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之壩》

《夢之壩》

《夢之壩》是劉繼明著的一部引人注目的報告文學。

基本信息

概述

新近出現的一些優秀長篇報告文學作品,不再局限於一人一事或者某個問題的平面報導,作者追求歷史的深度和對事件的全景式描述,力圖從巨觀上來把握事件的成因和當下的整體狀態,寫出事件錯綜複雜的矛盾及其同社會歷史生活的內在聯繫。《夢之壩》就是這樣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作者在寫作之前已經在三峽工地掛職一年多,對這一特大工程的熟悉程度不是那種行色匆匆的採訪所能比的。50餘萬字的作品每一章抽出來都構成了三峽工程的一個方面:一個多世紀的三峽夢、論爭論證、環保與戰爭、移民、建設,合起來構成了一種廣闊的歷史深度和立體感、整體感,作者寫三峽又不局限於三峽,而是將其作為一個巨大的象徵體,放在中國人的“強國夢”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放在世界大壩建設的背景中來思考和表現,從而使這部沉甸甸的大書,獲得了一種與三峽工程以及它所特有的文化內涵相媲美的厚重品格。

創作

《夢之壩》的作者劉繼明在90年代初期登上文壇,曾經以“文化關懷小說”享譽文壇,他並非專門的報告文學作者,也許正是由於這種身份,才使他能夠不受固有的報告文學理念限制,獲得了一種自由的創作狀態,作者既能最大限度地沉浸和遨遊於三峽工程從構想到建設的漫長歷史時空,又將思想的觸角深入到20世紀廣闊複雜,充滿歧義和悖論的社會文化思潮之中,他沒有被自己所掌握的材料所淹沒,取捨與表達都滲透了作家思想的敏銳和感受的細微。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以及更廣泛的文化理論作為思想背景對形成這部作品的重要意義。
象這種多學科理論和敘事手段滲透到作者對事件的觀察、分析與敘述之中,無疑是近年來報告文學最值得重視的一個新特徵。它的出現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當前中國社會狀況的錯綜複雜,單一的理論背景已很難幫助作家做有效的深度思考,只有多角度多層次的辯析,才能準確完整地梳理出它的現實狀態;另一方面,80年代思想解放,各種思潮湧入中國,當前進入報告文學領域的不少中青年作家那時剛剛邁進文學創作的初始階段,正處於求新求異的年齡段,他們如饑似渴地吮吸著各種理論營養,經過十來年的積澱與消化,許多有價值的知識元素已經內化為他們的思想背景。這是寫出深廣而有厚度的報告文學的必要前提,也是過去的報告文學作家所不具備的優勢。報告文學有別於小說等其它文體,它的一個重要價值正在於對真實人物和事件作深度的理性透視,報告文學作者只有具備相當開闊的思想文化視野,才能高屋建瓴,對現實和歷史人物及事件做出理性的認知與判斷。這也正是長篇報告文學出現以後,這種文體的內在品質發生重要變化的社會基礎。

評價

《夢之壩》這部作品的新聞性並不強,這也是新近出現的很多長篇報告文學共有的特徵。若將《夢之壩》的一部分章節抽出來在報刊上發表,如《論爭·論證》,完全是歷史,不是新近發生的事。當報告文學進入歷史領域後,它就和新聞最本質的特徵揮手告別了,而這正是90年代後報告文學領域裡的一個新趨向。近年來有些報告文學寫的也完全是歷史,甚至毫無“新聞性”可言。
據有關專家閱讀後的評價,《夢之壩》是可以當作“信史”來看待的。好在它沒有那種脫離敘述對象的虛構和想像,這也許正是它的價值所在。或者說,報告文學的重要價值之一,就是它“逸出”狹義的文學,同其他包括社會學,歷史學等在內的敘述方法“嫁接”起來的複合型文體特徵。這也許正是國外將報告文學稱為“非虛構作品”的理由之一。就此而言,說報告文學不是“純文學”,不僅不能貶低報告文學的意義,反而道出了其存在的真正價值。拒絕虛構,應該是這一文體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如對人物心理的展示,作者有權利基於事實作心理的分析,而沒有權利作心理的描述。這應該是報告文學敘事倫理的要求。《夢之壩》很好地把握了報告文學的敘事要求。如作者在表現參與三峽工程論證和論爭的若干重要歷史人物時,很少或基本上不去對人物特定的心理狀態進行小說式的描述,而是儘可能地貼近人物的性格和時代,給予冷靜的心理分析和推測,從而顯得既具有一種令人信服的真實性,又表現出對歷史的充分尊重。而90年代的一些報告文學為了求得文學領域的“承認”,試圖突破虛構與想像的禁區,從而擁有文學的全部特徵。所謂合理想像和局部的虛構,被看作是試圖撕開禁區的口子,但這無疑是報告文學的自殺行為。將報告文學的稱謂置換為“紀實文學”或“紀實小說”,實際上表達了想讓這一文體更合理合法地存在於文學領域的企圖,其結果卻將這一文體推向了死亡的邊緣。因此,阻止報告文學邁開小說化的虛構和想像,向文學核心圈跨進的步伐,廓清和建構報告文學的文體特質,已成為評論界刻不容緩的責任。 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報告文學理論中的“典型人物論”也存在不合理之處。應該說,刻畫、塑造典型人物不是報告文學的任務。典型人物必須更高更集中更有概括性,這就為小說化的虛構和想像預留了“合理”的空間。而報告文學只能是再現歷史和現實場境中的人物個性,它是否包含某種共性,是否具備某些典型意義,不是由作家決定的,而是由人物自身決定的。在《夢之壩》中,對許多人物作家沒有有意為之去“典型化”,卻自有動人的力量。生活本身的豐富與生動遠遠超出了作家的想像與虛構,報告文學作者的文學責任就在於深入地採訪和處理素材,去發現這些豐富與生動,用富有感染力的敘述手段把它表現出來。
但報告文學顯然不能僅止於新聞式的表達和報導。文學作品是審美的意識形態,表達作者的審美情感,是一切文學藝術作品的核心所在,也是判斷是否是一部文學作品的最重要因素。而新聞則拒絕情感的表達,它停留在一般的社會學層面,只是用事實冷靜地說話。我們說《夢之壩》拒絕了虛構,那么,它的文學魅力來自何方?好在虛構與想像不是構成文學魅力的全部因素,拋開結構的奇巧、敘事的生動、文字的優美等顯性因素外,我以為最重要還來自作品的審美情感。《夢之壩》的作者懷著一個知識分子對國家和民族深沉的憂患意識,對中國現代化進程與全球化浪潮下人類生存處境的清醒認知,在充分正視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複雜性和多義性的前提下,用心靈去體驗和敘述這長達近一個世紀的“強國夢”。奔騰的激情和冷靜而深沉的理性思考,構成了一道濃重的情感基調,形成了作品熱烈而又沉鬱的藝術氛圍,傳達出一種特殊的精神魅力。

意義

一個文學門類的良性發展和不斷創新,需要作家、評論家和編輯家等多方面的合力推動,而報告文學領域的種種爭論,更需要具有典範性和創造性的作品來說話,因此,及時分析總結優秀作品,對促進報告文學創作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充實完善報告文學的理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就此而言,《夢之壩》的出現,為報告文學文體特徵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優秀報告文學作品

報告文學是散文的一種,介乎於新聞報導和小說之間,也就是兼有新聞和文學特點的散文,運用文學語言和多種藝術手法,通過生動的情節和典型的細節,迅速地,及時地“報告”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