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市

上虞市

上虞地處浙江省紹興市東部地區,是省級區域交通樞紐中心,紹興商貿中心以及浙東新商都。境內高速公路,高鐵,鐵路,港口,運河等一應俱全。嘉紹跨江大橋,使得紹興市納入上海兩小時交通圈。上虞北部擁有45公里海岸線,26.7萬畝的海塗,這是一片未經開發的土地,儲備量大、開發成本低。紹興市委、市政府規劃建設濱海新城。上虞區是紹興中心城市東部具有濱江特色、功能相對完善的綜合性新城區。獲2013福布斯中國最富有的十大縣級市。聯合國杜拜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著名景區有大舜廟、東山再起、英台故里(祝英台)、白馬湖春暉園、四季鮮果之旅。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上虞市上虞市區劃圖
上虞市過去是一個以生產糧棉為主的農業縣,到現在已發展成為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的濱江生態型中等城市。是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浙江省14個經濟強縣市之一,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省級文明城市和省級衛生城市。2006年,實現GDP265.94億元,財政收入25.0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600元,在全國百強縣(市)名列46位。上虞是一個區位優勢較為突出的縣市。素有“九縣通衢”之稱,鐵路、高速公路、國道、運河一應俱有。距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寧波機場、寧波北侖港僅45分鐘車程。擁有杭州灣南岸唯一的出海港口——上虞港(5000噸級)。已動工建設的杭州灣跨海大橋與上虞相鄰,只有10多分鐘車程。規劃位於我市、即將動工建設的錢塘江紹興跨江大橋將使我市納入上海2小時交通圈。
上虞是一個歷史底蘊極為深厚的縣市。是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大舜的出生地,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是梁祝傳說中的英台故里。公元前222年設縣,1992年撤縣設市。上虞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古時有提出唯物論斷的王充,投江救父的孝女曹娥,在上虞隱居後東山再起的謝安;近代有氣象學家竺可楨,當代茶聖吳覺農;現今又有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經叔平,奧運之子何振梁,著名導演謝晉等。創辦於1921年的春暉中學,早年享有“北南開、南春暉”美譽,朱自清夏丐尊豐子愷李叔同朱光潛葉聖陶等一代名師名家都曾在這裡任教或講學,形成了文壇上頗有影響力的“白馬湖作家群”,“與時俱進”當年就是它的校訓。

行政區劃

上虞市轄3個街道、15個鎮、3個鄉:百官街道曹娥街道東關街道道墟鎮上浦鎮湯浦鎮章鎮鎮下管鎮豐惠鎮永和鎮梁湖鎮驛亭鎮崧廈鎮瀝海鎮小越鎮謝塘鎮長塘鎮蓋北鎮嶺南鄉陳溪鄉丁宅鄉。共有355個行政村、85個社區(居委會)(截至2006年12月31日)。市人民政府駐百官街道市民大道。

歷史沿革

上虞上虞
上虞是浙江省建縣最早縣份之一,歷史悠久。史籍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4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活。相傳父系氏族社會後期,虞舜避丹朱之亂來此。據郭沫若考證,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夏帝少康後屬越國,戰國時期楚滅越後屬楚,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縣,屬會稽郡。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廢上虞入會稽縣,屬會稽郡。東漢建武(公元25~56年)初恢復上虞縣,屬會稽郡。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上虞南鄉入始寧縣,同屬會稽郡,歷三國兩晉南北朝不變。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上虞、始寧入會稽縣,先後屬吳州、越州、會稽郡。唐初,今上虞境仍為會稽縣的一部分,屬越州。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曾以剡縣與故始寧地為嵊州,八年州廢。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屬會稽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後,仍屬越州。

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分會稽復置上虞。長慶元年(公元821年)併入餘姚,次年復置,屬越州。五代時屬吳越國東府。北宋仍屬越州。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改越州為紹興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紹興府為紹興路,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復為紹興府,上虞皆為其屬縣。
清承明制。民國初年改府制為道制,上虞屬會稽道。民國16年(公元1927年)廢道制,直屬於省。民國21年,屬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24年,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37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上虞上虞
解放初屬紹興專區。1952年2月起屬寧波專區,1964年9月起屬紹興專區。1968年6月起初屬紹興地區。1983年8月起屬紹興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上虞與紹興縣、餘姚縣相鄰部分地區有幾次變動。1954年秋,紹興縣東關區及湯浦區的四峰、漁浦、湯霞、四村、勝江5鄉和富盛區的長東、保山、長塘、會胡4鄉劃入上虞。1956年11月,豐惠區永興鄉和下管區王家莊、大嶺頂村劃歸餘姚縣,紹興縣川下村劃歸湯浦鄉;

1960年8月及1966年1月,下管大公社的大山、隱地、黑龍潭、懸岩、溪山5村以及陳溪公社戴王、糜家2村劃歸餘姚縣。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縣時縣治設百官鎮,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縣治遷豐惠鎮,1954年9月,縣人民政府遷至百官鎮。1992年10月18日上虞撤縣設市。據2007年統計,全市人口77.28萬,面積1403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15個鎮、3個鄉,屬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域,是國務院批准的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和杭嘉湖高科技地區成員單位,2007年全市總產值309.53億元,人均達到40051元。

文化底蘊

上虞是一個歷史底蘊極為深厚的縣市。是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大舜的出生地,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是梁祝傳說中的英台故里。公元前222年設縣,1992年撤縣設市。上虞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古時有提出唯物論斷的王充,投江救父的孝女曹娥,在上虞隱居後東山再起的謝安;近代有氣象學家竺可楨,當代茶聖吳覺農;現今又有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經叔平,奧運之子何振梁,著名導演謝晉等。創辦於1921年的春暉中學,早年享有“北南開、南春暉”美譽,朱自清、夏丏尊、豐子愷、李叔同、朱光潛、葉聖陶等一代名師名家都曾在這裡任教或講學,形成了文壇上頗有影響力的“白馬湖作家群”,“與時俱進”當年就是它的校訓。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上虞上虞
紹興市上虞區位於浙江省東北部,紹興市東部,東鄰餘姚市,南接嵊州市,西連柯橋區、越城區,北瀕錢塘江河口,隔水與海鹽縣相望。經緯度跨東經120°36′23″~121°6′9″、北緯29°43′38″~30°16′17″。

地形地貌

全境基本輪廓呈南北向長方形,南北最長60公里,東西最寬46公里,面積1406平方公里,其中錢塘江河口水域212.3平方公里。上虞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與北部水網平原面積參半,俗稱“五山一水四分田”。南部低山丘陵分屬兩支,東南系四明山余脈,較為高峻,覆卮山海拔861.3米,是全市最高點;西南屬會稽山余脈,略為平緩,最高點羅村山海拔390.7米。北部水網平原屬寧紹平原範疇,地勢低平,平均海拔5米左右。最北端是濱海高亢平原,平均海拔10米左右。
浙江省第四大河曹娥江自南而北縱貫全境,主要支流有小舜江、下管溪、隱潭溪。主要人工河有蕭曹運河、虞甬運河、四十里河、十八里河、百瀝河及海塗中心河等。平均年入境水量約27.95億立方米,是全縣水資源總量的3.33倍。主要湖泊有小越湖、破岡湖、白馬湖、鏟還湖、皂李湖、西溪湖、謝憩湖、康家湖、賀家池(部分水面屬紹興縣)等。

氣候特徵

紹興市上虞區地處北亞熱帶南緣,屬東亞季風氣候,季風顯著,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濕潤多雨。又因地形複雜,光、溫、水地域差異明顯,災害性天氣較多,總趨勢是洪澇多於乾旱。年平均氣溫16.4℃,無霜期251天左右,一般年降雨量1400毫米上下。

人口

據公安人口年報統計,2012年末全區總戶數29.41萬戶,戶籍總人口77.8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69人,全區戶籍人口中非農業人口28.72萬人,農業人口49.13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36.9%和63.1%;男性人口38.57萬人,女性人口39.28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49.5%和50.5%。全年出生5537人,人口出生率為7.12‰;死亡5761人,人口死亡率為7.4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29‰(按公安口徑計算)。2012年全區暫住人口20.83萬人。計畫生育工作開展順利,2012年全區計畫生育率為95.11%。[5]
據公安局人口年報統計,2013年全區總戶數29.14萬戶,比上年減少0.27萬戶,戶籍總人口77.95萬人,比上年增加982人,全區戶籍人口中非農業人口29.97萬人,農業人口47.98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38.4%和61.6%;男性人口38.57萬人,女性人口39.38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49.5%和50.5%。全年出生5606人,人口出生率為7.20‰;死亡5539人,人口死亡率為7.1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09‰(按公安口徑計算)。2013年全區暫住人口17.74萬人。計畫生育工作開展順利,2013年全區計畫生育率為95.82%。

特色產業

上虞市上虞市

上虞市是一個產業特色比較鮮明的縣市。工業形成了機電、化工、輕紡、建材、食品等五大行業,其中機電、化工兩大行業已占全市經濟總量的2/3左右。擁有兩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燈具、傘件、銅管、勞保用品是上虞的塊狀狀特色經濟。現有規模以上企業705家,其中11家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有6家上市企業。上虞是全國專利工作試點城市和浙江省唯一的全國技術創新示範試點城市。上虞依靠科技進步、開展產學研合作,曾被時任國家科技部部長的朱麗蘭稱為“上虞現象”。就農業來看,上虞既是“葡萄之鄉”、“楊梅之鄉”、“板栗之鄉”、“黃花梨之鄉”,2004年又被認定為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上虞還是著名的建築之鄉,2006年完成建安產值473億元,名列浙江省之首。
上虞是一個開明開放度比較高的縣市。1999年,作為改革先行市的上虞,率先在全國進行了政府審批制度改革,建立了集中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的“便民服務中心”,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2004年又率先成立了經濟發展投訴中心、招投標中心、機關財務結算中心和招投標監督辦公室等一辦三中心。近年來,上虞非常重視外向發展,對外開放水平日益提高。已有9家世界500強和著名跨國公司在虞投資落戶,如日本松下、荷蘭菲利浦、西班牙阿克希龍等。去年實現自營出口突破10億美元,實到外資這幾年每年均在1億美元以上,外經業務拓展到近30個國家和地區。

上虞是一個發展活力(空間)極大的縣市。上虞北部,擁有45公里海岸線,26.7萬畝的海塗,這是一片得天獨厚、未經開發的土地,儲備量大、開發成本低。對此,市委、市政府又規劃建設杭州灣工業新區,將把打造它成為一座現代化的生態型工業新城,成為浙江省打造環杭州灣產業帶的主要區塊。上虞中部,隨著城北新區的開發建設,城市化加快推進,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市政府所在的這一區塊已成為上虞的政治、文化中心,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和公建項目相繼建成投用,以曹娥江為軸心,“一江兩岸”的城市水系景觀初具雛形,面向公眾開放,正成為融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現代文明為一體的綠色文化長廊和體育運動長廊。上虞南部,擁有800平方公里的好山好水、青山秀水,那裡人文景觀、歷史遺蹟眾多,生態資源非常豐富,對此,市里正規劃把它打造成為滬、杭、甬城市圈的“後花園”。

上虞是我國風機產業集聚地,截至2016年3月有風機註冊企業300多家,工業總產值超100億元 。

社會發展

上虞市上虞市
上虞市一個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的縣市。文化教體事業蓬勃發展。有14個鄉鎮、街道成為省教育強鄉鎮,先後獲得“全國體育先進縣(市)”、“省級教育強市”等榮譽稱號。素質教育紮實推進,教育質量位居全省前茅。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建成公共衛生服務中心,1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55家服務站。教育、文化和醫療衛生的基礎設施條件相比過去有了極大地改善和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全面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去年全市有55萬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占全市農業人口的87.2%。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化,成功創建為省級文明城市,目前,正朝著省級文明示範城市創建目標前進。
面對長三角一體化趨勢,上虞把加快工業化、城市化作為兩大主要任務,確立了“工業立市、開放興市、商貿活市、文化強市、生態靚市”的發展戰略。以浙江省第二大江、上虞的母親河——曹娥江為軸心,上虞的城市發展正從曹娥江時代進邁向杭州灣時代,上虞正在構建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的特色製造業基地、現代物流基地、都市農業基地和旅遊休閒基地。隨著大橋、大閘、大江、大運河、大碼頭、大幹線、大灘涂的開發、建成和啟用,上虞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將會更加凸現,上虞必將以更加開放、大氣的姿態迎接新一輪的挑戰。

教育

上虞上虞
2013年上虞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發展,成為首批義務教育均衡縣市。新居民子女就讀人數達13874人,入學率達100%,其中11795人在公辦學校就讀,占85%。大力普及義務教育,年末上虞區共有國小53所,在校學生44956人;普通中學33所,在校學生37726人;中等職業學校2所,在校學生8687人,九年制義務教育對象入學率100%。深化農村教育體制改革,獲2013全國“美麗鄉村教育獎”。教育質量穩步提高,普通高校錄取率達92.85%,高於全省平均7個百分點。
紹興市上虞區歷史底蘊深厚的春暉中學,還有上虞中學、城南中學、華維中學、東關中學等浙江省重點中學,豐惠中學、崧廈中學、小越中學等紹興市重點中學,上虞職業中專、上虞職業教育中心等職高,紹興文理學院上虞分院、浙江廣播電視大學上虞分院等大專院校。

資源

紹興市境內礦藏有鐵、錳、銅、鉛鋅、金銀、葉蠟石、螢石、高嶺土、石英、白雲石、黃鐵等,其中葉蠟石估計蘊藏量約200萬噸,已有40餘年的開採歷史。

交通

紹興市上虞區是一個區位優勢較為突出的主城區。素有“九運通衢”之稱,鐵路、高速公路、國道、運河一應俱有。距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寧波櫟社機場、寧波北侖港僅45分鐘車程。擁有杭州灣南岸唯一的出海港口——紹興港(5000噸級)。已建設完成的杭州灣跨海大橋與紹興相鄰,只有10多分鐘車程。已通車的錢塘江嘉紹跨江大橋將使紹興市納入上海2小時交通圈。

旅遊

上虞上虞
曹娥景區—舜耕公園:舜耕公園為曹娥景區主景之一,位於紹興市區城東,舜耕公園以舜耕群雕、大舜廟及舜橋、舜井為主要景點,反映舜帝出生紹興,後因避丹朱於此,故以其名的歷史。渲染舜帝以孝為先,勤政為民的輝煌一生。園內舜耕群雕由中國藝術大師韓美林創作,以花崗岩為主材料的象隊群雕長68米,高27米,總重約800餘噸,氣勢恢弘,體量之大,堪稱亞洲之最。
曹娥景區—曹娥廟:位於曹娥江西岸孝女廟村,距市區3公里。是為紀念東漢時孝女曹娥投江尋父而建。曹娥廟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幾經興廢,屢經重建,現建築為民國二十三年重建。曹娥廟文化積澱厚重,藝術品位高雅,尤以廟內雕刻、壁畫、楹聯和書法“四絕”而飲譽海內外,被譽為“江南第一廟”。廟內現存一“曹娥碑”為“中國最早的字謎”。
“英台故里”—祝家莊:“英台故里”祝家莊是經典愛情故事“梁祝”傳說中祝英台的故鄉,位於紹興市區東南,距市區7.3公里。祝家莊地處半山區,南、西、北三面環山,莊前有“玉水河”,河呈南北長條形,與開鑿於西晉的四十里河貫通。現尚存有祝氏祖堂、玉水河、井空泉、藥師寺等與英台文化相關古蹟。
鳳鳴山風景區:鳳鳴山坐落於紹興市豐惠鎮東南4公里,距越城區47公里,為國家2A級景區,景區面積2.4平方公里,以山陡谷深、急流疊瀑、蒼山翠綠、小橋流水的自然美而聞名,其中“懸石飛瀑”、“千年古藤”二景區點堪稱奇觀。鳳鳴山文化歷史積澱豐厚是道教“第九小洞天”的所在地,有東漢煉丹術家道教祖師魏伯陽煉丹遺址。魏伯陽一生在鳳鳴山煉丹修性並留下《周易參同契》一書,後被尊為“萬古丹經王”。該書在養生學古化學所歷學方面有其獨特的貢獻,在國外稱此書為全球第一本科技方面的書籍。景區內鳳鳴真人祠始於漢代之最,至今已有二千餘年歷史,東晉謝安、宋朝朱熹、明朝潘府、葉經等文人墨客均到此一游。
白馬湖、春暉名人園:“白馬湖、春暉名人園”位於距越城區34公里的省級文保單位——紹興市春暉中學內,那裡三面環山,湖泊眾多、幽靜恬雅、自然風光十分怡人。夏丏尊、朱自清、豐子愷、劉薰宇、劉淑琴等前來執教,何香凝、蔡元培、葉聖陶、李叔同、胡愈之等前來講學,吸引了大批莘莘學子前來求學,一時名揚四海,贏得了北有“南開”,南有“春暉”的美譽。“春暉名人園”就是當初一批名人的居家辦公之處,其中有夏丏尊的“平屋”,豐子愷的“小楊柳屋”,李叔同(弘一法師)的晚晴山房,經亨頤的“長松山房”等名人故居,歷年吸引了無數的名流前來參觀瞻仰。
東山景區:東山,又名謝安山。自從東晉名士謝安隱居此山後,引出了許多令人神往的故事,便漸漸成了中國東南的一座名山。李白、賀知章、劉長卿、方平、蘇東坡、陸游等,都曾盤桓其間,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
稱山風景區:稱山風景區位於紹興市區西北部,離越城區37公里,相傳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為復國雪恥,臥薪嘗膽,奮發圖強.曾在此山稱炭鑄劍,大煉兵器,稱山由此而得名,景區集旅遊;休閒娛樂,餐飲,德教,禮佛為一體,是理想的遊覽勝地。
桃花源景區:桃花源生態旅遊區地處紹興市區東南,位於長塘鎮桃園村,距離越城區約25公里,景區面積為2.6平方公里。景區建成了以桃源湖為核心,龍潭為精華,具有水上健身遊樂、沙灘浴場、龍潭休閒垂釣、野炊燒烤等多種休閒娛樂功能的綜合旅遊景區,並從2005年伊始就開始積極申報國家AA級景區。
堆高山景區:地處浙東黃金旅遊帶,景區內有建於明代中葉的秀峰庵,歷史悠久。傳說庵內的梵香頗有靈氣,吸引了眾多善男信女紛紛前來。現經少林高僧釋行吉大師擴建為"秀峰寺",建築群相貫三萬八千平方米,高達2.8米的緬甸玉佛為鎮山之寶。堆高山景區蒼山翠嶺、延綿起伏,小溪流水、飛瀑直流,其中雨娘瀑高60米,水勢磅礴,小龍瀑古藤橫鎖,冬來老藤懸雪,頗具古意,勝龍瀑更是林木參天,青藤掛壁,石洞幽深。一條玉鳳溪蜿蜒3800米,有石階隨溪而行、依山起伏。溪邊有盛長櫻桃、柿樹等野生群落,有百年榆莊、紫微、高達4米的枸骨等,沿途拾級登高、步移景換,以山、水、林為特色的秀麗景色美不勝收,今人心曠神怡,為"都市族"渴望返樸歸真、回歸自然而修身養性的理想之處。
臥龍山景區:坐落於紹興市蒿壩鎮,臥龍山山勢起伏,自東向西連綿數十里,曲折起伏宛如長友踞臥,主峰金剛峰海拔高320米,山岙有座普淨寺(始稱普淨蓮社),建於南宋年間,屢經廢興,清乾嘉年間重加修復,八十年代修復三聖殿、大悲殿、地藏殿、新塑釋迦文佛玉佛及千手觀音、彌勒、普賢等諸菩薩,寺廟現占地面積50畝,廟內主體建築有大雄寶殿和念佛堂,建有專門的圖書館、伽藍殿等,建築門類齊全,環境幽靜,現已成為對外開發宗教活動場所。站立寺內高處遠眺,曹娥江繞出山右,如一條銀帶蜿蜒東流,歸入錢塘江口,實乃避暑之佳境,修淨之聖地。
峰山靈跡風景區:日該國教的發源地——峰山道場,據考證,日本宗教界的鼻祖最澄法師於唐初來華學法,終於在紹興峰山灌頂授法,後回國創立日本第一大教派——日本天台宗。峰山道場由此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為日本宗教朝拜的聖地。
覆卮山冰川:覆卮山位於紹興市區、嵊州、餘姚交界地帶,海拔861.3米,因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登此山飲酒賦詩,飲罷覆卮”而得名,這兒山巒起伏,雲霧繚繞,更有一條石河巨石滾滾,順坡而下,氣勢壯觀。 關於覆卮山的世紀冰川,中國權威地質專家韓同林教授在著名專業雜誌《地質論評》07年第2期上發表的重要文章《浙江紹興發現罕見第四紀石冰川群地貌及冰川遺蹟》對此是這樣評價的:“浙江紹興第四紀石冰川規模之大,古冰川遺蹟類型之豐富,且位於低緯度、低海拔地區,在國內外均屬罕見,堪稱世界奇觀。我們的發現證明距今約2.9~3.5百萬年的第四紀早期,該區確實曾發生過大規模古冰川運動,可為研究東亞乃至全球第四紀地質歷史變遷、氣候、環境演化等提供重要實際資料,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同時由於石冰川群地貌和冰斗梯田的獨有風光,具極高觀賞性和美學價值,既神奇,又奧秘,可給人們極大的視覺衝擊和美學享受,因此是開發旅遊和開展科學普及教育的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觀”。

文化藝術

①曹娥
上虞上虞
曹娥是東漢紹興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所住之村鎮即更名為曹娥鎮,殉父之江為曹娥江,並建以寺廟慰其孝心。
如今,坐落於江畔的曹娥廟仍可見到古代名人墨客為曹娥碑競相留下的筆墨。
②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祝的悽美故事人們耳熟能詳。但是祝英台故里之爭直到近幾年才被確定,確實是紹興祝家莊[11]。
③東山再起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
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么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據《上虞縣誌》載,東晉名士謝安慰41歲前長期隱居此山。東晉昇平四年(公元360年),謝安離開東山從政,成為著名政治家,成語“東山再起”即出於此。東山在紹興市上浦鎮境內,南距越城區23公里,水陸皆通。
相關詩詞:謝安攜妓入東山,蒼生望望霖雨乾。曾借東山康樂手,共翻北本湼槃經。東山妓女北海尊,歌舞春風醉花柳。

榮譽

上虞上虞
聯合國杜拜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國家園林城市
福布斯中國縣級最佳商貿城市
福布斯中國縣級民富十強城市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中國經濟百強縣之一
浙東新商都
中國傘城
中國孝德文化之鄉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建築之鄉
中國楊梅之鄉
中國葡萄之鄉
中國銅管之鄉
浙江省示範文明城市
浙江省文化名城
浙江省生態旅遊名城
浙江櫻桃之鄉
浙江生態建設優秀縣市
浙江省森林城市

名優特產

越紅酒
上虞市上虞市
越紅酒的產地上虞縣東關鎮,在歷史上屬於古鑑湖範圍,生產黃酒歷史悠久。越紅酒是按照紹興老酒的傳統工藝,結合採用先進技術配製的優質黃酒。其產品特色為:色澤橙黃明亮,香氣濃郁芬芳,滋味醇厚甘甜。據測定,越紅酒酒精含量在16.5%左右,糖份0.5%左右,酸度在0.45%以下,它含有近20種胺基酸,其中有8種是人體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越紅酒酒性溫和,是一種婦孺老少皆宜的低酒精度飲料,又是製藥酒,烹調佳肴的佐料,它具有舒筋活血,延年益壽的功效。1981年在廬山召開的全國黃酒評品會上越紅酒獲“與紹興元紅不相上下”的評價。1984年榮獲省及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稱號,並獲得輕工業部酒類大賽銀杯獎。1987年又在上海獲全國首屆黃酒節評選特等獎,產品深受省內外和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的歡迎和喜愛。崧廈榨菜

榨菜是世界三大名鹹菜之一。崧廈榨菜具有鮮嫩、香辣、鬆脆、耐貯藏等特色。配料講究,工藝精細。加工工藝是:檢菜剝皮,使每隻菜頭成圓形。進行第一次醃製;24小時後,撈起上囤瀝乾,進行第二次醃製;待無心白時,撈起修剪挑筋、分等整形,淘洗上榨,再配以多種調料。撒上花椒,裝入特製的陶壇封口,經問奔渲,富含多種胺基酸、蛋白質、磷、鐵、胡蘿蔔素、核黃素等多種營養成份,能增進食慾,是人們喜愛的佐餐佳肴。

梁湖水磨年糕

水磨年糕是上虞縣的傳統特產,產於上虞縣梁湖。生產歷史悠久,曾是獻給慈禧太后的貢品。清朝光緒年間,梁湖人在紹興開店賣年糕,那時的年糕是燥粉加水手捏而成,易開裂,味道也不好,因而生意不很興旺。梁湖有個農民叫陳培基,他見豆腐店裡的豆腐又白又細又嫩,模仿豆腐製作方法,把米用水浸透,然後水磨,做成水磨年糕。他在紹興解放路掛出“梁湖陳協卿上白水磨年糕店”的牌子,顧客盈門,水磨年糕從此出名。梁湖年糕以光滑、細嫩、柔軟、可口而聞名,曾遠銷香港、上海、杭州、寧波等地。自水磨年糕流傳於世後,仿製者甚多。梁湖年糕所以質量特優,其主要原因是梁湖年糕有獨特的製作方法:一是採用水質清亮的皂李湖洪山湖水,滲水恰當,每公斤米,只能製作1.3—1.4公斤年糕;二是選用優質的白粳米,民眾稱“泥鰍粳米”作原料;三是採用紹興羅山石磨或小鋼磨加榨等工具磨粉,確保糕粉的細度;四是掌握製作季節,一般在立冬至立春期間,氣溫適宜,原料充足時投料加工銷售。

越 瓷

我國是世界上首創瓷器的國家,而越瓷的故鄉上虞市,則被認為是我國青瓷的著名發源地。越瓷是我國陶瓷藝術園地中的一枝奇葩。早在商朝中期,古越人民就率先彩疊壓的“龍瓷”,燒制印紋硬陶,釉色綠中泛黃,具有一定的光澤度,這就是歷史上的原始青瓷,至東漢,制瓷技藝日趨成熟,至今在曹娥江兩岸遺留下來的漢代古窯址就有40多處。從這些古窯中發掘的瓷片,經過化驗表明,燒成溫度達1300℃,釉色呈淡青色,光亮明快,瓷胎質地堅實細緻,說明越瓷從色澤到質地,早在17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已具有相當水平了。到了唐代中後期,由於創製了將坯盛於匣缽之中與火分離的操作法,使瓷器燒制技術達到了純熟的程度。當時的越瓷器型端莊,器壁減薄,色澤青綠、晶瑩,質量位居全國瓷器之冠,蜚聲海內外,產品廣傳到日本、朝鮮、巴基斯坦、伊朗等國。如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博物館中,都收藏有越瓷的珍品。
蓋北葡萄
上虞葡萄的主要產地——蓋北鎮,享有“江南吐魯番”的美譽。這裡北山面海,氣候獨特,孕育出了一片生氣盎然的迷人綠洲,萬畝棚架葡萄集中連片種植,每當盛夏季節,碧葉連天,隨風蕩漾,景色宜人。成熟的葡萄散發出醉人的清香。儘管頭上驕陽似火,但在濃蔭覆蓋的葡萄棚下,卻是一片清涼世界。徜徉在葡萄園中,品嘗甜美的葡萄,納涼消夏,確實別有一番情趣。
蓋北葡萄品種優,種植廣。主導品種有巨峰、紅富士、藤稔,近年來,無核白雞心、紅義大利、興華1號、美人指、秦龍大穗、紅地球、早紫87—1系、高妻等新優品種不斷擴大。全鎮葡萄種植面積1.02萬畝,年產鮮果2.5萬噸,7—8月是葡萄成熟採摘旺季,是江南最大的葡萄生產基地。一九九六年三月蓋北鄉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葡萄之鄉”。蓋北葡萄園區已經成為一道亮麗的農業旅遊風景線。
蓋北葡萄營養價值較高,據分析,每百克葡萄漿果中含糖10—13克,蛋白質0.15—0.9克,有機酸0.5—1.4克,礦物質0.3—0.5克,還含有多種維生素。漿果所含的熱量也遠超過蘋果、柑桔等多種水果。葡萄的多種營養成分對改善人體新陳代謝功能,軟化血管、降低血壓,治療心臟病與貧血均有一定療效。葡萄用途廣泛,除鮮食和釀酒外,還可製成葡萄汁、葡萄乾、葡萄醬及葡萄罐頭等。

青 梅

青梅是上虞的傳統名果之一,栽培歷史悠久。豐惠鎮盛產的大青梅,素以果大核小,肉厚質脆而聞名,具有色澤翠綠,果大核小,肉厚質脆,風味酸而清口等特點,經測定,大青梅平均單果重20.9克,可食率89%,可溶性固形物6.0%,註冊商標為“東青”牌。
多數水果以甜取勝,唯獨青梅以酸逗人。梅果中含有單寧酸、酒石酸、枸櫞酸等多種酸,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糖分及多種維生素。青梅除作鮮果外,主要用來加工梅坯、烏乾梅、果汁、果酒和蜜餞;以梅果為原料製作的話梅、陳皮梅等產品被譽稱為“蜜餞之王”。我市生產的梅果除少量鮮銷外,大部分加工成梅坯與清口梅、話梅、陳皮梅等,銷售國內外,深受消費者歡迎。

崧廈霉千張

崧廈霉千張是我市的著名特產,製作歷史悠久,早在200多年前就已經出名。據傳清代崧廈鎮有家“蔡萬成水作坊”,所產的霉千張曾被皇宮譽為宮廷“奇菜”。乾隆皇帝南遊到紹興時,曾品嘗過上虞知縣送來的崧廈霉千張,深為賞識,因不能親自去崧廈一游,遂留下了“霉千張好吃崧廈難到”的嘆息。當時,東海普陀山的普濟、法雨、慧濟3大寺,經常派和尚到崧廈來購買霉千張,以敬請香客和雲遊的高僧。建國後,在崧廈一帶製作霉千張的水作坊,已普及到千家萬戶,產品暢銷上海、杭州、寧波、北京乃至香港、印尼、新加坡等地。曾有一位老家在崧廈的華僑為了滿足他在香港重病的老母親的心愿,專程乘飛機來崧廈購買霉千張。1982年,我國著名教育家范壽康教授從美國回國定居時,一下飛機就想吃家鄉的霉千張。
崧廈霉千張具有獨特的風味,它以鮮潔、清香、素淡而聞名,是豆製品中的佳品。上虞崧廈鎮地處曹娥江口濱海區,盛產優質黃豆;附近海邊產鹽,可提供上等鹽滷;加之當地獨特的製作工藝,故這裡的霉千張品質特佳。崧廈霉千張的製作工藝流程是:挑選優質黃豆浸脹,用石磨磨成漿汁,再用文火把新鮮豆漿燒熟,用鹽滷打花(而不是用石膏),打花後倒在一張事先鋪好的土粗布上壓乾水份,做成薄、勻、燥的“千層衣”,再把“千層衣”疊齊,切成長方形小條,下面墊上乾淨的秈稻稻草(切不可用粳、糯稻草和塑膠薄膜),上面壓一塊豆板,把它放在較暖的地方,霉化後即可食用。

上虞魁栗

上虞魁栗是勞動人民長期在生產實踐中,精心培植和選育出來的一個地方優良品種,素以顆粒大、色澤鮮艷、風味佳美而聞名中外。栽培歷史悠久,據清《嘉慶上虞志》記述,上虞魁栗形成的歷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了,主要分布於下管、陳溪、嶺南、豐惠、章鎮等虞南山區鄉鎮,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市總數的80%以上。
魁栗外形美觀,果皮赤褐色,富光澤,少茸毛,頂部平或微凹,肩部渾圓,底座小,接線平直。堅果大,為板栗之“魁”,平均單果重17.85—19.23克。魁栗果肉淡黃色,味甜且粳性,宜作菜用,也可加工成罐頭、栗子羹、糕點等副食品。魁栗營養豐富。據測定,種仁含總糖8.4—9.2%,蛋白質6.7—11.1%,澱粉4.76—7.6%,脂肪1.4—3.3%,還富含多種維生素(A、B1、B2、C)與礦物質(ca、P、K)。

二都楊梅

《上虞縣誌》校續述“嘉泰志及萬曆志盛稱山、會、余、蕭而不及虞邑,今吾邑所產者盛於他邑”、“產不一處,出縣北楊家溪尤佳”。這一帶古時行政區劃屬二都,故稱二都楊梅。可見早在南宋時期,二都楊梅就很有名氣了。二都楊梅,果大、核小、色艷、質優、味美,獨具一格。清代時作過慈禧的貢品。建國後,省農業廳將上虞二都楊梅的水晶、深紅、淡紅3種楊梅,送至中央領導品嘗,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讚譽。198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鬍愈之又一次讚許二都楊梅。1986年,上虞縣委、縣府決定,利用二都楊梅這個傳統名果的商品優勢,在橫塘鄉原有基礎上建立萬畝楊梅商品生產基地。
二都楊梅主要有水晶楊梅和深紅種楊梅兩個優良品種。水晶楊梅又名白沙楊梅,樹勢強健,樹冠半圓形,葉為倒披針形或倒長卵形,先端圓鈍,間或漸尖,邊緣間或有鋸齒,質薄,淡綠色。果實大,果面呈白玉色,平均單果重15.2克,最大單果重17.6克,可食率95.4%,可溶性固形物13.4%。果肉柔軟,多汁、味甜而稍帶酸,品質好。在歷次楊梅評比中奪魁。1932年,在全省楊梅評比中獲第一名。1983年由孫玄蔚教授主編的《中國果樹史與果樹資源》一書中,二都水晶楊梅被列為中國楊梅9個地方良種之一。深紅種樹勢強健,樹枝圓頭形,叫倒披針形,先端圓鈍或近於圓形,果實大,果面鮮紅色,平均單果重14.7克,可食率95.0%,可溶性固形物12.9%。肉質細而柔軟,汁多,味甜而微酸,品質較好。在1932年浙江省農業改良場對浙東楊梅所作的一次調查中,深紅種產量居全省第三位,品質居全省第二位。

楊梅富含人體所需的糖類和維生素等,營養價值很高。在醫學上有止咳生津,助消化、益腎利尿的作用,對心胃氣痛和霍亂等也有一定的療效。產區民眾還有利用燒酒浸漬後食用的習慣,說有祛暑解悶之作用。楊梅除鮮食外,可加工製成糖水罐頭,果汁果醬、果酒及蜜餞等。核仁含油量高達40%,可供炒食或榨油用,葉可提煉香精,樹皮和根皮富含單寧,可熬制魚網塗料或其他塗料。

上虞黃瓜

上虞黃瓜是黃瓜中的一個短瓜類型品種,是經本地勞動人民選優汰劣培育出來的地方良種,主產地是曹娥江兩岸的江灘沖積地帶。具有質優味佳、產量較高,外貌美觀的特點,適合當地消費者的口味和食用習慣。上虞黃瓜以生食為主,有清口解渴、利濕利尿、解毒作用。黃瓜上市正值瓜果淡季,而且本地人民向有在端午節必食黃瓜的風俗習慣,很受消費者歡迎。黃瓜除生食外,可作菜餚醃漬、涼拌,甜、鹹均宜,並可炒食或作湯料,可食率為96%。

上虞柳編
上虞柳編是浙江省出口的名優工藝品之一。上虞依山臨海,有豐富的柳條資源,幾十里的灘涂,人工栽培的柳條有上千畝,年產白柳條500多。上虞柳編製品選用色白、質韌、光潔、條幹均勻的優質杞柳為原料,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結合國際市場流行的款式設計創造,具有造型精巧,實用與觀賞兼備的特點,產品有各種動物形包裝、各式花籃、花鳥屏風、手提包及筐、箱、簍、籠等3000多個。

著名人物

紹興市上虞區歷史底蘊深厚,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是梁祝傳說中的英台故里。公元前222年設縣,1992年撤縣設市,2013年撤市設區。上虞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古時有提出唯物論斷的王充,投江救父的孝曹娥,在上虞隱居後東山再起的謝安;近代有氣象學家竺可楨,當代茶聖吳覺農;現今又有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經叔平,奧運之子何振梁,著名導演謝晉,章氏父子,六齡童故鄉等。創辦於1921年的春暉中學,早年享有“北南開、南春暉”美譽,朱自清、夏丏尊、豐子愷、李叔同、朱光潛、葉聖陶等一代名師名家都曾在這裡任教或講學,形成了文壇上頗有影響力的“白馬湖作家群”,“與時俱進”當年就是它的校訓。

浙江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