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之戰

郾城之戰

郾城之戰是宋金戰爭的一次著名戰役。紹興九年(1139),金朝統治集團內完顏宗弼一派得勢,主張再次以武力迫使南宋屈服,奪回河南、陝西。次年,金朝分兵四路,東起兩淮,西至陝西,向宋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宋廷被迫命令各路宋軍進行抵抗。

基本信息

簡介

南宋紹興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五月,分兵兩路向陝西和河南大舉進攻,在很快奪回了河南陝西之後,又率大軍向淮南大舉進攻。這時宋高宗又慌了手腳,急忙下詔讓已經辭職在家守母喪的岳飛從襄陽出擊,牽制向淮南及陝西進攻的金兵,並“圖復京師(開封)”。

但是進攻淮南的金兵卻在順昌(今安徽阜陽)遭到劉祐所率原“八字軍”的沉重打擊,金兀朮不得不撤回開封。金兵對淮南的威脅很快就解除了。宋高宗也馬上改變主意,立即向岳飛下了“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的命令。岳飛卻認為機不可失,大舉北上,向中原進軍,分別攻占鄭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等地區,並派遣梁興等深入黃河以北,襲擾金軍後方。金兀朮乘岳家軍兵力分散之機, 親率精銳騎兵15000 人向岳家軍指揮中心——郾城(今屬河南)發動進攻。

經過

郾城之戰地圖郾城之戰地圖

由岳飛率領的岳家軍數萬人,自湖北出發,很快進入河南中部,連敗金軍,占領軍事重鎮潁昌府(今河南許昌)、淮寧府(今河南淮陽),並乘勝收復了鄭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等地。岳飛還派梁興等人渡過黃河,聯合河東、河北義軍,在金的後方痛擊金軍,收復了不少州縣。

完顏宗弼見岳家軍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飛只帶有少量軍隊駐於郾城(今屬河南),決定親率精銳騎兵一萬五千人,直插郾城,企圖一舉消滅岳家軍的指揮中心。七月初八,宗弼與龍虎大王、蓋天大王等,在郾城北與岳家軍對陣。岳飛令其子岳雲率輕騎攻入敵陣,往來衝殺。金軍出動重甲騎兵“鐵浮圖”(鐵浮圖:穿上重鎧,戴著鐵帽子的兵,三個人一組,用皮帶連起來,每進一步,便用攔馬的木頭環衛,只進不退。)作正面進攻,另以騎兵為左右翼,號稱“拐子馬”(拐子馬:布置在左右兩翼的騎兵,全由能騎善射的女真人組成。)配合作戰。岳飛遣背嵬親軍和游奕軍馬軍迎戰,並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敵兵,下砍馬足,殺傷大量金兵,使其重騎兵不能發揮所長。岳家軍中的勇將楊再興單騎突入敵陣,打算活捉完顏宗弼,殺金兵數百人。雙方從下午激戰到天黑,金軍大敗。

十日,金兵再犯郾城,岳飛在城北之五里店再敗金兵,殺死金將阿李朵孛堇。完顏宗弼集兵十二萬屯於臨潁(今屬河南)。十三日,楊再興以三百騎兵出巡,在小商橋與金兵遭遇,殺死金兵兩千多人以及萬戶撒八孛堇等一百多名將領,宋軍也全部壯烈犧性,楊再興所中箭鏃有兩升之多。十四日,張憲率岳家軍再戰,逐金兵出臨潁縣界。同日,岳家軍又大破進犯潁昌的金軍主力。

在岳家軍打破金兵拐子馬之後,完顏宗弼只得拿出看家本領鐵浮圖,鐵浮圖都是完顏兀朮的重甲騎兵,這種重鎧騎兵所騎的戰馬都是用一層厚厚的鎧甲所護住的,而每個士兵也都是身穿重鎧,而且三個連成一隊針對宋軍步兵居多的情況以一隊鐵浮圖包抄宋軍步兵,可以連成一組牆壁一般的破壞力擊垮宋軍,他們每個騎兵身上的重鎧都不怕箭射以及斷刀一類的兵器砍殺,所以稱之為鐵浮圖,可以縱橫疆場無敵數十載寒暑,造成宋境之內無人可敵!完顏兀朮的這一手段岳飛早已料到,見金兵鐵浮圖出戰而來,岳飛立即下令背嵬軍返回我方陣前,早已觀敵料陣的岳家軍精銳步兵也就蓄勢待發的沖了上去,據我估計這些步兵也同屬於背嵬軍,岳家軍精銳步兵背嵬軍,身配重斧上前臨,雖然金兵鐵浮圖兇悍無比,但也有其弱點所在,在戰馬的關節之處並沒有鐵甲所護,於是岳家軍便專斷馬足,一匹馬斷足便無法前行,而後導致的是一隊馬無法進行有力還擊,趁此時機岳家軍將士們斬殺金兵,最終完顏兀朮自以為榮的鐵浮圖也損失慘重,損失數量據記載十有八九都死於岳家軍砍刀之下!拐子馬、鐵浮圖相繼失效之後,岳家軍戰力暴漲繼續奮不顧身的斬殺金兵,頓時完顏兀朮整合的十萬大軍兵敗如山倒,失去強有力的後盾鐵浮圖後,白刃戰中嶽家軍兒郎奮勇殺敵,在近戰之中占有明顯的優勢,完顏兀朮見大勢已去自己也無力回天,就算繼續戰下去也不一定能勝出,於是只好宣布退兵,此戰最終以宋軍完勝而宣告終結!此戰乃是岳家軍第四次揮師北伐重要之戰。

評價

岳飛岳飛

發生於12世紀的郾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範圍最廣、持續很久的民族戰爭。在岳飛生前,酷烈的戰禍遍及宋朝疆土,對經濟造成很嚴重的破壞,而宋金南北對峙分裂的局面,又嚴重地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給各族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難。因此,以岳飛為代表的抗金鬥爭,不僅服務於趙宋政權,而且實質上體現了各族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是反對分裂、爭取進步、反對倒退的正義鬥爭。

郾城之戰是宋金雙方精銳部隊之間的一次決戰,宋軍以少勝多,給金軍以沉重打擊。宋軍如能乘勝前進,收復故疆大有希望。但宋高宗趙構和秦檜只圖利用勝利,作為對金乞和的資本,遂下令班師,斷送了這次戰爭的勝利成果。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