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個孩子》

《只有一個孩子》

《只有一個孩子》是楊曉升的一部作品。楊曉升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1961年生,廣東揭陽人。筆名霄亮、曉陽。1984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生物系。歷任《中國青年》雜誌編輯、記者、文化版副主編、社會版主編,副編審。8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只有一個孩子》《只有一個孩子》

《只有一個孩子》作者楊曉升

據專家推算和不完全統計,我國15歲以下兒童每年因意外傷害引起的死亡有40萬—50萬人,平均每天我國有40至50名學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地離開了人世。

作者簡介

楊曉升楊曉升

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1961年生,廣東揭陽人。筆名霄亮、曉陽。1984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生物系。歷任《中國青年》雜誌編輯、記者、文化版副主編、社會版主編,副編審。8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魂告急——拜金潮襲擊共和國》、《告警——中國科技的危機與挑戰》,中短篇報告文學《大學生迷離變奏曲》、《自殺沉思錄》、《沂蒙山走出的執火者》、《傾斜的天平》、《中國,令人揪心的泡沫足球》、《斷層威脅共和國明天》、《科學巨星蔡詩東命隕1996》,中短篇小說《真誠》、《生生息息》、《日暈》、《都市騷動》、《遙望愛情》、《濺血的城市》等。

作品摘要

1999年元月19日的那個早晨,北京的冬天一如往年日短夜長。

已經是6點半了,但天仍灰濛濛的。正在上高二的女孩張曄像往日一樣推起腳踏車走出家門,與鄰居的另一位女同學一道冒著瑟瑟寒風,騎著車前去上學。今天,是學校期末考試的第一天,身為學習委員、成績一直在班裡名列前茅的張曄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她對這次考試充滿了信心。

天空的東邊,朝霞如血。街道的中央,人影幢幢,你來我往。

張曄與同伴一前一後,一路說笑地朝學校的方向駛去。行至離家不遠的拐彎處,一輛麵包車突然如脫韁的野馬從側面疾馳而來,兩位如花少女還來不及躲閃,便先後被撞倒在地,血濺街頭。

這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血色早晨。這時候,天色依然朦朧。兩位少女的青春熱血卻染紅了北京的街頭,這駭人的血色透過氤氳朦朧的晨色,與天邊的如血朝霞漸漸融成一體。天地間頓時紅成一片,空氣中剎時間瀰漫著血腥的味道。各種路過的機動車不約而同,“嗚嗚”地發出悽然的哀鳴。

在兩位少女的出事地點——北京南郊南苑機場附近的那條依舊昏暗的小街上,過往的路人被眼前這突如其來的事故驚呆了,人們紛紛停止趕路,有的驚呼,有的哭喊,有的觀望,有的則焦急地張羅著打110報警。

那位肇事的司機,經過一夜的疲勞駕駛,困頓麻木的神經也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故震醒了。他先是驚恐,接著是懊喪,面對眾人的圍困和指責,他別無選擇地在好心人的督促和協助下,將兩位被自己撞倒的、鮮血淋漓的少女匆匆地送到附近的七一一醫院。

父親張立軍是在女兒被送到七一一醫院搶救之後才得到訊息的。

事實上,女兒出事的地點距離自己的家門口也就幾百米遠,可張立軍和妻子王俊玲對此一無所知。女兒離開家門之後,張立軍也上班去了。妻子劉俊玲雖然下崗在家,對此卻渾然不覺。張立軍大約是在八九點鐘的時候才得知女兒出事的訊息。當他得知這一訊息的時候,他才又想起早上剛上班時,有一同事說起早晨距家門口不遠處發生的那樁車禍。但那時候晨色朦朧,那位同事並未看清被撞的人到底是誰。張立軍於是也沒太在意,那樣子就如報紙和電視新聞上時常報導的車禍新聞一樣,聽起來雖然令人傷心,但畢竟與己無關。他總覺得,那樣的不幸事件離自己畢竟很遠很遠。而現在,張立軍做夢也沒有想到,這種以往看似遙遠的不幸已經降臨到自己的頭上。當他的另一位同事、好友馬秀魁將女兒車禍的訊息告訴他時,張立軍心一沉,忽然間便有一種不祥之兆。

其實,馬秀魁在將這一不幸訊息告訴張立軍的時候,竭力控制著自己的情緒。作為張立軍多年來最好的同事和朋友,馬秀魁知道張立軍患有心臟病,經不起外來的嚴重刺激。所以,在將張曄出事的訊息告訴她父親張立軍時,馬秀魁竭力地搜尋著適當的詞句,儘量地輕描淡寫。

馬秀魁對張立軍說:“立軍,聽說你女兒讓車給撞了,咱們趕快去醫院看看吧。”

張立軍一聽,雖不大相信,但也顧不上多想,匆匆地跟著馬秀魁趕路。此時此刻,雖然他內心隱隱約約感覺到大禍臨頭,但同時還心存僥倖。他想:女兒被撞傷了,但不見得會那么嚴重吧?

張立軍是被馬秀魁架著走進醫院的。一路上儘管他儘量往好處想,但仍然感覺到內心發慌,兩腿發軟,以至於無力爬醫院的樓梯了。馬秀魁好說歹說,才說通了醫院裡的電梯司機,架著張立軍坐上了電梯,到了醫院的急救室。妻子劉俊玲這時候已先他一步趕來了,是街坊告訴她的訊息。女兒被撞的情況比張立軍想像的要嚴重得多。

張曄出事至今雖然已經過去幾年,但張立軍的另一位同事和好友余小雲在向我描述車禍的慘狀時,仍感到毛骨悚然:“這孩子滿臉是血,頭髮全撇了,腦漿汩汩地往外淌。我一看都傻眼了。立軍的同事好友幾乎都趕到醫院來了,見這陣勢都紛紛懇求醫生,說不管花多少錢,都要把孩子救下來!”

同事和好友都沒敢讓張立軍夫婦進急救用的隔離室,怕他倆受不了。

直到醫生讓看拍出來的X光片子,張立軍夫婦才知道女兒已經不行了,醫生儘可能平靜、同時也明白無誤地說,“張曄的生命最多能維持3天”。但夫婦倆仍聲淚俱下地懇求醫生全力搶救,說哪怕是個植物人也要留下,因為張曄是他們的唯一一個孩子啊!這個已經長到17歲的“唯一”如果都沒了,自己這一輩子還會有什麼指望呢?

七一一醫院的醫生是善良而負責任的。這所遠離鬧市、位於京城南郊,平時並不為京城多數人所知道的醫院,無論是普通護士、醫生,還是科室主任乃至院裡的領導,都對張曄這朵突遭蹂躪、行將雕謝的少女之花以及她的父母投以深深的同情。生命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畢竟只有一次,既然這年輕生命之火併未徹底熄滅,既然這生命的父母如此痛不欲生地渴望留住這年輕的生命,那么有什麼理由不進行全力搶救呢?

手術與護理在這所醫院緊張而又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醫護人員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前所未有的人道主義精神,全力投入了對張曄的救護行動。

一天,兩天,三天……張曄的生命之火在風雨飄遙中頑強地燃燒著,所有的人都全神貫注,滿懷希望地祈禱著這羸弱的生命之火能永久地持續下去,期待著這無限寶貴的青春生命能在醫護人員的精心呵護下發生奇蹟重獲新生,這種祈禱與期待一直進行了9天。當第九天的如血朝霞照常映現藍天的時候,張曄這盞燃燒了17年零265天的生命之火,還是無情地、令人遺憾地徹底熄滅了。

與張曄一同被撞倒的那位同學卻很幸運,雖然留下終生殘疾,但畢竟保住了生命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張曄:眼看著就要上大學卻夢斷車禍

第二章郭寶臣:厄運撞得他的晚年如此淒涼

第三章馬旻:淚飛頓作流星雨

第四章何羽飛:上學路上無歸期

第五章張穆然:生死之間說堅強

第六章林為忠:補生孩子的艱辛

擴展連結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atalog.php?book=38725 《只有一個孩子》作者:楊曉升

優秀報告文學作品

報告文學是散文的一種,介乎於新聞報導和小說之間,也就是兼有新聞和文學特點的散文,運用文學語言和多種藝術手法,通過生動的情節和典型的細節,迅速地,及時地“報告”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