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之路》

《崑曲之路》

楊守松的《崑曲之路》是一部全面系統的講述崑曲文化的著作,他從巨觀的角度對崑曲600年的歷史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同時,楊守松有著開闊的眼界,為崑曲在今後的發展進行著深入的探討。他將崑曲作為文化的典範,希望從崑曲來把握文化發展的道路,因此,“崑曲之路”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文化之路”的縮影。楊守松對崑曲進行了精心的調查研究,他用自己的生命來捍衛文化,他儘自己的全力來守護文化,所以他既是文化的傳播者,又是文化的守望者。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者:楊守松 著[同作者作品]

封面封面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073535

上架時間:2009-8-5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開本:16開

頁碼:336

版次:1

所屬分類:藝術>舞台藝術戲曲

內容簡介

她被列入第一批“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她擁有600年悠久歷史,她幾經坎坷、命途多舛。新中國成立後,她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百般呵護,她就是優美動人的崑曲。《崑曲之路》再現了崑曲藝術的發展和繁榮,傳字輩絞盡腦汁保留劇目,白先勇傾心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科學家王選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惦記著崑曲的振興……一串串精彩的故事留給人們無窮的回味,顯示出中國的形象和民族文化的光彩。

目錄

第一章 憶秦娥

赫赫輝煌200年斷井頹垣有誰憐

第二章 神仗兒

創辦崑劇傳習所神曲薪火一脈傳

第三章 朝元令

《十五貫》轟動朝野一齣戲救活崑曲

第四章集賢賓

首屆崑曲藝術節危難時刻見真情

第五章 錦上花

文化遺產代表作撩人春色是今年

第六章 高陽台

王選建議為崑曲政府行為更強勢

第七章 小桃紅

湘昆幸自在郴山永嘉特色農家菜

第八章 鶯啼御林

春風化雨陶然亭獨樹一幟燕趙風

第九章 漁家傲

十星齊輝大都市臨川四夢圓上昆

第十章 越恁好

一樣風雨坎坷路十年一劍不尋常

第十一章 折桂令

一年三百六十日滿庭花雨四季春

中本園林好一:工風

第十二章 朝元歌

文章 文人與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

第十三章 節節高

盤點節點和亮點保留劇目是焦點

第十四章 四園春

人間美景蘇州多虎丘曲會是朝聖

第十五章 傳言玉女

歌罷陽春飛白雪舞余涼月醉霓裳

第十六章 浣溪沙

吳儂軟玉是何人好事多磨恁般難

第十七章 蝶戀花

大洋彼岸崑曲迷做夢女孩是知音

第十八章 意難忘

始作俑者說來由功成名就是他人

第十九章 破陣子

我情中呵你意中選擇蘇州是個“緣”

第二十章 虞美人

登高一呼為崑曲我拿“青春”賭明天

第二十一章 一剪梅

二十年前紅“牡丹”人在瓊樓 第幾層?

第二十二章 沽美酒

傳承主要傳美德身體靈魂都改造

第二十三章 玉芙蓉

奼紫嫣紅牡丹開良辰美景新秀來

下本尾聲好姐姐

第二十四章 古輪台

一個世紀的傳承兩個聾子的對話

第二十五章 普賢歌

雨後春筍多講座藝術傳承待後生

第二十六章 齊天樂

幽蘭香飄沁四海五彩繽紛好風景

第二十七章 粉孩兒

絲竹東傳蓬壺山神曲無處不銷魂

第二十八章太師引

崑曲探源訪名師旅遊文化非信史

第二十九章 杏花天

杏花春雨江南會玉山雅集崑山腔

第三十章 駐馬聽

喜憂參半老與小水磨雅韻斷續弦

第三十一章 點絳唇

高屋建瓴文化事了如指掌崑曲人

第三十二章 雙聲子

戲如人生人如戲怡園曲境說短長

第三十三章千秋歲

賞心樂事誰家院白髮清客寂寞心

第三十四章 山坡羊

“文化中心”說文化“走進大眾有可能”

第三十五章 啄木兒

何時勾卻心頭債便是相思莫相負

第三十六奄風入松

一生愛好是天然問誰個真心到底

參考書刊

附錄1:俞振飛講話(1978年4月)

附錄2:蔡正仁訪談(2006年)

附錄3:柯軍崑曲日記

附錄4:採訪日記

後記

書摘

第一章 憶秦娥

赫赫輝煌200年
斷井頹垣有誰憐
悄然出世輝煌200年

中國的崑曲在明清之際曾經輝煌了200年之久!

大約在600多年前的元朝末年,崑曲最早發源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起初的名稱叫崑山腔。

崑山腔是元明南戲五大聲腔(弋陽腔海鹽腔餘姚腔杭州腔崑山腔,前四種聲腔已經失傳)之一,明代中葉(正德嘉靖年間),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了改革,融南北曲為一體,此後稱為崑曲。

根據史料記載,在明萬曆至清乾嘉年問,是崑曲在中國最為輝煌的“盛世”。

這期間,崑曲北上,逐漸取代了北曲。崑曲在京城迅速流傳、風靡,並且從明朝一直延續到清朝中期。萬曆年間,以蘇州為中心,向全國拓展,流傳大江南北。一時間,皇帝老兒都上了癮,康熙對崑曲就是“豈可一日少閒?”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王公貴族、豪門內府、文人雅士,作為一種“身份”的標誌,皆以欣賞崑曲為榮。

隨之,一大批職業昆班如雨後春筍出現,其中蘇州一帶就有數千“專業”演員。他們大多在專業的戲班,也有在“家班”(家庭昆班),多靠演出崑曲為業。這樣的戲班、家班,北京天津、蘇州、杭州、揚州、上海,直至湖南廣西、山西……星羅棋布,面廣量大。

演出多,“明星”多,捧場的追星的不計其數,大畫家大書法家文徵明,可以一個月不洗腳不沐浴,卻崑曲痴迷,往往從早上一直聽到晚上,是個典型的“昆蟲”!

張岱陶庵夢憶》說,杭州余蘊叔家班有一次演出時,“萬餘人齊聲吶喊!”而蘇州楓橋楊神廟的職業昆班的演出,“四方觀者數十萬人”。難怪陸文衡在《嗇庵隨筆》則說是“通國若狂”,可見,當時對崑曲的追捧,遠比現在的追星族還要瘋狂!

來自歌劇之鄉的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在他的《中國札記》中,不僅驚嘆於中國的經濟殷實富裕,而且親身感受了崑曲在中國人生活中的無可取代的地位—— 這個民族太愛好戲曲表演了!這個國家有很多年輕人從事這種活動,戲班的旅程遍布全國各地,他們忙於公眾或私家的演出,凡盛大宴會都要僱傭這些戲班,客人們一邊吃喝一邊看戲,十分愜意,以至宴會有時要長達十個小時,戲也一出接一出演下去.直到宴會結束。

正是在這樣豐厚的土壤中,產生了一大批戲劇作家,出現數以千計的崑曲劇本。其中,湯顯祖以《牡丹亭》為代表的“臨川四夢”,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成為中國戲劇史上與關漢卿洪升王實甫等巨擘相比肩的偉大劇作家,而從文學、美學和哲學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上說,則與同時期的莎士比亞遙相對應,堪稱東西方的雙璧。

湯顯祖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他是成百上千的劇作家中湧現出來的佼佼者,他是千萬崑曲迷所呼喚出來的大作家,也是中國封建體制下逼釀出來的憤世嫉俗追求愛情自由和精神釋放的叛逆英雄!

萬曆三十年(1602年),紀振倫選輯《樂府紅珊》,反映的是萬曆前期的崑曲舞台情況,當時仍搬演大批元明南戲舊作,如《荊釵記》,《白兔記》、《琵琶記》等。屬於“新傳奇”的則有《浣紗記》、《紅拂記》等。全書共十六卷,分類選錄了當時舞台上流行的崑曲台本,曲白俱全,足見崑曲流行和風行的程度之廣之深。而梁辰魚為魏良輔新腔創作《浣紗記》是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前後,在這之後半個世紀中,“新傳奇”的數量尚未超過“舊傳奇”。所以書中選錄的崑曲台本多半是元明南戲,“新傳奇”只選到湯顯祖的《紫簫記》為止。湯氏依《紫簫記》改作的《紫釵記》以及《牡丹亭還魂記)、等“臨川四夢”還沒有入選。但僅此而言,就已經充分說明崑曲從曲唱而為戲唱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造就了一個時代的輝煌。

崑曲在蘇州最為興盛的時候是乾隆年間,有大小47個劇團,每天都有崑曲演出。“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每家每戶都會唱“收拾起”“不提防”兩句崑曲唱段)崑曲的盛行,已經到了不分朝代不分民族不分貴賤的地步。《紅樓夢》里有多次演劇活動的描寫,無一不是崑曲。特別是康熙年間,《長生殿》和《桃花扇》的演出,北京朝野和揚州富商爭相觀看,其轟動性效應,絕不亞於當今任何一次明星大腕的演出。

清人曹去晶於雍正八年(1730年)寫的《姑妄言》說—— 你道這好兒子不送去念書,反倒送去學戲,是何緣故?但他這崑山地方,十戶之中有四五家學戲。以此為永業……就是不學戲的人家,無論男女大小,沒有一個不會哼幾句,即如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是一個道理。故此天下皆稱為崑腔。

由此可見崑山、蘇州一帶,崑曲流行普及的程度。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這年的8月17日,山西各地秀才到太原省試後,舉行了規模盛大的“曲子大會”,與會者“幾五百人”。在比較偏遠的省份,眾多秀才匯聚在一起唱曲,可見崑曲的影響範圍之廣。

虎丘曲會空前絕後

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延續200年的蘇州虎丘山中秋曲會。

一年一度,年年盛會!

中秋月圓,蘇州曲會。“傾城闔戶”,“靚妝麗服”。家家門戶開,戶戶傾巢出,小巷人如潺潺流水,大街滿似潮水奔湍。市民從四面八方匯聚,歌手從大江南北趕來。對此,明代文學家張岱《陶庵夢憶》有生動詳盡的記載—— 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伎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遊冶惡少、清客幫閒、奚僮走空之輩,無不鱗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鶴澗、劍池、申文定祠,下自試劍石、一二山門,皆鋪氈席地而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處,大吹大擂,十番磽跋(以上兩字均“金”字旁),漁陽摻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磽(“金”字旁)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皆“錦帆開澄湖萬頃”同場大曲。蹲踏和鑼絲竹肉聲,不辨拍煞。

無須再多的描述,蘇州曲會的壯觀場面已經活靈活地躍然紙上!

“萬人云集”。他們都是觀眾,又都是演員,歌手與票友,明星與百姓,王公貴族與士農工商,上流君子與三教九流,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全都是虎匠曲會的參與者。

“萬人齊唱”。他們同度一支曲,同唱崑山腔,“動地翻天,雷轟鼎沸”,那氣氛,那聲勢,那秋風浩蕩氣勢磅礴聲震寰宇的場面啊!

也許,只有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才可能與之相媲美。

奧運會是傾一國之力舉辦的,而幾百年前的蘇州曲會,卻是民間自發形成的節日。然而,使我們今人無法想像的是,封建時代的民間曲會,竟然能夠組織起這樣宏偉巨大的場面,至少,比現在“超男”“超女”的選秀大賽還要雷狂!

其實,蘇州曲會就是道地的選秀大賽。因為所有的歌者,都是經過篩選,層層過關,逐次減少,再經過半決賽、決賽,於是,冠軍產生了,“狀元”登台亮相了,千人石上萬眾歡呼,申公台下山呼海嘯,虎丘的塔為之傾斜,虎丘的樹為之顫抖,劍池的水為之振盪——干將歡呼,莫邪“劍嘯”,一對狂熱的追星族!

接下來,張岱對“人漸散去”的情景有更為絕妙的描述:普羅大眾的狂歡讓千萬人享受了崑曲的饕餮大餐之後,那些名士曲友、士夫眷屬,意猶未盡,繼續“曲會”——

更深,人漸散去,士夫眷屬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獻技,南北雜之,管弦迭奏,聽者方辨句子,藻鑒隨之。

二鼓人靜,悉屏管弦,洞簫一縷,哀澀清綿,與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為之。
三鼓,月孤氣肅,人皆寂闃,不雜蚊虻。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串度抑揚,一字一刻,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然此時雁比而坐者,猶存百十人焉。使非蘇州,焉討識者!

“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串度抑餳,“字一刻,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

夜深人靜曲不散,萬籟無聲勝有聲。

如此天籟之音,如此知音“識者”!

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只有明朝聞!

明朝那些事,包括崑曲歌者的超凡脫俗與高雅聖潔,以及全民參與的瘋狂程度,我們還了解多少?

那年那月,沒有參加過蘇州虎丘曲會的歌者是沒有地位的,是被人瞧不起的,是不會被曲界承認的。

而一旦在虎丘曲會拿到了名次,身價立刻看漲……

崑曲的盛世,成就了中國文學和藝術史上一個堪與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並駕齊驅的戲劇的輝煌。

花雅之爭“最高指示”不管用

是自然和社會的規律,是政治和經濟的演變,還是常說的物極必反?崑曲在產生、發展直至輝煌到“萬眾齊頌”的頂點之後,出現了日漸式微的跡象。
 ……

優秀報告文學作品

報告文學是散文的一種,介乎於新聞報導和小說之間,也就是兼有新聞和文學特點的散文,運用文學語言和多種藝術手法,通過生動的情節和典型的細節,迅速地,及時地“報告”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