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吐大荒》

《吞吐大荒》

《吞吐大荒》這本書主要寫的是我們繪畫大師徐悲鴻的一生坎坷,奮進的故事,其中也穿插著他的悲歡離合的愛情。

基本信息

簡介

《吞吐大荒》吞吐大荒

《吞吐大荒:徐悲鴻尋蹤》,以當代人的視角切入,通過歷史真實與現實感受的“尋蹤”,提供未被讀者知曉或歲月淹沒的“報告”。作者著眼於先賢的苦苦追尋,又不時滲透著思考的灼熱火花,沒有停留於表面的事實鋪陳,而是發掘事實之中的文化內涵,真實勾勒了一個文化人物與一個風雲時代乃至一個偉大民族的血肉聯繫,寫出的是一個逝去的時代以及一個並沒有逝去的時代,一種中國名字成為標誌性現象的豐富內涵,一種文化沉澱對當下生活的巨大影響。

徐悲鴻

徐悲鴻出生在一個書香家庭,父親徐達章一名私塾教師,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畫家。徐悲鴻從小受父親的影響,潛心講究學畫。當時正值清朝末年日本與腐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父親是一名進步人士,雖然當時當一名畫家不是很有前途的職業。但是父親正是任其兒子發展,讓他學習中外繪畫技術,把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才有現在徐悲鴻筆下栩栩如生的馬的形象。
徐悲鴻一生得到許多貴人的幫助,包括黃警頑,康有為,蔡元培,周恩來的協助,同時在法國巴黎留學時還得到歐洲繪畫大師達仰的親自教導,讓他的繪畫達到一種爐火純青的地步。其中也與他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是分不開的。愛迪生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分,而徐悲鴻做到了。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沒有傲骨”徐悲鴻一生抱著拯救多災多難的祖國,發奮圖強。也許對於我們來說,這只是幾句口的口號,當你面對生活走在絕路的那一步,你還會堅持的夢想嗎?人是靠信念活下去的,不是為了生活而努力生活。
愛情,就像他的繪畫一樣,充滿西洋的味道:開放,豪邁。就像他筆下的駿馬,有著一種不可馴服的傲氣。與蔣碧微一見鍾情,到私奔東瀛,最後徐悲鴻遇見心中女神孫多慈才有感情變故,但是我們不僅看到的是一代大師形象,更是一個有感情,有內涵的熱血男兒。他和孫多慈是師生關心,雖然年齡相差懸殊,但是一種藝術把他們緊緊結合在一起。高尚的東西總是能拉近兩個人的距離。
執著的追求,執著的愛,這就是活生生的徐悲鴻大師的一生。當你堅定一個目標,不管是對是錯,堅持下去;當你尋到一份愛情,不管是對是錯,堅持下去。活著不是需要太多的理由,而是給自己一個奮鬥的藉口!

作者

傅寧軍,南京人,祖籍寧波。曾出版長篇報告文學《吞吐大荒:徐悲鴻尋蹤》、《完全李敖》、《台灣海峽悲歡錄》、《走進澳門》、《科學之劍》等以及散文集《淹沒在江濤中的書簡》。作品獲“正泰杯”全國報告文學大獎、紫金山文學獎、江蘇十年報告文學獎、金陵文學獎等。另有擔任總撰稿的《血脈》等電視片獲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長篇紀錄片獎、中國電視“彩虹獎”一等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書評

打開這本書,你會撥開像下面的這樣一些迷霧,尋找到一個已為人所知的,但仍鮮為人知的徐悲鴻。比如,是什麼,讓他要把自己的名字徐壽康改為徐悲鴻?是什麼,讓他和國內外眾多頂尖人物保持著親密的關係?是什麼,使徐悲鴻對蔣碧微一味的忍讓,而不是乾脆爽快的分手,和蔣碧微徹底了斷,居然願意湊滿一百萬元還有一百幅畫給她?是什麼,使孫多慈在聽到徐悲鴻去世的訊息,關門哭了三天,戴了三年孝?是什麼,使廖靜文把徐悲鴻當作自己一生的事業,如果當年文革期間沒有她寫信給周恩來,我們的民族在實現文化復興中又會蒙上怎樣屈辱的損失?是什麼,使得蔣碧微的女兒在今天直言不諱地說蔣碧微的回憶錄很多都是假的,是想像的,言語之間對蔣碧微總是直呼其名?是什麼,使得蔣碧微最後一個人孤獨地度過了晚年生活,終生沒有真正的結婚。太多的為什麼,把紛繁的矛盾、困惑、遺憾、無奈、偉大和感傷交織在徐悲鴻的身上,或許只有這樣的徐悲鴻,才是真實的徐悲鴻,才是我們永遠難以忘卻、心潮澎湃的徐悲鴻,即使你不懂得欣賞他的畫。
作者“尋蹤”不乏令人難忘的亮點,不只表現了徐悲鴻在繪畫乃至藝術領域的探求與貢獻,也記錄了這位大師在時代轉型期的努力與困惑。當年投入新生活的熱情,固然鼓舞了一代人,但極左思想的傷害,殃及無辜者甚多,包括徐悲鴻,以及對徐悲鴻有成見的人。對徐悲鴻有微詞的黨委書記,在反右運動中落馬;向徐悲鴻傳達黨組織聲音的進步學生,居然日後打成了“反革命”;被徐悲鴻畫像的騎兵英雄,卻遭受不白之冤……

優秀報告文學作品

報告文學是散文的一種,介乎於新聞報導和小說之間,也就是兼有新聞和文學特點的散文,運用文學語言和多種藝術手法,通過生動的情節和典型的細節,迅速地,及時地“報告”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