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陝之戰

川陝之戰

川陝之戰,南宋建炎四年至紹興四年(金天會八年至十二年,1130—1134年),在宋金戰爭中,宋軍在川陝地區粉碎金軍重點進攻的作戰。

基本信息

宋金對決

版本一

金朝三次大規模全面攻宋失敗後,遂在政治上採取以和議佐攻戰、以僭逆誘叛黨的策略;在軍事上,將全面進攻改為東守西攻的戰略部署,命右副元帥完顏宗輔往洛陽治兵,將完顏宗弼所率金軍主力西調,企圖集中力量,對川陝實施重點進攻,控制長江上游,為沿江東下迂迴南宋創造條件。金軍在這一戰略指導下,在四年里,先後在川陝地區進行數次大規模的進攻。陝西是南宋戰略要地,為此,宋王朝命知樞密院事張浚兼川陝宣撫處置使往興元(今陝西漢中)治兵,調整部署,加強防務,並將利州(今四川廣元)、成都等諸路大臣,均改為武將。待川陝軍事部署完成,宋高宗為分金軍對江、淮進攻之兵,命張浚師出關中,以牽制金軍,這一戰略思想與張浚轉守為攻的想法相一致。但川陝宣撫司都統制曲端慮及到:出兵平原曠野作戰,利於金軍騎兵馳突,以短擊長,難與爭鋒,主張精練士卒,按兵據險,待金軍糧盡兵疲,然後伺隙出擊。張浚拒而不納,並將其罷官。遣兵先後收復長安(今西安)、鄜、延(今陝西富縣、延安)等州。金軍左副元帥完顏宗翰急調完顏宗弼軍自西京入關,與完顏婁室軍會合,於富平(今陝西富平北)東下邦縣。建炎四年九月,張浚調集熙河經略使劉錫、秦鳳經略使孫渥、涇原經略使劉錡、權永興軍經略使吳玠、環慶經略使趙哲等五路兵40萬、馬7萬(一說;騎兵6萬,步卒12萬),以劉錫為前線指揮,向富平地區集結,雙方相持於富平。金將完顏婁室示弱驕敵,使劉錫與諸將輕敵麻痹,以前有沼澤不便金騎活動,拒絕吳玠據高迎敵的建議,結果為金軍所敗(參見富平之戰)。金軍乘勢西進,迅速攻占陝西大部地區。宋軍退守和尚原(陝西寶雞西南),及階州、成州(今甘肅武都東南、成縣)等地,憑險設防。宋軍富平失敗後,吳玠收散卒數乾退守和尚原,重行設防,以阻金軍。紹興元年(1131)五月,金將完顏沒立自鳳翔,烏魯、折合自階、成,出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會攻和尚原,皆被宋軍擊敗。十月,完顏宗弼率軍l0餘萬,從寶雞渡渭水進攻和尚原。吳玠據險邀敵,以強弓勁弩阻擊金軍,並和義軍相配合,出奇兵襲其側背,斷其糧道,激戰三天,大敗金軍(參見和尚原之戰)。二年十二月,金朝以完顏杲經略川、陝。三年正月,金軍攻克金州(今陝西安康)後,兵趨漢中等地。吳玠由河池(今甘肅徽縣南)一日夜兼程300里馳援饒風關(今陝西石泉西北)。金軍仰攻,宋軍以弓弩、滾木鐳石與金軍激戰六晝夜,殺傷金兵甚眾。後因犯罪小校叛引金軍從蟬溪嶺擊關背,攻破饒風關。宋軍退守三泉(今陝西寧強西北)、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金軍因糧草不繼,野無所掠,疫病流行,於四月引兵北撤(參見饒鳳關之戰)。三年十二月,金再度興兵謀蜀。金軍先行攻和尚原,吳玠弟吳璘因軍糧不繼,拔寨退走。四年正月,金元帥令都監完顏宗弼、陝西經略使完顏杲,偽齊將劉夔率步騎lO萬攻仙人關。吳玠以萬人守關右,並修築殺金坪,依險拒守,大敗金軍(參見仙人關之戰)。金軍被迫還據鳳翔,授甲士田,為久留計。吳玠乘勝收復鳳州(今陝西鳳縣)、秦州(今甘肅天水市)、隴州(今陝西知陽西北)。

版本二

宋王朝命知樞密院事張浚兼川陝宣撫處置使往興元(今陝西漢中)治兵,調整部署,加強防務,並將利州(今四川廣元)、成都等諸路大臣,均改為武將。待川陝軍事部署完成,宋高宗為分金軍對江、淮進攻之兵,命張浚師出關中,以牽制金軍,這一戰略思想與張浚轉守為攻的想法相一致。但川陝宣撫司都統制曲端慮及到:出兵平原曠野作戰,利於金軍騎兵馳突,以短擊長,難與爭鋒,主張精練士卒,按兵據險,待金軍糧盡兵疲,然後伺隙出擊。張浚拒而不納,並將其罷官。遣兵先後收復長安(今西安)、鄜、延(今陝西富縣、延安)等州。金軍左副元帥完顏宗翰急調完顏宗弼軍自西京入關,與完顏婁室軍會合,於富平(今陝西富平北)東下邦縣。
建炎四年九月,張浚調集熙河經略使劉錫、秦鳳經略使孫渥、涇原經略使劉錡、權永興軍經略使吳玠、環慶經略使趙哲等五路兵40萬、馬7萬(一說騎兵6萬,步卒12萬),以劉錫為前線指揮,向富平地區集結,雙方相持於富平。金將完顏婁室示弱驕敵,使劉錫與諸將輕敵麻痹,以前有沼澤不便金騎活動,拒絕吳玠據高迎敵的建議,結果為金軍所敗(參見富平之戰)。金軍乘勢西進,迅速攻占陝西大部地區。宋軍退守和尚原(陝西寶雞西南),及階州、成州(今甘肅武都東南、成縣)等地,憑險設防。宋軍富平失敗後,吳玠收散卒數乾退守和尚原,重行設防,以阻金軍。紹興元年(1131)五月,金將完顏沒立自鳳翔,烏魯、折合自階、成,出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會攻和尚原,皆被宋軍擊敗。十月,完顏宗弼率軍l0餘萬,從寶雞渡渭水進攻和尚原。吳玠據險邀敵,以強弓勁弩阻擊金軍,並和義軍相配合,出奇兵襲其側背,斷其糧道,激戰三天,大敗金軍(參見和尚原之戰)。二年十二月,金朝以完顏杲經略川、陝。三年正月,金軍攻克金州(今陝西安康)後,兵趨漢中等地。吳玠由河池(今甘肅徽縣南)一日夜兼程300里馳援饒鳳關(今陝西石泉西北)。金軍仰攻,宋軍以弓弩、滾木鐳石與金軍激戰六晝夜,殺傷金兵甚眾。後因犯罪小校叛引金軍從蟬溪嶺擊關背,攻破饒鳳關。宋軍退守三泉(今陝西寧強西北)、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金軍因糧草不繼,野無所掠,疫病流行,於四月引兵北撤(參見饒鳳關之戰)。三年十二月,金再度興兵謀蜀。金軍先行攻和尚原,吳玠弟吳璘因軍糧不繼,拔寨退走。四年正月,金元帥令都監完顏宗弼、陝西經略使完顏杲,偽齊將劉夔率步騎lO萬攻仙人關。吳玠以萬人守關右,並修築殺金坪,依險拒守,大敗金軍(參見仙人關之戰)。金軍被迫還據鳳翔,授甲士田,為久留計。吳玠乘勝收復鳳州(今陝西鳳縣)、秦州(今甘肅天水市)、隴州(今陝西知陽西北)。

點評

點評之一

此戰,宋軍依險設防,充分用地利之長,軍民同愾,粉碎了金軍對川、陝的重點進攻,使西北防務得到暫時鞏固。

點評之二

金朝三次大規模全面攻宋失敗後,企圖集中力量,對川陝實施重點進攻。宋王朝調整部署,加強防務。歷時四年,挫敗金軍重點進攻。川陝之戰是宋軍民同仇敵愾,依江河設防,據險堅守,加之名將輩出等因素所取得的暫時勝利。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