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河店之戰

出河店之戰

出河店之戰,女真建國前與遼的一次戰爭。

基本信息

戰爭簡介

女真建國以前與遼的一次戰爭。遼天祚帝天慶四年(1114)﹐女真部首領完顏阿骨打(即金太祖完顏旻)起兵反遼﹐同年十月﹐攻克寧江州(今吉林扶餘東南小城子)。遼天祚帝命都統蕭嗣先﹑副都統蕭撻不也統兵七千進攻女真﹐集結於鴨子河(今吉林月亮泡以東﹑黑龍江肇源以西的一段嫩江)北。十一月﹐阿骨打率三千七百甲士迎敵﹐乘夜鳴鼓舉燧而行﹐黎明前搶渡鴨子河﹐女真軍士至北岸僅一千二百餘人﹐與遼軍在出河店(今黑龍江肇源西南)遭遇﹐雙方激戰﹐阿骨打乘大風驟起﹐塵埃蔽天﹐縱兵進擊﹐大敗遼兵﹐追遼軍於斡論濼﹐斬俘遼兵及繳獲車馬﹑武器﹑珍玩不計其數。隨後﹐女真軍相繼攻占賓(今吉林農安東北紅石壘)﹑祥(今吉林農安境)﹑鹹(今遼寧開原老城鎮)等州﹐招降兀惹﹑奚人等部族。出河店之戰的勝利﹐為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奠定了基礎。天會八年(1130)﹐金太宗完顏晟因出河店為“肇基王跡於此”﹐遂建肇州﹐以為紀念。金熙宗完顏亶天眷元年(1138)置防禦使。承安三年(1198)金章宗完顏璟又以“太祖神武隆興之地”﹐升肇州防禦使為節度使一級的重鎮﹐並建立武興軍。

戰爭原因

完顏阿骨打完顏阿骨打

大遼帝國從太祖耶律保機開國到末代皇帝耶律延禧亡國止,已經延續了209年。由於契丹政體的不健全和民族自身的劣根性,導致了大遼帝國的江山每況愈下,特別是到了末代遼帝耶律延禧執政時,舉國上下已經是怨聲載道,人心相背了。

遼天慶二年,即公元1112年2月,耶律延禧從上京臨泉府一路行“春捺缽”禮來到位於嫩江下游左岸的“混同江行宮”,也叫“韶陽川行在所”(即現在的新站鎮古城遺址),設“頭魚宴”來接受附近各部落首領的參拜與朝貢。由於韶陽川行在所是松嫩兩江左岸唯一的皇帝“春捺缽”行宮,因此,遠在數百里之外的女真部落首領完顏阿骨打也前來朝拜遼國皇帝。由於耶律延禧生性殘暴再加上飲酒貪杯,所以,在醉酒後強令各部落首領依次為其跳舞助興。看到皇帝如此戲弄各部落首領,女真部落的首領完顏阿骨打十分不滿,非常氣憤。等到依次輪到他跳舞時,阿骨打推脫不會,拒不從命,這下可惹惱了大遼皇帝。於是,他下令推出大帳將其斬首,旁邊的大臣和眾部落首領一齊跪倒為阿骨打求情,耶律延禧才免除阿骨打一死。第二天,醒酒後的大遼皇帝左等右等也沒有等到阿骨打前來認錯負罪,憤恨之心又一次湧上心頭。於是,他命令密使蕭奉先以邊事不寧為藉口欲將其殺死,免除後患。蕭奉先聽到皇帝命令感到非常魯莽,他奉勸皇帝說,阿骨打是沒有教養的女真人,粗野不知禮數。再有,阿骨打不跳舞也沒有太大的過錯,如果殺了他會讓別的首領寒心,傷害所有向化之心。再者,如果阿骨打蓄意謀反,一個小小的部落,彈丸之地對我們大遼江山也構不上威脅,與他們為敵不如加官封爵拉攏為好。耶律延禧聽完蕭奉先的勸說之後,覺得蕭奉先的論斷合乎情理。於是,命人將阿骨打釋放回部落。哪成想,此舉競是放虎歸山,導致兩年後大遼江山的拱手讓出。再說阿骨打從行宮回到部落後,秘密與吳乞買、粘罕和胡舍等幾個兄弟商量反遼之事,經過討論幾兄弟達成一致反遼協定。由此開始修建城堡,打造兵器,招訓新兵,兼併附近各個部落。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由於不服阿骨打的兼併,同屬女真部的阿鶻產跑到大遼京城向樞密院告發了阿骨打的謀反行為。統軍司馬上派節度使捏哥到完顏部落查詢。阿骨打回答說:“設險自守,又何問哉?”密院又派使臣阿息保查問,阿骨打解釋說:“我乃小國也,事大國不敢廢禮,大國德澤不施,而捕逃是主,以此字小,能無望乎?以阿疏與我,請事朝貢,苟不獲已,豈能束手制也?”使臣回京報告後,遼帝耶律延禧對阿骨打始終心存戒意,幾次傳旨詔見阿骨打臨朝,阿骨打識穿了皇帝的意圖,抱病拒不臨朝。

戰爭經過

公元1114年(遼天慶四年),久被遼國欺侮早有反遼之心的女真部落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伐遼,先行進攻遼控制女真人的最前哨———寧江州,一舉獲勝,打開了伐遼的通道。遼天祚帝召集群臣從各路調集兵力10萬餘眾,引兵屯出河店(今肇源縣茂興勒勒營子古址),打算從松花江北岸進攻女真軍,一舉消滅阿骨打。阿骨打得知遼兵集結的訊息決定主動出擊。他親率3700名將士沿松花江右岸疾走,半路天色即晚,士兵就地宿營。阿骨打輾轉難眠,他想,自己只有3700人面對10萬遼兵,要想獲勝必須出其不意發起進攻。全面分析軍情後,他認為想活,想勝,今晚必須動身,連夜奔襲。他馬上傳令,讓本部人馬全部聚集到帳下。當時冬寒凜冽,呵氣成雲。人困馬乏的軍兵立於燈籠火把之中個個面有怨色。又聽說遼兵有10萬之眾恐慌萬狀。阿骨打見此就用女真人最相信的薩滿教夢卜之說來穩定和鼓舞軍心。他說,我在夢中得到神的暗示,我們連夜起兵,必能大獲全勝,否則,將有滅頂之災。聽了他的話,軍士們士氣頓長,數千鐵騎乘風踏雪,直撲出河店。拂曉時他們行至江邊,發現有少數遼兵正在破壞冰面上的道路,女真精兵搶占先機猛衝過去將其消滅。大部分隨後向江對岸的遼兵發起猛攻。此時大風驟起,濃霧瀰漫。遼兵猝不及防,潰不成軍。女真兵乘勢追殺,大獲全勝。出河店大捷,使女真軍實力更強,軍威更盛,為以後大金國的建立,創造了先決條件。1115年正月初一,阿骨打稱帝,取國號為大金。1130年(天會八年),“以太祖兵勝遼,肇基王績於此,遂建為州。”在出河店址建肇州。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