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

婺城區

浙江省金華市婺(wù)城區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建埠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現轄9鎮9鄉9街道,總面積1388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區面積43平方公里,總人口62萬,為浙江中西部的經濟、文化中心。婺城大地山川秀麗,人文薈萃,物產豐富,交通方便,經濟日興。已形成建材、化工、機電、汽配、電子、紡織、服裝、食品等工業體系,用地43.6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正在開發進行中。婺城區農業產業化成效顯著,被命名為“中國茶花之鄉”、“中國桂花之鄉”、“中國苗木盆景之鄉”、“中國南方奶牛和乳品之鄉”。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在金星、婺女星交相輝映的浙中歷史文化名城金

婺城區婺城風光
華,義烏江武義江雙溪合流成婺江,浩浩西去,尉尉壯觀。八百年前,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曾經這樣讚嘆——

千古風流八詠樓

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

氣壓江城十四州!

今天,汩汩流淌的金華江,正穿越歷史的滄桑,挾帶變革的風雷,孕育出一片神奇的土地。一座充滿青春活力的現代化新興城市將矗立於婺江之濱,她就是浙中明珠——婺城區。

洶湧澎湃的全球化浪潮,帶來了國際投資和產業專業化的新高潮。在這種大背景下,金華市委、市政府加快了城市化進程戰略的實施,於2002年12月批准設立婺城新區。新區規劃面積89平方公里,是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金華市的核心區。婺城區的建立,是金華市委、市政府接軌長三角,謀求大發展的一個戰略決策;不久的將來,婺城區必將成為浙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浙中一顆璀燦的明珠。

地理位置

婺城區婺城夜景

婺城區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的浙江省中部,是上海經濟區、沿海發達地區和內陸腹地的結合部,東銜滬、甬、溫三個港口城市,西臨浙江西部及閩贛皖三省,地理位置極為優越,是浙江省及中國的重要交通樞紐,閩浙皖贛四省的交通要道。

地形地勢

地勢西南和東北

婺城區婺城風光
高,分別為仙霞嶺余脈和金華山所綿延,多中、低山,與遂昌縣界上海拔1336米的小金竹尖為境內最高點。中、北部為低岡淺丘與平原相間地形,白龍橋鎮雅蘇,海拔3l米為全區最低點。

金華南山 金華南山,位於婺城區南部,屬仙霞嶺山脈,區域範圍主要包括沙畈、塔石、嶺上、莘畈、箬陽、安地等六個山區鄉鎮,它是金華市區的一道天然屏障,總面積有588.1平方公里,有150個行政村,人口6.13萬人,耕地總面積有3萬畝,山林面積82.51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就有48.96萬畝,占總面積的55.5%,森林覆蓋率達95%。水利資源得天獨厚,安地、沙畈、塔石、莘畈等四條山壟是白沙溪、梅溪、厚大溪、莘畈溪的源頭區。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區系,植被類型分四個植被組型,九個植被型,十八個植被群系。森林樹種有83科439種,草本70科300種。屬國家與省重點保護樹種有10餘種,其中一、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南方紅豆杉櫸樹花櫚木凹葉厚朴、樟等。有100年以上古樹名木833株。野生動物分布有獸類59種,鳥類125種,蝶類300種,爬行類45種,兩棲類28種,占全省資源種類的50—60%,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黑麂,二級有鬣羚、獼猴、大鯢、虎紋蛙、穿山甲等,其中南山猻猴群落有250隻左右。區內有龍蔥獼猴、乾竹坑次生林、朱前塢次生林、大高塢次生林、水竹蓬古樹名木、慈姑殿次生林、里花塢黑麂、東西坑鬣羚、毛洋次生林等9個自然保護區,面積4萬畝。有沙畈、金蘭、安地、莘畈及正在興建中的九峰水庫等五座中型水庫,庫容達3.9億立方米。

交通體系

浙贛、金溫及金千三條鐵路幹線交匯於此,鐵路年客運量居浙江第二位。公路交通網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330國道、03省道、杭金衢、金麗溫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婺城區至出海口寧波、省會城市杭州均只有1個半小時的行程,至上海的行程也只有3個多小時。離義烏民航機場50公里,赴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僅90分鐘車程,境內最大的河流金華江流經蘭江、富春江錢塘江,可達大運河與沿海各港口,周邊有上海、寧波、溫州等出海港口。

水利水系

婺城區婺城水系
婺城區屬錢塘水系。義烏江在燕尾洲和南來武義江會合後稱金華江又名婺江,西轉西北流,沿途接納乾溪白沙溪等溪流後於雅蘇北出境入蘭谿市。衢江自洋埠西入境,沿西北邊境流,接納莘畈和厚大等溪後於後張出境入蘭谿市。建有安地、金蘭、沙畈、莘畈4座中型水庫和70座小型水庫,總庫容30806.2萬立方米,並建有與之相配套的引水灌溉渠和新建的烏溪江引水工程。沙畈水庫並為城區不斷提供潔淨生活用水。

水力資源豐富,婺城、金東兩區理論蘊藏量達11.5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5.41萬千瓦。已建成水電站200餘座。

電信通訊

婺城區的電信通訊發展迅速,是浙江中部地區的光纜樞紐。區內城市供水設施完善、自來水供應充足、水質優良。在電力設施方面,建有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等配套變電所,供電充足。目前,城市集中供熱及集中供氣工程正在實施當中;位於竹馬、白龍橋的鐵路貨運站和乾西區域配送中心,為婺城區提供了堅實的物流基礎。區內基礎設施發達、道路骨架完善,已基本實現“七通一平”。

人文文化

婺城區何炳松
婺城大地文化昌盛、教育發達,自古以來人文薈萃、名賢輩出,素有“江南鄒魯”之美稱。婺城新區正在致力於建設較大規模的高教園區,積極發展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全方位人才。滄桑的歷史寫遍了這裡的磚瓦碑刻、樓閣亭台:八詠樓太平天國侍王府古方洞山塔婺州鐵店窯遺址三國白沙堰,不能不使人感到這裡歷史積澱的豐厚!這裡的人才輩出,群星燦爛:徐伯珍張志和呂祖謙唐仲友葉衡王淮、朱大典、張恭、邵飄萍、何炳松黃賓虹,他們在歷史的天空播撒過閃閃星光,至今仍光耀鄉梓、輝映神州——這又不能不使人感受到這裡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氣候環境

婺城區屬亞熱帶季候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適中,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所溫為17.9攝氏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無霜期為263天;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062小時,大於10攝氏度的有效積溫5500攝氏度左右。

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這裡發達的農業和豐富的物產,金華火腿馳名中外,金華佛手金華茶花、金華藕粉、金華酥餅在海內外都享有盛譽,這裡還是中國茶花之鄉、中國桂花之鄉、中國奶牛和乳品之鄉。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婺城區具有優美的環境和充足的資源優勢,城區三面環水(白沙溪金華江和洞溪),一面靠山,依山傍水,環境優美,自南向北的十一條水系水量充沛水質優良,郭力壠水庫青塘水庫風景秀麗,可發展成為青山環抱,綠水長流的精品城市。規劃中的城防工程將防洪、休閒、人居、生態融為一體,將成為新區的一大景觀。

行政區域

婺城區婺城區

2002年轄9個街道、9個鎮、9個鄉,59個社區、6個居民區、635個行政村:

城東街道、城中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江南街道、西關街道、三江街道秋濱街道新獅街道

羅店鎮蔣堂鎮湯溪鎮羅埠鎮雅畈鎮琅琊鎮洋埠鎮、安地鎮、白龍橋鎮

蘇孟鄉、竹馬鄉、乾西鄉、長山鄉、莘畈鄉箬陽鄉、沙畈鄉、塔石鄉、嶺上鄉

歷史沿革

婺城區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屬越國地;秦始皇時(公元前222年)分吳越地,置會稽郡,設烏傷縣(今義烏),婺城區屬烏傷縣;

東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分烏傷南鄉地(實為西南鄉地)置長山縣,因縣東北長山(即金華山)而名;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分會稽郡置東陽

婺城區婺城古蹟
郡,郡治在長山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置婺州,長山縣改名吳寧縣,開皇十二年又改名為東陽縣,至十八年(598年)更名為金華縣;

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改稱金山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復名金華縣;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金華縣為婺州路治;

淳化元年(990年)為婺州保寧軍;朱元樟戊戍年(1276年)金華縣為寧越府治,庚子年(1360年)為金華府治;明清二朝五百五十年間,均為金華府治所在地;

民國元年(1912年)浙江光復時府廢,金華縣直屬浙江省,民國三年(1914年)設金華道,轄金華、衢州二府地,道府治在金華縣,民國十六年(1926年)道廢,金華縣又屬浙江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浙江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於金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改浙江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於義烏,金華縣屬之。

1949年5月金華解放,設金華縣,10月析金華縣城區設金華市,1950年撤金華市併入金華縣,1951年仍分設金華縣、金華市,1958年撤湯溪縣,除兩個鄉併入蘭溪外,余均併入金華縣;1959年撤銷龍游縣,其中湖鎮區併入金華縣。其後金華縣城區曾兩度設市(縣級),1981年金華縣稱金華市,1983年恢復龍游縣其湖鎮區仍劃歸龍游縣。1985年撤地建市,原金華市分設婺城區、金華縣;

2000年撤銷金華縣擴大婺城區,設立金東區,金華縣的湯溪等到14個鄉鎮劃入婺城區,將婺城區的仙橋等3個鄉鎮劃入金東區。婺城區之名自1985年起沿襲之今。

地名由來

康熙《金華府志》據《太平寰宇記》載:“梁武帝改置金華郡”,並注有:“《玉台新詠》序雲:金星與婺女爭華,故日金華”。隋文帝開皇時期置婺州,始稱婺州,金華城稱婺城,簡稱婺。

區域特色

婺城區婺城風景圖
婺城歷來有“四省通衢”之稱,交通發達。浙贛、金溫、金千三條鐵路在這裡交匯;杭金衢、金麗溫、金甬三條高速公路更使婺城的交通如虎添翼。義烏江、武義江在燕尾洲合成婺江,下錢塘、通衢州,宋李清照題八詠樓》詩云:“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是古代金華婺城的繁華寫照。婺城具有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改革開放以來,工業穩步發展,近年來大力發展工業園區,重點培育乳製品、包裝印刷、工量具、紡織服裝、建材、機械鑄造六大產業。特色產品暢銷國內外,金華火腿譽滿全球,金華佛手、金華茶花爭香鬥豔。婺城素有“小鄒魯”之稱,名人輩出。唐張志和作《漁歌子》,創新詞壇。宋元呂祖謙唐仲友、何基、王柏開金華學派先河。近現代張恭、邵飄萍、何炳松、黃賓虹、汪劂明各領風騷。婺城山川秀麗,名勝古蹟眾多,有國家級雙龍風景區,省級九峰山風景區,仙源湖風景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侍王府、天寧寺、鐵店古窯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八詠樓湯溪城隍廟法隆寺經幢鹿田書院、雅畈七家廳、府城隍廟等。

歷史名人

黃賓虹

黃賓虹(18

婺城區黃賓虹
65-1955),名質,字朴存,一作朴人,別署予向、虹廬、虹叟,中年改號賓虹,祖籍安徽歙縣,1865年1月27日(清同治四年正月初一)出生於金華城內鐵嶺頭。父親黃定華,經商,擅長書法、繪畫。黃賓虹5歲入塾讀書,即喜繪畫,篆刻,6歲就能臨摹家藏的沈廷瑞的山水畫冊,後來從畫家倪逸甫學畫和篆刻,11歲已能刻鄧石如印譜十多方,13歲去歙縣應童子試,名列前矛,16歲考入金華麗澤書院(金華中學的前身),拜師學畫不輟,並學習篆刻

黃賓虹19歲遊覽金華北山、杭州西湖安徽黃山九華山、永康方岩、縉雲仙都、諸暨薴籮村等名勝古蹟,其間寫生作畫,積累大量素材。游北山後作《北山攬勝圖》。

黃賓虹不僅是近代中國山水畫的傑出代表,而且也是詩人、書法家、篆刻家,對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海內外有重大影響。黃賓虹編著有《古畫征》 、《黃山畫家源流考》、 《中國山水畫今昔之變遷》 、《美術叢書》、 《賓虹羼抹》等。

邵飄萍

婺城區邵飄萍 
飄萍(1886年-1926),原名新成,後改名振青,字飄萍。金華市人,祖籍東陽市(南馬鎮大聯紫溪村人)父親邵桂林是清末秀才,在家鄉辦私塾,一生耿直剛正,道德高尚,為鄉人器重,但他卻受到當地土豪的忌恨,在家鄉難以容身,只好在1883年臘月居家搬遷金華,飄萍就誕生在這裡。

飄萍很小能背誦《史記》全文,打下良好的文學工地。12歲時考中秀才,16歲受戊戌變法的影響,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學堂,攻讀光、聲、化、電等自然科學。19歲畢業回到金華,在金華中學堂,長山書院等三所中學任教。

飄萍是孫中山民主革命的積極支持者。在《臨時約法》的頒布下,投身於“新聞救國”的事業。於1912年在杭州與辛亥革命時期著名報人杭辛齋合作創辦《漢民日報》,後因報上直斥袁世凱為“袁賊”, 《漢民日報》被查封,飄萍逃亡日本。1915年初日本和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條,飄萍立即馳報國內,成為討袁鬥爭的第一人。

飄萍一生疾惡如仇與黑暗統治作殊死鬥爭。1928年北京新聞界為他補開了追悼會。1949年4月毛主席親自批示追認邵飄萍為革命烈士,1986年邵飄萍誕辰100周年,殉難60周年之際,全國新聞領導、省、市黨政領導在金華婺州公園為邵飄萍銅像揭幕。

施光南

婺城區施光南 
光南,1940年8月出生,父施復亮,中國早期革命家,金華源東鄉葉村人。施光南從小酷愛音樂,孩提時就表現出音樂天賦,他4歲上學,5歲就學寫和編演兒歌。少年施光南就才氣顯露,他15歲就讀於北京101中學,負責編輯《圓明園歌聲》的油印歌刊,該刊中的許多歌曲為當時公開歌集上找不到的“中外歌曲新作品”,卻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其實這些歌曲均為施光南作曲,作曲者姓名是他虛擬的。其中一首《懶惰的冬尼亞》還在北京市少年歌詠比賽中獲獎,這也可稱得上是施光南公開發表的第一個作品,在中學階段,施光南共譜寫了300多首歌曲。施光南曾對同學說:“有的人用體力勞動為祖國服務,有的人用知識為祖國服務,我的志向是用音樂歌曲為祖國服務。”時為同班同學的伍紹祖對他十分理解與支持,為施光南舉辦了一次個人音樂會,這是施光南一生中第一次個人音樂會,令他終生難忘。

施光南立志將來搞音樂,1957年高中畢業,他邁出了人生道路上決定性的一步—報考音樂學院。音樂學院要考彈鋼琴,可施光南連鋼琴都未觸摸過,自學自練,經過半年的“臨陣磨槍”,他器樂參加了音術學院的專業考試。未被錄取。施光南來到地處天津的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

1959年,施光南以優異的成績轉入天津音樂學院深造,他積極收集戲曲音樂和民間音樂,深入廠礦、碼頭、農村,積累了大量音樂素材,歌曲《五好紅花寄回家》和小提琴曲《瑞麗江邊》就是他大學時代的名作品。1964年施光南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天津歌舞劇院工作。於1972年創作了具有理想主義色彩、歡快上口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粉碎“四人幫”第二年,施光南調入中央樂團工作。此後十幾年,施光南音樂創作如泉噴, 《祝酒歌》抒發了中華兒女跨入新時代的喜慶之情,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的動人鏇律傳遍祖國大地,《在希望的田野上》引起億萬民眾的強烈共鳴,施光南其他主要作品還有:歌劇《傷逝》、《屈原》、芭蕾舞劇《白蛇傳》,京劇《紅雲崗》和河北梆子《紅燈記》的唱腔及音樂,大合唱《神州吟》,鋼琴協奏曲《阿里山之鼓》,弦樂四重奏《青春》,聲樂套曲《革命烈士詩抄》,電影音樂《海上升明月》。特別是他的大量的抒情歌曲,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如《周總理,你在哪裡》、《月光下的鳳尾竹》、 《多情的土地》 、《年輕的心》、《小貝殼》等,他作的歌曲《高舉亞運會火炬》被定為1990年北京亞運會會歌。他以畢生的精力心血,為人民留下數以千計的音樂作品。

艾青 

婺城區艾 青 

艾青,清宣統2年(1910)3月27日出生於金華傅村鎮畈田蔣村,姓蔣,名正涵,字養源,號海澄。艾青是筆名,從1933年寫《大堰河—我的保姆》始用至今。

1925年夏,艾青考入浙江省立第七中學(現金華一中)讀國中。艾青對詩歌有濃厚的興趣,他的處女作《游痕》發表在校刊《學蠡》第一期上。艾青又酷愛繪畫,這同圖畫老師張書旂先生對他的影響分不開。

畢業後,艾青考入杭州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院長林風看了艾青的畫,說了兩句關鍵的話:“你在這裡學不到什麼,到國外去吧。”於是,1929年春天,到了法國巴黎,在那裡他一邊打工,一邊學習繪畫。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我國的東北,艾青在巴黎參加了反帝國大同盟集會,寫了《會合》一詩,後來發表在丁玲主編的《北斗》上。

艾青是中國新詩發展史上堅持最久,成果最豐。他是我國現實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詩壇泰斗,貢獻最大的詩人,也是世界詩壇的巨匠之一。

風土人情

天下第一桌

浦江迎會,俗稱“抬閣”。它以中國民間傳說人物造型為主體,進行精心的藝術設計,具有驚、險、奇、怪、妙等

婺城區天下第一桌
特徵,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相傳浦江迎會始於宋代,盛於明清,已有千年的歷史,祖上傳說是為了紀念胡公大帝。浦江農曆八月十三日大搞迎會是因為這天是胡公大帝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浦江黃宅等鄉村都會匯集一堂,拿出各自看家本領,一展風采。

浦江的迎會有“人會”、“紙會”、“人紙合會”之分。

紙會”是用竹篾縛成人形,用紙裱糊後再繪畫,裝飾成各種戲劇人物。表演時由一人隱於桌下,用細線牽拉人物各關節部隊。紙會造型獨特,工藝精細,非花上百工難成其巧妙。

人會”是由孩童扮演活靈活現的戲劇故事或神話傳說。在特製的會桌上按照造型需要設定鐵架,鐵架被扮演者的衣物飾器所遮掩,孩子們在上面凌空而立悠然自得並不斷變幻造型。會桌由多名強健漢子抬著行走,行進時顫顫悠悠,驚險異常,看得人心跳不已,被中外友人稱為“中國一絕”。

黃宅的人會至今有20餘桌,如“姜太公釣魚”、“三打白骨精”、“趙雲破曹”、“三請梨花”、“鐵弓緣”等,童趣天真,十幾桌一起出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場面十分壯觀、熱鬧。

竹木根雕

浦江竹木根雕始於宋,興於清,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

婺城區竹木根雕
色,表現為構圖疏密得體,形態準確生動,線條流暢舒展,風格典雅秀麗。

浦江木雕講究中國畫的筆意美,其基本技法有圓雕、浮雕、拼雕、鏤雕、通雕等,題材多選自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歷史人物、古典文學名著和傳統名畫,一般用於建築裝飾,如門窗、屏風、樑柱、牛腿等,也用於幾、桌、櫥、箱等家具裝飾,還有專供欣賞的陳設品。根雕則是選取奇形怪狀的竹木根株,依其自然形態加以造型,雕刻成為精湛的藝術品。

浦江竹木根雕歷史悠久,地方特色濃厚,因而與東陽木雕青田石雕齊名,並稱“浙江三雕”。浦江根雕,是從木雕、竹雕基礎上升華出來的工藝珍品。由藝人按竹木根株的自然形態,進行巧妙的構思和設計後雕鏤而成。一件上檔次作品,價值以萬計。

剪 紙

浦江人傑地靈,文化底蘊豐厚,素有“文化之邦”“書畫之鄉”之稱。浦江民間剪紙歷史悠久,流傳甚廣,具有風格秀麗,形象生動,質樸大方,題材廣泛,裝飾性和想像力強的特色。

浦江剪紙,據傳南宋時期

婺城區剪紙作品 聽琴
就已相當盛行。作者大都是勞動婦女,她們除了按傳統圖樣熏樣剪制外,有時也自己設計畫稿,進行創新。傳統的剪紙作品大部分是用剪刀剪成,刀刻的極少。

浦江的戲曲剪紙在中國剪紙中獨樹一幟,它以戲劇人物和神話人物為主要題材,人物多用陰鏤手法,既有南方剪紙細密秀麗善裝飾的特點,又有北方渾厚粗獷的造型,取戲中典型的場面情節,充分體現人物的身段之美,並配上了相適應的背景為襯,顯示了特定藝術語言的優勢。浦江的戲曲剪紙如同一出出凝固的戲劇,在一代又一代的浦江人手中傳遞著一出又一出永不謝幕的演出。

建國後,《中國美術全集》等許多畫冊收集了浦江剪紙,1960年還出版了《浦江民間剪紙集》。2004年出版了《浦江剪紙》 人民日報出版社)一書。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2004年,浦江戲曲剪紙被列入“浙江省首批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名錄”。

也許,六百年前浦江文學大家宋濂的《哀王御史》詩中“剪紙難招御史魂”句,是從唐代大詩人杜甫《彭衙行》里那句“剪紙招我魂”脫胎而來。一代文宗宋濂怎么也不會想到,他不經意的借用之詞,不僅成了浦江剪紙歷史的最早記錄,還在於無意插柳柳成蔭,浦江剪紙在他之後別開生面,蔚然成風,在中國剪紙藝術史上獨領風騷。而今,浦江剪紙藝術“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因而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用紙剪(或刻)成花樣的藝術稱之為剪紙藝術,古稱剪彩。這是一種裝飾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里就有“剪彩為人”的記載。而唐代,婦女更曾將剪紙作為頭飾,並有剪紙迎春的風俗。到宋代,剪紙作為一種藝術的專用名詞,歷史學家說它源於宋元之際岑安卿的《題張彥明收藏》一詩。浦江剪紙到了清代已然“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傳統民俗

婺城區 龍燈會
婺城區 龍燈會 
婺城區 金華鬥牛
婺城區 金華鬥牛

文化特色

婺城區 婺劇
婺城區 婺劇
婺城區 金華道青
婺城區 金華道情

旅遊景點

仙源湖

仙源湖省級旅遊度假區,位於中國“桂花之鄉”金華“千年古鎮”—安地鎮境內,距市區10公里,規劃面積9.8平方公里,是繼

婺城區婺城區
千島湖、莫乾山之後的浙江省第十二個省級旅遊度假區。這裡峰巒迭嶂、山泉淙淙、森林茂密。有千畝花卉苗木、萬畝翠竹林等生態景觀,更有十里桂花長廊。每當金秋時節,香飄四溢,芬芳怡人。

度假區內融峰、湖、瀑、島、岩、林等多種獨特景觀於一體,形成“秀、幽、奇、神”的特色,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美麗畫卷。鳳凰山綿延橫亘,輪廓優美;寶泉尖,雅逸峻秀,煙瑣霧繞;姿態優美的毛竹林環繞仙源湖。

仙源湖,三面環山,一面平川,湖面寬闊,水質清純,常有薄霧瀰漫,虛幻縹緲,霧散雲開時,綠水青山,相映成趣。湖中島嶼如散落著的珠玉,白鷺飛翔,鴛鴦戲水,令人賞心悅目。度假區的環境空氣品質達到一級標準,負離子濃度為每立方厘米一千萬個以上,是大自然賦予的天然氧吧,更是人們回歸大自然、開展水上遊覽活動和避暑度假休閒的絕佳勝地。

仙源湖旅遊度假區首期開發建設1.35平方公里,分為休閒娛樂中心生態居住區培訓基地三大功能區塊,結合“中國桂花之鄉”開發建設“中國(金華)桂花文化園”,並在安地鎮區配套開發浙中古典民居和風情遊覽區,屆時將成為集度假、休閒、娛樂、會展為一體的“浙中第一生態旅遊休閒度假區”。

雙龍風景名勝區

雙龍風景名勝區位於浙江省中部的金華市城北15公里的金華北山西南山麓,東系大佛寺,西銜六洞山,北起金華北山的

婺城區雙龍風景名勝區
山脊線,南向以尖峰山為標誌,區域規劃面積為79.73平方公里。它是一處以地下懸河、岩溶奇觀、赤松祖庭為特色,以觀光度假、康體休閒、海外朝聖為主要功能的山嶽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景區屬低山丘陵地貌,海拔大多五六百米,主峰1312米。地勢自北向南傾斜,中部分布著長達25千米的帶狀石灰岩層,鬼斧神工般地塑造了50多個溶洞和多條地下河,一個地下湖,自古即有“五湖十景”之稱,尤以雙龍、冰壺、朝真三洞最著名,新發現的仙瀑洞內懸瀑落差達73米,又添新紀錄。

景區內諸峰透迄,勢如游龍。自古被推頌為“奇偉峻拔,岩穴奮踞,風雲凝互,”氣勢磅磚,上通鬥牛之輝,下接羅浮之脈。”加之眾多的山塘、溪泉和水庫似珍珠般點綴其中,湖光山色分外迷人。

景區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度適中,雨量豐富,雨熱同步。由於地形的複雜變化,山體海拔高差較大,氣溫垂直變化明顯。景區內盛夏的平均氣溫比山下低4一8℃,空氣中水汽常年呈過飽和狀態,山間雲霧縹緲,常現雲山霧海奇觀,是名副其實的清涼世界,避暑勝地。每年吸引著大批本地及滬、杭的遊客來此避暑、休閒、度假。

九峰山風景名勝

婺城區九峰山風景名勝
峰山風景名勝區坐落在婺城區湯溪鎮境內,距金華市區28公里。屬浙江省級風景名勝區,分九峰岩和桃花源兩大景區,共有景點80多處。九峰歷史悠久,東漢龍丘萇,東晉葛洪仙,南齊徐伯珍、宋菩提達摩,唐徐安貞,五代貫林,元黃公望等名流高士均在此留下了足跡。特別是東晉陶淵明游浙之西湖,雅愛山水之秀,自新安而睦而金而九峰,後歸攜眷屬而居於九峰之麓,地隸浙之東陽(東陽郡)、又號東陽隱士之後,九峰山名聲大振。

九峰山四壁峭立,高低錯落,遠望形如芙蓉,近看狀若蜂巢。這裡溝壑峽谷遍布,溪、泉、瀑、潭橫生。3個龍潭串在一個峽谷之中,波光粼粼,飄葉入水,猶如大海載舟。龍潭水四季不涸,潭深水綠,晝與青山花鳥為朋,夜與皓月繁星為友。每當雨後天晴,群山如黛,水霧積成飄忽不定的雲海,高出雲海之山,則如潭邊之石,朦朧而無形。霧海空朦,山與樹相生,天與地相齊,猶如崇山峻岭間的一片神秘之地。九峰景觀可謂集雁盪之奇,桂林之秀,廬山之峻,華山之險於一體,像一朵奇葩開放在浙江中部。

浙江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