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的呼喚》

《大巴山的呼喚》

《大巴山的呼喚》是一部謳歌周國知動人事跡、真實記錄和描繪周國知同志短暫而光輝一生的全景式長篇報告文學。全文約26萬字,該書以生動的筆墨、飽滿的熱情再現了周國知同志成長、學習和工作過程中的光輝形象,是一本宣傳推廣周國知先進事跡、開展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生動教材。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大巴山的呼喚大巴山的呼喚

周國知同志生前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椿木營鄉民政助理。他參加工作20多年來,時刻把人民民眾的冷暖安危掛在心間,隨時傾聽人民民眾的呼聲,為人民民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成為老百姓信得過的貼心人。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都對周國知同志的先進事跡和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全景式長篇報告文學《大巴山的呼喚》,是為配合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應時之作。作者以生動的筆墨和飽滿的熱情再現了周國知同志成長、學習和工作過程中的光輝形象。讀起來真實可信,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激人奮進。《大巴山的呼喚》一書的出版,為當前正在全國廣泛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提供了一部很有感染力的生動教材,為人們展示了一個新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同志為該書作序。

兩位湖北作者寒青遙厚,深為周國知的事跡和精神所震撼,他們去冬今春幾度遠上寒山,到周國知生活和工作的椿木營鄉深入採訪,蒐集大量材料,以生動的筆墨,飽滿的熱情精心寫作了這部長篇報告文學,真實再現周國知的成長、生活和工作歷程,突出展現他平凡而偉大的事跡,樸實而光輝的精神境界。

作品評價

寒青的《大巴山的呼喚》是一部有力度和分量的作品。這部24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前不久榮獲了中宣部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它給予了我們最真實的感動,這種真實的穿透力,感人至深,成為滋養我們心靈的最寶貴的東西。

感謝作家用自己的如椽大筆,以自己的感動,以躍動的激情,為今天這個時代,也為明天留下一份文學和歷史的備忘錄,記錄下一個看似微不足道,但堪稱共和國大廈底層最中堅的基石般人物的事跡。周國知,是恩施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椿木營鄉的民政助理,湖北最邊遠地區的一個最基層的小幹部,一生傾盡全力,把自己的青春、熱血都獻給了鄂西南的貧困山鄉,對工作盡職盡責,為脫貧解困盡心盡力。他以樸素的善良、淳樸的美好品德,溫暖人心的人性,為土家族貧困山民服務。他沒有辜負國家的重託,沒有辜負過一個山民,而他卻過早地將自己的生命交付給了鄂西南的大地。

這個小人物,總讓我感慨良多。在當下中國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經濟已成為時代和社會關注的聚焦點,緊隨時代的報告文學,大都是去關注經濟、高科技產業、新鮮事物、震動中外的大事件,敘寫那些作為先進生產力代表的傳奇創業人物、商業成功人士、事跡顯赫的大時代的英雄、歷史留名的政治精英,以及各類文娛體育明星、財富新貴等。相比較,周國知顯得太邊緣化,不僅身居偏遠地區,而且也遠離主流社會,很少會被人注意到。他強忍病痛、傾盡生命去進行的消茅、消岩的工作,如果不加以註解,現在的許多人都弄不清是什麼意思。“消茅”(消滅茅草棚住戶)、“消岩”(消滅岩洞住戶)這些在當地很尋常的詞語,對多數今天已經邁入小康生活的人來說,似乎有點不可思議。進入新世紀了居然在中國,還會有人住在茅屋裡,更有甚者連茅屋也住不上,住在岩洞中。2003年初,恩施全州住岩洞戶尚有161家,還有5993戶茅棚也在該消之列。當中國日漸成為世界關注的經濟中心,成為世界奢侈品的消費地時,中國的偏遠地區卻還要為消茅、消岩而努力,這兩面都看到才是中國真正的國情。

由周國知的事跡,讓我們知道了消滅貧困仍然是中國的主要任務,也讓我們看到作為共和國最小最堅固的基石所承受的重負。上面的政策檔案,在基層要一件一件地付諸行動,需要做許多繁複具體的事。周國知除三年出去當兵,一直在自己的家鄉。20多年裡,他先後擔任過鄉武裝部長、鄉長、計生辦主任、民政助理等多個基層職位,常年奔波,勞累一生。作為退伍軍人、黨員幹部,他帶領貧困鄉親尋找致富之路,開礦、搞地膜育種,挖藥材辦藥材廠、試種烤菸等等,總是吃虧在前,受苦受累,為山民謀取最大的利益。推行計畫生育,是鄉村最難做的工作,他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和付出,去打動人心。做“消岩、消茅”工作,他不畏勞苦,拖著病痛的身軀行程1600公里,127戶消茅消岩戶都是由他一手登記拍照簽的契約。周國知完成了全縣消茅工程的三分之一,卻貧病交加,倒在了消茅、消岩的最後的攻堅戰中,付出大量辛勞和心血,卻沒能看到這一年底完成任務後的慶典。

寒青作為一個資深新聞人,多年來對報告文學的寫作有著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寫報告文學,首先在採訪上下了很大功夫。報告文學作家與小說家不同,小說可以憑藉一部分生活和想像在書齋里完成。報告文學是外向型的寫作,作家要有社會責任感和鐵肩擔道義的勇氣,要熱心關注公共事業,對社會動態熟悉,對先進人物有一種新聞敏感性,寫報告文學的採訪成本要遠遠大於其他文類。寒青為了寫《大巴山的呼喚》,多次深入鄂西南的窮困山區,對周國知的生平事跡進行詳盡的採訪調查,近距離地對周國知以及他生活的社會與自然環境進行了多層面的了解。他對報告對象的了解,完全是一步步用腳去丈量,一點點用心去體會,因而才能夠多視點、全方位地對周國知的一生進行深度報導。大量翔實的材料,感人的故事,不可重複的細節,使《大巴山的呼喚》比之虛構性的小說文本更容易激起讀者的共鳴。周國知是個平凡的小人物,卻閃爍著動人的人性光彩。他月工資只幾百塊錢,卻扶危救困,樂善好施,常常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資去幫助鄉民,買紅糖、雞蛋、麵條做給那些做節育手術後的婦女們吃,去關心福利院的老人們。他發自內心的愛,和出於本能的善行,處處溫暖人心。書中許多小事寫得聲情並茂,催人淚下,叫人不由得心生敬意,也使一位普通基層幹部的先進形象在讀者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寒青的敘事飽蘸感情,以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激情之筆,具體而形象地表達出主人公矢志不移的人生追求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對人民對事業的熱愛,對自己社會責任的堅守,完全是用事實說話,以真實打動人。他注意寫人的命運,寫人物片斷,注重敘述的感覺,《大巴山的呼喚》選擇了周國知短暫的42年人生中一些具有較強支撐力、富有力度的“點”,來構架作品,從多個角度向我們展示了這位當代優秀共產黨員的風采和成長經歷。在報告文學的表現形式上,寒青也吸納了小說的一些表現手法,通過性格刻畫、心理描寫、細節鋪陳、環境渲染等來加強人物的立體感。同時以細膩優美的散文筆調,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顯示出鮮明的創作個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大大增強了文本的藝術感染力。

優秀報告文學作品

報告文學是散文的一種,介乎於新聞報導和小說之間,也就是兼有新聞和文學特點的散文,運用文學語言和多種藝術手法,通過生動的情節和典型的細節,迅速地,及時地“報告”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