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李順起義

王小波、李順起義

北宋初的農民起義。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今四川都江堰西)起義,提出“均貧富”的主張,從者萬餘,占青城、彭山。不久,王小波犧牲,李順繼為首領。次年占成都,建大蜀政權,控制四川大部。宋政府派兵鎮壓,攻陷成都,李順遇害。餘部堅持戰鬥,至995年失敗。這次轟轟烈烈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嚴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四川“旁戶”這一名稱從此很少出現,博買務也取消了。這次起義提出的“均貧富”的口號,是唐末農民大起義提出的“均平”思想的繼續和深化,它反映出廣大農民要求土地和貧富均等的強烈願望,對以後的農民起義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爭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

簡介

宋淳化四年(993)至至道二年(996),四川爆發了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茶農、佃戶為反抗官府欺壓進行的大規模農民武裝鬥爭。

歷史背景

王小波、李順起義作戰地圖王小波、李順起義作戰地圖

四川號稱“天府之國”,但自唐末五代以來,一直為封建割據勢力所把持。這裡曾建立過前蜀、後蜀等割據政權,這些封建割據勢力對人民極盡搜刮掠奪之能事。四川盆地,地處祖國西南部,峻岭環抱,關隘林立.地勢險阻。唐末黃巢大起義轉戰黃河、淮河長江、珠江流域,卻沒有掃蕩到四川,因此這裡的豪強大地主一直沒有受到大規模農民武裝暴力的打擊,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尤其尖銳。

當年黃巢起義軍逼近長安時,唐僖宗曾率領大批世族官僚逃竄到四川。五代時,唐朝的“衣冠之族多避亂在蜀”。直到宋初,這個地區還保留著唐以前那種比較落後的生產關係,土地兼併比中原地區更為突出,世族豪強地主瘋狂地兼併土地,占有大批“旁戶”,供他們進行殘酷野蠻的役使和剝削,“川峽豪民多旁戶,以小民役屬者為佃客,使之為奴隸,家或數十戶,凡租調庸斂,悉佃客承之”,“旁戶素役屬豪民,皆相承數世”。

這種“旁戶”即“佃戶”,世代被固定在地主的土地上,像奴隸一樣被役使,對地主有著強烈的人身依附性。他們除了要向豪族地主交納地租,還要承擔官府的各種沉重的賦稅徭役。旁戶實際上是地位低下的依附農民。當時這種旁戶數目占全區總戶70%以上,有的邊遠地區達到百分之80%到90%。許多世家豪族往往擁有多達數千戶以上的旁戶。由於旁戶所受的剝削較其他地區更加嚴酷,生活更加窮苦,因此他們要求推翻地主的壓迫和統治也就更加強烈。

此外,宋滅後蜀以後,曾縱兵大肆擄掠。也給四川農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宋王朝把後蜀府庫里存放的珠寶銅幣之類的“重貨”和絹帛布匹等“輕貨”運往京城開封,號稱“日進綱”。為此,強征了大量民夫,水陸兼運,化了十幾年的時間才運完,這就更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四川成都一帶,人多地少,農民“協稼不足以給”多兼營紡織、採茶等副業

北宋政府在這裡設立了“博買務”,壟斷布帛貿易,禁止個體農民和小商販自由買賣;豪強大地主則趁機“釋賤販貴”,投機倒把,敲剝百姓,從中漁利。這就使得越來越貧困的農民不斷喪失家業田產,許多小商販被迫失業,農民的家庭手工業遭到嚴重破壞。北宋政府還把茶葉劃入專賣。對茶農低價購茶,高價賣米,使廣大茶農紛紛破產,生路斷絕。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四川一帶大旱,造成大饑荒。農民在天災人禍的脅迫下,終於奮起反抗,發動了武裝起義

起義經過

王小波,李順起義遺蹟王小波,李順起義遺蹟

993年5月,西川青城(今四川灌縣)人王小波發動了武裝起義。王小波向民眾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的革命口號,向地主階級發起了猛攻。“均貧富”的口號既是對唐末農民起義的發展,也集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得到了廣大貧苦農民的回響,起義軍很快發展到數萬人。

王小波領導起義農民攻克青城縣,“旬日之間,歸之者數萬人。”接著又攻克彭山縣,將貪贓虐民的縣令齊元振處死,剖開他的肚皮,塞滿了他平日貪污來的錢幣。這年冬,王小波率眾攻打江源縣。

他在戰鬥中身先士卒,不幸被流矢射中額頭,傷勢過重犧牲。在這個緊要關頭,起義隊伍沒有動搖,他們共推王小波妻弟李順為統帥,繼續實行“均貧富”的主張。李順號令嚴明,所到之處,把鄉里的富人大姓召集來,命令他們如實申報各自所有的財產和糧食,除按人口給他們留下夠用的數量外,所余全部徵調,發放給貧苦農民,得到人民擁護。

李順領導農民軍連克蜀、邛二州,隊伍已增加到數十萬人。接著,他率領部隊揮戈東下,從西南和西北兩面向成都逼進,“所向州縣,開門延納,傳檄所至,無復完壘。”

王小波的起義軍打得十分英勇頑強,張玘招架不了,就放起冷箭來。王小波沒防備,被冷箭射中了前額。王小波不顧滿臉鮮血,繼續進攻,終於打敗宋軍,把兇惡的張玘殺了。起義的隊伍進占了江原,但是王小波卻因為傷勢太重死去。

王小波一死,起義將士推李順做首領,繼續帶領大家反抗官軍。 在李順的指揮下,起義軍越聚越多,連續攻下許多城池,殺死了一批貪官污吏,最後終於攻取了蜀地的中心成都。成都的文武官員抵擋不住,全都逃跑。

起義結果

農民起義軍所用錢幣----王小波,李順起義農民起義軍所用錢幣----王小波,李順起義

公元994年正月,李順在軍民的擁護下,建立大蜀政權。李順當了大蜀王,一面整頓人馬, 一面繼續派兵四出攻占州縣。從北面劍閣到東面的巫峽,到處是起義軍的勢力。

大蜀政權建立後,李順立即指揮起義軍四出攻打州縣,反動營壘相繼土崩瓦解,宋朝的“敗卒亡官”四散逃命,地主豪紳“人心恐悚,投死無地”。這時,起義軍已發展到“數逾百萬”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形勢,迅速波及其他地區,農民革命的怒火,正以燎原之勢迅猛發展,“今日取某州,明日陷某縣,向風則靡,何啻席捲之易”。

面對蓬勃發展的革命鬥爭,北宋政權極為驚慌,急忙派遣王繼恩為劍南西川招安史,統帥中央禁軍前去鎮壓。李順為阻止宋軍入川,也派農民軍數萬人北取劍門,控制棧道,以拒宋軍於險關之外。但農民軍在戰鬥中傷亡太重,退回成都

李順又親率起義軍20萬圍攻梓州,因遭宋軍夾擊,戰鬥不利,也相繼撤回。宋軍進圍成都時,正值農民軍大都四出攻取其他州縣,只有10萬人守衛成都。經過拚死抵抗,大多數人英勇犧牲了。不久城破,李順在民眾掩護下出城不知下落,宋軍抓了一個貌似李順的人殺頭報功。

李順起義失敗後,起義軍在眉州戰鬥的將領張余,仍繼續轉戰於四川各地,連續攻破嘉、滬、戎、渝、涪、忠、萬、開等八州,沿江而下,很快又發展到擁有“眾十萬餘”的隊伍。直到996年5月,各地起義軍才陸續被宋軍鎮壓下去。

直到995年才最後失敗。

起義評析

王小波、李順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

大蜀政權之所以堅持半年就遭到失敗,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李順在軍事戰略上犯了錯誤。他集中主力攻打梓、眉2州,同敵人進行曠日持久的消耗戰,而沒有派重兵去攻打四川的北部門戶——劍門,結果不但坐失消滅敵人的良機,而且使宋軍順利越過劍門闖入四川。宋初的中央禁軍還是有戰鬥力的,他們用分兵包圍、各個擊破的辦法消滅了各地義軍,最後包圍了成都,使成都陷入孤立無援之地,導致了起義軍的失敗。

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革命鬥爭,從公元993年青城起義到公元995年張余嘉州被俘殉難。前後持續了2年多,隊伍達到幾十萬人,幾乎占領了整個四川。在兩年多的歲月里,它把北宋王朝在四川的統治打得土崩瓦解,震動了朝廷。雖然時間不長,範圍不廣,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中國農民戰爭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更為明顯的標誌。

這次起義猛烈地掃蕩了四川地區的世族豪強勢力,掃除了生產力發展的障礙。經過這次急風暴雨的衝擊,四川地區世族地主或轉死於溝壑,或暴骨於郊野,或被鎮壓,或被驅逐.或成為農民的階下囚。起義軍殺掉大批貪官污吏和世族豪強,使他們在許多城市裡的住宅與收藏財產的“地窖”悉被蕩平。“害物贖貨輩,皆為白刃鑠,瓦礫積台榭,荊棘迷城郭”,世族地主的殘餘勢力受到了有力的打擊與清除。

作為起義軍主力的旁戶,在起義中大都掙脫了人身隸屬關係的鎖鏈,獲得了人身自由。起義被鎮壓後。他們成為一般佃戶或“浮客”。與過去相比,他們雖依然遭受地主的壓榨,人身依附關係畢竟松馳多了,社會地位畢竟提高了一些,有較多的時間和自由來獨立經營自己的小農經濟。自耕農的數量相應地增加了。特別是一部分旁戶和城鎮貧民,在起義軍實施“均貧富”的過程中。分得一些“財帛”、“車馬”、“屋宇”和“糧食”。多少改善了一些生活條件。這些對促進川峽地區生產關係的變化,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這次起義完成了黃巢起義軍在四川沒有觸及到而遺留的歷史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黃巢大起義的繼續與發展。

王小波、李順起義第1次明確提出了“均貧富”的戰鬥口號,這是中國農民戰爭發展到一個歷史新階段的重要標專。平均主義是農民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在唐以前的農民戰爭中,平均主義思想已露端如赤眉軍提出“殺人者死,傷人者償”的要求,黃巾農民起義要求建立“黃天太平”的理想社會,漢中張魯權對“太平”的理想進行的一些初步實踐,都是平均主義思想在農民戰爭中的反映,但還不明顯,處於朦朧狀態。唐末農民起義的領袖王仙芝自稱“天外平均大將軍”。

黃巢自號“沖天太保平均大將軍”,要求實行賦役負擔上的“平均”,是農民的平均主義思想一次較明顯的表現。這次起義則首次明確提出“均貧富”的口號,更加鮮明具體反映了農民階級的平均主義思想。這個口號雖然表述得很簡單,但正如思格斯所說:“其實在這許多次大震盪中,每一次都經過了階級鬥爭的搏戰,每一次都把鬥爭內容簡明地以政治標語的形式寫在旗幟上”。“均貧富”的口號如此鮮明地被寫上農民戰爭的旗幟,把農民的鬥爭目標明確地概括為反對經濟上的貧富不均,是農民平均主義思想的一大飛躍,表明農民不僅僅要求維持生存,而且明確要求平均財產,反對封建剝削。

這一綱領口號的提出,固然凝結著以往農民革命的經驗,表現出王小波個人的卓識高見,但重要的是它植根於宋代的經濟條件之中,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如前所說,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唐宋,大地主土地私有制進一步得到迅速發展,租佃制普遍推行,地主階級主要採取出租土地、徵收地租的方式剝削農民,農民超經濟的人身依附關係相對松馳。隨著地主土地私建剝削和租佃關係的發展,土地兼併劇烈展開,封建剝削日益深重,社會財產不均與貧富懸殊的現象就顯得更為突出、更加明顯、更加表面化。農民的平均主義思想也從不明顯發展到明顯。“均貧富”的口號,就是宋代經濟關係在農民起義中的反映。

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第1次明確地提出了“均貧富”的口號,這個“均貧富”的口號雖還沒有直接觸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這個根本問題,但它已經在財產上提出要求,把鬥爭矛頭指向了不平等的封建分配製度。它表明中國古代的農民階級,在反對封建剝削制度的總目標下,由前期的反對人身奴役,發展到後期的反對財產不均了。這是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所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均貧富”的戰鬥口號,它標誌著中國農民戰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是一次重要的農民起義。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