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河之戰

徐河之戰

公元989年,北宋將領李繼隆率大軍護送糧車數千輛補給威虜軍(位於河北徐水)。契丹獲悉後,企圖施用斷敵糧道之謀,對宋軍糧車予以截擊。於是,耶律休格率精騎數萬疾速南進。宋軍早有防備,宋將尹繼倫率步騎千餘人巡護交通,發現契丹軍行蹤後,即跟蹤而追,至徐河,與護糧軍前後夾後契丹軍。契丹軍大敗,其截糧企圖未能實現。

基本信息

戰役簡介

徐河之戰——相關人物徐河之戰——相關人物

北宋端拱二年(統和七年,989年),在宋遼戰爭中,宋軍於徐河(今河北徐水南)擊敗遼軍的突襲戰。宋遼岐溝關之戰後,宋轉戰略守勢。為御遼攻掠,於沿邊增設城寨,屯兵戍守。威虜軍(今河北徐水西北)等邊城置於平川,與遼界連線,其饋餉由朝廷調運。端拱二年七月,威虜軍糧饋不濟,宋太宗趙光義命定州都部署李繼隆、副都部署孔守正、鎮州副都部署范廷召等率鎮(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定(治安喜,今河北定州)轉餉兵萬餘護送輜重數千輛接濟威虜軍,以補給戎資。遼軍偵知,遣于越耶律休哥等率8萬精銳騎兵深入宋境,徑襲宋護糧大軍,欲斷絕糧道,劫掠糧餉。適與宋北面緣邊都巡檢使尹繼倫所領千餘巡邏步騎相遇,然耶律休哥不戰而過,疾驅南下。尹繼倫遂令屬下秣馬,俟夜,人持短兵械,潛躡其後,跟蹤數十里,至唐河、徐河間列陣待擊。耶律休哥未料宋軍尾隨,於拂曉前在距宋輜重大軍四五里處紮營。方進早膳,尹繼倫出其不意,從側後突襲其營,斬殺遼皮室軍將領一人,軍遂驚亂。耶律休哥未及反擊,身受重創,乘馬先遁。餘眾奪路潰奔,自相踐踏,死傷無數。李繼隆與范廷召至,率軍追逾徐河10餘里,斬首數千級,俘獲甚眾。孔守正又遇遼軍於漕河(今河北徐水南),交戰數合,殺其帥達延等30餘人。此後數年,遼未大舉南掠。

戰役背景

耶律休哥耶律休哥

端拱一年遼帝國南下連破宋軍,幸得宋將李繼隆違詔出戰,會戰於唐河,重創耶律休哥率領的遼軍,斬首萬餘級。但遼軍也還以顏色攻占了幾度反覆的易州,並將其牢牢控制,宋軍仍然沒有扭轉頹勢。次年七月(端拱二年公元公元989年)威虜軍(遂城一帶)乏糧,宋軍準備運送補給前往,而耶律休哥此時得到了確切情報已於是派出軍隊攔擊。對這個局面宋朝內部爭論紛紛,以張汩為首的文臣提出放棄威虜軍一線,收縮防禦兵力。

張洎上了一份奏章摘錄一段“今敵兵入境,阻絕糧道,而王師遽出,三鎮之眾,冒炎酷,陟郊坰,充防護軍儲之役,本無斗心。以援送怠惰之師,當北敵輕揚之騎,且行且戰,必貽敗衄。一軍小卻,眾或隨之,則威虜等軍望風而自下矣。安危事勢,昭然可觀,宜因此時,乘大軍之勢,保全士旅,拔壘而鏇。如是,則三鎮之眾,出既有名,威虜等軍免覆亡之禍矣……。”(1)

對此軍方代表人物李繼隆當然是極力反對的他提出“梁門(靜戎軍)北面保障,不可廢”。事實上樑門和遂城的確很大程度上牽制了遼軍,加大了宋軍的戰略縱深,後來名將楊延昭魏能鎮守這兩個要塞,遼軍屢屢不能得手,被時人稱為“鐵遂城,銅梁門”這兩位大將也賴此成名!於是宋軍在激烈的紛爭壓力下毅然出發補給威虜軍。

戰役情況

徐河之戰——相關人物徐河之戰——相關人物

宋軍一方可謂精英盡出,指揮官當然是他們的頭牌悍將定州都部署李繼隆,副手有定州副部署孔守正,定州副都部署范廷召(定州都部署名將郭守文似乎沒有出戰,可能已經身體吃不消了,此人次年年底去世),此外頭號勇將李繼宣和忠肝義膽的裴濟也隨行了。參戰的部隊主要也是鎮,定兩個部署司的精銳,總兵力不多“所領步騎裁一萬”(2)。

遼軍主帥當然是名將耶律休哥。遼軍兵力情況記載不一,范廷召傳記為三萬,而李繼隆傳記為八萬(3),在我看來八萬對一萬似乎過於離奇,很可能李繼隆傳所謂八萬包含了一些遼軍的輔助人員在內,誇大了宋軍的戰績,遼軍動員的部隊筆者認為應該是精銳的宿衛軍皮室軍,在宋史尹繼倫傳有一段記載“殺其將皮室一人。皮室者,契丹相也”這裡皮室一個可能是人名,但筆者認為更有可能是部隊稱謂。

余靖在《武溪集》中指出“契丹謂金剛為皮室”,“而契丹有皮室軍為其精銳”。遼史兵志記載“太宗益選天下精甲,置諸爪牙為皮室軍…… 凡三十萬”當然三十萬人顯然是誇大了,實際數量按照宋代宋琪的考證實際宋初不過三萬左右,宋琪還指出“皮室,皆精甲也”。故這裡宋軍有可能誤把敵軍番號當作了人名。遼軍徐河參戰部隊很可能就是皮室軍。皮室軍原為中央近衛軍分為南北兩軍(所謂南北左右四軍說已被學界否定4)。到了端拱年間開始走下坡路了,並逐漸喪失了近衛軍功能,但仍然是遼軍的精銳,頻頻派遣到對宋作戰前線。

戰役經過

打擊補給線是遼軍耶律休哥的老戰術了,此番故伎重演企圖一洗唐河戰敗的恥辱。但他這次面臨的是個可怕的對手李繼隆。李繼隆顯然對整個行動作了周密部署,由於整個部隊規模適中才一萬人,故保持了相當的機動性和隱蔽性,宋軍的行動迅速而敏捷,以至於耶律休哥的阻擊計畫徹底落空,等到耶律休哥來到後宋軍已經勝利完成補給任務開始返回了。故此徐河之戰是發生在宋軍補給結束返回之路上,對於這點宋史有多記載可以證明,李繼宣傳記載“與李繼隆部芻糧抵威虜,還度徐河,為敵追襲”宋史王杲傳也有記載“命督餉藁趣威虜軍還抵徐河”。

耶律休哥先輸一招後如果就此收兵應當不會有太大問題,當然于越不甘心就這樣結束,於是帶領僅僅三萬人一路追蹤宋軍企圖尋找機會發動攻擊。宋軍行動迅速度過徐河,遼軍也一路尾隨深入來到了徐河和唐河之間,一支三萬人的部隊這樣深入到唐徐河之間的重點防禦核心地帶無疑極大的冒險。李繼隆針對遼軍的行動也做出了相應部署,派定州副部署孔守正帶領人馬埋伏於徐河之北的漕河,另外“命千人設伏城北十里”這千人很顯然可能就是尹繼倫的部隊了。這個手法和李繼隆在唐河打敗耶律休哥的手法如出一轍,不過唐河戰役伏兵被攻擊沒有起到作用,完全靠的是正面突擊。而這次徐河戰役李繼隆運氣好的出奇,耶律休哥竟然對這支伏兵毫無舉動,只顧著向前追擊企圖和宋軍決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尹繼倫的突擊部隊偷偷咬住了遼軍,入夜後宋遼兩軍開始休整,遼軍主力和宋軍主力相隔約五里。尹繼倫下令厲兵秣馬,同時他開始了激情演說“寇蔑視我爾。彼南出而捷,還則乘勝驅我而北,不捷亦且泄怒於我,將無遺類矣。為今日計,但當卷甲銜枚以躡之。彼銳氣前趣,不虞我之至,力戰而勝,足以自樹。縱死猶不失為忠義,豈可泯然而死,為胡地鬼乎!”尹繼倫不愧是為演說大師,他向士兵們指出了兩條道路一條做一個忠義鬼,另一條就是做胡地鬼。這對於崇尚葉落歸根的中國人無疑是個極大的激勵。士兵們熱血沸騰,決心死戰。凌晨天還沒亮,遼軍開始就餐,準備用飯後進攻。而此刻宋軍尹繼倫已經完成了布陣“列陣於城北以待之”,而李繼隆也做出了部署“方陣於前以待”,鑒於宋軍兩軍幾乎都迅速結陣備戰很可能尹繼倫已經把行動計畫送到了李繼隆手裡。和宋軍積極備戰相比,遼軍似乎情報非常糟糕,他們還在悠哉的用餐,全然沒有覺察死神的降臨。很快尹繼倫首先發難,遼軍陷入了混亂,一名高級將領被殺,耶律休哥也身負重傷,“于越方食,失箸短兵中其臂,創甚,乘善馬先遁”(5)!但值得注意的是尹繼倫也陷入了敵人的包圍,突擊部隊的局面極為不利,宋史王杲傳記載“時尹繼倫與寇戰,小衄,杲適遇賊河上,即按兵拒之,殺賊,奪所乘馬”可見尹繼倫的確情況不妙,但當李繼隆的大部隊馬上投入了戰鬥後,很快宋軍確立了優勢。李繼宣,裴濟等大將紛紛投入戰鬥,遼軍大敗“寇兵隨之大潰,相蹂踐死者無數”當遼軍退到漕河,埋伏的孔守正部隊也出擊了,經過戰鬥遼軍大將大盈被殺。按宋史記載此戰宋軍斬首達到了“數千級,獲牛馬、鎧仗甚眾”(6),這可以算是個大捷了。這一戰後數年內遼軍南下的強度明顯減弱,可見此戰對遼軍的打擊。

戰後簡介

尹繼倫戰後以功領長州刺史,雖然遼方的紀錄掩蓋了戰敗的事實,但是宋朝從遼方逃歸的孫崇柬再次證實了遼軍的戰敗,以及遼人的一些恐慌的反應“太宗詢以邊事,極言徐河之戰契丹為之奪氣,故每聞繼倫名,則倉皇不知所措。”(7)遼人紛紛相戒,當避“黑面大王”而黑面大王就是黑臉尹繼倫,當宋太宗得到了孫崇柬的證實後尹繼倫再次得到提拔升為“長州團練使”。尹繼倫成為了宋軍的新星,宋太宗對尹繼倫極為欣賞,當李繼隆後來進剿党項無功後,就派尹繼倫前去輔佐李繼隆,可見尹繼倫在郭守文戰後次年去世後,尹繼倫就成為太宗心目中僅次於李繼隆的二號戰將,可惜太宗用人過度,尹繼倫帶病出征剛到西北就病逝了!

對於遼國的耶律休哥來說軍事生涯的高峰就此過去,這也是他和宋軍的最後一次大型戰役,唐河,徐河兩次敗於李繼隆之手不能不說是其輝煌軍事生涯的遺憾!而李繼隆作為戰役指揮官當然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勳,徐河之戰充分體現了李繼隆的沉著,機智和勇猛以及獨到的用兵藝術,不愧為潘美,曹彬之後宋軍陣營之頭牌。而范廷召,李繼宣,裴濟,王杲等人也在徐河之戰表現不凡,徐河之戰不僅是李繼隆和尹繼倫的功勞,更是廣大宋軍將士共同努力的結果!

注釋

(1)《續資治通鑑》清,畢阮,第十五卷
(2)《宋史》元,脫脫,李繼隆傳卷257
(3)《宋史》元,脫脫卷289范廷召傳“大破契丹三萬眾於徐河”宋史卷257李繼隆傳著記載“蕃將于越率騎八萬來邀王師”
(4)其實所謂右皮室就是北皮室,左皮室就是南皮室,當然這些只是主流看法,尚有一定爭論。
(5)《宋史》元,脫脫,卷275尹繼倫傳
(6)《宋史》元,脫脫,卷308裴濟傳
(7)宋史》元,脫脫,卷275尹繼倫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