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山鄉

夫山鄉

夫山鄉位於新余城區北面35公里處,東與水北鎮毗鄰,西、南緊靠人和鄉,西北與上高縣、高度市接壤。全鄉總面積45.5平方公里。夫山鄉交通便利,上新公路沿東部邊境,上新鐵路沿中部貫穿南北。全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丘陵地形。綿亘於西北邊境的蒙山,主鋒白雲峰海拔1004米;烏老裏海拔高459.2米;寶珠嶺海拔324米。蒙山地下水豐富,暗河、溶洞較多。水系以蒙山地下水為主(是蒙河主要發源地之一)。境內有支流5條,溪水遍布全鄉。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等。特色農業以大蒜著稱,素有“大蒜之鄉”的美稱。

基本信息

夫山鄉夫山鄉
夫山鄉位於新余城區北面35公里處,東與水北鎮毗鄰,西、南緊靠人和鄉,西北與上高縣、高度市接壤。全鄉總面積45.5平方公里。夫山鄉交通便利,上新公路沿東部邊境,上新鐵路沿中部貫穿南北。全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丘陵地形。綿亘於西北邊境的蒙山,主鋒白雲峰海拔1004米;烏老裏海拔高459.2米;寶珠嶺海拔324米。蒙山地下水豐富,暗河、溶洞較多。水系以蒙山地下水為主(是蒙河主要發源地之一)。境內有支流5條,溪水遍布全鄉。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等。特色農業以大蒜著稱,素有“大蒜之鄉”的美稱。

基本概況

夫山鄉夫山鄉
夫山鄉位於江西省中部偏西,新余市東部,袁河中下游,新余城區所在地。東界樟樹、新乾,南連峽江、吉安,西接分宜、仙女湖管理區,北鄰上高、高安,距省會南昌160公里。地跨北緯 27°50',東經114°58'。夫山鄉耕地面積21018畝,山林面積1374公頃。

夫山鄉下轄9個村委會,分別是鵠山村、坑裡村、荷沂村、曉堆村、蘭塘村、上塘村、地步村、桐村和窩裡村,包含48個自然村,5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207戶,總人口15591人。夫山鄉礦產資源豐富,主要以大理石白雲石矽灰石鉛鋅礦透輝石螢石礦、儲量較大。據地質部門探明,大理石儲量為152萬立方米,白雲石1650萬噸,石灰石1億噸,其他礦藏量為13100萬噸。

自然環境

夫山鄉自然優越,物產豐富。渝水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冬極短,土地肥沃,森林覆蓋率近50%。渝水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7℃,7月份是全年最熱時期,月平均氣溫29.4℃,極端最高氣溫40.0℃。1月份是全年最冷時期,月平均氣溫5.4℃,極端最低氣溫-7.2℃。由此可知,氣溫的日年變化有著一定的規律,即一種最高值出現在14時至15時,最低值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中的最高值出現在夏季,最低值出現在冬季。

歷史淵源

夫山鄉夫山鄉花鼓戲
夫山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袁河中下游,贛鐵路線上,是新余市城區所在地。1983年新余復市後由原新余縣改為渝水區。渝水新溪鄉歷史悠久,文化昌盛。自三國寶鼎二年(公元267年)建縣,距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宋朝宰相王欽若明代理學家梁寅,清建威將軍張春發,現代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傅抱石,皆文韜武略,翰墨丹青,為後人所景仰。世界風雲人物、著名愛滋病防治專家、美籍華人何大一為當今全球矚目。崇文好學的渝水,基礎教育長期位居全省前列,恢復高考以來哺育輸送近萬名英才。勤勞、勇敢、智慧的渝水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0年,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率紅一方面軍到羅坊,召開了著名的“羅坊會議”,為渝水在中國革命史冊上添上了濃墨重彩。

風土人情

夫山鄉人秉性淳厚,勤於耕作,節儉樸素,應酬之事,多尊傳統禮儀。其衣、食、住、行隨潮流,趕時髦。穿著由保暖型向美觀型轉變,追求質量好,款式新,舒適美觀。飲食多以大米為主,喜食麻辣食品。住房城鎮多以四至六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商品房為主,農村多為一家一戶的二至三層的磚混結構小樓。分宜的婚喪喜慶曆來隆重,農村結婚基本沿舊,城鎮花樣不一,好講排場,擺闊氣。殯葬,過去禮儀繁瑣,花費巨大,現在農村仍多以土葬為主,城裡多為火葬、火化後,骨灰有的入土,有的葬入公墓。分宜人崇尚禮俗,有“人情急於債”、“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之稱,還有“紅喜事不請不賀、白喜事不請不怪”的規矩,對生育、婚嫁、祝壽、節日、喪葬、遷居等均有饋贈的習俗。

民間藝術

夫山鄉夫山鄉盲人曲藝
花鼓戲:清康熙年間,“花鼓燈”隨贛南和西的移民傳入中一帶,同治光緒年間,與新余燈彩及傳之當地的江浙小曲相合,演變為新余花鼓戲。新余花鼓戲音樂以小調雜調為主,骨幹音是6、1、2,作為大調的本調(骨幹音5、1、2)的介入,劇種音樂有了發展。新余民間花鼓班所唱曲調有“哀音調”、“十調掃墳”、“十杯酒”、“補背褡”、“三伢子鋤棉花調”、“賣布調”、“盤廣貨調”等二百餘首。主調為“哀音調”(即新余調),有單曲,也有多曲聯唱形式,腔體較原始,字多腔少的曲目較多,音樂伴奏單調無華,不用鑼鼓,只有上下兩把胡琴,正弦與漢弦結合,其調不喧,演唱效果柔美多情。

夫山鄉花鼓戲的演出劇目近二百出,劇目的題材較為豐富,其中處於花鼓燈早期的小戲有160多出。這些劇目主要有《姻花女告狀》、《擔水嫖院》、《頂燭怕妻》、《初相交》等。新余花鼓班的影響遍及峽江吉水、吉安、豐城、高安、上高等縣,歷經幾十年的發展逐漸形成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地方戲劇種,出現一批造詣較深的藝術表演人材。

盲人曲藝:渝水區夫山鄉的盲人曲藝俗稱瞎子戲,一般由二人演唱,樂器為胡琴,大部分在晚上演唱,頗受農村婦孺老幼歡迎。1952年,成立新余縣盲人曲藝隊,由44位盲藝人組成。曲藝隊化整為零,以3-4人為小組,分頭下鄉演出。1952-1955年,每組平均每年演唱200場。新余縣盲人曲藝隊演唱的傳統曲藝劇目有《天寶圖》、《十美圖》、《烏江渡》、《掛紅袍》、《羅帕寶》等;還演唱改編後的現代曲藝劇目《抗美援朝》、《紅旗歌》、《農業綱要四十條》、《計畫生育就是好》等,曲藝隊的足跡遍及城鄉各地和周邊地區。

相關詞條

江西鄉鎮導航

主要是詳細介紹江西省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