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墟鎮

道墟鎮

道墟鎮位於上虞市西北部,西鄰紹興,北瀕曹娥江,全鎮區域面積45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計5.1萬餘人。改革開放以來,道墟人民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走出了一條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新路子,連續多年躋身浙江省農村綜合實力百強鎮、紹興市工業經濟二十五強。先後榮獲“浙江省科技星火示範鎮”、“紹興市新農村建設示範鄉鎮”、“紹興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教育先進單位”、“紹興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

基本信息

道墟概況

道墟鎮位於上虞市西北部,西鄰紹興縣,北瀕曹娥江入海口。杭甬高速、329國道北複線橫貫東西,上三高速縱貫南北。全鎮地域面積45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2個居委,總人口5.1萬人。2007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145億元,增長23.2%,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133億元,增長39.2%,完成利稅18.8億元,增長17.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68億元;實現農業總產值3.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576元。全年完成契約利用外資1802.8萬美元,實到外資1181.95萬美元,引進內資1.36億元,分別完成市下達任務的225.3%、262.7%、138%。

道墟鎮騰飛標誌

道墟的人文古韻積澱深厚。道墟是魯迅先生筆下“閏土”的故鄉,享有“有道之墟”的美譽。民風淳樸,人傑地靈,孕育了方誌學家章學誠、園林學家陳從周、文學家川島先生、美猴王六齡童家族等一大批傑出人才。道墟鎮早就被評為紹興市文明鎮,全鎮現有省級文明村3個,紹興市級文明村1個,上虞市級文明村17個。

道墟的工農業經濟發展迅速。全鎮工業經濟發展已形成了以化工染料、助劑為龍頭,以五金儀器、紡織和建材等行業並舉的產業結構格局。被列入上虞市五大塊狀經濟之一的道墟機械儀器業,年銷售已超7億元,規模企業達13家,2007年成立了上虞市機械儀器行業協會。全鎮現有各類工業企業630家,總資產113.8億元,其中產值超70億元企業1家,40億元企業1家,500萬以上企業59家,有一家上市公司,一家已完成了上市前的輔導期。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形成了蔬菜花卉水產、特種養殖等四大農業生產基地,生豬養殖、休閒農莊等農業產業化項目發展態勢良好,2007年生豬飼養量突破5萬頭;道墟青魚乾傑誠生態中華鱉被列入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

道墟鎮農業經濟

道墟的鎮村建設煥發新貌。堅持規劃先導,將集鎮框架從5平方公里拉大到8平方公里。13個村成為上虞市級創建村,新屯南村五四村稱海村被評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創建紹興市級生態村2個。新屯南村獲得省首屆“魅力新農村”的榮譽稱號,曾被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喻為“東方威尼斯”。

道墟的社會事業全面和諧。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全鎮已累計投入資金2702.2萬元,參保農民3492人。教育強鎮地位進一步鞏固,基本完成幼教體制改革,2007年道墟中學通過省標準化學校驗收。鄉鎮文化站體制有效理順,群體性文娛活動廣泛開展。食品衛生專項整治活動有序進行,農民健康體檢活動定期組織,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安全生產、環境整治力度不斷加大,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先後被評為省教育強鎮、省綜治工作先進集體、紹興市信訪工作先進集體和信訪“三無”鄉鎮。

行政區劃

代碼:330682100 郵編:312386 
道墟鎮位於上虞市西北部,西鄰紹興,北瀕曹娥江入海口。面積46平方千米,人口5.08萬人。現轄2個居委會、24個行政村:道墟居委會、肖金居委會、積山村、中聯村、廟橋村、新民主村、新里港村、江協村、聯浦村、新屯南村、國慶村、茅家村、長漊村、雲里村、瀝泗村、杜浦村、稱海村、聯江村、匯聯村、肖金村、東桑村、大湖村、五四村、韓浜村、錢上村沽渚村。鎮政府駐鎮中路。

2003年底,轄32個村(居)委會,人口50474人,面積43平方千米。

風土人情

道墟鎮歷史悠久,相傳春秋時越王勾踐就在此地的稱山稱炭鑄劍。據《范寅越諺論古今山水變易》云:道墟地名,系明太祖朱元璋稱之,意為有道之墟,即講究禮儀道德之集市。

道墟鎮江南風光

道墟,一曲古老的歌謠;道墟,一串動人的故事。

道墟是魯迅筆下“閏土”的故鄉。鎮北有一座稱山,相傳越王勾踐曾在此稱炭鑄劍。越王句踐還曾在此臥薪嘗膽,並孕育了方誌學家章學誠、園林學家陳從周、文學家川島先生、美猴王六齡童家族等一大批傑出人才。鄉賢章廷謙(筆名川島),是中國著名的散文學家,李大釗、魯迅的摯友。其著有散文《月夜》、《和魯迅相處的日子》及《川島文集》

道墟,是典型的江南古鎮,水路交錯,河道縱橫,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台門;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龍王堂章氏墓表石亭以及枝繁葉茂的千年古樟樹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道墟的工業經濟得到高速發展,形成了以化工,、染料、助劑、建村為龍頭,五金、紗篩、輕工機械、電子電器、體育器材等行業並舉的產業特色。道墟鎮是浙東著名的工業強鎮,全鎮共有企業412家,總淨資產達到了9.3億以上。特別是作為道墟支柱產業的化工,已占全鎮經濟總量的70%以上,成為中國最大的助劑顏料、化工中間體、分散染料生產基地。

道墟鎮工業經濟

全鎮有工業企業583家,總資產56億元,有規模企業50家。2004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79億元,銷售77億元,利稅12億元,完成工業性投入9億元,企業規模進一步做大,龍盛集團年銷售突破30億元,閏土集團突破20億元,初步形成了以“30億元企業為龍頭,億元企業為中堅”的發展梯度框架。其中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閏土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被列入省五個一批企業,在浙江省非公企業排名中分別位列第35位和第48位,是全球最大的分散染料生產基地,產品暢銷世界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

道墟鎮轉變招商方式,2004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家、增資2家,契約利用外資742.75萬美元,實到外資660.38萬美元。完成全社會出口交貨值17.23億元,其中自營出口5759萬美元。農業堅持“調整結構固農,依靠科技興農,主攻優高強農,興修水利穩農”,加大農業投入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初步形成了蠶桑、蔬菜、花卉、水產、特種養殖等五大農業生產基地和方氏食品、德祥萬豬等兩大農業龍頭企業。城鎮建設堅持規劃先導,加大建設投入,著力構築城鎮建設框架。集鎮規劃面積從5平方公里擴大到8平方公里。電力、通訊、供水、排污、文化娛樂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寓意“騰飛”的城雕在鎮東矗立,鎮容鎮貌不斷改觀。

教育概況

道墟鎮現有32個行政村、2個居委,全鎮人口50900人。有中學2所,在校學生2354人;國小11所,在校學生4098人。在校中國小教職工351人。道墟經濟發展迅速,200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8.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6385元。隨著經濟發展,道墟的教育事業發展業較快。1994年通過“兩基”工作檢查驗收,1996年通過“兩基”複查,1998年春通過紹興市“高普九”評估檢查並成為首批省教育強鎮之一。2001年全鎮國小入學率100%,國中入學率99.9%,普及率99.98%,17周歲完成率99.8%,學前幼兒入園率98.7%,國中升高中段升學率86%。目前,鎮中是省農村示範國中,鎮小是省農村示範國小,鎮幼稚園是紹興市農村示範幼稚園,鎮成校是省一級成校。2002年2月道墟鎮被公布為紹興市教育現代化試點鄉鎮,1992年鄉鎮撤擴並後,道墟鎮建立中共道墟鎮教育總支部有黨員78人。鎮教育總支書記謝國榮(省“春蠶獎”)。

道墟鎮道墟鎮學校基本情況表

鄉鎮建設

道墟是一個綜合實力的龍頭鎮。2006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9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18.5億元,同比增長16.3%,其中工業產值116億元,同比增長16.5%,農業產值2.5億元,同比增長14.2%;實現技改投入9.73億元,同比增長11.8%;完成自營出口7120萬美元;實現契約外資960.6萬美元,實到外資925.7萬美元。鎮財政收入2.5億元,鎮財政可用資金25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700元,銀行存款餘額超17.5億元,人均3餘萬元。在省百強鄉鎮考評中,位居第31位,在紹興市工業25強中位居第7位。

道墟鎮道墟鎮

道墟是一個人文薈萃的文明鎮。道墟是魯迅先生筆下“閏土”的故鄉,享有“有道之墟”的美譽。民風淳樸,人傑地靈,孕育了方誌學家章學誠、園林學家陳從周、文學家川島先生、美猴王六齡童家族等一大批傑出人才。2002年被評為紹興市文明鎮。全鎮現有省級文明村3個,紹興市級文明村4個,上虞市級文明村14個。

道墟是一個經濟發展的重點鎮。改革開放以來,全鎮人民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健康、較快發展。在產業上,全鎮已形成了以化工染料、助劑為龍頭,以五金儀器、紡織和建材等行業並舉的產業結構格局。在規模上,現有各類工業企業630家,總資產45億元,其中產值超40億元企業1家,30億元企業1家,500萬以上企業58家,現在一家上市公司,一家已進入上市輔導期,初步形成了以40億元企業為龍頭,1億企業為支撐,5000萬元企業為中堅的發展梯度發展格局。農業經濟特色明顯,初步形成了蔬菜、花卉、水產、特種養殖等四大農業生產基地和二大農業龍頭企業。曹娥江大河蟹綠寶生態鱉肖金草魚乾生機盎然,“方少爺”系列綠色食品獲得市場的一致認可,農業比較效益顯著提高。

道墟是一個農村建設的示範鎮。歷屆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村鎮建設,是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示範鎮。堅持規劃先導,投入23萬元,委託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修編了城鎮總體規劃,集鎮規劃面積從5平方公里擴大到8平方公里。切實加快新農村建設,13個村成為上虞市級創建村,其中新屯南村獲得省首屆“魅力新農村”的榮譽稱號,新屯南村、五四村被評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稱海村被評為紹興市級示範村,整個新農村建設已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成為上虞市的新農村建設標兵。2005年10月,省委習近平書記來道墟視察農業農村工作時,把新屯南村比喻為“東方威尼斯”。

道墟鎮上虞市道墟鎮杜浦村

道墟是一個社會穩定的和諧鎮。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抓好集中供養工作,推進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全鎮已累計投入資金2329萬元,辦理手續3894人,其中參保3020人,保障了農民的根本利益。大力發展科教文衛事業,教育強鎮地位進一步鞏固。注重社會穩定和諧,簽訂信訪、綜治及安全生產責任狀,加強安全生產、加大環境整治力度,積極維護社會穩定,提供發展環境保障。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加快依法治鎮步伐,努力保持社會政治穩定,促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先後被評為省教育強鎮、省綜治工作先進集體、紹興市信訪工作先進集體和信訪“三無”鄉鎮。

道墟是一個黨的建設的先進鎮。鎮黨委下轄56個黨組織,其中黨委2個,總支9個,現有黨員2012名。十分重視黨的建設,努力為全鎮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先後被評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上虞市先進黨委、先進集體。

投資環境

道墟鎮是浙東蕭紹平原上的一個人口大鎮、經濟強鎮、文化名鎮,位於浙江省上虞市西北部,西鄰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北瀕曹娥江入海口,全鎮區域面積43平方公里,總人口5萬餘人,共轄32個行政村,2個居委。
道墟——魯迅筆下閏土的故鄉,享有“有道之墟”之美譽,鎮內景色優雅,人文薈萃,集鎮交通條件得天獨厚,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社會環境穩定詳和,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投資環境十分優越。全鎮共有企業412家,總淨資產達5.4億元以上,形成了以化工、染料、助劑、建材為龍頭、五金紗篩輕工機械電子電器體育器材等行業並舉的產業特色。

道墟鎮道墟鎮

隨著物質文明的提高,道墟鎮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得到協調發展,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先後躋身於“浙江省綜合實力百強鄉鎮”、“浙江省科技星火示範鎮”、“浙江省教育強鄉鎮”、“紹興市發展鄉鎮企業明星鎮”、“紹興市綜合經濟實力三十強鄉鎮”、“紹興市首批小康鄉鎮”、“紹興市教育綜合實力廿強鎮”等行列。鎮黨委、政府多次被市委、市府評為“上虞市先進黨委”和“先進集體”。
土地政策
(1)工業園區的土地實行有償出讓,徵用地價按地段不同,分別為每畝8.8-9萬元(含土地徵用費指標費出讓金配套費耕占稅)。
(2)帶徵土地按項目選址地段規劃配套所需按實帶徵,地價不變。
(3)外商合資、獨資企業項目,按外商實際到帳外資在50萬美元以上(含50萬美元)及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實行分檔優惠,50-100萬美元,每畝8.5萬元人民幣。101-200萬美元,每畝8萬元人民幣,201-300萬美元,每畝7萬元人民幣。外商實到外資在3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每畝6.5萬元人民幣。
產業導向
(1)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本市經濟發展規劃的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和工業項目;
(2)產品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項目;
(3)引進高新技術、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提高產品檔次、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的項目;
(4)來料加工、來件配套、來樣生產和補償貿易的項目;
(5)能合理綜合利用資源和再生資源,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的環保性項目;
(6)提高生產能力、增加社會就業和經濟效益、擴大出口創匯的項目。
道墟工業園區
園區位於道墟鎮鎮東,東至上三高速公路,西至西直河,南至高興橋村,北至人民西路,總規劃面積2000畝,第一期建設1000畝。園區以紡織、機電、機械儀器等非化工產業為主導產業,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方向發展。現有落戶企業16家,投資總額1.4億元。

園區優惠政策
凡入園企業應上繳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全額返還企業,專項用於企業擴大再生產。
凡入園企業優先給予安排用地指標。村土地補償費、勞力安置費及面花賠償費每畝二萬元。
凡入園企業按用地面積的多少給予一定數額的獎勵,即用地在10畝(含10畝)以下的獎每畝500元;11畝以上獎每畝800元;21畝以上的獎每畝1000元;51畝以上的獎每畝1500萬元;100畝以上的獎每畝2000元。
凡入園新辦中外合資企業,用地在第三款的基礎上再上浮20%的獎勵。
凡入園的企業主,其子女入托、入學享受集鎮居民同等待遇,不額外收費。

今日道墟

道墟位於上虞市西北部,西鄰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北瀕曹娥江入海口,全鎮區域面積45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2個居委,計5萬1千餘人。改革開放以來,道墟人民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走出了一條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新路子,連續多年躋身浙江省農村綜合實力百強鎮、紹興市工業經濟二十五強。先後榮獲“浙江省科技星火示範鎮”、“浙江省綜治工作先進集體”“紹興市新農村建設示範鄉鎮”、“紹興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教育先進單位”、“紹興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道墟鎮道墟鎮

一、經濟發達高效增長。堅持工業經濟主體地位,做大規模經濟,做優塊狀經濟,做強外向經濟,做熱個私經濟,基本形成了以化工染料、助劑為龍頭,五金、紗篩儀器、紡織和建材等行業並舉的產業結構格局。目前全鎮有工業企業583家,總資產56億元,有規模企業50家。2005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100億元,銷售95億元,完成技改投入8.8億元,企業規模進一步做大,在全市百強企業排位中,道墟鎮有8家企業入圍,龍盛集團閏土集團仍然位居前二位,其他企業的名次也有較大幅度提升。
招商引資深入推進。轉變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點,大力推進零土地招商。2005年,全鎮契約利用外資1374.2萬美元,實到外資832.37萬美元,新批中外合資企業7家,外商獨資企業3家,股權併購1家。
農業堅持“調整結構固農,依靠科技興農,主攻優高強農,興修水利穩農”,加大農業投入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初步形成了蠶桑、蔬菜、花卉、水產、特種養殖等五大農業生產基地和方氏食品、德祥萬豬等二大農業龍頭企業。曹娥江大河蟹、綠寶生態鱉,肖金草魚乾生機盎然,“方少爺”系列綠色食品獲得市場的一致認可,農業比較效益顯著提高。
二、社會發展繁榮穩定。城鎮建設堅持規劃先導,加大建設投入,著力構築城鎮建設框架。集鎮規劃面積從5平方公里擴大到8平方公里。電力、通訊、供水、排污、文化娛樂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投資30多萬元寓意“騰飛”的城雕在鎮東矗立,信用社大樓等標誌性建築亮化工程順利完工,鎮中路、涇肖公路統一按裝起燈箱廣告,鎮容鎮貌不斷改觀。
道墟鎮道墟鎮

新農村建設高潮迭現,累計投入資金1400多萬元開展了舊村改造、農戶住宅聯建、村級文化公園建造等新農村建設工程,農戶別墅統一規劃,統一審批,統一建造的做法在全市得以積極推廣,全鎮有12個村被列入上虞市“百村整治”,有1個村被列入紹興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並躋身省“千村示範”行列,全鎮你追我趕的新農村建設氛圍初步形成,新農村建設高潮迭現。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深入開展各類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大力發展科教文衛事業,順利調整好國小教育網點,教育強鎮地位進一步鞏固。投入100多萬元組織開展以河道“二清一保”為重點的環境專項整治,農村居住環境切實改善,農村深化殯葬改革順利實施。計畫生育“知情選擇”順利實施,計生符合率連續3年保持在98%以上。認真學習推廣新時期楓橋經驗,健全基層信訪網路,依託“民主法治村鎮”創建,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加快依法治鎮步伐,社會政治穩定。

相關內容

道墟鎮,明太祖朱元璋去過那裡,曾曰:有道之墟(講究禮儀道德之集市的意思),故而得名。
道墟是清方誌學家章學誠(1738—1801)的家鄉。
閏土,即魯迅《故鄉》一文里的人物,他的故鄉也在此。閏土原名章閏水,生於1879年的道墟杜浦村,比魯迅大兩歲。閏土的父親章福慶在魯迅家做了一輩子的忙月,因此周章兩家一直都有很好的關係。到現在,魯迅的兒子周海嬰還與閏土的孫子章貴保持著聯繫。
美猴王六齡童六小齡童也姓章,同樣是道墟人。道墟章氏歷史上實際是蒙古人後裔,元朝滅亡,明朝建立後他們被貶為“墮民”來紹興一帶居住。“墮民”是一個特殊人群,屬於賤民階層,他們只能從事演藝、手工業等行業,不許耕讀工商。到清朝時限制有所放寬(也因此成就了章學誠),但大部分“墮民”還是從事所謂的“低賤”行業。百年前的道墟有個叫章廷椿的人,很會演猴戲,得了個“活猴章”的名號,那個人就是六小齡童的曾祖父。

城鎮風貌

道墟鎮 道墟鎮
道墟鎮 道墟鎮

浙江百強鎮

浙江百強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