禮泉、禮珠、平川、滸溪、劃江、白米、江口、龍伏、檔頭、洋田、花園。新余市風景名勝區——仙女湖駐足境內,有河江公路(河下-江口)直達仙女湖,旅遊交通便利,仙女湖景色優美,山青水秀,風光宜人,江西大型水電工程——江口水電廠位於境內楊家洲。浙贛鐵路、清宜公路並行貫穿,袁河自西向東,順流而下,水陸交通方便。主產糧棉,還產有油菜、蔬菜、紅薯、大豆、花生、木材、柑桔、鮮魚、鐵礦石、沙砂等。

基本信息

河下鎮河下鎮
河下鎮,江西省新余市轄下鎮,1995年6月撤鄉建鎮。位於新余城區西郊,屬丘陵地帶,地勢東低西高。鎮政府駐地新屋村,距市區10公里,區域總面積124.5平方公里,山地面積9.915萬畝,轄12個村委會:河下、禮泉、禮珠、平川、滸溪、劃江、白米、江口、龍伏、檔頭、洋田、花園。新余市風景名勝區——仙女湖駐足境內,有河江公路(河下-江口)直達仙女湖,旅遊交通便利,仙女湖景色優美,山青水秀,風光宜人,江西大型水電工程——江口水電廠位於境內楊家洲。浙贛鐵路、清宜公路並行貫穿,袁河自西向東,順流而下,水陸交通方便。主產糧棉,還產有油菜、蔬菜、紅薯、大豆、花生、木材、柑桔、鮮魚、鐵礦石、沙砂等。

基本概述

河下鎮吳承恩的老家淮安河下鎮

河下鎮屬新余市渝水區轄鎮。1956年分屬江口、劃江、寶平鄉,1958年置界首公社,1959年改名河下公社,1983年改鄉,1995年改鎮。位於區境西部,鎮府駐新屋村,距區府10公里。面積124.5平方公里,人口2.3萬。袁河環繞南部,建有江口大型水庫和發電站。浙贛鐵路、樟宜公路過境。轄嶺泉、鄭家、河下、禮泉、平川、滸溪、劃江、白湄、江口、龍伏、砿頭、洋田、花園、禮珠14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河沙場、鐵礦。農業主產水稻、棉花,盛產茶油仙女湖風景區在境內。

河下全鎮轄1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11個村小組,土地面積1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8萬,山地10萬畝,水域4.2萬畝,總人口3.07萬,其中農業人口1.57萬,非農業人口1.5萬,城鎮化率49%。2005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73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0.7億元,工業總產值1.3億元,財政收入120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875元,比上年分別增長66%、59%、11.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15.5萬元,同比增長66%,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1.2億元,招商引資項目23個,引進內資1.37億元,外資400萬美元,全年計畫生育率95.6%,人口出生率1.18%,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0:109。

新余市仙女湖風景名勝管理區河下鎮,地處新余城西郊,距城中心5公里,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仙女湖核心景區所在地,也是仙女湖區政治、經濟、文化、商貿、旅遊中心,已納入新余市城市總體規劃,作為城市的西翼來建設,是新余市規劃建設的現代旅遊休閒度假區,即城西旅遊休閒區。浙贛鐵路清宜公路袁河袁惠渠東西方向穿境而過,即將建設的武吉高速公路南北方向穿境而過,其新余出入口位於境內中心。職業技校和民為辦學校駐鎮境內,在校學生愈萬人。全鎮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繁榮,人民安居樂業。

歷史淵源

河下鎮乾隆與雲片糕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了北伐中原,開鑿了溝通長江淮河的邗溝,從揚州引長江水經高郵湖,在淮安楚州城北末口與淮河連線,以利於向北方運送軍隊和糧草。邗溝就是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的前身。這樣,末口便成了南北經濟、文化、交通的樞紐並日趨繁榮,以至後來發展成淮安重鎮——河下鎮。

縱觀兩千多年的末口遺址,你會想到他在歷史上曾為中華民族的經濟、文化作出的貢獻多么巨大。在河下古街上漫步,你會感受到這裡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厚重。據《河下志》記載:當年河下鎮有108條街巷、106處園林、63座牌坊、55座寺廟、44座橋樑,有名的古蹟有狀元樓、魁星樓、清真寺吳承恩故居等。河下每一條街巷,每一座橋樑,都有美麗的傳說,動人的故事。

河下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僅明清兩代就出過55名進士、一名狀元、兩名榜眼、一名探花,三鼎甲齊全。出舉人100多人,博學鴻儒司5人。先後有人任過翰林、侍郎、尚書,還有人當過帝師。

河下歷代皆有名人:秦漢時有軍事家韓信、文學家枚乘枚皋父子;唐代有人詩人趙嘏;宋代有抗金巾幗英雄梁紅玉;明代有文學家《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抗倭狀元沈坤;清代有樸學大師閻若璩、考據學者吳玉搢、名翰林程晉芳、溫病醫學家吳鞠通、數學家駱騰鳳、長篇彈詞《筆生花》作者邱心如、圍棋國手梁魏今、官居禮部尚書及都御史的道光皇帝御先生汪廷珍等。明初大學士邱浚途經河下時曾賦詩讚曰:“十里朱旗兩岸舟,夜深歌舞幾曾休。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湖嘴上頭。”

隋煬帝時開鑿了大運河,溝通了黃淮、江淮的水路交通,使淮安“漕運咽喉,漕政通乎七省”,商賈雲集,成為重要的商業都會,位於城西北的河下,北據大河天險,西握運道要樞,是商旅必經的南北物資集散地。吳承恩在他的《秩興》詩中寫的“日觀千檣通貢篚,雲旌雙郭引清笳”就是記的當年在運河邊看到的繁榮景象。

清初,河下最大的商業是鹽業。蘇北沿海所產之食鹽統稱淮鹽,產量質量均為中國之冠。河下鎮乃淮鹽屯集之所,行銷皖豫41州縣。朝廷在河下鎮特設淮鹽運司的官衙,負責徵收鹽稅。江西、福建安徽山西陝西等省大批商人紛紛來淮經營鹽業並在河下建立會館。現在河下仍有這些會館的遺蹟。鹽商大戶程本殿曾利用運鹽的回頭船運回石板,鋪設了河下鎮的湖嘴街、花巷等九街兩巷的青石板路面至今仍有保留,漕運和鹽業以河下為集散地,客觀上為河下造就了繁榮的機遇。

河下是蘇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歷史街區之一,至今整個街區仍保持著明清時的建築風格。80%以上的民居系民國以前的磚木結構,其中清代的建築占70%,石板路面占90%,歷史風貌基本保持完好。具有代表性的街、巷、橋有:湖嘴大街、估衣街、花巷、茶巷、羅家橋等。古鎮河下還有一批保存較完好的明清風格的名人故居和傳統民居及會館,如裴蔭森故居、汪廷珍故居、吳鞠通故居、夏日瑚宅等。

風土人情

河下鎮河下鎮建築
河下鎮人秉性淳厚,勤於耕作,節儉樸素,應酬之事,多尊傳統禮儀。其衣、食、住、行隨潮流,趕時髦。穿著由保暖型向美觀型轉變,追求質量好,款式新,舒適美觀。飲食多以大米為主,喜食麻辣食品。住房城鎮多以四至六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商品房為主,農村多為一家一戶的二至三層的磚混結構小樓。分宜的婚喪喜慶曆來隆重,農村結婚基本沿舊,城鎮花樣不一,好講排場,擺闊氣。殯葬,過去禮儀繁瑣,花費巨大,現在農村仍多以土葬為主,城裡多為火葬、火化後,骨灰有的入土,有的葬入公墓。分宜人崇尚禮俗,有“人情急於債”、“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之稱,還有“紅喜事不請不賀、白喜事不請不怪”的規矩,對生育、婚嫁、祝壽、節日、喪葬、遷居等均有饋贈的習俗。

特色習俗

河下鎮一到農曆春節,則別有一番熱鬧氣象。從初一起,在觀前廣場上,堪稱百物競陳,萬頭攢動,熙來攘往,熱鬧非凡。有拉畫片的,有玩木偶戲的,有搖碗的,還有賣各種雜耍的:如兒童玩具、各式彩燈、泥捏的人像或者飛禽走獸、各種響器、煙火;還有賣年畫的、擲花蛋的、摸彩的、套圈子的、捏麵人的、賣冰糖球兒以及賣各種小吃和水果的,真是應有盡有。綜上所述,古天興觀在古鎮河下各界人士心目中,不僅可以與城內院門口相比,而且有如玄妙觀之在蘇州夫子廟之在南京城隍廟之在上海,真可以說是具體而微。

旅遊景點

河下鎮河下鎮仙女湖
古天興觀:淮安河下鎮古天興觀是一座有名的道院,其建築、彩塑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道教文化內涵。據清曹鑣所著《淮城信今錄》記載:“古天興觀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據本地父老相傳,在明朝中葉修理一次。清末賴文光捻軍進駐兩淮時,曾被焚燒。後在光緒年間重修,規模始具。全部建築共占地約十畝余,坐北朝南,在古鎮河下偏北,觀後為估衣街(東西向),西側為茶巷(南北向),俱為河下主要街道。

古天興觀建築群以中心軸線,由南到北,次第為山門、頭殿、二殿和三殿。東側有不少樓、殿,西側亦有少數建築,作兩翼形。山門前有廣場,約一畝余,東西備有轅門。南面有大型照壁一堵,周身系用大羅底磚斜嵌拼成,上刻約有一丈見方的“妙道通玄”四字,頗為壯觀。一山門外有石獅子一對。分列左右,連底座高有八尺余,雕工線條有力,狀頗雄偉。其第一層有山門二,正中山門為宮殿形,門頭有“古天興觀”四字,系在自礬石上鑿成陰文,大約一尺見方,筆力遒勁,填以藍色,頗為醒目。屋正中神台上面南而立者系赤發靈官,手舉鋼鞭過頂,狀甚獰惡。與其靠背而立面向北者,則為護法韋馱,兩手握降魔杵,拄於地下,俱金甲彩袍。兩旁為哼、哈二將(即所謂“鄭倫”與“陳奇”),俱身高丈余,幾乎頭觸屋樑,雖系泥塑,但外施五彩,周身披掛齊全,頗覺威嚴。北面有玻璃格子門八扇,常年關鎖,因此對頭道院落情況,只可望而不可及,要進去必須走東邊另一山門。東山六外,有朝西門房兩間,一明一暗,一律舊式木質玻璃格扇。與正中山門平行,設有水龍局,中有舊式水龍一架,扁擔、水桶和銅水節若干,以備消防之用。再西則為土地廟,嘻嘻二老,鬢髮如銀,或云:這不是老倆口兒,乃福、德二位尊神。

仙女湖:是馳名全國的城郊湖泊型風景名勝區。原名江口水庫,地處新余城區西南20公里,是江西省4大水庫之一,相應水面面積75平方公里,庫區有大小島嶼72個, 50平方公里的水域,97個島嶼,沿湖140多公里的島嶼山林,古樹名木、農舍村寨、響泉飛瀑,形成一幅幅天然圖畫。據考古學家考證,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仙女湖地區繁衍生息。千百年來,先人們的智慧和勞作,為這方水土留下了深厚凝重的文化積澱和人文勝跡。尤其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任分宜教渝時撰寫的《天工開物》,雄居世界科技史上的問鼎地位,為仙女湖靈山秀水平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湖內有聞仙塔、萬年橋、讀書台、鈴崗嶺、昌山廟、龍王廟等人文景觀交織,開發了蛇島、白鷺島、猴島形成仙女湖風景旅遊區的一大特色。

相關詞條

江西鄉鎮導航

主要是詳細介紹江西省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