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家灣之戰

剡家灣之戰

南宋紹興十一年(金皇統元年,1141),宋軍在秦州(今甘肅天水市)附近剡家灣,擊敗金軍進攻的反擊戰。

經過

剡家灣之戰剡家灣之戰

紹興十年五月,金熙宗完顏晟採納都元帥完顏宗弼的建策,撕毀剛與宋廷訂立的和議,決定出兵攻宋,收回已歸還宋廷的河南陝西地區。完顏宗弼先將各路軍馬集結於都元帥府所在地祁州(今河北安國)進行校閱,改變歷來秋季出兵的常規,在盛夏向宋發動攻勢。

十三日,金右副元帥完顏杲率西路軍自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南蒲州鎮)西渡黃河,入同州(今陝西大荔),破長安(今西安),進逼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宋川陝宣撫副使胡世將於河池(今甘肅徽縣)召集諸將議戰,右護軍都統制吳反對引軍南撤,力主揮師北上反擊金軍,胡世將遂命吳璘率軍2萬至渭水南岸阻擊金軍,先後於鳳翔府石壁寨、百通坊等地擊敗金軍,迫其頓兵渭水以北,與宋軍隔河對峙。胡世將命吳璘軍於白石(今甘肅西和)至秦州一線設防,阻遏熙州(今甘肅臨洮)、秦州之敵;命宣撫司都統制楊政軍於寶雞(今屬陝西)設防,阻遏鳳翔府,將宣撫司駐地移至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

次年八月,完顏杲遣統軍蒲察胡盞、完顏習不主率軍5萬餘,進據秦州東北劉家圈,伺機南下入川。胡世將為保衛口,命吳璘率軍2.8萬,自河池北上進行反擊,相機收復秦、隴(今陝西乾陽西北)二州。同時命楊政軍出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進攻隴州;命樞密院都統制郭浩軍由商州(今屬陝西)東進,進攻華州(今陝西華縣)、虢州(今河南靈寶),以策應吳璘軍。並命西和州巡檢元成以所部向鞏州(今甘肅隴西)佯動,牽制駐於熙、河(今甘肅臨夏)二州的金軍。九月,楊政軍進至隴州西南吳山,焚燒金軍營寨10餘處;郭浩軍連破虢州、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等地金軍營寨。

胡世將亦遣人分赴陝西、河東等地,聯絡義軍首領數十人,不斷襲擾金軍後方,使其難以向秦州方向增兵。十六日,吳璘軍攻破秦州,守將武誼以城降宋。吳璘乘勝率部進逼屯於劉家圈之金軍。劉家圈地處高原之上,前臨峻岭,後控臘家城(今甘肅秦安東),蒲察胡盞與完顏習不主憑險設營,進退自如,易守難攻,以為宋軍不敢來攻。戰前吳璘親自察看地形,為避金軍騎兵自原上俯衝宋軍,決定上原列陣。

二十一日,吳璘致書蒲察胡盞與完顏習不主,佯稱次日決戰。當日深夜,乘其不備,命姚仲、王彥等將各率所部,趁天陰霧濃銜枚潛進,越嶺上原。並命部將張士廉率軍一部由間道迂迴原後,斷其退路。宋軍上原後,在剡家灣布設“疊陣”,其陣前有水柵、拒馬等障礙,以步軍居於陣心,騎兵配於左右兩翼,步軍以長槍手居前,次為強弩手,最後為神臂弓手,待敵騎沖至百步內,神臂弓發射,至七十步時強弩發射。陣成之後,萬炬突燃,吳璘遣輕兵誘金軍出戰。蒲察胡盞不顧完顏習不主反對,自恃其勇倉促出擊。吳璘指揮“疊陣”中弓弩手輪番發射,連續打退金軍數十次衝擊,乘其退卻,命兩翼騎兵追擊包抄,金軍大潰,被殺630人,降者萬餘。由於張士廉誤期,致使蒲察胡盞、完顏習不主率餘部退入臘家城。吳璘率軍猛攻,將要破城之際,宋廷為向金乞和,於二十八日詔令吳璘撤軍班師。

點評

此戰,吳璘利用金軍據險輕敵,疏於防守之機,乘虛潛師上原,巧設“疊陣”,遏制金軍騎兵衝擊,以勁弓強弩輪番發射,大量殺傷其有生力量,做到揚長避短,以步制騎,取得著名的剡家灣大捷。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