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詠樓

八詠樓

八詠樓原名玄暢樓,後改名元暢樓。位於金華市城區東南隅,坐北朝南,面臨婺江。此樓系南朝齊隆昌元年(494),東陽郡太守、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沈約建造。南宋著名愛國女詞人李清照避難金華時,登八詠樓寫下的《題八詠樓》詩云:“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詩壇泰斗艾青曾親筆題寫“八詠樓”3字。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八詠樓屹立在金華城區東南隅,坐北朝南,面臨婺江。樓高數丈,聳立於石砌台基上,有石級百餘。

八詠樓八詠
登上石級,可看清樓內雕樑畫棟,飛檐朱窗,瑰麗精美。整座樓分為前後兩部分,前為重檐歇山頂亭樓,即八詠樓正樓,緊貼亭樓後是一組三進兩廊的硬山頂木結構建築,結構嚴謹,造型典雅,風格古樸。
八詠樓原名玄暢樓,或元暢樓,現在樓頭尚存“古元暢樓”匾額一方。據萬曆《金華府志》記載,創建者是南朝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沈約

相關圖片

八詠樓八詠樓

歷史人物

沈約(441—5l3年)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歷仕三代。他曾以文學游於竟陵王蕭子良門下,與謝眺等共創“永明體”,提出“四聲”、““八韻”說。為近體韻文創作開闢了新境界。
南齊隆昌元年(494年)沈約以吏部郎拜寧朔將軍、來金華任東陽郡太守,多次登樓賦詩。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路。第一首是《登玄暢樓》詩:
 危峰帶北阜,高頂出南牟。
 中有臨風榭,回望川之陰。

八詠樓八詠樓

 岸險每增減,湍平互淺深。
 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臨。
 上有離群客,客有慕歸心
 落暉映長浦,煥景燭作潯。
雲生嶺乍黑,日下溪半陰。
 信美非吾士,何事不抽簪
此詩寫景清新,抒情真切。玄暢樓所處位置是舊時金華的至高點,“台高乃四臨”。北有北山雙龍風景區。聞名遐邇;南有括蒼諸峰。連若屏障;義烏江和武義江匯流其下,名雙溪,俗稱婺江。“水流本三派”即指此而言。這裡風景非常秀美。接著他又寫了《八詠詩》:
登台望秋月,會圃臨春風。
歲幕愍衰草,霜來悲落桐。
夕行風衣鶴,晨征聽曉鴻。
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東。
沈約寫完此詩,意猶未了,於是又將詩中的每句為題,擴寫為八首詩歌。這八首詩,詩無定句,句無定字,合計1803字,是當時文壇上的長篇傑作,所以從唐代起遂以詩名改玄暢樓為八詠樓,以志紀念。
八詠樓以形佳取勝,以絕唱聞名,從此即成為歷代詩人騷客會文吟詩之處,留下了不少繪景抒情的名篇。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中敘述魏萬出遊經歷時曾云:
徑山梅花橋,雙溪納歸潮。
落帆金華岸,赤松若可招。
沈約八詠樓,城西孤岩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