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863》

《中國863》

由“四部曲”的作者來抒寫“中國863”,也許就不是一種偶然了。我曾讀過“四部曲”,但如今明顯感覺到,《中國863》要比“四部曲”紮實可靠,而情感的傳達,也給人以更成熟的印象。

基本信息

簡介

寫的是什麼?還得從四位科技界元老棗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說起。老科學家們鑒於歷史的經驗與世界高技術迅猛發展的態勢,深感高技術是關係到國力競爭的大事,中國不能置之不理,因為高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且有與沒有,大不一樣,但從國情出發,中國只能走“突出重點,有限目標”的道路,強調儲備及帶動性,並在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的實踐中培養人才,著眼於21世紀的前景……強烈的優患感及歷史責任感,使他們意識到了時間的緊迫:如果抓晚了,等於自首落後,而且難於再起。於是,他們寫下了《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並聯名上書鄧小平,時間是1986年3月3日。3月5日,鄧小平讀到這份“建議”,並作了如下批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此事宜速作出決斷,不可拖延。”之後,便有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綱要》棗這,就是已經實施了11個年頭的“863計畫”。這個計畫由國家撥款100個億,其中包括七個領域的15個主題項目棗這七個領域是: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雷射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材料技術。《中國863》這部長篇報告文學所描寫、所傳達的,就是中國兩代或三代科學家為實現“863計畫”而展開的攻堅過程。這11個寒暑的日日夜夜,科學家們以感情、才智、直至生命為共和國的高技術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讀了《中國863》,我想每一個讀者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誰是國家的功勳,他們就是!整整一個世紀,中國人滿懷強國的幢憬與期待,但強國不只是口號,更不是夢。強國需要什麼?《中國863》也許是一種回答棗其中不僅僅是科學家們的回答,也是一個民族的回答、一個國家的回答。

背景

不知道作者是在怎樣的驅動下萌發這一題材的選擇及創作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作者以報告文學的方式觸摸科技領域,並不是第一次。他曾出版過《走出地球村》、《遠征三萬六》、《飛向太空港》、《澳星風險發射》,並被稱為“航天四部曲”。由“四部曲”的作者來抒寫“中國863”,也許就不是一種偶然了。我曾讀過“四部曲”,但如今明顯感覺到,《中國863》要比“四部曲”紮實可靠,而情感的傳達,也給人以更成熟的印象。或許,《中國863》少了一些“合理想像”的活靈活現,也少了一些“小說化”描寫的惟妙惟肖,但無論怎樣說,作品在高視野的人事敘述及精神展現中給人留下的真實感或現實感,是對現代報告文學特質的一種接近。或者說,那種平實樸素的描述,恰恰因了其中的真實而更富動人的魅力。當然,對於一般讀者來說,他們不是或不可能是“當事人”(或在場者),所以對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往往難以作出即時的最終判斷,但感受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譬如大量的“小說化”漬痕嚴重的臨場對話,以及那種全智全能式的、但又失去了採訪可能性的人物心理活動,等等,都會留下一些編造的蛛絲馬跡。正是在忠實護衛報告文學的真實性這一原則問題上,《中國863》既顯示了表達的成熟,也表現出一種感受對象的誠懇,或一種創作態度的真摯棗至少是,作者被科學家們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而我們也從這部作品中感覺到了這份熾熱的情感。不言而喻,傳達這種情感的最好選擇或最好方式,便是敘述的全方位的真實。

評論

作為報告文學,狀寫中國高技術領域的人物及高技術本身的研究發展過程,絕不可能“為高技術而高技術”,因了作者不是科學家(即便是科學家也抵達不了“全能”境界)的緣故,也注定了作品在高技術本身的描述方面所面臨的限度或範圍棗作品的描寫對象是高技術領域,不觸及高技術是難以想像的,但觸及到怎樣的程度,即在作品的全部敘述中,關於高技術的介紹性描述應處於怎樣的位置,也就構成了一種挑戰棗顯然,《中國863》不是或不僅僅是一部描寫“863計畫”實施進程的書,而是或主要是一部寫人的作品,或一部揭示中國科學家精神世界、並從中感受到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及情感走向的報告文學作品。不難見出,人、精神、情感以及與此相關的人的追求或無奈,才是《中國863》的全部敘述所嚮往的彼岸。
在紀念“863計畫”實施10周年的宣傳活動中,我曾為“863”系列電視片作過撰稿,因而對《中國863》所描寫的主要人物並不陌生,並感覺到作品之於人物的選擇及刻畫脈絡的安排,從總體上說是吻合題旨追求的。且不論對於四位“上書元老”的描寫,就說對於宋健、對於未麗蘭的個性,作品也從高技術的視點上作出了相當出色的刻畫與展現。作為國家科委的副主任,朱麗蘭是“863計畫”的“領頭羊”,但她又是一位女科學家,一位成就斐然的高分子化學專家,一位科技領域的名副其實的“公僕”。《中國863》的第二章《舉起中國一面旗》的主要內容,便是朱麗蘭的“其人其事”或所作所為棗作品的描寫恰如多元的光束照亮了這位傑出女性的性格,顯得生動明麗而充滿魅力,譬如她的人生閱歷,她的吃苦耐勞,她的雷厲風行,她的細膩睿智,她的管理才能,以及那種“不像”領導的領導風格,都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在我看來,“領頭羊”的這種性格體現,正是中國“863”高技術領域的一種精神象徵。或者說,“863計畫”之所以可能獲得迅猛有序的落實與推進,那透過朱麗蘭的描寫,是可以感覺到其中的緣由的棗不是別的,就是人的品格、人的精神、人之於科學所擁有的潛能及在特定環境制導下所可能的爆發力量。

內容簡介

《中國863》所刻畫的科學家,確是一些功勳卓著的傑出人物,如袁隆平、侯雲德、吳曼、陳章良、強伯勤、蔣新松、李耀通、吳澄、汪成為、李國傑、郎江興、柏富東等。我注意到,作品在描寫這些人物的時候,雖以人的精神與品格為軸心,並意識到了人生閱歷與“863”高技術探研業績的結合,但還是寫出了人物個性的各自的特點及奉獻的側重面,而且還攜有強烈的時代氣息。也許是袁隆平的研究課題與我們的生存根本具有最為密切的關係的緣故,這位世界性的“雜交水稻之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難忘的:不僅僅是他的坎坷曲折的人生旅程,更重要的是他那種持久的吃苦精神,那種淡泊名利的人格、那種像農夫一般浸泡在田間的科學家作風,那種一心想著為人類解決吃飯問題的博大胸懷。《中國863》還寫到了兩佼“累死”的科學家,一位是蔣新松(首席科學家),一位是李耀通(專家組組長),他們都是自動化領域的傑出人才及帶頭人。蔣新松“累死”時66歲,而李耀通才53歲。他們的拼搏精神及不知疲倦的獻身態度,自然是令人敬仰與欽佩的,但他們在不該倒下時卻倒下了這一事實,確讓人產生出許多充滿痛楚的聯想……實事求是地說,這部長篇報告文學寫得最富新意、也最具時代感的,是作品的最後三章,即《越過傳統的圍牆》、《信息走進你的家》、(中國不是懦夫》,其中寫到了陳章良、吳澄、汪成為、李國傑、鄒江興、柏富東等幾位人物。這些科學家掙脫了歷史性的禁銅,他們給“科學家”這一概念注入了強勁的活力及全新的解釋。他們是科學家,但又不僅僅是單純的“科學”的“家”;他們走出校園、走出書齋、走出實驗室,以從未有過的新裝束、新姿態,把“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變為一種富有良性循環色彩的實踐。譬如陳章良,這位26歲就是北京大學副教授、34歲出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的科學家,所走的便是一條與傳統學人完全不同的科學道路: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而是積極投身於改革的潮流,有針對性地開展項目的科研活動,並在“產業化”的艱辛旅程中邁出紮實的步伐。老一輩科學家錢學森曾說:“現在搞高科技產業化,其難度並不亞於我們當年搞‘兩彈一星”。但在事關國力強弱的高技術競爭中,科學家們保持了知難而上的姿態。他們的目光不僅迅速投向高技術本身的跟蹤、研究、創新、發展,投向“突出重點,有限目標”的戰略性估測與選擇,而且始終如一地盯著與國家利益、與民族興旺相關的“產業化”目標棗無論是智慧型計算機的開發,還是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的研究與運用,或者是涉及國家通信命脈的大容量程控交換機的研製與生產,都在“產業化”的征途上樹起了一座座讓人敬仰的豐碑。他們的傑出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科學家的形象,並使人想到怎樣的人才是“知識分子”棗“知識分子”不僅僅擁有知識專長,而且是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或者說,“知識分子”是一個熱情投入社會變革、積極參與改變國家命運的具體進程的特殊階層。我們不難從《中國863》的描寫中感受到,所謂愛國主義精神或強國理想,在這些科學家(或知識分子)那裡,絕不是一句空話,更不是一種掛在嘴頭上的口號,而是一種浸透在血液中的感情,一種與科學事業、與國家前途融為一體的人的精神。我之所以說《中國863》所傳達的精神具有時代氣息,那是因為讀者從這些科學家的生命旅程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一種如鄧小平的批示中所說的“不可拖延”而必須奮起直追的緊迫感,或一種背水一戰的決斷氣概,甚至是一種交織著焦灼與憂患的世紀性悲壯。我感到,這是《中國863》的重要特點之一。當然,這種緊迫感與悲壯感的產生,與作品在張揚科學家的拼搏精神的同時,不迴避矛盾、不迴避“自家”的短處,具有某種相輔相成的關係。實際上,矛盾或“短處”是不必迴避的,因為“863計畫”的出台,其本身就是一種沉痛的反省,一種尷尬與無奈之後的覺醒。就此而言,《中國863》的作者是明智而富有理性的,因而作品也就多了一些與眾不同的衝擊力。

缺憾

不過,《中國863》也留下了令入迷惑不解的缺憾,尤其是具體人物的選擇及描寫的不均衡、不完整。全書所涉及的重要人物,除了因“上書”而促成了“863計畫”的四位元老,以及國家科委主任宋健與作為“863計畫”具體牽頭人的國家科委副主任朱麗蘭之外,其餘被重點刻畫的人物,僅限於生物、自動化、信息三個領域的科學家,而另外四個領域(航天、雷射、能源、材料)的科學家則在《結語》中被一筆帶過。這是不是一種倉促上陣之後的無奈呢?或是因了科技情報的保密或所謂“種種客觀原因”而故意略去了那些本該重彩抒寫的“無名英雄”?也許,生物、自動化、信息三大領域的成就要顯赫一些,“產業化”的程度也比較高一些,但其他領域的高技術進軍,也同樣留下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雖在前面說過,《中國863》不是一本“為高技術而高技術”的書,而是一部寫入的作品,一部傳達人的精神的作品,但疏略了航天、雷射、能源、材料領域的(也許更為精彩的)“故事”及人物,畢竟是一種遺憾。雖然作者在《後記》中提及了這種遺憾,但終於沒有解釋這種遺憾。於是我想到,《中國863》是不是還有“續卷”呢?

優秀報告文學作品

報告文學是散文的一種,介乎於新聞報導和小說之間,也就是兼有新聞和文學特點的散文,運用文學語言和多種藝術手法,通過生動的情節和典型的細節,迅速地,及時地“報告”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